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暂行的诊断标准
多发于具有特异性体质的青少年 伴有单侧或双侧鼻息肉 血清总 IgE 及特异性 IgE 升高 皮肤变应原皮试验:提示 一种或多种真菌
阳性, 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典型CT表现 组织病理学: 分泌物内可见大量变应性粘
蛋白和夏科- 莱登晶体,其内含有大量嗜 酸性粒细胞和真菌菌丝可见。 真菌不侵入 黏膜及骨质
横断面:双侧翼管走行
外八字
平行
冠状面:翼管与蝶窦下壁关系
位于蝶骨骨质内 骑跨于蝶窦下壁 突入蝶窦腔内
蝶腭孔
内走行蝶腭动脉和神经
蝶腭孔
腭大小管
腭鞘管和犁鞘管
又称为腭鞘沟管和犁鞘沟管 PPF通向鼻咽顶壁的两条细小通道 腭鞘管位于犁鞘管的外下侧
犁骨颅底管 犁鞘管 腭鞘管
腭鞘管
解剖:由腭骨的蝶突和蝶骨鞘突围成, 下壁常常缺失
成分:上颌动脉咽支和翼腭神经节的分支 临床意义:鼻出血; 鼻咽癌的转移途径
鼻咽顶壁冠状面 腭鞘管 左侧管壁不完整;右侧管壁完整
横断面 腭鞘管 自前外向后内走行
腭鞘管观测结果
60例,120侧均显示
69侧管壁不完整,57% 51侧管壁完整,43% 最大径:0.88 ± 0.04 mm
犁鞘管
冠状面 60例,120侧中,将管壁完整者记做显示
68侧未显示,57% 52侧显示,43%
管腔最大径:在管壁完整例数中测量
鼻咽癌转移
沿眶上裂、蝶腭孔、圆孔、翼管、腭鞘管、 梨鞘管转移
谢谢
PPF借9个通道与头颈部的腔隙相通,这些 部位的病变可沿PPF的通道向与之相联系的 腔隙蔓延
PPF内容物
大体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主要为血管成分,即上颌动脉的翼腭
窝段,共有7个分支 后部主要为神经成分,包括上颌神经的翼
腭窝段和翼腭神经节的节前和节后神经纤 维
翼腭窝及其通道的临床意义
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和炎症沿神经周围间隙蔓延的一 条隐匿又重要的转移途径,腺样囊腺癌,鼻咽癌
侵犯邻近结构:眼眶、前颅窝等
讨论-治 疗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但是复发率较高
目的:
清除鼻窦的变应性粘蛋白及真菌组织,尽 可能保留鼻窦黏膜
切除息肉, 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鉴别诊断
与其他三型真菌性鼻窦炎鉴别 发生于单个窦腔主要与真菌球鉴别
肿瘤或瘤样病变
真菌球
真菌球的MRI表现
由疏松的真菌团块伴渗出的脓液组成 疏松的真菌团块在T1WI和T2WI 多呈较低信
解剖:为内侧犁鞘沟自起始处或向后走行分出 蝶骨翼状突鞘突和犁骨翼的侧面围成
成分:几百微米的动脉和神经 观测结果:仅将管壁完整者定义为显示 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鼻咽顶壁冠状面
鼻咽顶壁横断面
腭鞘管位于犁鞘管外下侧,关系恒定。
翼管位于二者外侧,但上下关系因蝶窦气化不同而变化
犁鞘管观测结果
号或混杂信号 脓液含蛋白丰富,在T1WI多呈高信号,T2WI
多呈低信号 增强:疏松的真菌团块和渗出的脓液不强化,
增厚的粘膜强化
左 上 颌 窦 真 菌 球
右 蝶 窦 真 菌 球
蝶窦真菌球+增强
(五)
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 (PPF)
HRCT表现
翼腭窝解剖基础
PPF为上颌骨、蝶骨翼突、硬腭之间的狭长 间隙,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
由于神经纤维具有抵抗性,可能早期并不出现临床症 状
影像学检查对于决定手术和放疗范围尤为重要 CT:骨管扩大和破坏 MRI:管道内脂肪间隙消失,软组织肿块形成,增
强后异常强化
眼眶
眶下裂
鼻腔
蝶腭孔 翼 腭
窝
颞下窝
翼上颌裂
圆孔 翼管
中颅窝 破裂孔
鼻咽顶壁
口腔
PPF通道
研究设备
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 AW 4.2工作站
目前存在的疑问
究竟真菌在该病中所起的作用? 有些患者,真菌皮试(+),但是并没有
AFS 在非AFS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腔和鼻窦
分泌物中,同样有真菌的存在
讨论-检查方法评价
CT:是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首选的影像检查
软组织窗显示窦腔内条片状沿窦壁走行的高密度是变应 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
旨在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和影像学检查在诊 断该疾病中的参考价值。
方法
男20例,女10例,15岁-61岁,38岁 CT横断位和冠状位检查,骨窗+软组织窗 其中4例经副鼻窦MRI检查
结果-临床症状
20例有过敏史,8例有哮喘史 3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其中流
清涕4例,褐色脓粘涕26例,22例嗅觉减低 12例鼻痒、打喷嚏--过敏性鼻炎症状 8例出现不同程度眼球运动受限 25例伴有不同程度单发和多发的鼻息肉 12例曾行鼻息肉手术
骨质破坏和硬化并存
骨质破坏和硬化并存
眼眶受累1:右侧眼球内转受限
眼眶受累2: 双眼胀痛,眼球运动障碍
眼眶受累3:
侵 犯 眼 眶 和 中 颅 窝
双侧额窦下壁和筛骨纸板 骨质不完整,侵及眼眶
术后复发
术前
术后两年后复发
术后复发
左
半
组
变
应
性
真
低信号 的真菌 病变不 强化,
菌 性 鼻 窦
强化的 炎
结果- 影像分析
累及额窦18例,筛窦20例,上颌窦26例,蝶窦10例。其中累及 半组副鼻窦占12例,全组副鼻窦9例。
窦腔呈膨胀性改变20例,额窦和筛窦多见 窦壁骨质增厚硬化、窦腔变小10例,以上颌窦后外壁和蝶窦外
侧壁多见 窦壁骨质吸收破坏占9例,以上颌窦内壁和蝶窦前壁开口处最
多见 窦壁骨质变薄吸收占11例,眼眶内壁9例,眶上壁2例,前颅窝
小于1 /2的管壁突入蝶窦内 未突入蝶窦内
翼管
走行翼管神经和血管-PPF-蝶腭孔-鼻腔
翼管神经由岩浅大神经+来自颈内动脉周 围的的交感神经+岩深神经(舌咽神经)
其中的副交感成分是支配鼻腔、鼻咽部粘 膜和泪腺的主要植物神经
斜行向下
走行弯曲
斜矢 状面
..
翼管 单侧 走行
斜行向上
走行平行 上壁局限性隆起
II型真菌性鼻窦炎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Leabharlann Baidu
概述
最晚认识一种类型
较常见,占慢性鼻窦炎7%(国外文献)
(国内)实际诊断率低!原因,认识不 足,仅送粘膜组织,窦腔分泌物送检的少
男女发病率近似
目的
收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变应性真菌性 鼻窦炎的影像表现
骨窗显示窦壁骨质的硬化、变薄吸收很有意义 增强 CT 易将病灶本身的高密度影误认为增强扫描所
致
MRI:侵犯鼻外结构时,可作为补充检查方法 对于明确病变周围侵犯有一定意义
讨论-影像学特征
半组或全组鼻窦发病,伴有鼻息肉 CT:窦腔膨胀,沿窦腔走行的高密度影,
骨质变形、吸收为主
MRI:T1WI低或等信号,T2WI低或无信号, 不强化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的影像表现
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陶建华
真菌性鼻窦炎的分型
早期笼统分为侵袭和非侵袭性两种 近期多分为四种类型:
✓ 真菌球 ✓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 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病原菌
真菌球----曲霉菌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曲霉菌和暗色孢菌属 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曲霉菌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毛霉菌
扫描方法
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
扫描范围:自额窦上缘至上颌骨牙槽突下缘
扫描参数:
扫描层厚 0.625 cm FOV 18cmX18cm
骨算法成像 W/C 2000/200Hu
螺距 0.562 矩阵 512X512
重建方法—MPR
重建参数: 层厚 0.3mm;间隔 0.3mm ;FOV 12cmX12cm
讨论-发病机制
有过敏性体质的个体接触真菌抗原-- 导 致 IgE 介导的炎症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释放炎性介质--组织黏膜水肿-- 窦口 阻塞-- 窦腔黏液积聚, 真菌进一步大量 繁殖, 抗原刺激增加, 形成恶性循环-- --窦腔内出现特征性变应性粘蛋白,其 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真菌菌丝,- -鼻腔或鼻窦息肉形成
是炎症
左侧上颌窦AFS
左侧半组AFS
讨论-对AFS的认识
AFS 为免疫性而非感染性疾病 是真菌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IgE 和 IgG
介导的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
AFS 多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个体, 真菌特异 性血清IgE、IgG 明显升高, 治疗后又显著 下降
真菌抗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
病理学检查分泌物中可见大量的变应性粘蛋白, 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真菌菌丝
重建步骤:
原始图像左右对称
根据通道走行,确定
通道位置
调整坐标线,重建出平行于通
道长轴的断面
在最大程度全程显示的断
面(最佳断面)上观察和测量
圆孔
走行上颌神经和动脉
斜矢状面:圆孔单侧走行
斜行向上
接近平行
斜行向下
横断面:双侧圆孔走行
呈外八字
呈内八字
冠状面:与蝶窦外下壁关系
2/3的管壁突入蝶窦内
底(筛凹处)2例 22例CT软组织窗可见特征性条片状沿窦壁走行的高密度伴外
周低密度软组织影。 4例MRI可见较有特征性的条片状长T1短T2无强化的低信号
右侧筛窦AFS
左 半 组 变 应 性 真 菌
性 鼻 窦 炎
右 侧 上 颌 窦 病 变
全组AFS
骨质硬化
骨质硬化
骨质破坏和硬化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