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永康完小教师李中华

内容摘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圣贤君子者和革命先驱作教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用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优化学生价值取向,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建立多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知、行统一,积极实践,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内化。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我的童年是苦的,可我的童年又是快乐的,我六、七岁就又带妹子又给家做饭、做家务,父亲要做活回家了就泡好茶,给父亲一回到家就刚好喝……,童年生活成为了我生活的积淀,影响着我的一生,可现在好多好多的十六、七岁的孩子扫个地、抹个桌子、做顿饭都有问题、只知享受不会体谅父母……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还怪父母。社会进步了,家庭富裕了,教师更多了,教学改革忽而向东,忽而向西,老师、父母付出的更多了,可前后时代同龄孩子相比,思想认识却落后了,依赖更大了,自理能力更差了,更叛逆更冷漠了……找不到北了,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作为一名学校主抓德育教育的教师,随着不断的教学,我越来越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即:抓好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圣贤君子者和革命先驱作教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在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是有着深厚底蕴和基础的,因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

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素材。

我们应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线渗透到德育教学的全过程。现在一些人看到西方文明和先进技术就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崇洋媚外,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与我们的教育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有一大段的时间我们忽略了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转。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把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华夏子孙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最高标准。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

二、案边常备必读之书,用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不仅仅只是一些诗赋歌词等精神产品,更重要的是一些哲学思想、处世及面临未知的未来和危险的解决思路,它注重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因此,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要想教育好学生,我们首先必须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一些必读之书,我们应该做到手中常握。

现在一直在提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

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有,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品德教育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努力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才能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目前,随着时代的需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首要。

三、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其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它具有凝聚、兼容、经世致用之能,凝聚内部文化,兼容外来之学,修身、治国、平天下。

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而中国呢?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回顾历史,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等,他们有哪一位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又有哪一位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最终积淀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他们身上,仁、智、勇,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得以充分体现,堪称人格典范。

四、优化学生价值取向,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教学应中注意把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教师要承担起

价值引领的重责,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通过审视、再加工,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五、建立多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知、行统一,积极实践,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内化。

“人生处处皆学问”,换而言之,德育教育又何尝不是处处存在?对整个人生来讲,学校的教育何其单薄呀!因此,发挥社会的力量、家庭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环境的力量就显得至为重要,学校学的是文字知识,例如:《弟子规》会背诵了、“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等等都记得了,却不知所谓,依旧我行我素,这就需要将之放入社会、放入家庭去实践去体验,而每个人都应该立德树人作为责任和义务,以自已的一言一行作为表率,引领孩子从小事和身边事做起,耐心地用传统文化去熏陶他们,塑造他们,让他们学得透,悟得深,最终达到知、行的统一。

当然,德育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托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也不是万能的,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立足根本、不断创新、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不竭生命源泉,才有活力,才有灵性,才能恒久。

2015年6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