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

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1、草创(20s)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开端。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第一次高潮(30-40s)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 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34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 40年代中后期,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著下卷、罗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陆续推出。

3、平稳发展(50-60s)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4、辉煌发展(70s末以来)通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分类文学批评史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方智范《中国词学批评史》梁荣基《词学理论综考》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5、“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自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大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1)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2)何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3)怎样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6、学术界当前的研究工作

(1)整理出版原著

(2)对于古文论的训读(包括校勘、注疏、今译、集注、义证等等)

(3)对于史料之考辨

(4)理论阐释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与基本特点

(一)历史分期

1、奠基期-----先秦

2、初步发展期----两汉

3、趋于成熟期----魏晋南北朝

4、繁荣期----唐宋元明清

(二)基本特点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文学批评史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1、由于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2、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或概念,这些范畴或概念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其蕴含的深刻性和内在的连贯性,构成了独特的批评体系。

3、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史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4、中国文学批评史重视从文学创作和审美鉴赏中对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力图确立写作必须遵循的某些法式、法则。

四、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

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3、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的文学批评

6、专门性的论著

7、诗选和批注

8、诗纪事及词纪事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先秦文学批评思想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1、处于萌芽状态。

2、诗学为先。

3、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

1、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观乐的一大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观乐知政”的文学批评思想。其评乐所用“××而××”的句式,对后代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2、诸子文学批评思想

(1)儒家:肯定文艺,重视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是后世¡°文以载道¡±说的源头。对文艺的审美特性则浅尝辄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2)道家:否定文艺,但其实质却契合文学的审美精神和艺术理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3)墨家:否定文艺,即“非乐”,主张“三表”。以墨子为代表。

(4)法家:否定文艺,称之为“五蠹”之一。认为文艺虽有“娱乐玩好”功能,但有害法治,故主张取消。以韩非子为代表。

(5)儒、道文学批评对立互补格局的形成及影响A、形成对立互补B、影响:宏观微观

3、《尚书》、《周易》、《诗经》、《楚辞》等文化、文学典籍中文学批评思想。《尚书·尧

典》中文学批评思想1、关于诗乐的教化作用:2、关于诗乐的基本特征:

(1)诗言志;(2)诗、乐、舞三位一体

《诗经》中文学批评思想

1、美刺说

2、抒情说

《楚辞》中文学批评思想1、提出“发愤抒情”说2、将“情”、“志”并提

《周易》中文学批评思想1、阴阳之道2、通变入神3、立象尽意

第二节儒家文学批评

一、孔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孔子、《论语》简介

(二)《论语》中的文学批评思想1、关于诗乐的社会作用2、关于诗乐的内容与形式3、关于文学批评标准

二、孟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孟子、《孟子》简介

(二)《孟子》中文学批评思想1、“以意逆志” 2、“知人论世” 3、“知言养气”

三、荀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荀子、《荀子》简介

(二)《荀子》中文学批评思想1、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作用。2、反对墨子“非乐”的观点,作《乐论》。3、“乐得其欲”与“以礼养欲”、“以道制欲”4、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传统形成。

第三节道家文学批评

一、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老子、《老子》简介

(二)《老子》中文学批评思想1、道法自然,无为而为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二、庄子文学批评思想

(一)庄子、《庄子》简介

(二)《庄子》中文学批评思想:1、“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2、“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3、“虚静”和“物化”说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一、概述

(一)文化背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在历代的思想文化中占据核心的地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核。

儒家的文艺思想,在整个中国文艺思想史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渗透在方方面面。虽然在各个时期文艺思想都有新变化、新特点,但是总体上说,儒家文艺思想的核心地位,在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