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和个性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①

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二)个性的独特性

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根本找不出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在遗传方面的差异很小的同卵双生子,也会在个性上各有差别。

但是,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毫无共同之处,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既包括着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不同方面(差异性),同样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就是说,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包括着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同一阶层、同一性别、同一年龄诸多的共同心理特点,个性中的不同部分包括着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人特

点。个性是人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体。

(三) 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是他个性的表征,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他个性的表征。例如,一个处事稳重的人,偶然表现出轻率的举动,不能说他具有轻率的个性特征。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才能说明某人的个性特征。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才能够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心理面貌上加以区分,才能够了解人和使用人,才能够预测他在特定情境中

的行为。但是,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也具有可塑性。一个人的个性是在自我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在自我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正因为个性具有可塑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才成为可能。

(四)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制约。在个性形成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如果仅仅把其中一种因素作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就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还原论。但是,也不能把这两种因素的作用等量齐观。野生儿在出生时无论继承了多么优越的遗传素质,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人的正常心理就无法形成,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个性是通过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才变成自己现在这个样子,这也是个性的形成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个性的本质特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个性具有社会性。

三、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结构也可以称为个性组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或总动机。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动力。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构成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并不彼此孤立,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的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影响个性倾向性。因此,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第二节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人既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人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求一定的事物。例如,衣、食、住、行、性、社会存在、社会交往、社会化等等。这些要求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的一种内部状态,一种倾向,需要反映着人的体内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或暂时的要求。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相互并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另一种需要随即成为下一个满足对象,这种现象表明,需要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具有动力性的特征。有一些需要明显地带有周期性的特征,如对饮食和睡眠等的需要;有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使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例如,学习科学文化的需要,欣尝艺术作品的需要。通常每一次需要的满足,都将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才会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凡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绪;凡是不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否定的情绪。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必须从事一定的活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其意志。

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常常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被反映出来。

二、需要的分类

(一)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人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脑对自身生理要求的反应。如对饮食、睡眠、休息、运动、排泄、摄取热量和性等的需要,都是生理需要。它们是保护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所必需的。如果正常的生理需要不能满足,人就无法生存,或不能延续其后代。生理需要带有明显周期性特点。

基斯等人在1950年曾做过一个著名的生理需要不满足实验,证明在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是无法正常生存和交往的。

他们以36个志愿人员作被试,在24周内连续使他们处于半饥俄状态,他们所得到的食物热量不到常人所需要的一半,但却要求他们做与正常人在时间和强度上相同的工作。此间,实验者对被试的测查表明,在未挨饿前,他们每天摄取的热量大约有一半是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而另一半则消耗在工作和其它活动中。但是在挨饿期间,被试几乎有70%的热量都用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只有不到30%的热量用于其它活动。在整个实验期间,被试的体重减轻了25%左右。尽管他们的智力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却表现出注意力不易集中;性格变得忧虑、淡漠;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有些被试变得神经过敏、暴躁、易怒、失去信心和产生自卑感等等。他们最关心的是食物和食物有关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