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硬环境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硬环境比较
摘要:文章就东部沿海制造业“退沿进中”背景下,从区位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商务成本分析、优势产业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对中部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投资硬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面对良好发展机遇,我省必须发挥优势、认清差距,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在中部崛起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转移;投资环境;承接
面对原材料涨价、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国际消费市场疲软、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飞涨等诸多压力,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因为商务成本偏高等原因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哪里投资环境好、综合成本低、投资回报快,哪里就有可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本文就我国制造业“退沿进中”背景下,江西与中部其他各省投资硬环境进行比较,以便取长补短,将我省打造成承接热地。
1投资环境比较分析
1.1区位环境比较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闽浙,南连广东,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的共同直接腹地,“天”字高速网架,使江西与中国目前经济最活跃的三个“三角”紧紧相连。
六条出省高速公路全部打通,并以南昌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构筑了一个6小时之内可以通达8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圈。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沿江通海、居中靠东,与长三角对接,是中部地区最靠近沿海的地区之一。
湖北地处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中部腹心区位,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辐射全国”的交通区位优势,省内省际水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建立了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8城市的武汉城市圈,2007年12月该城市圈被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湖南地处中部,北枕长江,南临粤港,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将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和中西部地区连为一体,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省内在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形成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12月该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
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陆路交通最为发达和便捷的区域,境内京广、京九、陇海、宁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贯通四方,以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里程居中西部之首。
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
山西省地处南北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等重要干线交会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从下表可以看出,中部各省除山西稍差外,都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但相比较而言,我省是我国最活跃的三大经济圈的直接腹地,可同时接受长、珠、闽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外部区位优势比较突出,但同时可以看到,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分别通过打造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群,形成各自省内有竞争力的经济中心区域,利用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来推动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而言我省和山西省中心城市群尚未成形,省内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
1.2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分析
在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四种运输方式中,我省主要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公路运输成为我省运输的中坚力量。
铁路运输通过打通南昌至厦门,南昌至深圳的海铁通道,实现铁海联运,缩短了我省与沿海,与世界的距离。
但相对而言,我省航空运输与水路运输较薄弱,航空运输开辟的航线数尤其是国际航线过少;水路运输航道总里程不及湖南的一半,也不及长江流域另外两个中部省份湖北和安徽,且开发滞后,等级较低。
各省水陆空情况如表2-5所示。
1.3自然资源优势比较
中部各省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国的腹地,资源结构均较相似,除山西省水资源较匮乏外,各省均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矿产资源上,我省的优势矿产主要集中在铜、钨、稀土、多晶硅和盐等特色矿产资源上,其他各省优势矿产资源情况见表6。
1.4商务成本比较分析
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水、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对转移地的选择决策。
从上表可以看到,我省职工平均工资中部最低,水电等要素成本价格也处在中等偏低水平,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成本比较优势。
1.5优势产业与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顾名思义就是产业的转移,其转移地的选择既要看该产业是否在当地具有优势,也要看当地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我省与中部其他各省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情况总结如表8所示:
产业集群能有效整合资源,深化专业分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由此提高区域竞争力,其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它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地理结构和资源禀赋上的相似,中部各省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相比较而言,特色产业对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具有独特魅力,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我省陶瓷产业和铜钨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对吸收沿海特色产业的转移具有比较优势,但从产业集群的情况来看,我省产业结构中尚存在“集中尚可,集群不足”问题,产业集群尚处在初期形成阶段,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足。
产业集群度低,制约了我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对周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很有限,不利于应用集群的“乘数效应”有效放大产业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2 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中部各省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都狠下功夫: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与沿海、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发展优势产业和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配套能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做足准备。
通过比较,在投资硬环境方面,我省的优势并不突出,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劣势。
我省的不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外部区位优势明显,但省
内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不足,未形成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增长极;2、交通运输结构发展不平衡,航空和水运及铁路货运相对较弱;3、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优势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与周边配套分工协作程度不高。
为进一步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我省必须在这些比较劣势方面多下功夫,拉长短腿,来实现经济飞速提升。
2.2建议
2.2.1加快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使得经济发展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
在省内选择一个经济竞争力最强,辐射和带动效应最大的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群,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由政府牵头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以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以及协调各城市间的沟通和与合作,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2.2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大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提高成本低、运载大的铁路和水路运输在运输总量中的比重;继续增加铁路和水路运营里程,同时加强对原有线路的技术改造,提高运输线路质量。
并采取一体化战略,实现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提高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和利用率,从而提高运输行业整体运行效率,促进我省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2.3依托园区建设,深度挖掘我省竞争优势,完善产业链,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集群。
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促进资源向目标产业链转移,将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引导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利民.关于我省实施产业集群的思考和对策[EB/OL].金融与经济,2006(6):36-38.
[2]万华.江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思考[EB/OL].商场现代化,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