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各型概述与CT 影像学表现
2.1 FB 目前国内报道临床最常见的真菌性鼻窦炎 的类型是真菌球型。而在国外,有学者报道变应性真
菌性鼻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中最常见的类型[4]。一 般认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种类取决于机体的免疫 状态[5],相对于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FB 更常见于免 疫力正常的普通人群[6]。FB 的特征性诊断包括:影像 学检查下见鼻窦内混浊伴或不伴有絮状钙化,手术中 在鼻窦内发现脓性、干酪样或泥土样物质。其发病机 制可能是:真菌孢子常侵入鼻窦内,温暖而潮湿的鼻 窦环境促进了真菌的萌芽和繁殖,真菌菌丝缠绕并且 逐渐聚集形成实性的肿物-FB[7]。其 CT 影像特征如 下:(1)多为单侧鼻窦发病,且以上颌窦最为多见;(2) 病变窦腔内密度呈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 见高衰减的钙化影[8];(3)病变常呈膨胀性生长,并可 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窦腔常扩大[9];(4)骨质的硬化和 重塑。钙化影,鼻窦壁(特别是内侧壁)的侵蚀,或者 两者兼而有之,被认为是最可靠的 CT 表现。 2.2 AFS 1976 年 Safirstein 首次报道了变应性支气 管 肺 曲 菌 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病人的呼吸道阻塞物,与某些鼻窦炎患者鼻窦 内的团块状物质结构具有相似性[10]。骨质破坏、眶周 肿胀甚至眼球突出是 AFS 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突出的 CT 影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窦腔内密度均 匀的高密度阴影,似毛玻璃状,但在阴影周边,即毗邻 鼻窦骨壁处可为软组织密度影,中间密度的增高在软 组织窗中更为明显。病变常呈膨胀性生长,可伴骨质 吸收。筛窦最常受累,眶纸板最常出现骨质吸收,以 下依次为前、中和后颅窝。常见的骨质受压吸收是是 由于黏蛋白的积聚和局部的炎症环境所引起的,而并 非真菌的入侵[11]。黏蛋白的聚积,导致了窦腔扩大、 窦壁变薄或重塑,从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质吸收或 破坏。因此,有学者认为黏蛋白的积聚是形成变应性 真菌性鼻窦炎典型的 CT 表现的病理基础。即便如 此,病灶与周围组织仍有明显的界限,组织病理学显 示无组织内真菌的侵犯[12]。 2.3 AIFS 也有学者使用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1分型
真菌性鼻窦炎目前较为公认的分类方法是从病 理角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non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NIFS)和侵袭性真菌性 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IFS)。NIFS 又可分 为真菌球型(fungus ball, FB)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AFS)。IFS 又可分为急性侵 袭 型 真 菌 性 鼻 窦 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AIFS),肉芽肿型真菌性鼻窦炎(granulomatous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和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相 对于急性侵袭性鼻窦炎,慢性侵袭型和肉芽肿型的发 病过程较为缓慢。因此,通常将这两种合称为慢性侵 袭性真菌性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CIFS)[1]。Ferguson[2]将 CIFS 分为慢性无痛型(chronic indolent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和肉芽肿型(granulomatous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又将 NIFS 分为腐 生菌积聚型(saprophytic colonization)和真菌球,而将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单独列为一型。当然,目前的分类 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对AFS的归类问题上争议较大[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3.01.035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sinusitis, FS)是耳鼻咽喉 科学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目前,本病 的发病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而逐年升 高。由于致病的真菌种类不同,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 窦炎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别很大。尽管真菌检查和 (或)组织病理学对确诊本病十分重要,但是 CT 仍可 作为术前诊断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因此,充分认识 真菌性鼻窦炎的 CT 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和治疗。为此,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真菌性 鼻窦炎的分型和各型的CT影像学表现等作了分析。
· 89 ·
来描述本病,就是为了强调它迅速的破坏性和高度的 致命性。AIFS 需要迅速诊断和紧急治疗,否则死亡 率可高达 50%~80%。本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常见于国民健康状况较差的国家和地区。随 着医学的进步,如新的化疗药物的使用、骨髓或器官 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都增加了 AIFS 发病的 风险;控制不佳的 I 型糖尿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引起 的铁贮存过量,也可成为 AIFS 的诱发因素。目前认 为毛霉菌是本病主要的致病菌,但近年来也常有互隔 交链孢霉菌、曲霉菌等其他致病菌种的报道。毛霉菌 常通过动脉血管的弹力层侵入血管,从而进一步引起 血管栓塞和组织坏死[13]。AIFS 首先在鼻腔和鼻窦的 局部发病,接着沿血管迅速扩展,可侵及面部软组织、 眼眶,甚至引起颅内感染。AIFS 患者的 CT 检查应包 括冠状位和矢状位,层厚和间隔应<3mm。AIFS 患者 早期的 CT 检查缺乏典型的骨质破坏和鼻窦外侵犯的 表现,仅可表现为严重的鼻腔黏膜的增厚[14],晚期可 出现鼻窦骨质破坏[15]。但总体和其他类型的真菌性 鼻窦炎相比,AIFS 的 CT 表现缺乏特征性。在一些发 展非常迅速的病例,AIFS 患者鼻窦内可能仅表现为 非常轻微的炎性改变,骨质破坏也可能不是很明确。 但 MRI 却可以在早期就发现较为明显的颅内或是眶 内的改变。原因可能是 AIFS 中邻近器官受累的途径 并非经过骨壁的直接侵入,而是经过血管[16]。Ahmet Emre Süslü等[17]报导了有些病人 CT 检查下无特殊发 现而于鼻内镜下发现真菌侵袭的情况。Howells and Ramadan[18]提出由于医生对病情发展的凶险程度估 计不足,以及 CT 缺乏典型的表现,有可能导致患者病 情的延误,单纯依靠前鼻镜检查和 CT 表现,而忽略了 鼻内镜检查,是导致 AIFR 患者误诊的主要原因。 2.4 CIFS 相比较于 AIFS,CIFS 病程更长,并且很 少出现血管的侵犯。因此,有学者将 CIFS 定义为病 程大于 4 周、没有或者很少有血管侵犯的侵袭性真菌 性鼻窦炎[19]。受累的人群主要是可影响机体免疫功 能的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等)的患者,也有 学者认为健康的成年人多见本病。致病菌以曲霉菌 属居多,其次是毛霉菌属。CIFS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 为鼻塞、打喷嚏、流涕,数月或数年以后才可能出现侵 袭性的症状。患者可呈反复发作的鼻面部疼痛,眶周 不适,甚至前颅神经麻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组织坏 死,慢性低度炎性浸润,和真菌菌丝穿透进入黏膜及 其周围组织。目前国内外认为 CIFS 的鼻窦 CT 影像 的特征是:(1)病变以单侧上颌窦最为多见。(2)病变 鼻窦多表现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并向鼻腔、邻
作者单位:625000 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韩江南(泸州医学院在读研究生)、黄定强] 通信作者:黄定强,E-mail:huangdingq666666@
西南军医 2013 年 1 月 第 15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Vol. 15, No. 1, Jan., 2013
· 88 ·
西南军医 2013 年 1 月 第 15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Vol. 15, No. 1, Jan., 2013
各型真菌性鼻窦炎的 CT 影像学表现
韩江南 综述,黄定强 审校
[关键词] 真菌性鼻窦炎;CT [中图分类号] R 765.4+1 [文章编号] 1672-7193(2013)01-0088-03
2.1 FB 目前国内报道临床最常见的真菌性鼻窦炎 的类型是真菌球型。而在国外,有学者报道变应性真
菌性鼻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中最常见的类型[4]。一 般认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种类取决于机体的免疫 状态[5],相对于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FB 更常见于免 疫力正常的普通人群[6]。FB 的特征性诊断包括:影像 学检查下见鼻窦内混浊伴或不伴有絮状钙化,手术中 在鼻窦内发现脓性、干酪样或泥土样物质。其发病机 制可能是:真菌孢子常侵入鼻窦内,温暖而潮湿的鼻 窦环境促进了真菌的萌芽和繁殖,真菌菌丝缠绕并且 逐渐聚集形成实性的肿物-FB[7]。其 CT 影像特征如 下:(1)多为单侧鼻窦发病,且以上颌窦最为多见;(2) 病变窦腔内密度呈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 见高衰减的钙化影[8];(3)病变常呈膨胀性生长,并可 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窦腔常扩大[9];(4)骨质的硬化和 重塑。钙化影,鼻窦壁(特别是内侧壁)的侵蚀,或者 两者兼而有之,被认为是最可靠的 CT 表现。 2.2 AFS 1976 年 Safirstein 首次报道了变应性支气 管 肺 曲 菌 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病人的呼吸道阻塞物,与某些鼻窦炎患者鼻窦 内的团块状物质结构具有相似性[10]。骨质破坏、眶周 肿胀甚至眼球突出是 AFS 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突出的 CT 影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窦腔内密度均 匀的高密度阴影,似毛玻璃状,但在阴影周边,即毗邻 鼻窦骨壁处可为软组织密度影,中间密度的增高在软 组织窗中更为明显。病变常呈膨胀性生长,可伴骨质 吸收。筛窦最常受累,眶纸板最常出现骨质吸收,以 下依次为前、中和后颅窝。常见的骨质受压吸收是是 由于黏蛋白的积聚和局部的炎症环境所引起的,而并 非真菌的入侵[11]。黏蛋白的聚积,导致了窦腔扩大、 窦壁变薄或重塑,从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质吸收或 破坏。因此,有学者认为黏蛋白的积聚是形成变应性 真菌性鼻窦炎典型的 CT 表现的病理基础。即便如 此,病灶与周围组织仍有明显的界限,组织病理学显 示无组织内真菌的侵犯[12]。 2.3 AIFS 也有学者使用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1分型
真菌性鼻窦炎目前较为公认的分类方法是从病 理角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non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NIFS)和侵袭性真菌性 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IFS)。NIFS 又可分 为真菌球型(fungus ball, FB)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AFS)。IFS 又可分为急性侵 袭 型 真 菌 性 鼻 窦 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AIFS),肉芽肿型真菌性鼻窦炎(granulomatous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和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相 对于急性侵袭性鼻窦炎,慢性侵袭型和肉芽肿型的发 病过程较为缓慢。因此,通常将这两种合称为慢性侵 袭性真菌性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CIFS)[1]。Ferguson[2]将 CIFS 分为慢性无痛型(chronic indolent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和肉芽肿型(granulomatous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又将 NIFS 分为腐 生菌积聚型(saprophytic colonization)和真菌球,而将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单独列为一型。当然,目前的分类 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对AFS的归类问题上争议较大[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3.01.035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sinusitis, FS)是耳鼻咽喉 科学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目前,本病 的发病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而逐年升 高。由于致病的真菌种类不同,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 窦炎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别很大。尽管真菌检查和 (或)组织病理学对确诊本病十分重要,但是 CT 仍可 作为术前诊断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因此,充分认识 真菌性鼻窦炎的 CT 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和治疗。为此,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真菌性 鼻窦炎的分型和各型的CT影像学表现等作了分析。
· 89 ·
来描述本病,就是为了强调它迅速的破坏性和高度的 致命性。AIFS 需要迅速诊断和紧急治疗,否则死亡 率可高达 50%~80%。本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常见于国民健康状况较差的国家和地区。随 着医学的进步,如新的化疗药物的使用、骨髓或器官 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都增加了 AIFS 发病的 风险;控制不佳的 I 型糖尿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引起 的铁贮存过量,也可成为 AIFS 的诱发因素。目前认 为毛霉菌是本病主要的致病菌,但近年来也常有互隔 交链孢霉菌、曲霉菌等其他致病菌种的报道。毛霉菌 常通过动脉血管的弹力层侵入血管,从而进一步引起 血管栓塞和组织坏死[13]。AIFS 首先在鼻腔和鼻窦的 局部发病,接着沿血管迅速扩展,可侵及面部软组织、 眼眶,甚至引起颅内感染。AIFS 患者的 CT 检查应包 括冠状位和矢状位,层厚和间隔应<3mm。AIFS 患者 早期的 CT 检查缺乏典型的骨质破坏和鼻窦外侵犯的 表现,仅可表现为严重的鼻腔黏膜的增厚[14],晚期可 出现鼻窦骨质破坏[15]。但总体和其他类型的真菌性 鼻窦炎相比,AIFS 的 CT 表现缺乏特征性。在一些发 展非常迅速的病例,AIFS 患者鼻窦内可能仅表现为 非常轻微的炎性改变,骨质破坏也可能不是很明确。 但 MRI 却可以在早期就发现较为明显的颅内或是眶 内的改变。原因可能是 AIFS 中邻近器官受累的途径 并非经过骨壁的直接侵入,而是经过血管[16]。Ahmet Emre Süslü等[17]报导了有些病人 CT 检查下无特殊发 现而于鼻内镜下发现真菌侵袭的情况。Howells and Ramadan[18]提出由于医生对病情发展的凶险程度估 计不足,以及 CT 缺乏典型的表现,有可能导致患者病 情的延误,单纯依靠前鼻镜检查和 CT 表现,而忽略了 鼻内镜检查,是导致 AIFR 患者误诊的主要原因。 2.4 CIFS 相比较于 AIFS,CIFS 病程更长,并且很 少出现血管的侵犯。因此,有学者将 CIFS 定义为病 程大于 4 周、没有或者很少有血管侵犯的侵袭性真菌 性鼻窦炎[19]。受累的人群主要是可影响机体免疫功 能的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等)的患者,也有 学者认为健康的成年人多见本病。致病菌以曲霉菌 属居多,其次是毛霉菌属。CIFS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 为鼻塞、打喷嚏、流涕,数月或数年以后才可能出现侵 袭性的症状。患者可呈反复发作的鼻面部疼痛,眶周 不适,甚至前颅神经麻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组织坏 死,慢性低度炎性浸润,和真菌菌丝穿透进入黏膜及 其周围组织。目前国内外认为 CIFS 的鼻窦 CT 影像 的特征是:(1)病变以单侧上颌窦最为多见。(2)病变 鼻窦多表现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并向鼻腔、邻
作者单位:625000 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韩江南(泸州医学院在读研究生)、黄定强] 通信作者:黄定强,E-mail:huangdingq666666@
西南军医 2013 年 1 月 第 15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Vol. 15, No. 1, Jan., 2013
· 88 ·
西南军医 2013 年 1 月 第 15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Vol. 15, No. 1, Jan., 2013
各型真菌性鼻窦炎的 CT 影像学表现
韩江南 综述,黄定强 审校
[关键词] 真菌性鼻窦炎;CT [中图分类号] R 765.4+1 [文章编号] 1672-7193(2013)01-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