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蒜泥灸

蒜泥灸属于天灸。天灸也称自灸,为非热源性非艾灸法,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灸法,其主要方法是用斑蝥、大蒜泥、吴茱萸、白芥子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位上覆盖包扎,使其局部产生刺激或发泡,从而达到灸治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蒜泥灸。

蒜泥灸

【施灸方法】先将所敷穴位或患处用75%酒精消毒,再将新鲜大蒜捣成糊状,涂在选定的穴位上或患处,每次涂5-10分钟,局部感到灼热为度,即可去掉蒜泥。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nv)、咯血、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病、腹泻、痢疾、呕吐、胃痛、痛经等。

【注意事项】

(1)有的穴位或患处贴上蒜泥容易脱落,所以在所贴蒜泥上再贴一小条胶布固定更好。

(2)蒜泥面积直径以1-1.5cm较适合,即以贴敷面积大一点为佳。

(3)蒜泥在穴位上最多贴10分钟,一有灼热感立即去掉,否则将烧灼起泡。一旦时间过长起了水泡,可用消毒的针刺破,放出液体,涂上龙胆紫,再用消毒纱布固

定即可。

1、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自觉症状之一,可出现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在现代医学中,头痛常见于感染性疾病、高血压、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而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辩证】

(1)气血不足:头痛绵绵不愈,肢体倦怠,兼有气短心慌,每在劳累后病势加重,舌淡。

(2)肝火上炎: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暴聋暴鸣,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苔黄腻。(3)痰阻清窍:头痛,头沉重如裹,肢体沉重,困倦,恶心,口中粘腻,舌苔白滑则腻。

(4)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口干或心烦,失眠,潮热,舌质红。

【治疗】

(1)气血不足:治宜补气养血。

取穴: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中脘、大椎个10分钟。

(2)肝火上炎:治宜清肝泻火。

取穴:蒜泥灸灸双侧太冲10分钟、灸双侧列缺10分钟,灸行间10分钟。

(3)痰阻清窍:治宜祛痰止痛。

取穴:蒜泥灸(敷灸)灸公孙10分钟、灸内关10分钟、灸大椎10分钟。

(4)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

取穴:蒜泥灸(敷灸)灸太冲或行间10分钟、灸外关10分钟。

2、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出现,顾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此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及某些脑部疾患。

【辩证】

痰湿中阻: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头重如裹,肢体沉重,纳食减少,舌苔厚腻或白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治疗】

痰湿中阻:用蒜泥灸(敷灸)灸公孙、内关、大椎、外关各10分钟。

3、恶心、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出现的病症。古人以有声有物为吐,有物无声为呕,有声无物为干呕,其呕与吐多同时发生,故临床多呕吐并称。恶心则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在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肝炎、胆囊炎、神经性呕吐等疾病中,恶心呕吐更为常见。

【辩证】

(1)饮食停滞型:饮食不能节制,有暴饮暴食史,呕吐酸腐和不消化食物,吐后轻快,伴有脘腹胀痛,便秘,矢气,舌苔厚腻。

(2)肝气犯胃型:呕吐常因生气诱发或加重,伴有胸胁胀缩,易怒或郁闷不乐,轻而干呕,反酸,重时呕吐时发时止,舌苔薄白或薄黄。

(3)脾胃虚弱型:呕吐时轻时重,吐势和缓,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纳差,大便溏薄,脉沉弱,舌苔薄白。

【治疗】

(1)饮食停滞型: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取穴: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或上巨虚、胃俞、中脘、内关各10分钟。

(2)肝气犯胃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取穴:蒜泥灸(敷灸)太冲或行间、阳陵泉、肝俞、膻中、内关各10分钟。

(3)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取穴:蒜泥灸(敷灸)脾俞、公孙、内关、中脘、足三里或上巨虚各10分钟。

4、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俗称“心口痛”,实为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消化道症状,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临床上,胃痛虽可由饮食积滞、寒邪犯胃等因素所致,但多为急性疼痛,而慢性胃痛最常见的是肝气犯胃及脾胃虚寒两种。对虚寒型或病程长、久治不愈者适宜用艾炷瘢痕灸,疗效显著。

【辩证】

(1)脾胃虚寒型:胃区隐隐喜按,得热痛减,恶心呕吐,食少纳差,口淡无味,面色苍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

(2)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喜叹息,嗳气反酸,遇郁怒则症状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

(3)饮食停滞型:进食不能节制,食停中脘,胃脘胀痛,疼痛拒按,进食痛增,呕吐酸腐,大便不畅,时干时稀,气味奇臭,舌苔厚腻。

【治疗】

(1)脾胃虚寒型: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用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或上巨虚、灸胃俞、灸上脘、灸中脘或下脘、灸梁门、灸内关各10分钟。

(2)肝气犯胃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取穴:用蒜泥灸(敷灸)灸太冲或行间、灸期门、灸肝俞、灸中脘、灸梁门各10分钟。(3)饮食停滞型:治宜消导积滞,和胃止痛。

取穴:蒜泥灸灸内庭、灸上巨虚或足三里、灸中脘、灸上脘、灸下脘、灸章门各10分钟。

5、腹泻(泄泻)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泻,本病主要病变在肠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脏腑虚衰或脏腑失调等。但主要原因在于湿盛及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泄泻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消化不良等疾病。

【辩证】

(1)脾胃泄泻:平素消化不良,泄泻日久,肠鸣腹泻,大便稀薄,完谷不化,梢食油腻或不易消化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脘腹胀满,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2)肾虚泄泻:五更泄泻(天将亮时泄泻),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肠鸣不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薄白。

(3)寒湿泄泻:大便清稀,泄泻如水,腹痛肠鸣,胸闷纳少,或兼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苔白腻。

(4)湿热泄泻:大便次多,泻下靡臭,腹痛即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欲饮,舌苔黄腻。

【治疗】

(1)脾虚泄泻:治宜健脾温中,和胃止泻。

取穴:用蒜泥灸灸公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大肠俞各10分钟。

(2)肾虚泄泻:治宜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取穴:用蒜泥灸灸太溪或照海,灸三阴交、灸天枢、灸大肠俞、灸肾俞或命门各10分钟。

(3)寒湿泄泻:治宜解表散寒,利湿止泻。

取穴:用蒜泥灸灸(敷灸)灸合谷或列缺、灸足三里、灸天枢、灸中脘、灸大肠俞各1 0分钟。

(4)湿热泄泻:治宜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取穴:蒜泥灸灸上巨虚、灸大肠俞、灸天枢、灸合谷各10分钟。

6、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的范畴,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俗称“心口痛”,实为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消化道症状。无论青壮年还是中老年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发病率比较高。

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有规律的疼痛,一般说来,胃溃疡在饭后不久即可出现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后3-4小时或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多可缓解。常伴有吞酸、烧心、嗳气、甚至恶心、呕吐等,由于饮食不节,食物太硬、生冷,油炸食物及腹部受凉均可使症状加重。本病发作可有周期性,一般以秋冬季节症状比较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