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问题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哲学问题的探讨

对哲学的总体看法

可能我连哲学世界的大门都还没看到。但是正如没见过天堂的人听到别人描述天堂的美好、而恰恰这种美好是心中所期待所渴望的、而由此产生的种种激动、兴奋与向往,对于哲学,我有很多话想说,但也会面临不知从何说起的疑惑。而在此,我仅表达个人对哲学的浅层了解。

就像爱情,恋人觉得最甜蜜的或许是在思念所爱的与苦苦追求所爱的过程,而哲学的魅力或许大部分也是在追求理想世界、理想生活的过程。但是爱情是在感性层次的,它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而感觉是暂时的、是易逝的、难长久的,所以往往将对方追到手后,爱人间的狂热与迷恋也会消退不少,魅力大减。而哲学是在理性层次的,如苏格拉底而言:“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探寻的目标,是人生与宇宙的真谛,是我们前往理想世界的钥匙,是理性层面的,是纯粹的、永久的、始终如一的。她如涓涓细流,轻柔地流淌在我们心中,如清新的春风,吹散我们心中的愚昧与阴霾。哲学就是在探寻智慧、了解智慧、并达到爱智慧,更试图追求智慧,再到实践智慧——拥有智慧的态度、能明智地生活,最后可能就是到达心中的智慧的彼岸。这个意义上,哲学的大门一旦向我们敞开,我们绝不会产生想逃离的感觉,而是想更进一步,我们只会发现哲学的理想世界是那么的开阔明亮、纯粹美好,而反衬出现实的种种不完美。

哲学能帮我们解剖现实现象,但是如康德提出的经验世界与先验世界一样,哲学家或许了解经验世界的现象与性质,但是哲学的探讨绝不仅限在经验世界,他更要探寻我们无法经验到的层次——先验世界。即使在经验层次基础上探寻经验无法到达的层次是相当困难的,但是通过哲学情操的培养,或许纯净的理想世界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渴望,并企图超脱现实而达到灵魂净化的层次,从而让我们不断向心中的理想世界靠近。

哲学之所以是明智的,就在于它不是对外的,而是直指我们心灵的,能对我们的心灵起一定的冲击性、震撼性和启发性,能让我们敢于正视自己、正视人生、正视宇宙、正视个人与宇宙的关系。它绝不是简单的柴米油盐,追求的绝不是穷奢极欲、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或许就是宁静平和、超脱纯洁、明智坦然、有意义、形而上的生活;同时,哲学不应只是一门让人明智的学问,他更应内化成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内化成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追求。

现在,就让我就一些具体的哲学问题表达我的思考与看法吧。

物质与意识

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甚至认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更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然而,本人在这个观点上还是有很多困惑的。例如,为什么我们的意念首先产生,然后才有我们的行动?不是有人的意识作用而有发明创造机器的想法然后才有机器的产生,接着才有物质的大量生产吗?难道车间的工人在生产之前没有进行意识的计划如要完成什么任务,在生产时一直处于盲目机械的状态而在物质生产以后才有意识?……这些都是很难说清楚的。然而,对于物质与意识这个问题,佛法有个很有趣的观点: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微乎其微的粒子,但是就是这些粒子的巧妙组合构成一个个现实的物体。而最小的粒子绝不是原子分子,随着物质粒子的细分下去,原子分子是由质子中子构成,而质子中子继续细分的话,到最后,这些粒子不再是由粒子构成,而是由一种波构成。我们之所以可以看到物质的形态,则是由于这些波的震动——产生了化学反应,我们才看得到。这种波属于阿赖耶识的相识,而阿赖耶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从这种意义上,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瞬间变化产生的波动影响物质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即一切法从心想生,所有一切是由我们意念产生。

而且,现在科学家们已断言质子中子绝不是最小的粒子,所以还有很多探讨研究的地方。

不过,从这个意义上看,或许我们会对原本我们以为最真实不过的物质的看法会所改变。物质只是一种波动,这种波动源于我们的意识,这说明我们孜孜以求的物质是多么的虚幻。我们拼命努力追求,为着自己最终的幸福,但我们就好像努力学习但学习成绩不算好的学生,没有掌握好方法——从最根本的净化心灵出发,就一昧地拼命做题——追求物质,以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得高分——达到幸福,殊不知没有深入把握“考试”的规律——拥有智慧,所以可能效果不大。

不过,或许你疑问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要吃饭,还是要物质维持我们的生存?这里说物质是虚幻的,是在让我们不要太执着于物质的追求方面而言的,是为了尽量减轻我们对物质近乎沉迷般的盲目的执着分别,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抛掉其他的,或是说我们不能忽略最重要的而把相对来说不重要的当作是最重要的。

境界与本心

中国古代的神秀曾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人看罢赞叹不已,而慧能则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比之下,慧能的偈确实更高一筹,世上的菩提树、明镜台果真就是菩提树明镜台吗?这些都是表象,是我们的执着分别产生,是我们把它们叫做菩提树、明镜台,而它们本身可能并不承认我们对它们的称谓。过了几千年后,最终这些可能只是一堆灰。世上原本空空无大千,一切都是妄心起用,心随境转。

遇到什么境,一般人们的心态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遇上好事高兴,碰上厄运沮丧愤怒,看到美丽的事物喜欢,看到不合心意的厌恶,情绪千变万化,甚至大起大落,难以有平静清醒的头脑去看待眼前种种的境。

人的身体上的细胞新陈代谢,瞬间生灭,科学家也已证明我们全身的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完全换成新的,此时的我是否又真是彼时的我?连自己的身体都难以把握,那身外之物呢?就更无常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眼前的一切,确切的说,是我们真心之外的一切都避免不了生灭,物质是由波动的意识形成,那这种波动的意识能有多长久呢?在整个宇宙长河中,一个人的一生连一弹指的时间都用不着,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紧紧守着变化,守着易逝的、不长久的东西不放而忽略对永恒、对真的追求呢?人生既然是苦短的,为什么不好好利用短暂的时间追求真正的永恒——智慧?痛苦的事物无疑是烦恼了,那高兴愉快的事物呢?高兴愉快时我们是产生了一种激动,但激动过后我们又得到什么?我们会回味刚才的美好,然后不知觉地陷入对高兴愉快的感觉逝去的烦恼,那么高兴愉快其实就是引起我们烦恼的烦恼。然而,这些毕竟是烦恼,除了我们的真心,我们实无一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