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VS大众点评:谁将站在O2O市场之巅(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王兴这番话或许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但在接入微信入口之后,大众 点评的表现确实没有预期那么好。2014 年 5 月,大众点评获得团购入口之后,在团购市场整体环比增长 12.8%的情况下,仅取得了 8.3%的增长。原因或许在于入口埋得较深,并非一级入口,而是在“我的钱包” 里。尴尬的数据面前,看似无往不胜的“入口论”似乎也经不起太多推敲。
互为攻防的竞争往往催生恶劣的竞争手段。去年大众点评在 23 个新进入的城市中推出低价电影票团 购;而美团则被指责召集旗下大量员工参与大众点评的促销团购,以此阻断大众点评与真实用户间的接 触,使其营销行动失败,但美团对此予以否认;同样,美团也曾指责大众点评组织员工在其平台上恶意 刷单。虽然此种指责都未得到证实,但却反映出二者之间“城市攻防战”的激烈程度。
如果说美团与大众点评的这场城市抢夺战,是一场火药味儿十足的现代战争。那么各有靠山的美团 与大众点评,通过利用背后资源与入口的方式压制对方,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充满血腥的“冷兵器之 战”。
点评:大众点评和美团各有优势,分界线在二线与三线城市之间。针对各自优势市场的攻守,双方 的局部竞争非常激烈。6 月 12 日,在江苏和湖北,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员工发生了冲突,这场事关两家企 业生死的城市争夺战,在胜负未分之前,还将会以这样的姿态持续下去。
大众点评本身不是社交网络,但在与腾讯达成合作之后,让平台具备了社交属性,同时让平台的 UGC 内容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张涛认为,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讨论的内容经常是吃喝玩乐、旅游等, 大众点评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如果用户在朋友圈发了点评,就能得到好友的回复或者 赞,这是很好的体验。
但是在张涛对未来的设想中,大众点评又是一个导流平台,这又让其多出一个新的身份。多重身份 交织,加之平台对外宣传口径不一,导致外界对大众点评的身份认知愈发混乱。相比之下,美团的定位 则相对清晰。美团自始至终主要业务都以团购为主,现在又加入本地生活服务,所以美团给外界的印象 更加接近于 O2O 平台。
美团015 年 07 月 06 日
在市场扩张策略上,美团和大众点评打的是一场攻防战:一二线城市中,美团是攻方,大众点评是 守方;三四线城市中,大众点评是攻方,而美团则成了守方。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出现疏忽,就会导 致顾此失彼的局面。尽管美团在覆盖城市数量上占优势,但随着大众点评进入三四线城市战略的开展, 出现格局翻转的戏剧性场面也并非不可能。
没有老三的市场
正如大众点评 CEO 张涛所言,“O2O 的市场空间很大,像四年前的电商,但机会要远高于电商。”无 人不垂涎于这块诱人的蛋糕,但任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美团的胃口很大,一番狂吃海喝之后难 免消化不良。与合作伙伴共同挥舞着刀叉的大众点评,也逐渐开始放下绅士的做派。一般而言,市场能 够同时容下两个巨人,但却容不下太多中小体量的玩家。在这场 O2O 决战结束之后,你会发现为什么 “老大老二打架,受伤的总是老三”这句俗语,总能够不差毫厘地得到应验。
人们过于高估了流量入口的价值。“现在的舆论可能是把微信放到神话的制高点上。微信是通信的 入口,它可以承载很多东西,但我不认为它能承载所有的东西。还是要看用户对它的认知究竟是什么, 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上,如果不是第一级的功能,而是第二级、 第三级的话,流量是非常小的。
如果将大众点评比作一艘游轮,那么美团则更像一艘快艇。游轮坚固稳定,但不易掉头转型,快艇 迅速直接,但时刻令人揪心。二者在向 O2O 领域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大众 点评的游轮上载满了一群“小资”,而美团的快艇中则搭载着一个“狼群”。
点评:消费者上美团是为了买一个理想的团购券,上大众点评是想看看团购的这家餐厅味道怎么样。 平台定位决定了受众的不同,侧重点差别也较大,所以二者在做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时,对方都是必须面 对的对手。
美团以团购业务为基础,逐步推演孵化出更多垂直细分的 O2O 项目。在团购市场放缓的情况下,美 团适时做出本地生活服务的战略转型,希望在团购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一开始,相比大众点评,美团就离商业更近一点。无论是做团购还是切入更多的本地 O2O 生活服 务,美团的首要着力点都是促成“交易”,其后要做的便是如何让交易变得更为顺畅自然。团购业务强 化了美团的交易属性,使其 O2O 业务开展更为顺利。用其战略与投资副总裁陈少晖的话来说,“美团的 幸运之处在于踩对了第一步,所以之后的路线也相对比较清晰。”
正如狼群需要一个头领,狼性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团队中的决策者和领袖,素以狼性执行力著称的 美团网 COO 干嘉伟,曾被视作美团最大的财富之一。正是干嘉伟的加盟,让美团的地推部队能够迅速从 草莽阶段进入野战军作战时代。于是,大众点评也在 2015 年做出了人事调整。与干嘉伟有着相似经历的 前阿里副总裁吕广渝正式加入大众点评,负责交易平台业务和整体销售运营体系建设。
虽然阿里巴巴拥有美团 10%~15%的股份,但二者在业务上的融合程度并不高。阿里方面表示,美团 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主要是资本层面。美团 CEO 王兴也表示,公司短期内没有资金压力,我们更倾向于独 立增长,因为市场足够大。而同样被腾讯持有 20%股权的大众点评也表示,公司与腾讯之间的合作主要基 于产品和入口,业务上保持独立运营。
流量入口:纠葛背后的巨头博弈
正如小国之间的纠葛背后总有大国博弈的影子,美团与大众点评日益激化的矛盾和竞争里,同样掺 杂着互联网巨头相互制衡的色彩。美团背靠阿里,大众点评则仰仗腾讯。腾讯移动端两大用户入口—— 手机 QQ 和微信成为大众点评流量的重要来源。在移动支付日渐成熟的背景之下,大众点评比起美团似乎 拿到了一张制胜的王牌。
企业文化:狼性 VS 小资
有人说大众点评的企业文化更倾向于小资,而美团的企业文化中则充满狼性,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 各自的员工身上,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相比诞生于团购大潮中的美团,经营 12 年之久的大众点评确 实显得有些过于温和。
美团的“狼性”是在千团大战中培养出来的。简单粗暴的快速扩张是美团占领市场的主要策略,这 种企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而大众点评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团购潮的爆发,被迫卷入充满狼性的竞争 之中,从温和到野蛮自然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
人事变动或许能够为大众点评注入些许狼性血液,但与在狼群中成长起来的美团相比,“小资”已 久的大众点评一反常态地开始大肆鼓吹狼性文化,既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又给人虚张声势之感。谁更像 狼,看来只有在战场见分晓了。
点评:来自美团的强势竞争已经给了大众点评很大的危机感。大众点评要从“慢公司”变“狼性” 公司,这是要加快节奏的征兆。互联网行业讲究“唯快不破”,突然快起来的大众点评即将与美团迎来 一战。
不过对于大众点评来说,腾讯的加入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众点评已打通微信支 付,从查询、预订到支付,打造 O2O 闭环,预订业务也由间接的佣金转变为直接的现金流入。数据显示, 目前移动端交易已经达到整体交易的 40%以上,且这一数字仍在继续增长。大众点评能够获得腾讯移动端 两大核心产品的入口支持,优势明显。但美团 CEO 王兴似乎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
点评:在自身定位上,裹挟着巨头利益的美团和大众点评,虽然尚且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业务运作, 但也难免由于引入电商、社交等外部资源导致定位出现模糊和偏差。大众点评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众点 评,而美团也在向 O2O 平台转型的过程中失去了本来模样。
自身定位:口碑平台与商业入口
大众点评的身份历经从商户点评平台到团购交易平台,再到 O2O 生活服务平台,几番转型之后,开 始变得有些复杂。在它身上,你既能够找到尚未褪去的“媒体”属性,也带有浓重的电商属性,同时在 O2O 业务上的拓展,又让其变得愈发接近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恐怕连张涛本人也很难准确地给出一个 定位。
2014 年,张涛在内部年会上宣布开始二次创业,公司开始转向“狼性文化”。他重新梳理了公司人 员结构并优化了各方面的工作流程。此后,大众点评除继续保持一二线优势外,三四线城市不断快速增 长,并拓展了多项新业务——餐厅在线预订、酒店、电影及海外市场等。但对大众点评这样一家有着数 十年积累和发展的公司,想要实现完全转型并非易事。
互为攻防的竞争往往催生恶劣的竞争手段。去年大众点评在 23 个新进入的城市中推出低价电影票团 购;而美团则被指责召集旗下大量员工参与大众点评的促销团购,以此阻断大众点评与真实用户间的接 触,使其营销行动失败,但美团对此予以否认;同样,美团也曾指责大众点评组织员工在其平台上恶意 刷单。虽然此种指责都未得到证实,但却反映出二者之间“城市攻防战”的激烈程度。
如果说美团与大众点评的这场城市抢夺战,是一场火药味儿十足的现代战争。那么各有靠山的美团 与大众点评,通过利用背后资源与入口的方式压制对方,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充满血腥的“冷兵器之 战”。
点评:大众点评和美团各有优势,分界线在二线与三线城市之间。针对各自优势市场的攻守,双方 的局部竞争非常激烈。6 月 12 日,在江苏和湖北,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员工发生了冲突,这场事关两家企 业生死的城市争夺战,在胜负未分之前,还将会以这样的姿态持续下去。
大众点评本身不是社交网络,但在与腾讯达成合作之后,让平台具备了社交属性,同时让平台的 UGC 内容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张涛认为,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讨论的内容经常是吃喝玩乐、旅游等, 大众点评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如果用户在朋友圈发了点评,就能得到好友的回复或者 赞,这是很好的体验。
但是在张涛对未来的设想中,大众点评又是一个导流平台,这又让其多出一个新的身份。多重身份 交织,加之平台对外宣传口径不一,导致外界对大众点评的身份认知愈发混乱。相比之下,美团的定位 则相对清晰。美团自始至终主要业务都以团购为主,现在又加入本地生活服务,所以美团给外界的印象 更加接近于 O2O 平台。
美团015 年 07 月 06 日
在市场扩张策略上,美团和大众点评打的是一场攻防战:一二线城市中,美团是攻方,大众点评是 守方;三四线城市中,大众点评是攻方,而美团则成了守方。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出现疏忽,就会导 致顾此失彼的局面。尽管美团在覆盖城市数量上占优势,但随着大众点评进入三四线城市战略的开展, 出现格局翻转的戏剧性场面也并非不可能。
没有老三的市场
正如大众点评 CEO 张涛所言,“O2O 的市场空间很大,像四年前的电商,但机会要远高于电商。”无 人不垂涎于这块诱人的蛋糕,但任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美团的胃口很大,一番狂吃海喝之后难 免消化不良。与合作伙伴共同挥舞着刀叉的大众点评,也逐渐开始放下绅士的做派。一般而言,市场能 够同时容下两个巨人,但却容不下太多中小体量的玩家。在这场 O2O 决战结束之后,你会发现为什么 “老大老二打架,受伤的总是老三”这句俗语,总能够不差毫厘地得到应验。
人们过于高估了流量入口的价值。“现在的舆论可能是把微信放到神话的制高点上。微信是通信的 入口,它可以承载很多东西,但我不认为它能承载所有的东西。还是要看用户对它的认知究竟是什么, 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上,如果不是第一级的功能,而是第二级、 第三级的话,流量是非常小的。
如果将大众点评比作一艘游轮,那么美团则更像一艘快艇。游轮坚固稳定,但不易掉头转型,快艇 迅速直接,但时刻令人揪心。二者在向 O2O 领域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大众 点评的游轮上载满了一群“小资”,而美团的快艇中则搭载着一个“狼群”。
点评:消费者上美团是为了买一个理想的团购券,上大众点评是想看看团购的这家餐厅味道怎么样。 平台定位决定了受众的不同,侧重点差别也较大,所以二者在做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时,对方都是必须面 对的对手。
美团以团购业务为基础,逐步推演孵化出更多垂直细分的 O2O 项目。在团购市场放缓的情况下,美 团适时做出本地生活服务的战略转型,希望在团购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一开始,相比大众点评,美团就离商业更近一点。无论是做团购还是切入更多的本地 O2O 生活服 务,美团的首要着力点都是促成“交易”,其后要做的便是如何让交易变得更为顺畅自然。团购业务强 化了美团的交易属性,使其 O2O 业务开展更为顺利。用其战略与投资副总裁陈少晖的话来说,“美团的 幸运之处在于踩对了第一步,所以之后的路线也相对比较清晰。”
正如狼群需要一个头领,狼性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团队中的决策者和领袖,素以狼性执行力著称的 美团网 COO 干嘉伟,曾被视作美团最大的财富之一。正是干嘉伟的加盟,让美团的地推部队能够迅速从 草莽阶段进入野战军作战时代。于是,大众点评也在 2015 年做出了人事调整。与干嘉伟有着相似经历的 前阿里副总裁吕广渝正式加入大众点评,负责交易平台业务和整体销售运营体系建设。
虽然阿里巴巴拥有美团 10%~15%的股份,但二者在业务上的融合程度并不高。阿里方面表示,美团 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主要是资本层面。美团 CEO 王兴也表示,公司短期内没有资金压力,我们更倾向于独 立增长,因为市场足够大。而同样被腾讯持有 20%股权的大众点评也表示,公司与腾讯之间的合作主要基 于产品和入口,业务上保持独立运营。
流量入口:纠葛背后的巨头博弈
正如小国之间的纠葛背后总有大国博弈的影子,美团与大众点评日益激化的矛盾和竞争里,同样掺 杂着互联网巨头相互制衡的色彩。美团背靠阿里,大众点评则仰仗腾讯。腾讯移动端两大用户入口—— 手机 QQ 和微信成为大众点评流量的重要来源。在移动支付日渐成熟的背景之下,大众点评比起美团似乎 拿到了一张制胜的王牌。
企业文化:狼性 VS 小资
有人说大众点评的企业文化更倾向于小资,而美团的企业文化中则充满狼性,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 各自的员工身上,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相比诞生于团购大潮中的美团,经营 12 年之久的大众点评确 实显得有些过于温和。
美团的“狼性”是在千团大战中培养出来的。简单粗暴的快速扩张是美团占领市场的主要策略,这 种企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而大众点评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团购潮的爆发,被迫卷入充满狼性的竞争 之中,从温和到野蛮自然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
人事变动或许能够为大众点评注入些许狼性血液,但与在狼群中成长起来的美团相比,“小资”已 久的大众点评一反常态地开始大肆鼓吹狼性文化,既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又给人虚张声势之感。谁更像 狼,看来只有在战场见分晓了。
点评:来自美团的强势竞争已经给了大众点评很大的危机感。大众点评要从“慢公司”变“狼性” 公司,这是要加快节奏的征兆。互联网行业讲究“唯快不破”,突然快起来的大众点评即将与美团迎来 一战。
不过对于大众点评来说,腾讯的加入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众点评已打通微信支 付,从查询、预订到支付,打造 O2O 闭环,预订业务也由间接的佣金转变为直接的现金流入。数据显示, 目前移动端交易已经达到整体交易的 40%以上,且这一数字仍在继续增长。大众点评能够获得腾讯移动端 两大核心产品的入口支持,优势明显。但美团 CEO 王兴似乎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
点评:在自身定位上,裹挟着巨头利益的美团和大众点评,虽然尚且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业务运作, 但也难免由于引入电商、社交等外部资源导致定位出现模糊和偏差。大众点评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众点 评,而美团也在向 O2O 平台转型的过程中失去了本来模样。
自身定位:口碑平台与商业入口
大众点评的身份历经从商户点评平台到团购交易平台,再到 O2O 生活服务平台,几番转型之后,开 始变得有些复杂。在它身上,你既能够找到尚未褪去的“媒体”属性,也带有浓重的电商属性,同时在 O2O 业务上的拓展,又让其变得愈发接近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恐怕连张涛本人也很难准确地给出一个 定位。
2014 年,张涛在内部年会上宣布开始二次创业,公司开始转向“狼性文化”。他重新梳理了公司人 员结构并优化了各方面的工作流程。此后,大众点评除继续保持一二线优势外,三四线城市不断快速增 长,并拓展了多项新业务——餐厅在线预订、酒店、电影及海外市场等。但对大众点评这样一家有着数 十年积累和发展的公司,想要实现完全转型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