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

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
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

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

一一技术进步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Evolution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The Role of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微观数据较为全面考察了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情况,并探索了其成因与影响因素。在影响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诸多因素中,本文突出了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对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2)高校扩招政策引起的大学生相对供给增加,与厂商对劳动者生产力预期间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收入差距的影响。(3)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以及劳动力市场上的随机冲击对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及其成因展开研究。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本文使用到的微观数据进行介绍,并基于该数据,对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描述。通过该统计描述,概况了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在时序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经济直觉存在差异之处,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回顾。本章先从国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一般性研究入手,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国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研究的历史演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进而阐述了国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在理论模型和计量实证方法上的最新进展。在本章的第二部分,笔者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这个部分介绍的重点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上,即重点阐述针对我国特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对劳动者收入不平等进行研究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回顾,进一步表明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和价值所在。

第三章建立了一个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教育回报率的变化是引起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扩大的重要原因。基于该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分解出了教育的要素回报效应与要素结构效应,前者拉大了收入不平等,后者降低了收入不平等,但总效应仍然是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利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方法,本章验证了上述理论预测与实际数据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章建立了一个信号博弈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实证研究了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对大学生收入溢价的贡献以及高校扩招对大学生一非大学生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模型的结构估计证明该模型能很好的拟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工资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约能解释大学生工资溢价的72%;并且高校扩招可能通过劳动力市场歧视加剧大学生一非大学生的收入差距。

第五章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与劳动力市场上的预期均衡结合接起来。讨论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背景下高校扩招对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学生一非大学生收入差距的变化。研究表明,一方面,高校扩招降低了上大学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劳动者的差异程度下降。另一方面,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使得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工资差异并未下降,并且存在上升的可能。

第六章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下分解出了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随机收入冲击及其相对应的价格效应对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暂时性收入冲击,其大小能解释60%以上的残差收入不平等。但是,与劳动者潜在异质性能力相关的价格效应的不断上升,是引起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七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文章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并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我国是存在的。由此引致的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的增加和教育收益的上升扩大了劳动者的收入不平等。虽然在实际数据中,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处于收入分布中位数以下的低收入劳动者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拉大引起的。但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却主要作用在收入分布的上侧分位数上。它倾向于拉大高收入劳动者与其他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二、由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存在,高校扩招并不一定能减小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收入差距。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大幅提高了劳动者进入大学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劳动者的差异程度下降。

三、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的随机冲击,尤其是暂时性收入冲击,其大小能解释60%以上的残差收入不平等。但是,与劳动者潜在异质性能力相关的价格效应的不断上升,是引起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非常丰富,但现有国内研究还没有从理论角度系统探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引致的教育收益率变化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影响。其次,高校扩招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措施,对劳动力市场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经济学文献对高校扩招的影响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有益尝试。最后,对收入不平等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组间不平等上,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性别或不同地域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但具有相同个体特征劳动者间的收入不平等,亦即组内

不平等,对劳动者总体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组内不平等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由于本文涉及的残差收入不平等是组内不平等的等价测度,因此该研究也是对组内收入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探索。

二、理论模型的创新

首先,文章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SBTC )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成功刻画了数据中表现出的高技能劳动者供给与收入同时增加的情况。通过模型推导,文章将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和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直接联系起来,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对高校扩招政策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建立了一个信号博弈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能将劳动者的先天能力、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信号效应(Ability Signaling)区分开来,从而正确剥离出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后,在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文章在一个统一的计量分析框架内分解出了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收入的随机冲击及其时变价格效应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明了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上升的内在原因。

三、实证方法的创新

首先,文章使用了F帅o, Fortin and Lemieux ( 2007 )发展出的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Recentered Influence Function Regression RIF回归)的分解方法来考察教育收益率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该方法允许我们从整个收入分布上刻画教育收入率变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收入均值变化。其次,在对高校扩招问题的研究中,文章采用了结构估计(Structural Estimation )的方法,识别并估计出了理论模型中的全部参数。目前,这种估计方法在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中还并不常见。最后,在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文章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 )的不规则数据结构下,推导了模型估计的矩条件,进而利用使用了最小距离估计法 ( Minimum Distance Estimator, MDE )估计了模型参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高校扩招残差收入结构估计

目录

0.导论 (5)

0.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5)

0.2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6)

0.3主要创新点 (7)

0.3.1研究视角的创新 (7)

0.3.2理论模型的创新 (8)

0.3.3实证方法的创新 (8)

1.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特征 (9)

1.1收入不平等的总体变化特征 (10)

1.2大学生劳动者的相对供给与教育溢价 (12)

1.3残差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特征 (14)

1.4本章小结 (18)

2.国内外收入不平等研究文献回顾 (19)

2.1国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 (19)

2.1.1测度收入不平等的指标的构建和探讨 (19)

2.1.2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0)

2.1.3经济制度或宏观经济因素对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2)

2.1.4劳动者个体特征及其要素回报的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4

2.1.5技术进步与收入不平等 (28)

2.2国内学者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30)

2.2.1教育资源获得与收入不平等 (30)

2.2.2经济制度、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间相互关系 (32)

2.2.3城乡收入差距 (33)

2.2.4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34)

2.2.5地区与行业收入差异 (35)

2.3总结与评述 (36)

0.导论

0.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GDP年增长率高达9.19%。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的收入也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5年的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5年的3255元。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好的同时,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从上述人均收入的数字可以看出,在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为343 / 134 =2.56;而在该数值在2005年为10493/3255=3.22。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结果,我国2001年的基尼系数约为0.447;依照2006年2月14日《光明日报》的引述,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根据城乡入户调查数据计算出的我国2002年的基尼系数约为0.454,均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6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06))中对127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指标的分析表明,基尼系数高于我国的国家只有29个,并且主要为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2008年2月,o晾望》周刊载文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处于我国历史的最高点。

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公平性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放在突出位置。进入2010年后,收入分配问题受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进一步关注。201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10年全国两会前夕,在新华网上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收入分配”登上“两会最关心话题”之榜首。

显而易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与全体劳动者的福利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稳定劳资关系,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在长期保证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政策含义。

进一步的,从政策应用的角度来看,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找寻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因素。一方面必须通过经济理论模型阐明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经济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定量方法评估不同因素(包括各项经济政策制度因素和劳动者自身的个体特征)在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变化中的相对贡献,从而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0.2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收入不平等指标的构建与对现实收入不平等水平的测度。(2)收入不平等程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传导机制探讨。(3)评估特定政策对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集中在后两个方面,将经济学理论模型和数量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作为文章的分析重点。其逻辑思路按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按照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章先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进行细致深入的描述。这部分统计描述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1)教育收益率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2)劳动力市场歧视与高校扩招的收入分配效应;(3)异质性能力、随机冲击与残差收入不平等。

第二,在确定了具体研究内容后,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通过文献的整理,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手段。

第三,文章接下来分别对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在此过程中注重理论模型的构建,着力突出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能阐明经济变量和经济政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

第四,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总结我国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小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上述逻辑分析框架可以用图1表形象表示。

0.3主要创新点

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其中每个方面的创新又与文章研究的三个主题密切相关。

具体阐述如下:

0.3.1研究视角的创新

(1)虽然国内学者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非常丰富,也有不少文献探讨了教育收益率的改变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收入变化的影响。但是,现有国内研究还

没有从理论上探讨该现象背后的经济形成机制,在对劳动者收入变化的统计刻画上也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引入技术进步因素,从理论上清晰阐述了教育收益率变化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影响。

(2)高校扩招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措施,对劳动力市场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媒体对高校扩招后果的讨论非常热烈,但还没有经济学文献对高校扩招的影响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有益尝试。

(3)对收入不平等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组间不平等上,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性别或不同地域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但是,具有相同个体特征劳动者的收入不平等,亦即组内不平等,对劳动者总体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组内不平等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由于本文涉及的残差收入不平等是组内不平等的等价测度,因此该研究也是对组内收入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探索。

0.3.2理论模型的创新

(1)文章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SBTC )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成功刻画了数据中表现出的高技能劳动者供给与收入同时增加的情况。通过模型推导,文章将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和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直接联系起来,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在对高校扩招政策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建立了一个信号博弈模型。该模型将劳动者的先天能力、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信号效应(Ability Signaling)区分开来。从而在估计出模型参数的情况下,能通过凡事实状态的政策模拟(Counter-factual Policy Simulation)剥离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先天能力的影响,正确评估高校扩招的收入分配效应。

(3)在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考察过程中,文章将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收入的随机冲击及其时变价格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计量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解出了上述三个因素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从而探明了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上升的内在原因。

0.3.3实证方法的创新

(1)在教育收益率变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问题上,文章使用了Firpo,Fortin and Lemieux (2007)发展出的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RecenteredInfluence Function Regression RIF回归)的分解方法。该方法允许我们从整个收入分布上刻画教育收入率变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收入均值变化。

(2)在对高校扩招问题的研究中,本文采用了结构估计(StructuralEstimation)的方法,识别并估计出了理论模型中的全部参数。目前,这种估计方法在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中还并不常见。

(3)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考察使用了最小距离估计(Minimum DistanceEstimator,MDE )。文章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 )的不规则数据结构下,推导了模型估计的矩条件,从而利用MDE方法估计了模型参数。

1.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特征

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始于对既有事实的观察。只有在对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直观认识的前提下,才可能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思考现象背后的经济作用机制。因此,在本文的第一章,我们基于微观数据对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时序变化进行细致描述,了解其基本趋势,概况其典型特征。

本章的统计描述主要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Nutrition Survey,以下简称CHNS)。 CHNS是由北卡罗琳娜大学的卡罗琳娜人口中心和中国机构合作调查的①。样本期间包括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覆盖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份。该问卷在以上年份重复发放给相同的调查对象,每年收回的有效样本从约3600份至7200份不等。此份调查提供了包括月工资收入、年奖金、周工作小时、所处省份、是否城乡、工作单位类型、工作单位规模等数据,另外还提供了相关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从事职业、职务、是否户主、是否享有保险等。2007年,CHNS对其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发布了面板结构的数据标识,本文采用的数据就是此面板结构数据。通过将个体与年度指标进行匹配,能识别出某一特定观测个体若干年的信息。

我们将劳动者收入数据与劳动者个体特征数据(如受教育情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等)合并,并按照如下准则对数据进行筛选:(1)只保留在受访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劳动者;(2)将劳动者的年龄限制在18岁至60岁之间; (3)剔除了年收入大于20万以及小于120元的极端值。根据上述数据筛选过程,我们最后获得9524个不同劳动者在不同时期共37891个有效观测值。CHNS提供了经CPI 调整的以2006年为基期的劳动者年收入数据,包括了劳动者的工资、奖金和其他补贴收入。我们将年收入数据除以12,换算成月收入的概念,并取自然对数,得到下文回归中使用到的对数收入变量,记为Inyo①

衡量收入不平的指标很多,现有文献中经常使用到的指标包括方差、基尼系数等。在本章的描述统计分析中,使用的统计量主要有劳动者收入的方差、90} -50%分位数差以及50%一10%分位数差。其中,收入的方差反映了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总体变化情况;90 } -50%分位数差则反映了收入分布上侧分位数的变化情况,衡量了高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同理,50%-10%分位数差则反映了收入分布下侧分位数的变化情况,衡量了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综合看来,上述三个指标能反映劳动者收入分布的整体变化特征。

1.1收入不平等的总体变化特征

图1.1画出了1989-2006年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状况。其中左侧坐标标识的是劳动者收入分布的90}-50%分位数差以及50%一10%分位数差,右侧坐标标识的是劳动者收入的方差。可以看出,若以方差作为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标准,从1989年到2006年,我国劳动者收入的方差从0.77上升到1.2,上升幅度高达55.84。不同的分位数差则进一步揭示了收入不平等变化的更多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样本区间内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主要是由于50%一10%分位数差扩大引起的;收入分布的90%-50%分位数差基本没有变化。换句话说,从1989年到2006年,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低收入劳动者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拉大引起的。从收入增长的角度来说,这部分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其他收入水平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

为了从劳动者的收入分布形态上对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进一步将1989-2006年的样本分成3个时期。其中1989-1993年为第1时期;1997-2000年为第2时期;2004-2006年为第3时期。图1.2分别画出了这3个时期劳动者收入的密度函数。

从图1.2可以看出,从第1时期到第3时期,劳动者收入的密度函数左偏程度愈加明显,其分布左尾的厚度不断增加。与图1的结论一致,这表明劳动者收入分布的中位数与下侧分位数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收入分布的右尾形状没有明显变化,分布形状的“扁平化”主要是由于左尾扩大引起的。再次验

证了处于收入分布中位数以下的劳动者收入分化是造成整体收入不平等上升的主要原因。

图1.3进一步画出了收入不平等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组内的变化情况。图1.3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C1)总体上看,以方差为衡量的收入不平等水平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中都呈现上升趋势。(2)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收入方差的上升幅度在不断减小。(3)从收入分布的分位数差来看,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中,50%一10%分位数差的扩大仍然是劳动者收入不平等上升的主要原因。

图1.1一1.3揭示了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两个重要总体特征:一是收入不平等程度随时间不断增长,二是收入不平等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低收入劳动者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引起的。进一步的,上述两个特征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群体中都得到体现。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收入不平等研究的迫切性。探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将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缓解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扩大。

1.2大学生劳动者的相对供给与教育溢价

不同受教育劳动者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与此相伴随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劳动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教育对劳动者收入的贡献,即教育溢价也越来越大。

表 1.1计算了样本中劳动者在不同时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受教育劳动者的平均对数收入。从表1.1可以看出:从1989年一2006年,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数值从1989年的6.3 6年上升到2006年的8.66年,上升幅度约为36.37%。与此同时,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也在在不断上升。但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的上升幅度就越大。在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劳动者中,平均对数收入从1989年的5.26上升到2006年的5.90,上升幅度为12.3%。而这一数值在初中受教育水平组中为19.2%,在高中和职专受教育水平组为26.5%,在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组中更高达31.4%。

表1.2以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为基准,进一步计算了其他受教育水平劳动者与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者的对数收入比。从表1.2可以直观看出,就具有初中学历的劳动者而言,其与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没

有明显变化,仅从1989年的1.014上升到2006年的1.077。对具有高中及职专学历的劳动者来说,其与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者的对数收入比则从1989年的1.033上升到2006年的1.164。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者与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拉大,其对数收入比从1989年的1.045上升到2006年的1.224 。

表1.1和表1.2共同阐明了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上升的同时,教育的收入溢价水平也在上升。

由于我国在1999年实施了高校扩招的高等教育改革,这一措施大幅提高了劳动者中大学生的比重,也进一步抬高了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直观上理解,由于高校扩招极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相对供给,而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那么在扩招后大学生的相对收入应当下降。但是,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数据中并没有出现。

图1.4右侧坐标标识了样本中大学生在劳动者中所占比重,左侧坐标刻画了大学生与其他劳动者的对数收入差。图1.4显示出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大学生的相对供给与大学生的相对收入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二是大学生的供给与收入同步上升的趋势在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减缓。

上述现象是表1.1和表1.2所反映出的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溢价同步上升的具体体现。费解之处在于高校扩招这一剧烈的外生冲击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了大学生的供给,但却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因此也提出了两个巫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1)何种经济机制使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高等教育劳动者相对供给和相对收入同步上升的情况?

(2)高校扩招政策的外生冲击为什么没有改变这个趋势?这是传统的供给一需求理论框架所无法解释的。

上述两个问题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和出发点。在文章后面的章节中,笔者将从这两个现象出发,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推导,来说明上述现象背后的理论机制。并通过实际数据的验证,表明经济模型的合理性。

1.3残差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特征

考虑一个传统的Mincer工资方程:

其中,是劳动者的对数收入;是可观测的影响收入的劳动者个体特

正;是回归的残差,也称为残差收入。残差收入反映了不可观测的劳动者个体特征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同时,由于是回归的残差,因此不平筹程度衡量了具有相同个体特征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一个组内收入不平等沟概念。

中包含了大由于在典型的Mincer工资方程中,回归的R2都不超过0.3,因此u

u

量信息,对劳动者整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超过2/3。

中的表1.3列出了1989-2006年不同时间方程((1.1)的回归拟合结果。X

IT

变量包括劳动者的性别虚拟变量、城乡虚拟变量、年龄的三次多项式、不同受教育程度虚拟变量以及地区(省份)虚拟变量。从表1.3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R2在0.086-0.264之间,表明可观测到的劳动者个体特征能解释的劳动者收入份额在8.6%-26.4%之间。这也反映出残差收入不平等在解释劳动者实际收入不平等中的重要性。此外,表1.3的回归系数也反映出更多的信息,如从1989年到2006年,我国劳动者的性别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都呈现扩大趋势。而受教育程度虚拟变量回归系数的逐年升高则进一步肯定了教育溢价的存在。

图1.5画出了样本时期内劳动者实际收入方差和残差收入方差,以及残差收入方差与实际收入方差之比(右侧坐标)。图中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从1989年开始,除1991年有小幅下降外,无论是实际收入还是回归残差,其方差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二是残差方差的上升趋势要明显弱于对数月收入方差的上升趋势。图中右侧坐标显示,残差方差与对数收入方差的比值在不断下降,从1989年的0.92下降到2006年的0.76。这表明,可观测到的劳动者个体特征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在不断扩大。尽管如此,仍然有超过2/3的收入不平等无法由可观测到的劳动者特征来解释,再次反映出残差收入对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巨大影响。

图 1.6进一步画出了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残差收入方差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首先,图1.6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残差收入的方差就越低。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劳动者在样本时间内残差收入

方差的平均值为0.91,而对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而言,该数值仅为0.28。其次,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残差收入方差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残差收入方差随时间上升趋势明显;而具有高中和职高学历的劳动者,其残差收入方差的上升幅度则较为平缓;对于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而言,这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残差收入方差在经历了90年代初的上升后,从97年开始其数值基本稳定在0.32左右。

上述统计描述反映了残差收入不平等在劳动者实际收入不平等中的重要贡献,及其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群体中的差异。一般而言,残差收入不平等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二是收入的随机冲击。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要求定量区分这两个部分因素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并探明这两个部分因素相对权重的变化如何影响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

那么,如何定量分解出不可观测的劳动者异质性能力与随机冲击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这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文章后面的章节将基于一定的模型假设对这个问题予以解答。

1.4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cHrrs微观调查数据的细致统计描述,详细刻画了从1989年一2006年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总体而言,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点:(1)劳动者的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有了大幅上升,并且这种上升主要是由于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引起的。(2)收入不平等上升的趋势存在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群体中。

(3)相对于其他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劳动者(大学生)的相对收入不断上升,并且其在劳动力整体的的比重也在上升。(4)残差收入不平等(即组内不平等)也在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实际收入不平等。

在数据特征描述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1)从理论上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高等教育劳动者相对供给和相对收入同步上述的情况。了解教育溢价在劳动者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

(2)高校扩招政策如何影响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相对收入。解释为什么高校扩招没有引起大学生相对收入的下降。

(3)分解出不可观测的劳动者异质性能力与随机冲击对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了解引起残差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原因。

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将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在此基础上充实理论依据,提炼实证研究方法。

2.国内外收入不平等研究文献回顾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与经济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由此,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非常丰富,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内容和角度上看,大致可分为如下5类:(1)测度收入不平等的指标的构建和探讨。(2)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3)经济制度或宏观经济因素对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4)劳动者个体特征在劳动力总体中分布的变化及其对应的要素回报的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5)技术进步与收入不平等。国内学者的研究除了对上述五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外,更注重把我国特定的经济与制度环境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联系起来。

在这一章中,笔者将分别介绍国外和国内学者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将按照上述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介绍与我国国情相联系的文献。

2.1国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

2.1.1测度收入不平等的指标的构建和探讨

这类文献主要致力于构造更能反映实际收入不平等状况,更具经济含义的收入不平等指标。其测度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收入的不平等,还包括了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如财富(Wealth )和福利(Welfare)等。传统上度量收入不平等的统计指标包括了收入的方差、基尼系数等。这类指标的计算简单,直观上容易理解,因此在大量文献中被广泛采用。对统计上衡量不平等的指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扩展的文献可以追溯到Atkinson (1970)和Newbery (1970)。前者借鉴风险测度理论从社会福利角度讨论了传统不平等测度(尤其是基尼系数)与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后者则进一步从定理上扩招了了Atkinson的结论。

Paglin (1975)通过对基尼系数在年龄(或称为生命周期)维度的调整,发展出一种新的不平等测度方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Formby, Seaks andSmith (1989)指出了Paglin (1975)方法存在的理论缺陷,并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此后对不平等测度的研究倾向于将劳动者效用纳入分析框架中,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扩展不平等的度量。Jorgenson and Slesnick (1984)从劳动者的消费行为出发,从间接效用函数推导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实际和潜在社会福利水平为基准的不平等指数。他们认为,与收入不平等相比,度量不平等更重要指标的是由收入分布引致的福利分布状况。Slesnick (1989)进一步发展了Jorgenson and Slesnick (1984)的思想,提出了横向不平等( Horizontal Inequality)的概念。横向不平等定义为完全平等(Perfect Egalitarian)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社会福利之差,以此度量现实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不平等测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在不平等测度中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另一方面,与计量经济学的结合也更加紧

密。Ben-Porath, Gilboa and Schmeidler (1997)将不确定性引入不平等的测度中,同时考虑了事前(ex ante)和事后(expost)不平等,发展出基于基尼系数的新的度量不平等的一系列指标。Foster and Shneyerov (2000)提出了路径独立(Path Independent)不平等测度的概念,将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Foster and Shneyerov (1999)进一步扩招了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类新的不平等度量指标。这类指标包括了嫡测度、对数方差以及Foster and Shneyerov (2000)的路径独立测度指标,并且该类指标的建立对测度函数形式没有严格的要求。Cowell (2000)对不平等的测度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回顾,并对不同测度在实际经验研究中的应用给予了评述。

2.1.2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该类研究始于Kuznets (1955),以著名的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的提出为开端。之后的研究一方面致力于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和阐明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主要从实证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至今,对不平等与增长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

从理论研究研究的发展来看,学者们往往在传统增长模型中加入新的因素,以此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Glomm andRavikumar (1992)在一个异质性个体的世代交迭模型中,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解释了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的分析表明公共教育支出相对于私人教育支出对降低收入不平等有更明显的作用,但私人教育支出在一般情况下对经济增长更加有利。Perotti (1993)同样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考察了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Perotti (1993)的模型主要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部分劳动者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的提高会体拉升其他劳动者的产出水平。 Perotti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预测在截面上符合库茨涅茨的倒U 型假说,但在时间序列维度则未必如此。Alesinaand Rodrik (1994)则基于内生增长模型,从收入分配政策的角度对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表明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在时间维度呈负相关关系。Benabou (1996)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通过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引入不完全资本市场,Benabou表明不平等的上升增加了收入分配政策的压力,从而抑制投资,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Aghion, Carob and Garcia-Penalosa (1999)批判性地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回顾。他们指出,到上世纪70年代为止,对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表明库茨涅茨倒U型假说在美国与大部分OECD 国家是成立的。即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会降低社会的收入不平等。但是,在此之后,经验数据表现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同步上升。Aghion, Carob et al. (1999)进一步指出,传统的认为不平等促进增长的逻辑并不成立。不平等至少在3个方面对增长有抑制作用:(1)不平等降低了社会总体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一课程,大陆地壳演化考试资料整理

要点1 陆壳的起源 1 地球的形成年龄和前寒武纪地质年表 地球形成年龄为45.67亿年 2 月球的启示 月球起源的三种学说 一、分裂说——认为月球原是地球赤道区的一部分。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所有的行星都处在高温熔融且高速自转的状态。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有些部分被从行星上甩了出去,形成卫星。月球也是这么来的。但是据现代科学家们的模拟计算,地球诞生时的离心力只不过是现在的4倍,不可能将这么大质量的物质抛出去。分析月岩样本也能发现,月球和地球的化学成分有很大不同。 二、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从同一块原始星云中分别凝聚成团诞生的。但是它也同样面临着化学成分不同这一难题。 三、俘获说——认为月球原来是一颗离地球不远的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围绕它转动的卫星。这一说法较好地解释了上面的难题,但也存在着明显缺陷。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并不比月球大多少,要俘获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月球的年龄:通过地球与月球的对比,一般认为它们都形成于45-46亿年前后,月球最古老岩石4.456 Ga 月壳的组成:月壳辉长岩+苏长岩+斜长岩高地(4-4.4Ga),高地之间是月海玄武岩(3.8-3.3Ga),高地的岩石类型主要由斜长岩( Anorthosite )和辉长岩 ( gabbro )组成, 月球的结构核、幔、壳撞击构造:月海,就是陨石冲击坑,主要的岩石类型

为玄武岩 月球的演化:岩浆海学说:月球表面熔融成岩浆海(44亿年)~~~分异成三层壳慢结构:斜长岩层、富钛铁矿层、低钛橄榄辉石岩层(43亿年)~~~富钛铁矿层下沉至月幔(39-41亿)年 3 地球先有陆还是先有洋 地球最古老的物质锆石,~4.4Ga (Jack Hills, Australia) 地球最古老的岩石长英质片麻岩,~4.1Ga (Acasta, Canada) 最古老的成规模的陆壳:片麻岩+表壳岩,~3.8Ga (Greenland) 锆石-比较好的定年办法: 形成于岩浆、变质以及热液条件下 U和Th含量高、Pb含量低 重要的U-Pb定年矿物以及Lu-Hf同位素测定 有较高的封闭温度 可有岩浆生长环带和变质环带或交代环带 原位分析会得到多个年龄和不同阶段的信息 锆石形态学和地球化学是区分不同成因的锆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合理的解释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 根据锆石的REE含量和长英质熔体和锆石之间元素的分配系数,可以估算母岩浆REE 含量。根据LREE富集HREE亏损的老锆石计算所得的熔体成分具有太古宙花岗岩的特征(TTG,Martin et.al.,2005)。如Jack Hills的锆石具有的稀土特征与Acasta片麻岩(TTG)相同(Hoskin,2005)。因此,Jack Hills锆石结晶于TTG类的长英质岩浆。 Jack Hills 锆石具有环边结构,指示在 4.4-4.0Ga之间经历了改造(重熔re-melting)。这也暗示Hadean大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被岩浆和沉积过程所改造氧同位素测量结果(d18O = 5.4 -15)计算所得其母岩浆氧同位素为d18O =7-11 (Mojzsis et al., 2001; Peck et al., 2001; Wilde et al., 2001)。从而认为这些锆石包含与液态水在地表或者近地表相互作用的地壳物质。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指示早在 4.4Ga的Hadean时期,液态水(海水?)可能存在于地球表面。另外,也指示在石榴石稳定域内,TTG类岩浆的起源来自于变玄武岩的含水熔体( Martin, 1986; Martin et al., 2005),暗示水圈的存在 总之,Jack Hills锆石说明早在4.4Ga就存在与TTG类似的大陆地壳并且在整个Hadean 时期被持续的产生和改造。地壳也是稳定的并足以经受陨石的冲击。另外,锆石氧同位素组成和Hadean地壳成分(TTG)都支持Hadean时期地球表面存在液态水,这也是讨论早期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强有力的根据。 Jack Hills 锆石年龄( 4404±8Ma)的意义 根据锆石的REE含量和长英质熔体和锆石之间元素的分配系数,可以估算母岩浆REE 含量。根据LREE富集HREE亏损的老锆石计算所得的熔体成分具有太古宙花岗岩的特征(TTG,Martin et.al.,2005)。如Jack Hills的锆石具有的稀土特征与Acasta 片麻岩(TTG)相同(Hoskin,2005)。因此,Jack Hills锆石结晶于TTG类的长英质

1.3地球的演化过程 同步练习(中图版)解析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 一、选择题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1~3题。 1.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2.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3.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D.蕨类植物 【答案】1.B 2.A 3.C 【解析】第1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第2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第3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 4.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答案】 4.A 【解析】许多金属矿藏多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大气中有了氧气,才有了生物的发展演化 B.蓝藻属于真核生物 C.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D.目前地球处于寒冷期 【答案】 5.C

【解析】大气层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中的重大飞跃;目前地球正处于温暖期。 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7.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B.爬行类 C.被子植物D.三叶虫 【答案】6.B 7.D 【解析】第6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对。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第7题,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D对。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A错。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B错。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C错。 8.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 B.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 C.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 D.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8.B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学习资料单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人们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记事,比如用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图画记事就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特征勾画出来。书画同源,虽然绘画促进了文字的产生,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使得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原始的文字就这样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期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汉字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书法艺术。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刚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演变一直在持续,其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二是字形的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曾有“六书”造字理论,即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这种做法不是把汉字作为符号,而是将其作为表达意义的图形组合来看待。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从篆书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晚期的超大陆与"冰屋"世界 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 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 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 ",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 示北美洲当时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着澳洲大陆与 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着 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 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 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于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 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 即将结束之 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 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 (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第七章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古地理学 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 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 第一节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 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轮廓像平卧的镰刀。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造陆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 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 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 (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 1.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约占60%)。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 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 (三)海西运动 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 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 4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界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松柏科、苏铁科和银杏目的植物(裸子植物), 5出现了爬行动物。 二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一)海陆与地形的变化 1.印支运动(三迭纪中晚期):使得古秦岭、故昆仑山等重新上升,云贵高原出露,横断山脉隆起,海水西退,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即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完整大陆。当时我国地形大势东高西低,河流向西流。 2.燕山运动(侏罗、白垩纪):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大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大地貌的骨架。(1)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及东北北部外,全国陆地连成一片。 (2)在老构造基础上发生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3)造成了东部的华夏式构造,包括华夏式山地和长轴为华夏式的盆地,并伴有广泛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基础。 (二)气候和生物的演变 1.气候转向温暖,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 由于白垩纪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上燕山运动造成的断陷盆地发育红色风化壳。。。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于盆地中,发育成红层。 在广大内陆盆地和东南沿海一带小型盆地内白垩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及岩盐等卤族元素矿产。 2.生物界:植物中松柏、苏铁、银杏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海洋中菊石类繁盛。晚三迭纪、侏罗纪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 第36卷第3期2009年6月Vol.36,No.3 Jun.,20091引言 地球上的大陆,是宇宙中人类赖已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大陆的形成演化,一直是人类探索的自 然科学主题之一。从早期的地槽-地台理论、大陆漂 移假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理论,以 及近20年来明确提出的大陆动力学问题研究,人类 对大陆形成演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也不应忽视 和否认的是,人类对大陆的形成演化,还知之有限。 大陆地壳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演化的?长期 困扰着地质界和人类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大陆是地球上地质历史漫长而又最年轻的 大陆,是在新生代期间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才最后形成的。迄今为止,中国地质学家已经对这块大陆的地质历史进行了多年不懈的研究,提出了多旋回构造演化[1-3]和由古陆核逐渐演变成现今大陆[4,5]等截然不同的大陆发展演化构造模型。然而,这两种不同构造模型的一个共同特征,都认为前南华纪与南华纪以来地球动力学体制是不同的。以板块构造理论研究中国大陆的地质历史,是李春昱[6]倡导实施的,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亚洲大地构造图》,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亚洲大陆显生宙以来板块构造演化。该项研究成果在中国乃至亚洲大陆地质历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人生时间的限制,他未能完成关于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演化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大洋的研究,又被称之为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 李锦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提要:基于对中国大陆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把中国大陆已有地质记录与现今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形成的岩石组合对比,笔者提出了中国大陆太古宙以来的地质历史可以划分为至少6个大陆形成演化旋回的新论点,根据它们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贡献并考虑全球大陆形成演化已有认识,建议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始华旋回、古华旋回、北华旋回、南华旋回、华夏旋回和泛华旋回。建议以大陆裂解记录作为划分这些旋回的标志,每个旋回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裂解离散阶段、汇聚重组阶段和陆内发展阶段。在简要论述了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这6个旋回以后,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时空演化差异和板块构造与地幔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讨论,认为(1)此张彼合的地球表层构造运动规律和陆缘与陆内环境并存是导致不同地区大陆时空演化差异的根本原因;(2)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和地幔柱活动(即地球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上同时存在的两种相互独立的构造体制,它们有可能在一个地区同时存在。 关键词:中国大陆;地质历史;旋回;阶段;板块构造;地幔柱 中图分类号:P3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09)03-0504-24收稿日期:2009-06-08;改回日期:2009-06-10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大型断裂系统与古构造格局改造(2007CB411306)”和“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综合研究(2001CB409810)”,国土 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中美矿产资源对比研究(1212010561502-1)”、“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1212010733802)”、“中 国北方及邻区古生代造山过程、陆壳生长及其对成矿作用制约(1212010711817)”、“中国北方及邻区大型断裂活动历史及其对 古构造-成矿格局的改造(1212010611806)”和“东天山地区构造格架研究(200013000201)”资助。作者简介:李锦轶,男,195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大陆内部古造山带区地壳形成与演化方面研究;E-mail :jyli@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753163.html, 。

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同步练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裸子植物大发展时代是(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A.鸟类和哺乳动物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C.鱼类和两栖类 D.爬行动物和鸟类 ,后来出现了鸟类。 3.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时,环太平洋沿海地区形成高大山系 B.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代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的演化 ,其成为当时重要的造煤植物。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石炭—二叠纪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中的植物是( ) A.珊瑚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5.关于图示时代地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形成劳亚古陆 B.北方有冈瓦纳古陆 C.泥盆—二叠纪发生海西运动 D.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4题,图示中的植物是蕨类植物。第5题,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是古生代。古生代时,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中生代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5.C 6.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级 D.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生代(距今约2.521 7亿~0.66亿年)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1)中生代发生了哪些地壳运动?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 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 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著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著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 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 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 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徵。 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於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於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 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於赤道附近的澳洲却出现冰的遗迹,则是个很有趣的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