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佛教的雕塑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静而神圣的佛教之光——
简析中国佛教的雕塑艺术
说起宗教我向来是怀着敬畏的感情的,虽然我并不是信徒,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能用科学解释得清楚的现象,所以我不敢说这个世界没有神。

我觉得宗教作为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有其积极的一面。

首先它带给人们希望,让人们怀着信仰怀着希望将生活进行下去;其次,宗教信仰可以平衡本来不平等的社会,它给人们带来了安定,让社会历史得以有条不紊地延续下去;除去这些,宗教还给我们带来了绚烂多彩的宗教文化。

这些宗教文化因为蒙上了神秘的宗教面纱,让欣赏者不知不觉沉醉于这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当中。

而说起宗教艺术,我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是佛教的雕塑艺术,下面我将对佛教的雕塑艺术进行简单的阐释和分析。

一.佛像的表情形态与姿势的精神象征
说起佛教的雕塑艺术,我们就不得不说佛像了。

佛像不仅仅是佛教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更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地对佛像都有所了解,也一般都见过佛像,只是对于佛像的表情形态与姿势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今天我们首先对佛像的表情形态与姿势进行简单的阐释。

佛陀的三十二相中,佛顶隆起的肉髻相,象征佛的智慧福德圆满;双眉间的圆点是白毫相,象徵会放微妙光明;眼睛半睁俯视,象征眼根清净,慈眼视众生;唇如莲瓣含微笑,象征口业清净,广说法语;双耳修长,象征耳根清净,常闻佛法;手指纤长优雅,象征以柔软之手利乐大众;身姿端严,象征威仪清净,端庄高雅;容仪具足,象征能令见者皆生敬爱法喜之心(我们可以依靠下图进行进一步了解。


(释迦牟尼佛像)佛像一般有坐佛、立佛、卧佛3种姿势。

佛像具有神秘而安详的面部特征,手势一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称为“手印”。

常见的“手印”种类有:施无畏印:一般用于立姿佛像,举起右手,掌心向外,手指伸展,象征布施无畏、平安和抚慰,解除众生苦难。

与愿印:左手低垂,掌心向外,手指微曲,象征应许满足众生愿望。

触地印:用于坐姿佛像,右手向下舒展至右膝附近,掌心向内,指尖触地,左手闲置于大腿上,掌心向上,象征佛陀要求大地作证他修成佛道。

也叫降魔印,经中曾载佛陀修行成道时,遭魔王扰乱,佛陀以右手指触地,终使魔王惧伏。

说法印:用于坐姿佛像,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捻成环状,象征完满的智慧和发愿度人。

禅定印:用于坐姿佛像,双手平放膝上,右手叠至于做掌上,表示禅思,
使内心得到洁净和宁静。

(立佛)
(坐佛)
(卧佛)
佛教是个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经文之美、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

而创作佛像本身是一种修行弘法的志业,也是积功德、结善缘的布施。

其造像不仅具有典雅的艺术美感,更重视内心宗教精神的升华。

由于佛像的制作目的,在于帮助信众思慕佛陀,忆念修学佛法。

所以历代从事佛教的艺术家们,都以虔诚的宗教信念,思惟佛教中的法义,以卓越的艺术才华来创作庄严的法相,使信众在观赏礼拜佛像时,为其崇高优美的法相所摄心,进而感悟佛陀永恒慈祥、智慧、喜悦的光明。

信仰不信仰都不重要,因为除去宗教的因素之外,它也是绵延数千年的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艺术。

二.独具魅力的中国佛教塑像艺术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汉代佛法陆续传入我国,并在洛阳建立中国的第一座寺院—
—白马寺。

中国汉地有深厚的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根基,要达到能够广泛传播
佛教的目的,佛教雕塑必须要符合汉地人民的道德伦理风尚和审美标准。

供养人们在发心塑造佛教雕塑时,怀着对佛法的虔诚崇敬之情,在遵循佛典规定的造像规则和尺度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力图创造出让广大群众与信众都能接受、并能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的外部形貌和内心世界都是最美好、最崇高、最圣洁的理想典型。

绘画史中著名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深受人们喜爱的绘画艺术风格,对佛教雕塑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接受了从印度等地传过来的造像风格的影响,再加上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熏陶,于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雕塑形式。

而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漫的历史传承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它总是会被打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记号。

从至今存留的许多历代佛教雕塑作品中可看出,佛菩萨的面貌、形态、服装、衣饰等都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还可看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

如魏晋时期的佛教雕塑,很符合当时人们最为推崇欣赏的“秀骨清相”的审美理想,具有一种非常高贵典雅、神气秀逸、娴雅自若、沉静而智慧的气质,深为当时民众们喜爱。

此时佛的容貌略长而清秀,眉目慈祥,嘴角上扬微笑;身材修长,肩膀略削,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姿态略显清瘦飘逸,有如洞察人生哲理,智慧慈悲的文人雅士。

我们可以将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的塑像作为例子进行分析,脸型长圆清秀,头部隆起成肉髻,额广平正,慈眉善目,嘴角微扬,和蔼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

佛身穿垂领褒衣式袈裟系带,衣褶自然旋转流畅,姿态优雅沈静端坐在须弥座上。

此尊佛像雕塑技法纯熟优雅,神韵生动、温文儒雅,具有南朝文化、艺术、审美的思想,当我们净心观赏时,心中自然会感受到一份清静的智慧与慈祥的喜悦。

(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的塑像,大气而雄伟。


随着佛像艺术的发展,至北齐时期,开始出现特殊的变化,这时的佛像以单体圆雕佛像为主,可能受到印度笈多时期佛像与南朝“曹衣出水”画风的多重影响,造像形态由“秀骨清像”转为面容丰圆适中,身躯圆润,比例匀称及薄衣贴体的新风格。

整体雕工简洁流畅,神情静谧端祥。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北齐佛像,头顶低肉髻以螺发为布,面容方中带圆,弯眉细长,眼神垂视,似乎蕴藏着无限睿智与慈祥。

挺直的鼻子,厚长的双耳,嘴角上扬,流露一丝会心的微笑。

佛像身穿圆领下垂式袈裟,轻薄透体,肩臂圆润舒畅,身材厚实,比例匀称修长。

简约洗
炼的阴刻衣纹,随着身体起伏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北齐佛像,虽手脚已残缺,但其庄严之美不减分毫。


隋代佛教兴盛,佛像先继承北朝的风格后,转而以写实的优美造形发展,以丰腴敦实,典雅端庄为主要特质。

为唐代辉煌佛教艺术奠定承先启后的根基。

隋朝的佛像风格承续山东北齐时期的佛像特徵,面容丰润端祥,肉髻微凸,螺发小而整齐,宽广平正的额上有贴金的白毫相,双眉细长弯曲,双眼微睁垂视,挺直的鼻子,大耳垂肩,嘴角微扬,流露出愉悦的微笑。

原来的佛身着垂领式袈裟,衣质柔软贴体,褶纹疏落有致,自然流畅,双手相叠作禅定印,身形丰腴结跏趺端坐。

佛的面容流露禅悦的神情,身姿舒坦安祥,彷佛是正在内观生命的真谛,而入轻安冥想的境界。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当时人们以丰满健康、富丽华贵为美,唐代是中国佛教最兴盛时代,艺术家充分掌握圆熟的写实性技法,佛像面容圆满端祥,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而慈祥,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里我们将以为龙门石窟的唐代卢舍那大佛为例来进行分析,佛像头顶上肉髻隆
起,有涡旋发纹,面型圆满端秀,方额大耳,长眉目秀,嘴角微扬,神情庄严崇
高又睿智慈祥。

身穿通肩袈裟,衣纹如水波婉转流动,虽然手、脚风化残缺,但丝毫未减其风采。

此尊大佛既有男性的庄严自信,又有女性的温和慈祥,因此具有圆满的神圣之美,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卢舍那大佛是由唐皇室出资,延请高僧善导、惠□大师等主持,及无数艺匠们诚心恭造之下完成,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反映出大唐佛教的兴盛及杰出艺术成就,令古今中外人士叹为观止。

当时的佛教雕塑,佛菩萨常常塑造得圆润健美、雍容典雅、慈祥庄严、气度不凡,服饰也往往华冠美服,装饰典丽,具有浓厚的人间富贵气息和人情味,深受唐代
(唐代佛像既有男性的庄严自信,又有女性的温和慈祥,因此具有圆满的神圣之美,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人民的喜爱和崇敬。

以此类推,随着朝代的演变以及随着朝代审美风向的改变,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从而成为了中国艺术绚烂的瑰宝。

三.以形写神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

面部表情是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要通过人的眼神、嘴唇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来,当然,眼睛离不开五官的谐和,神态也离不开身姿手势的表征。

除个体形象本身的传神之外,传神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之间及巨幅造像的整体意境中。

石窟艺术中那些最为美丽的人体雕塑,盛唐的飞天、菩萨、供养人往往衣着华美而富有表现力。

中国的人体雕塑很注意在服装刻画上下功夫,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不仅雕像衣服质地的轻薄、厚重之感能真切地刻画出来,人们更常常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人体绅动态、身段,甚至巧妙地利用衣纹的特征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

而西方雕塑多为裸体人像,没有用衣饰来充当表现人物情感的工具,一切都通过裸露于外的筋肉及面部表情、外在动态姿式来表现。

这也构成中国雕塑的一大特色。

(飞天,彩带飘飞,轻盈跳跃。


如上图中的飞天,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乐器,直冲云霄,横空飘游。

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

给人以灵动,轻盈与出于尘外之感。

(乐山大佛)我们再来看看乐山大佛,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
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体态匀称、雍容,神势肃穆,神情自若,雍容大度,气势雄伟。

人们在瞻仰它的时候,莫不对我国古代的雕塑师们在设计和塑造这尊佛像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魄力和高度的智慧,表示赞叹和钦佩。

观赏佛像艺术是件赏心悦目的雅事,能在信仰中增进美学,在美学中增进信仰,只要我们有真诚、喜悦的心,能正确的了解观赏佛像,不仅是对美学的欣赏及历史文化的肯定,也必能被其高雅、安祥、慈悲之美所薰陶净化,体会生命更深一层的感动与法喜自在。

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漫历史中发展与演变,在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的手中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雕塑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中国人们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