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自媒体_时代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与重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新闻被评论、分享和转发的次数是这 条新闻能否形成舆论的重要依据,网民用 类似投票的方式集体选择并编辑议题,达 到议程设置的目的。
鉴于上述的优势,“自媒体” 时代的 公民新闻,使话语权得到分散与下放,普 通公民作为非专业的新闻记者参与到新 闻传播中,记录、发布、传播自己亲历或者 掌握的新闻事实,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新 闻传播模式,获得了更大话语权和社会影 响力。
1、传播者—— —从专业新闻机构到任何 公民
传统新闻的传播者仅局限于专业的 记者或传播机构,新闻的采集、取舍、编 辑、发布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受众只 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主权。“自媒体”时 代的公民新闻颠覆了这一模式,每一个能 够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公民都有可能成 为新闻的发布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 值判断,自由的发布自认为有价值的新 闻,进行多元化的表达。“自媒体”去中心 化的特性,打破了传统新闻“一言堂”的 格局,实现了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取向的多 种声音的表达。
2、传播路径—— —从线性到网状 传统的新闻是按照从信源到信宿的单 向的一对多的线性传播路径进行传播的, 信源将他们收集到的新闻进行选择和编 码,经由媒介传到信宿那里,然后信宿进行 解码,解读新闻。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 新闻沿用了“自媒体”信息传播多对多的 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 加快,信息波及的范围也更远更广,甚至能 在几小时之内生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议程设置—— —从引导到聚合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在引 导舆论,那“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议 程设置就是在聚合舆论。传统媒体通过对 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来进行议程 设置,引导舆论。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 新闻更像是一种集体的选择与编辑,一条
参考文献 ① DalePeskin:WeMedia:Introduc- tion,http:/lwww.hypergene.netlweme- dia/weblog.php?id=P3 ②罗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 “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 权力转移》,《国际新闻界》,2009(1) ③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 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湖北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④张燕,《悲天悯人: 锱铢必较与包 容大度—— —自媒体的理论标尺》,《现代 传播》,2009(2) ⑤ 刘 景 东 、 孙 岳 ,《 浅 议 自 媒 体 》, 《中国信息界》,2011(3)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三、挑战与颠覆—— —“自媒体”时代 的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解构
“现有传媒体制下, 传统媒体的组织
147 2013年第 4 期
N EW S W O RLD 传 媒 e 时 代
传播者受到来自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压力, 在面对一些主流社会问题尤其是敏感话 题时有些畏首畏尾,因而错过发声的最佳 时机,甚至是根本失语,最终导致公众的 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未能得 到有效和充分的实现。”⑤而在“自煤体” 传播平台上,其特有的即时交互性、用户 自主性以及去中心化特质,从传播者、传 播路径以及议程设置三个方面解构了传 统新闻传播过程。公民个人成为非专业的 新闻记者,亲历新闻事件并以目击者、亲 历者的身份将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传播, 成为一支无处不在的特殊“记者”队伍。 和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 有其先天优 势,也是凭借这些优势,“自媒体”时代的 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进行了解构。
公信力上都更胜一筹,用自己的专业素质 和职业操守弥补了“自媒体”公民新闻在 真实性上的缺陷。于是,当受众在“自媒 体” 平台上看到一条新闻当怀疑其真实 性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传统媒体上寻 找验证。
由于自媒体准入的低门槛性,使得 “自媒体”公民新闻在真实性、客观性等 方面都有待考证,自媒体用户个人的道德 底线和媒介素养成为影响自媒体新闻质 量的变量,传统意义上的把关在自媒体平 台上被弱化甚至消失,这种情况下自媒体 公民新闻的准确性、公信力都有待提高, 由此带来的公民新闻“阅读风险”和信用 成本的增加也客观存在。而传统新闻专业 的“把关人”仿佛提供了一种捷径或者索 引,赋予杂乱以秩序,使受众可以更清晰 的解读新闻。
“自媒体”的公民新闻受到追捧正是 由于它具备传统新闻所没有的优势,与此 同时,传统新闻的固有优势正好是对“自 媒体”公民新闻先天不足的有效补充。
1、信息冗杂与去粗取精 “自媒体”准入的低门槛使得其用户 群庞大而鱼龙混杂。大量用户汇集在这一 平台上,随时随地实时发布发生在身边的 事件或观点,这其中大量存在着非新闻类 信息。在这个资讯海量、观点杂陈的世界 里,海量的信息使得受众觉得迷失与无 助,人们产生追求秩序与意义的强烈需 求,此时受众会将视线转向传统媒体。 2、真假难辨与去伪存真 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者没有准入标准, 个人道德与新闻素质无法得到甄别评价, 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发布虚假 信息兴风作浪,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 入门槛低使自媒体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失 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而传统新闻固守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原则,在真实性和
传 媒 e 时 代 NEW S W ORLD
“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 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与重塑
○杜 蓉
【摘 要】在博客、微博、播客、SNS 等“自媒体”日益风靡的今天,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与影响。公民依托“自媒 体”平台实时实地发布新闻不仅日益普遍,其影响力也日趋扩大。“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进行了解构与重塑。
目,2010 年 138 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 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为 22 起,占比由 2009 年的 O % 上升为 16% 。并且,2010 年 大部分社会舆情事件中均有微博的介入。 “上海大火” 中微博的网络动员、“舟曲 泥石流” 中的微博直播、“江西宜黄拆迁 事件” 中钟家姐妹用微博与当地政府展 开博弈、“李盟盟被落榜事件” 中当事人 借由微博改变命运……作为自媒体代表 的微博越来越多的介入公共事件,并扮演 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融合与互补—— —“自媒体”时代 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重构
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面,“自 媒体”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 的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美国一家公司 做过一项调查,把 Tw itter 信息分为 6 类: 新闻、小广告、自我推销、废话、对话和转 发信息。调查表明,Tw itter上无意义语句 占所有信息的 40.55% ,小广告占 3.75% , 而自我推销占 5.85% ,对话性质的信息占 37.55% 。新闻类信息总共占 3.6% ,转发的 信息占 8.7% 。” ⑥这一调查结果使人们在 对“自媒体”的热切追捧中认识到理性客 观的必要。“自媒体” 的优势固然让人振 奋,但也无法忽视其先天不足。
身份发布第一手资料,形成公民新闻。这 些新闻通过转发或分享,以自媒体特有的 网状发散性传播模式,引起广泛的关注, 形成网络舆论。在 2010 年 9 月发生的 “宜黄拆迁事件”中,家属钟如九姐妹在 赴京接受采访的途中被阻截在机场,有媒 体记者根据钟如九打去的电话以及手机 图片进行了微博直播,引发了大量网友的 转发、回复和围观,事件由于微博的传播, 影响力持续升温。随后,钟如九开通了自 己的微博,权,大量网友关注事 件的进展,进行转发、回复,甚至是亲自行 动起来,加速了事件的解决和对责任人的 处理。自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基础、随 时随地发布信息的便捷性以及低门槛等 特质,影响力不断扩大,普通民众成为其 忠实用户,而且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名 人明星甚至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开 始使用自媒体,从自媒体平台上获取信 息、发表言论。自媒体平台上引发广泛讨 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的集中到社会舆论 热点,自媒体平台正在逐渐渗透进入人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 影响力的一种,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 的力量对比。”④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科技 的体现,是作为一种技术力量植入已经形 成的社会结构中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科技和社会、科技和人的互动日益频繁。 “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正是人利用 科技发挥自己能动性的生动例证,在这场 科技与人的互动中,借助“自媒体”的技 术优势,使传统新闻和“自媒体”时代的 公民新闻得到良性的互动、融合、互补,解 构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重塑出更符合人 民需求更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模 式。□
责编:姚少宝
148 2013 年第 4 期
“自媒体”为公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 息和言论的平台,也为公民新闻的成长提 供了肥沃的土壤。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 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 传播模式,代之以自媒体使用者—— —公民 为中心的发散性的多对多网络化传播模 式。
公民新闻是指 “作为非专业新闻传 播者的普通‘公民’通过网络、个人通讯 工具等方式,向社会发布、传播自己在特 定条件下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 的、重要的新闻事实。”③根据《2010 年中 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在 2010 年的年度网络舆论热点事件 Top20 中,有 60% 的事件,其信息发布源来自于 微博。由此可见,自媒体为公民新闻的传 播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方便快捷的平台,公 民通过自媒体以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
【关键词】自媒体 公民新闻 解构 重塑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w e m edia) 概念最先于 2002 年由美国 IT 专栏作家 D an G illm or (丹·吉尔默)提出。2003 年 7 月,美国新 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 里斯·威理斯撰写的“W e M edia(自媒体)” 研究报告,该报告的导言中给出了“自媒 体” 的定义:“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 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 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 径。”① “自媒体” 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 括网络博客、微博、网络视频播客、社交网 络等等。例如:Facebook、Y outube 和 Tw it- ter,就 是 自 媒 体 的 代 表 。人 们 藉 由“ 自 媒 体” 这个开放的平台,随时随地发布信 息,这些信息是由事件亲历者、目击者记 录的来自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第一 手资料。这样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形 式,有时可以形成网络舆论,吸引各大传 统媒体进行报道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 二、“自媒体”传播与公民新闻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以往 单向的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广泛参与和创制内容的技术 平台。以备受关注的微博为例,由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布 的 2011 年 《舆情蓝皮书》 指出:相比 2009 年,2010 年微博的表现尤为引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