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关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海关简介

天津海关简介

概况介绍

天津海关历史悠久,始建于1861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了“三口通商”。天津被辟为“三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翌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津海关。

津海关创办了中国近代邮政制度,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

1888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津海关赐书匾“津海新关”,此匾作为国家级珍贵文物收藏在天津海关关史陈列室。

新中国诞生后,1950年2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津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从此,天津海关获得了新生。

天津是我国北方和环渤海区域重要经济中心、“三北”地区主要出海口、欧亚大陆桥头堡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在这样一个重要口岸,天津海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成为海、陆、空、邮监管门类齐全的正局级直属海关,目前下设19个部门、6个隶属海关、5个直属单位,并设有5个海关总署派驻单位,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干部职工1466人;监管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0多公里。

津关史话

天津,设关历史悠久。在天津建城设卫25年后的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明朝廷在河西务设立了“钞关”。由于当时河西务一带水运发达,进贡的南方大米、丝绸及民间贸易等,汇经此地进京,称之为“漕运”。设立钞关,旨在检查船货和征收税捐。到了清朝时期,这一机构隶属朝廷户部管辖,改称“工关”,清朝中期改称“户关”、晚期称“常关”。常关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后逐步成为被外国人管理的“洋关”。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克了天津大沽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于1861年3月23日(清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在天津东浮桥附近设立“津海关”;1869年,津海关由东浮桥迁至英、法租界交界处的紫竹林海关楼办公,也就是现在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办和中国海关学会天津分会联合办公地点(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号)。这座建筑历经3次大规模扩建,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时此楼局部被损,天津海关曾先后进行了抢救性加固,其原貌犹存,现已列入天津文物建筑予以保护。

贯穿19到20世纪,津海关在全国各口岸具有它特别的地位,当时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货运量仅次于上海,津海关的税收额约占当时全国海关税收总额的12%至15%。管理辖区绵延千里,自天津大沽口直至张家口,曾设有北平、秦皇岛、塘沽3个分关;津海关除管理进出口货船、旅客物品、征收关税、贸易统计、缉查走私外,还管理港口、灯塔、引水、航道,同时还包揽与兼办了港口检疫、气象、通讯、商标注册、试办邮政等,充分体现着西方列强不断扩大职权和控制中国主权的历史事实。在保留下来的津海关《十年报告》中详细记载着天津的社会、军事、灾害、民情、事件、商业、治学、科举、艺术和工农业等,可

以说,由洋人把持津海关的历史正是天津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缩影。津海关《十年报告》已成为当今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天津史的珍贵史料。

位于旧天津维多利亚路上的津海关检查厅(今天津市解放北路173号),是当时津海关在市区设立的办公场所。这座古老的建筑仍保存完好,现为天津市医药采购站的办公场所。这座建筑的后院是津海关俱乐部(今天津市台儿庄路18号)。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3个军阀集团组成“北方政府”共讨蒋介石,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原大战”。为了筹集军饷于同年6月16日武力强占了津海关。津海关早做了准备,强占当日税务司勃尔(英国人)告全体职员:“任何人不得进入海关‘大公事房’(即办公现场),每日到海关俱乐部签到,薪俸照发,违者开革”,从而形成了津海关的全面大罢工;同时,南京政府和总税务司署采取了强硬措施:凡抵津船货一律在江海关(今上海海关)完税后方可驶往天津。当时的《大公报》记录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真实的一笔。“北方政府”原本想截留关税每年可有几百万两白银用于军事,但由于南京政府和海关的强硬措施,使其每月截税不足百两,区区小钱无补战争,阎锡山战败。同年10月2日,张学良将军派其胞弟张学铭接管了天津政权,这一震惊中外的军事事件共106天才得以平息。

中国境内的毒品走私和贩私历史悠久。1840年以后,鸦片一度成为合法贸易肆掠中华大地。据津海关《贸易报告》记载:1861年5月至年底,抵津船只共215艘,共夹带鸦片1482箱,价值达94万关平两;“当时天津城内的烟馆很多,烟具摆满街头”。但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关税自主运动”的兴起,旧中国海关将查缉贩运毒品作为重要职责,特别是华北地区长城沿线设立了众多关卡,可是,当时的政府和社会一片混乱,旧海关的查缉效果甚微。

海务和港务是近代中国海关业务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口事物、灯塔标志,均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许多灯塔标志延续至今,仍发挥着助航安全的作用。由于海务设施的开支是由海关船抄支付,因此1868年总税务司署设立“船抄部”,1912年改称“海政局”,1925年后称之为“海务部”。天津开埠之前没有正式的导航设施,在渤海湾、陆地上只有守望塔、人工高台和石桩,这些落后的设施仅限白天导航,夜晚无用。海关建造灯塔标志无疑加快了来往船只的安全进出;同时,贸易的增长也增加了海关的税收。1951年12月22日,天津总关和塘沽、秦皇岛两个分关分别将海务、港务管理业务移交给当地港务机构。

北平分关主要管理当时北平地区的邮递业务和长城沿线的各分卡缉私工作。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有关设关原则,北京关成为独立海关机构;现为海关总署直属领导的正局级北京海关。

1898年,清政府将秦皇岛辟为“自开口岸”(不在条约之列),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筹建,1901年12月开关,为津海关分关;1963年后独立,脱离天津海关;现为石家庄海关所属海关机构。

塘沽分关地处海河入海口,一直是津海关管理业务的集中地点。共和国建国后,天津港得到很大发展,塘沽分关所处的塘沽3号码头因多方面原因业务逐渐衰弱;文革期间,1971年2月22日至1973年8月5日,天津海关从市区迁至此处办公(塘沽海关路14号)。遗憾的是这座古老的办公楼已被拆除。

1934年,为适应当时对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边境的管理需要,在北平先后设立津海关古北口、义院口、冷口、喜峰口、界领口、黄崖关6处分卡。1935年,组成津海关巡缉队负责长城沿线的缉私工作,其中的义院口、界领口和冷口于1939年先后移交给秦皇岛海关管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各国利用不平等条约,纷纷在各口岸自设邮局----称为“客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第四款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信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从而,各国信件改由清政府总理衙门代办。1866年开始,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各国信件交由海关总税务司署兼办,海关开始设立邮务处。清光绪四年(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动意设立“送信官局”,并得到洋务大臣李鸿章的支持,开始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5处设立海关书信馆;1878年3月9日,赫德指派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德国人),以天津为中心,开始实施海关试办中国近代统一邮政的计划,这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端。于是,第一个邮政公告、第一部邮政章程、第一套邮票、第一个正式邮政机构、第一张邮政资费表、第一条旱班邮路相继在天津问世。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书信往来“官办官用”的历史,开创了“官办民用”新型邮政的先河。

位于旧天津维多利亚路上的“津海关拔驷达局”(邮局译音)系中国近代邮政的第一个总局,是19世纪管理全国海关邮务的中心。这一19世纪的代表建筑于1888年7月15日正式启用,至今基本保护完好,现位于天津市解放北路111号(天津市总工会对面)。海关试办邮政成功的第18年,也就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光绪皇帝准奏了张之洞的“开办大清邮政奏折”,清政府开始收回海关邮政,设立“大清邮政官局”,并任命赫德出任中国第一任总邮政司,仍由海关兼办邮政,直到1911年,海关连同人员、房产等一并移交大清邮政。这就是中国“邮政日”的由来(每年的3月20日)。

为了简化邮务管理手续和张目管理,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于1878年6月15日致函江海关(今上海海关)造册处(旧中国海关印书局),请求设计和制作邮票。同年7月24日首批5分银共500全张12500

枚邮票由上海运抵天津;7月22日和9月4日,首批3分银500全张12500枚和1分银500全张12500枚邮票先后也由上海发至天津,由津海关分发各口海关书信馆使用。从此,中国第一套以体现清王朝皇权“五爪龙”图案的《海关大龙邮票》问世。据查考史料,在津海关1878年5月1日发布的《五一邮政公告》中规定:每封重量4钱以内的信件,天津、北京之间使用3分银邮票;天津、北京至牛庄、烟台、上海之间用5分银邮票;印刷品、新闻纸等不分地区,统一用1分银邮票。这套珍贵邮票现收藏在天津海关关史陈列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