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 (宋高宗建炎四年),死 于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 元六年),祖籍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朱熹墓
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 论,认为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 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 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 “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 千载不传之绪”(《中庸章句 序》),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 的。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 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 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 人称为程朱学派.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 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 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 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 ,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 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 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 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 ,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 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 解》、《通书解》等。他平日 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 语类》。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福建武夷山朱熹纪念馆
朱熹纪念馆,位于武夷宫古街。 为仿宋宫殿式建筑,前厅正门上 ,高悬“朱熹纪念馆”横匾,殿 前大门两侧悬挂3幅抱柱联,一 幅是赵朴初撰并书,联曰:“千 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三 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 。”一幅为清康熙御笔:“集大 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 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还有一 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 学教授张岱年撰并书:“致广大 而尽精微,网罗历代;尊德性而 道学问,体用兼赅。”
朱熹
朱子理学
理气论: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 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 联系的含义。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 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 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 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 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在“知”“行”关 系上主张“知先行后”。 人性二元论
鹅湖论学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 时,小于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 识途径却大不相同。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 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 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 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征文要求
1、作品与朱子理学洒扫应对文化相关,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构思 巧妙,富有创造性;
2、参赛的文学作品形式不限; 3、语言流畅,内容充实,文字精炼; 4、参赛形式不限,可个人制作参赛,也可集体制作参赛;
5、来稿要求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参赛者自留底稿,来稿 不退。
6、地点:12月8日、9日8:00到17:30将作品交至武夷山市第一中学高二语 文教研室。 7、截稿日期:2014年12月9日。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200元
二等奖2名:100元 三等奖3名:50元
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
谢谢观来自百度文库!
朱子文化征文活动
主题:以传统入文,扬朱子文化
朱熹(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 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 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 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 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 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 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 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 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 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轶事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 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 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 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 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 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 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 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 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 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 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