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督脉29 单穴
三.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腧穴 隶属于 经络 归结于 脏腑
反应于
气注于
四.特定穴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会穴、募穴、背俞穴等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称八会穴,共计8个穴位。
脏会—章门穴:主治五脏疾病。 腑会—中脘穴:主治六腑疾病。 气会—膻中穴:咳喘一切气病。 血会—膈俞穴:吐血、尿血、便血、一切血病。 筋会—阳陵泉穴:一切经筋病。 脉会—太渊穴:主治血脉病症。 骨会—大杼穴:主治一切骨病。
足少阴肾经——后缘
肢
——
足
足阳明胃经——前缘
经
阳经(外侧) 足少阳胆经——中线
足太阳膀胱经——后缘
2.躯干部
手三阴—胸部 足三阴—胸腹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足三阳:阳明—胸部、腹、面。 少阳—侧腹部 太阳—背腰部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头面部
阳明—前额、面部;太阳—头顶、后头部;少阳—头侧部
1.四肢的分布规律: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是对应的。
行于上肢——手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太阴肺经——前缘
阴经(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中线
手少阴心经——后缘
手阳明大肠经——前缘
阳经(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中线
手太阳小肠经——后缘
足太阴脾经——前缘
内踝上八寸以下,
行
阴经(内侧) 足厥阴肝经——中线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于 下
1.手足:
膈以上的(脏)与手相连,心、肺、心包 为手经 膈以下的(脏)与足相连,肝、脾、肾 为足经
2.阴阳:根据气血的多少分为三阴三阳
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胸腹、内属于脏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头面、躯干内属于腑
3.脏腑:脏为阴、腑为阳
(二)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
五.经络的作用
1.运行气血; 2.联络脏腑; 3.调整脏腑生理功能; 4.诊断疾病。
腧穴
一.概念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亦是经气 活动的门户。(在病理情况下,它是疾病反应的地 点,同时又是邪气入侵的地方)
腧穴:是指人体身上所有穴位的总称
输穴:是指特定的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
特 无穴名 点 无故定位置
有穴名 有固定位置
无经属
无经属
无主治规律
对某些疾病有其效
腧穴发展初级阶 腧穴发展第二阶段 段
有穴名 有固定位置 有经属 有主治规律 腧穴发展最完善阶段
分 无规律 布
无规律
均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
数 无一数目 目
历史记载不一,数目 不定
十二经脉309(双穴) 共362个 任脉24 53个
2.
(十二经脉共有十二个输穴)
俞穴:是指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五脏六腑皆有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阿是穴
经外奇穴
十四经穴
概 既无固定名称, 具有固定名称,又有 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归属 念 也无固定位置, 固定位置,尚未归入 于十二正经和任、督脉的腧
而是以压痛点或 十四正经系统的腧穴。 穴 其他反应作为施 简称“奇穴” 术部位
2.区别:
经直络横 经少络多 经深络浅
经脉:主干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络脉:细小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二.组成: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为每一次气血运行必 经的通道
经脉
3.冲:有要冲、要到含义。 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
涵蓄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二)特点
1.不属于脏腑,无表里关系; 2.循行于十二经之间,与十二经多次发生交叉交会; 3.除任、督二脉有自己专属的腧穴外,其余六条无腧穴; 4.调节气血,但不参与循行流动; 5.一般从下向上循行(除带脉,绕腰一周)。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经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二经筋
络
系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统
络脉
十五络脉:十二正经、任、督各发出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 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孙络:细小络脉
浮络:体表的络脉
三.十二经脉
(一)命名:根据手足、阴阳、脏腑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 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都是一样。
部位
起止点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折
度
量
量
(寸) 法
中医经络学说
通则不痛 通则不痛
“医者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 手便错”
“医者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 烛”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除 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总论
一.概念
1.经(径也,路径的含义)络(网络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外络四肢皮部,形体官窍, 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四肢末端交接 2.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头面部交接 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胸部交接
四.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到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共八条, 故称奇经八脉
(一)含义
1.督:有总管、统帅的含义。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称为“阳脉之海”
2.任:有担任、妊养含义。 任脉能调节月经,促进女之生殖,与女之妊娠有关, 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称为“阴脉之海”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3-5
5-7
7-9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17-19
15-17
13-15
足太阴脾经 9-11
手少阴心经 11-13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19-21
21-23
23-1
1-3
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六)交接规律
(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属于脏络腑,阳经属于腑络脏。
(四)循行走向 头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胸 腹
足三阴
手三阳 手三阴
手
足三阳
足
(五)气血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为止,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构成了“周而复始、阴阳相贯、 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三.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腧穴 隶属于 经络 归结于 脏腑
反应于
气注于
四.特定穴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会穴、募穴、背俞穴等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称八会穴,共计8个穴位。
脏会—章门穴:主治五脏疾病。 腑会—中脘穴:主治六腑疾病。 气会—膻中穴:咳喘一切气病。 血会—膈俞穴:吐血、尿血、便血、一切血病。 筋会—阳陵泉穴:一切经筋病。 脉会—太渊穴:主治血脉病症。 骨会—大杼穴:主治一切骨病。
足少阴肾经——后缘
肢
——
足
足阳明胃经——前缘
经
阳经(外侧) 足少阳胆经——中线
足太阳膀胱经——后缘
2.躯干部
手三阴—胸部 足三阴—胸腹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足三阳:阳明—胸部、腹、面。 少阳—侧腹部 太阳—背腰部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头面部
阳明—前额、面部;太阳—头顶、后头部;少阳—头侧部
1.四肢的分布规律: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是对应的。
行于上肢——手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太阴肺经——前缘
阴经(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中线
手少阴心经——后缘
手阳明大肠经——前缘
阳经(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中线
手太阳小肠经——后缘
足太阴脾经——前缘
内踝上八寸以下,
行
阴经(内侧) 足厥阴肝经——中线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于 下
1.手足:
膈以上的(脏)与手相连,心、肺、心包 为手经 膈以下的(脏)与足相连,肝、脾、肾 为足经
2.阴阳:根据气血的多少分为三阴三阳
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胸腹、内属于脏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头面、躯干内属于腑
3.脏腑:脏为阴、腑为阳
(二)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
五.经络的作用
1.运行气血; 2.联络脏腑; 3.调整脏腑生理功能; 4.诊断疾病。
腧穴
一.概念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亦是经气 活动的门户。(在病理情况下,它是疾病反应的地 点,同时又是邪气入侵的地方)
腧穴:是指人体身上所有穴位的总称
输穴:是指特定的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
特 无穴名 点 无故定位置
有穴名 有固定位置
无经属
无经属
无主治规律
对某些疾病有其效
腧穴发展初级阶 腧穴发展第二阶段 段
有穴名 有固定位置 有经属 有主治规律 腧穴发展最完善阶段
分 无规律 布
无规律
均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
数 无一数目 目
历史记载不一,数目 不定
十二经脉309(双穴) 共362个 任脉24 53个
2.
(十二经脉共有十二个输穴)
俞穴:是指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五脏六腑皆有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阿是穴
经外奇穴
十四经穴
概 既无固定名称, 具有固定名称,又有 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归属 念 也无固定位置, 固定位置,尚未归入 于十二正经和任、督脉的腧
而是以压痛点或 十四正经系统的腧穴。 穴 其他反应作为施 简称“奇穴” 术部位
2.区别:
经直络横 经少络多 经深络浅
经脉:主干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络脉:细小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二.组成: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为每一次气血运行必 经的通道
经脉
3.冲:有要冲、要到含义。 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
涵蓄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二)特点
1.不属于脏腑,无表里关系; 2.循行于十二经之间,与十二经多次发生交叉交会; 3.除任、督二脉有自己专属的腧穴外,其余六条无腧穴; 4.调节气血,但不参与循行流动; 5.一般从下向上循行(除带脉,绕腰一周)。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经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二经筋
络
系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统
络脉
十五络脉:十二正经、任、督各发出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 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孙络:细小络脉
浮络:体表的络脉
三.十二经脉
(一)命名:根据手足、阴阳、脏腑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 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都是一样。
部位
起止点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折
度
量
量
(寸) 法
中医经络学说
通则不痛 通则不痛
“医者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 手便错”
“医者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 烛”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除 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总论
一.概念
1.经(径也,路径的含义)络(网络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外络四肢皮部,形体官窍, 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四肢末端交接 2.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头面部交接 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胸部交接
四.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到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共八条, 故称奇经八脉
(一)含义
1.督:有总管、统帅的含义。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称为“阳脉之海”
2.任:有担任、妊养含义。 任脉能调节月经,促进女之生殖,与女之妊娠有关, 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称为“阴脉之海”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3-5
5-7
7-9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17-19
15-17
13-15
足太阴脾经 9-11
手少阴心经 11-13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19-21
21-23
23-1
1-3
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六)交接规律
(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属于脏络腑,阳经属于腑络脏。
(四)循行走向 头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胸 腹
足三阴
手三阳 手三阴
手
足三阳
足
(五)气血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为止,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构成了“周而复始、阴阳相贯、 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