新建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探讨了生命和时间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一位生命美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著作《创造进化中的生命》(Creative Evolution)和《事与时间》(Matter and Memory)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概念,并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化过程,是远离机械性和惯性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力量。
他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组织。
对柏格森而言,生命不仅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和意义的表达。
他将生命的本质描述为“elan vital”,即“生命力”,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推动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柏格森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直观体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超越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直观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创造性和变化性。
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测量工具。
柏格森主张“持续时间”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时间的持续性和不断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艺术是直观体验的最高形式,能够打开我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直观感知,并将这种直觉传达给观众。
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陷入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的窠臼中,失去了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系。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
柏格森及 其生命哲 学
作 为生 命哲 学 的代表人 物 , 亨利 ・ 格 森 (89 l4 柏 15 一 9 1年 ) 风靡 2 是 0世 纪 上半 期 的法 国哲 学 家 。他
是西方 现代 思想 的奠基 者 之一 , 哲学 、 在 政治 、 文学 、 术 的领 域有 着广 泛而 深刻 的影 响 。柏 格森 生命 哲学 艺
李赵君 :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 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觉) 。柏格 森 的学说 正是用 哲学 的语 言论证 了这 种变 化 的必 然性 和 可能 性 。柏格 森 的 生命 哲学 和 詹 姆斯 的意识流 心理学 遥相 呼应 , 是给 现代 派艺术 带来 重大 影响 的非理 性主 义理 论 。 在柏 格 森 来 看 , 正 的 实 在 既 非 物 质 、 非 理 念 或 意 识 , 是 存 在 于 时 间 之 中不 断 变 化 运 动 着 的 真 也 而 “ ” 即“ 延 ” 流 , 绵 。这种 “ ” 流 不是任 何 实 体 意义 上 的 流 , 而是 各 种状 态 、 各种 因素 , 断 渗 透 、 断 交 替 展 不 不
中 图分 类号 : 5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编 号 : 0 14 0 A 1 9—2 5 ( 0 2 0 0 8 4 2 1 ) 4—0 6 0 0 6— 4
从 小 在 医院长大 、 作过 牙 医的余华 有着 广泛 的 阅读 , 曾利 用他父 亲弄 到 的借书证 阅遍 了图书馆 所有 他 的小说 。 ¨ 正是在 此时 和 以后 的 阅读 中 , 华从 鲁迅 那 里获 取 了对 现实 的直 面 、 川端 康 成那 里 发 现 了感 余 从 觉 、 罗 布 ・ 里耶 那里 找 到 了叙 事 、 存 在 主义 那 里 援 引 了存 在 等 等 , 华 的 文 学 观 特 别是 真 实 观在 从 格 从 余 《 虚伪 的作 的形成 的资源 肯定 是 多方 面 的 , 但最 直 接 、 最集 中 、 最深 刻 的影 响当为柏 格森 生命哲 学 。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再看时间和绵延
伯格森的关于绵延和时间的全部理论﹐从头到尾以 一个基本混淆为依据﹐即把“回 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 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若不是因为我们对时间非 常熟悉﹐ 那么他企图把过去当作不再活动的东西来推出 过去﹐这种做法中包含的恶性循环会立刻 一目了然。实 际上﹐伯格森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 实––的差异﹐ 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 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 理论简直 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再看时间和绵延
现在的记忆行为和所记忆的过去事件的混淆﹐似乎 是伯格森的时间论的底蕴﹐这是 一个更普遍的混淆的一 例﹔假如我所见不差﹐这个普遍的混淆败坏了他的许多 思想﹐实 际上败坏了大部分近代哲学家的许多思想––我 指的是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事物的混淆。 在记忆中﹐认 识行为是在现在﹐而认识到的事物是在过去﹔因而﹐如 果把两者混淆起来﹐ 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就模糊了。
时间和绵延
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 成。他对于世界的这种理解是与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 意志主义一脉相承。生成观念是对西方传统哲学“预成 ”观念的一种超越。 柏格森以其独具特色的绵延理论重新理解了世界。 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出于永恒流变与生成之中的世 界,世界的本质特征是“生成”。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之时间与绵延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回顾
01
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生命 哲学的集大成者。 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 造形而上学
02
03
生命冲动,包括向上:是顺转,是精 神,产生有机体和向下:逆转,产生 无机物,即情性的物质
绕不开的概念--时间
对 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 是他所谓的绵延。这个绵延 概念在他的哲学里是个基本 概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一、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社会处于濒临瓦解的状态,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绝对性与普遍性是生命哲学产生的基础。
19世纪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主导,物质被看作是僵死的,运动则被认为是简单位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德国狄尔泰和齐尔美生命哲学,他们认为个人心理体验与客观实际没有相关性。
狄尔泰理论的特征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他作为生命哲学的开创者,为柏格森的绵延说提供了可能,为柏批判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联盟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核心。
绵延在柏格森的哲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他看来世界、宇宙、人类的本质在于绵延,它是一种运动变化、无限连续的意识之流。
绵延就是世界的本源,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交织其中。
柏格森的绵延说从宇宙论来看,绵延处于不断创造中的实体;从意识来看,绵延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意识状态。
柏格森反对西方哲学重永恒轻变化的传统,认为绵延是变化的唯一实在。
2.绵延的主要特征。
绵延最大的特征就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意识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首先使用的。
柏格森在书中多次引用他的的论述,并将这一概念活用在自己的绵延学说里。
詹姆士认为在人的意识中,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意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流动的,形容意识最贴切的比喻是河或是流。
因此后世学者在说到意识时,把它叫做意识流。
意识本身是一个过程,任何意识都是动态的。
詹姆士基于心理研究而总结出的意识流观念经过柏格森的继承与发展,演化成绵延说。
柏格森认为绵延作为意识状态的连续不断出现,意味着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并形成动态变化的意识流。
绵延渗透性决定了如同感觉一样,发生作用不是数目的累积,而是性质的变化。
因此,绵延不能用数量来测量,它与空间无关。
空间的事物是独立的个体,无法互相渗透。
而意识中的事物却能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柏格森生命哲学 考研
柏格森生命哲学考研(中英文实用版)Title: Bergson"s Philosophy of Life for Postgraduate StudyThe exploration of Bergson"s philosophy of life is instrumental for postgraduate study.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来说,深入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至关重要。
Bergson, a prominent philosopher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troduc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fe that challenges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20世纪初,柏格森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关于生命的新颖观点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
His theory of "Creative Evolu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subconscio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他的“创造性进化”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
This concept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seeking to explore the depths of their ow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这一概念特别适用于研究生学生,他们在探索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之深。
Furthermore, Bergson"s philosophy of time and duration presents a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ime.此外,柏格森关于时间和持续性的哲学观点对时间的本质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解。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作者:林蓉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2期【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柏格森把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认为生命本身是积极的力量,内在的冲动和欲望是进化的动力。
柏格森认为,时间象空间一样是基本的,正是时间包含了生命的本质。
柏格森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柏格森;生平与著述;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后世的影响柏格森1927年以“丰富而生机勃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表现技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的思想在20世纪早期曾一度风靡世界,在哲学、文学、科学、政治、绘画艺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为法国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而且为现象学进入准备了充分条件。
一、柏格森生平与著述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
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
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得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
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
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
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
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
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朱全国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Y 5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0以生命作为其基本概念,改变了近代哲学对/生命0的认识,把生命从笛卡尔以来的/我思0转向/生活0,对生命的本质不再从思维而是从生活上加以确定,认为生命是一个精神和身体的和谐整体。
从此,/自然也不再被看做是一种静止的事实,没有转变和生成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而没有时间的延续,也就没有转变和生成。
这一观点成了-生命哲学.的核心逻辑。
0[1]223/生命哲学0以生命整体突破了启蒙主义的二元对立,改变了浪漫主义的主观任意性,使生命在他那里获得了本体的地位。
就柏格森而言,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
作为具体人的存在就是生命之河流的具体体现,生命冲动存在于自身,也存在于他人,人们对生命冲动的体验/绵延0不止,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其他体验,本身就是直观或直觉的存在。
柏格森在论述时间、空间、绵延、生命及直觉的同时很自然地展示出了他的艺术理论,如/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直接面对实在本身0[2],艺术的超功利性、直觉性、真诚性、独特性以及对于悲剧、喜剧和笑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但柏格森的思想对于美学和艺术的启示远不止于此,其思想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构成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作为形式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就形式本身而言,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美学家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但是意见仍未能得到最终的统一,文学作品的形式问题也同样如此。
有一种观点得到人们较为广泛的认同,即/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且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0[3]这个定义展示出如下的意义: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态;语言材料是作品的形式之一;各种艺术手段及有机结合而成的作品内在结构也是构成作品的形式。
这就说明,形式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单纯地分析作品内部形式的构成是不完整的,也无法真正地揭示形式的构成。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一、柏格森的生平及哲学概况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对现代哲学、科学、文学与宗教都有广泛的影响。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的家庭,早年曾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毕业后一度在外省中学任教。
1889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本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使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896年《物质与记忆》一书使他一举成名。
1900年至1924年任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最著:名的《创造进化论》(1907),提出生命冲动的学说,途写了《笑的研究》(1900)和《形而上学导言》等著作。
柏格森对数学、心理学、文学和一般科学理论如达尔文进论、细胞学说等都比较熟悉,也研究过贝克莱、休谟以及英、法实证主义者的学说。
在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期间,他的讲课非常常成功,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巴黎的一些上流社会人物前去听讲,这使他声名大振,一度在法国出现"柏格森狂"。
1914年柏格森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他发表了《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至此他的哲学兴趣逐渐转向道德和宗教方面,他晚年接近天主教会,但并未正式成为天主教徒。
1941年:月4日他在巴黎去世,时年82岁。
柏格森哲学公开举起非理性的旗帜,围绕时间-生命问题,提出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相左的新见解。
这些见解既吸收、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又试图超越科学和理性,达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它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包罗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领域。
处在世纪之交,柏格森哲学同时具有两个思想时代的特征:一方面,他承诺了19世纪哲学家们研究的中心问题,仍致力于寻求绝对、实在和唯一不可辩驳的真理,而这个真理在他看来就是纯粹绵延的理论;他的《物质与记忆》一书专门讨论身心二元论,也表明他仍在寻求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方法。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之流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
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其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
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
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
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
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以物体的运动为例来论证其无空间。
他说,物体运动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空间,这是可分的;二是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
人们常错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是不占空间的过程,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
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
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
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
“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4)绵延是自由的。
它不像工匠制造器皿,严格地依从概念、图纸,或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模子去翻制固定的产品。
绵延犹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它随机、自然、无所拘束,无法捉摸。
“美在同情”——浅述柏格森生命直觉主义美学思想
品之间存在一种同情 , 它从 毒 蜂 内部 提 供 了 所 需 的知 识 ”[ ] 同 2“
情 ” 源 于 主 体 内 部 , 将 主 体 引入 到 实 在 的 内 部 , 主 体直 觉 到 来 并 是
事 物 的 本 质 。 在 此 意 义 上 , 于 艺 术 作 品 的审 美 活 动 同样 也 需 要 对
文 学 界 ・ 学 评 论 文
‘ ‘ 同情 ” 美在
浅述 柏 格 森 生命 直 觉 主 义 美 学思 想
秦 凤
( 徽大学 , 徽合肥 203 ) 安 安 30 9
摘 要 : 格 森 生命 直 觉 主 义 美 学 是 二 十世 纪 初 最 重 要 的 人 本 柏
主 义 流 派 , 破 理 性 主 义桎 梏 , 艺术 重 新 拉 回到 感性 上 来 , 出 打 把 提 “ 绵延 ” 才是 世 界 的 本 源 , 世 界 看 成是 一 种 盲 目的 , 把 非理 性 的 , 永
体 人 格 中 的活 力 . 却 使 我 们 不 能 接 受 、 观 实 在 的 由 现 实 生 活 阻 直
切 生 命 形 式 , 下 运 动 便 产 生 了无 生 命 的事 物 . 向 上 和 向 下 的 向 在
柏 格 森并 没 有 排斥 感 性 经 验 对 审 美 的积 累作 用 , 性 经 验 和感 受 感
个 任 意 的 、 目的 、 然 的 发 生 过 程 是 “ 盲 偶 自我 ” 识 的 运 动 和 流 意
变 , 说 “ 在 就 是 可 动 性 , 有 已造 成 的 事 物 , 他 实 没 只要 正 在 创 造 的 事 物 , 有 自我 保 持 的状 态 . 没 只有 正 在 变 化 的状 态 ”1 界 存 在 无 4世
够 直 观 实 在 , 术 就 是 这 样 的一 种 心 理 状 态 或 艺 术 作 品 。“ 们 生 艺 我
柏格森
柏格森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
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
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
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97年任高等师范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
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不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第四讲 意识流小说
长篇小说《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 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 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 乔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 世界在四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 在此框架中展开庞杂的内容。书中暗喻 《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 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 甚至自造词汇,通过夸张的联想,喻示爱 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 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 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 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 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本雅明: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追忆似水年华》来自 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 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 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 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 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 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 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 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更令人惊异的是, 这个特例同时也标志着过去几十年里的文学最高成就。这部 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 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不是可资效仿的生活, 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我们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 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险的中心, 也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这标志着这部花费了毕生心血 的作品乃是一个时代的断后之作。
第六讲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
来自于心理学术语,美国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法国作家迪 雅丹的《月桂树已被砍尽》是 意识流小说的先声。代表作家 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 和福克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 不仅如此,人的语言加深了人们对于自 我的理解。因为语言总是要把食物作为 间断的、可以分割的东西来表达,而且 用同一概念称谓许多心理状态。所以他 主张:“心灵和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尺 度”,语言不能完全把握生命的自我, 语言只能把握僵死的东西,而生命的自 我是活的。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绵延出发 来理解自我、体验自我。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2、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对象,而非空间。 •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根本就在于他主
张用时间,而不是空间来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 • 柏格森认为传统的各种哲学都是用研究空间的
方法来研究时间,或者将时间和空间放在同等 的地位。这样做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传 统的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化的语言来谈 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被常识的习惯所支配或 左右,使得人们谈论的是时间的被计算的方式, 而不是时间本身。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 年—1941年)是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上 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 最大的人物。 柏格 森所提出的关于生命 和时间的原创性理解, 对于现代哲学、科学、 文学与宗教产生了非 常重要的影响,被誉 为法国最原创的哲学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柏格森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与科学 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科学的方法是实 证的方法,是一种理智的方法,这种实 证的方法并不能把握心灵生活和内在的 生命。生命是哲学关注的重点。哲学应 当有一个不同于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这一对象就是时间,也就是真正的绵延。 只有我们了解了时间,才能把握生命。 因而时间就是生命的本质。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常识运动观:用静止的观点和线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划 分运动。
• 传统的很多哲学家也是站在运动之外来看运动的,这 就误解了运动本身。
• 比如: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芝诺企图否定运动。 • 柏格森认为芝诺的论证是对于运动的幻相所致。 •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 柏格森一一驳斥了芝诺关于运动的悖论,但是不是站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4、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 柏格森认为哲学研究的就是时间,因为只有时
间的研究才能解开生命之谜。科学不能说明真 正的时间和生命。因为实证的方法都是外在的 方法,不能研究内在的东西。哲学或形而上学 研究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人的内心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存在于时间当中,与空间无关。这 种生命的意识是不断创新的,又是变化无穷的。 因此哲学要研究生命必须从时间开始。生命的 意义就存在于时间之中。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父母均为犹太 人。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 浓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毕业后获哲学教师资格,1881年起在中学任教。 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 范学校讲师,1900年起至20年代中期,任法兰西学 院哲学教授。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 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年代中期,由于健康状况 恶化,卧床不起,他辞去了各种职务。1928年因《创 造进化论》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 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 黎逝世,享年82岁。
• 在柏格森那里,“绝对的运动”和“真 正的时间”和“纯粹的绵延”是一回事。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 柏格森批评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引出自我概念, 也批评贝克莱把自我看成一堆感觉的复合,更反对休 谟等怀疑论者取消自我的存在,提出认为我们应该从 时间的绵延角度来重新理解自我。
• 1、两种对于“自我”的理解方式: • 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意识关注行动,关注广延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1、柏格森对于科学和哲学不同的分析: • 科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 • 科学的语言:常识的语言 • 科学方法导致的最根本的错误:把最深沉、最
内在的并且是活生生的绝对实在变成了外部空 间对象。 • 人们越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概念对实 在做出解释和说明,离揭示实在的本质就会越 远,由此产生了纠缠不清的哲学问题。哲学家 们之间争论不休,但是不能解决问题。 • 总之,哲学问题的产生就是人们运用表示空间 的概念与字眼来思维和把握本来就不能空间化 的东西的产物。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在绵延中,过去包含在现在里,并且向 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 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绵延生 机勃勃,健行不息。绵延像一条河流, “这是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它不 借可以算出的力量而流向一个不能确定 的方向。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称它为 一条河流,而且这条河流只是流动。”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2、意识状态之流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实
体,不是静止的,彼此分离的,而是连 续的,不可分割的变化状态。 他说“我们不停地在变化着,状态本身只 不过是变化。”柏格森强调自我的意识 状态时一股不断持续的流变,只是由于 我们的注意力才使得它凝固和分开,使 得其中某些东西显现出来。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3、运动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认为实证科学不能真正地把握运动和生成
因为实证科学用符号的统一性和无限可分性来 表达时间,也就不能把握运动。因为时间的本 质绵延也就是运动。 在柏格森看来,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与空间无 关。这与科学所理解的运动观差异很大。 科学的运动观:运动是在空间里发生的,是可以 分割和计算的。 牛顿力学把质量和速度的功作为力的定义,又用 力来说明运动原则。物体的运动在于施加了作 用力,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是静止的。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1、时间与生命的相同点: • 为什么柏格森说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
而时间是真正的绵延呢? • 他认为时间的不断流逝,不重复性,单
向度性,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 生命也是不断流逝的,不可重复的。生 命本质上是纯粹的时间之流,不可分析, 也不可下定义。这是不断的生成和变化, 下定义就会扭曲时间和生命。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3、自由是纯粹的自我创造。 柏格森认为通过分析和辨别“真正的自我”和
“表面的自我”,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哲学的 一个假问题:自由和必然问题。 回顾西方哲学史上自由和必然问题的不同理解。 斯宾诺莎与黑格尔:自由与必然的理解,自由对 必然性的认识 康德的二律背反:自由的因果性与必然的因果性 柏格森认为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绵延出发,就能得 到关于自由的清楚观念,如果从空间出发,就 只能得到必然性,只得到决定论。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2、真正的时间是“绵延”:
• 这里的“绵延”其实很难定义,这里很 可能意指我们不可以用外在空间里的方 法和要素来界定时间本身。因为时间和 空间本质上是不同的。时间是纯粹的流 变,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的质。真正的 时间就是绵延,就是连续不断的变化和 生成,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分离,也没有 人为的痕迹和干扰,是纯粹异质性的, 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而空间是外 在的,可以度量的。
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用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来批驳 芝诺,而是基于自己对于运动的理解。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柏格森理解的运动观: • 运动不占有空间。 • 因为一个物体要运动,它就必须在某个时候同
时在某一点上又不在某一点上。柏格森认为这 个特点正好表明运动不占空间。我们不能用空 间来理解运动,那样只会取消运动。我们而只 能将运动理解为时间的流变。 • 柏格森批评用空间的方式理解运动就是一种放 电影的理解,就是把运动的东西像放映胶片那 样在空间里一张张铺展开来,结果使得运动变 成了静止的东西。 • 柏格森认为运动是一种在绵延中展开的过程, 是一宗心理上的综合,心理的过程。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3、柏格森对于时间观念的两种划分: • 一般的物理时间观与绵延时间观区分: • 一般的时间概念的理解:物理的时间(常识的
时间观),我们用钟表来计算或度量时间。这 种时间观是建立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基础之上 的,所谓绝对时空就是指:将时间和空间都看 做是绝对的,是均匀的,是客观的,是可以被 人们科学的测量和计算的。一天24小时,一小 时60分,一分60秒等等。 • 但是柏格森认为一般的时间观也即物理时间根 本不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绵延” (duration)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2、意识状态之流 柏格森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有机
统一体的境界,每一个意识状态继承和包含了 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同时又宣告了一个新的 意识状态的产生。没有任何过渡,每一个状态 都延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之中去。它就是 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就是意识的不断流变, 也是绵延,具有本源性,创造性,新奇性,异 质性,它五彩缤纷,但却不可以名状。 柏格森的这种意识状态之流变的思想直接启发了 后来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詹姆斯, 也为意识流文学的兴起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觉意识的研 究》(1888)、《时间与自由意识》 (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 (1896)、《笑的研究》(1900)、 《形而上学导论》(1903)、《 创造的 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 (1911)、《精神的力量》(1919)、 《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 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想和运 动》(1934)等。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柏格森对数学、心理学、文学以及一般科学理 论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等都比较熟 悉,曾经研究过贝克莱、休谟以及英法实证主 义者的学说。晚年兴趣转向道德和宗教方面。
• 柏格森哲学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 以直觉为方法,几乎囊括了所有与人有关的理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于传统的哲学问题尝 试做出新的解释,把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从空 间转移到时间,强调时间的哲学意义。另外他 还试图对于世界整体和人的存在用非理性的直 觉来加以解释,对于后来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 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