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佛教艺术与建筑更是成为了此时期的代表,为今日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信仰圈层的不断扩大,佛教艺术也日渐多样化。

佛教石刻、佛像、壁画等都出现了,充分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和成就。

佛教石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石碑等等。

其中,以临潼大佛为代表的北朝石窟,因其规模庞大、艺术精湛而闻名于世。

临潼大佛坐落于陕西省临潼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时约100年,到北魏孝明帝时期终于完成。

临潼大佛以“大”为主要特征,高达35.8米,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雕塑。

另外,北齐建造的云冈石窟,也是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历经代人整修,形成了754个洞窟、45.6万平方米的壁画和60余座塑像。

云冈石窟以面临其他佛教艺术的制作方式独特,壁画上的砥砺风霜、塑像上的神态栩栩如生,都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除了佛教石刻,佛像和壁画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佛像更是以“精细”著称。

南朝宋代的临江亭释迦牟尼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珍品之一。

这尊释迦牟尼像高 1.94米,由巨型青石精雕细琢而成,极为细腻,佛衣褶皱流畅,脸部特征精确,舒展的左手捻着阿弥陀经,右手搭于腿上,娴静入神,犹如真实的人物。

此外,壁画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北魏时期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晋祠。

晋祠为砖木结构,上部为漫画式壁画,以“文、武、财神”为主要题材,显然是为了满足氏族的居所宗教需要,下部为砖雕群像,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

晋祠壁画采用蜡染手法,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当时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作。

至于佛教建筑则主要表现为寺庙、塔和经幢这三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原和民族汇聚的影响,具有神秘、华丽、富丽、高贵、严谨、精湛的技艺特点。

晋朝的雕塑与工艺美术

晋朝的雕塑与工艺美术

晋朝的雕塑与工艺美术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是中国历史上才子佳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使得雕塑与工艺美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晋朝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作风格,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一、雕塑艺术晋朝的雕塑艺术以佛像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

晋朝佛教的兴起带动了佛像雕塑的繁荣,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晋式佛像艺术。

这些佛像造型庄严肃穆,充满力量感和装饰性。

晋朝雕刻家对佛像的表现追求形神兼备、比例协调和面容慈祥,同时注重细节的刻画与雕琢。

此外,还有一些千手观音等多臂佛像,展现了技艺高超的制作水平。

二、玉器制作晋朝对玉器的制作技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晋代的玉器以玉璜、玉带璜、玺带璜等为代表,造型精美独特,设计别致华丽。

这些玉器雕琢精细,刀法娴熟,给人一种精神与美感相统一的视觉享受。

晋代玉器多用于贵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示好,它们不仅代表着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艺术品中的精品。

三、金属器与陶瓷器晋代的金属器与陶瓷器制作也备受推崇。

晋代的金属器以铜器为主要代表,其造型多变,纹饰繁复。

其中,青铜器尤为重要,它们是古代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晋代的陶瓷器则以灰陶为主,此类器物制作精细、工艺独特。

灰陶刻有各种动植物纹饰,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

四、书法与绘画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见证了绘画艺术的繁荣。

贾思勰、王羲之等晋代书法家运笔炉火纯青,以章草、行书为主要表现形式。

他们的书法堪称一绝,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在绘画方面,晋朝以山水画为主流,艺术家们以自然山水为灵感,善于营造虚实结合的构图,给人以广阔、宏大的感受。

以顾恺之、张僧繇等为代表的晋代绘画家,他们的作品形态各异,充满了创新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雕塑与工艺美术迅猛发展的时期。

晋代的雕塑艺术、玉器制作、金属器与陶瓷器、书法与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晋朝艺术家们塑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源泉与启示。

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

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

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饶繁荣的时代,也是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北魏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

首先,北魏佛教雕塑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点。

在北魏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佛教雕塑经历了一次较为显著的变革。

北魏佛教雕塑注重塑造佛陀的威严和庄严,创造了一种受到俗世之外力量感和神圣气息的艺术形象。

佛陀的身体被丰满地表现出来,表情庄重而严肃,给人一种威严和压迫感。

雕塑家使用的材料通常是石头,因为石质艺术品可以更好地表达雕塑的壮美和永恒。

其次,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的深度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

这些雕塑作品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尽量还原佛陀的神秘和超凡形象。

雕塑家们注重描绘佛陀的神态、姿势和周围的配饰,通过细腻的表现力传递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第三,北魏佛教雕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北魏时代的佛教雕塑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型技法和佛教艺术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佛教雕塑在艺术表现上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技巧,同时也积极拥抱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

这种继承和发展使得北魏佛教雕塑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北魏佛教雕塑与当时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北魏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普及的时代,佛教雕塑作品的创作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息息相关。

北魏佛教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宗教表达和信仰宣扬的手段。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热情和推崇,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宗教力量和信仰的冲击力。

在总结中,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其独特的风格、对细节的关注和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联成为了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传递了一种宗教情感和文化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场独特的艺术盛宴,也对北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浅析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美

浅析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美

浅析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美作者:孙毛宁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3期摘要: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体现了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征。

它吸收了魏晋时期士族的风度,融合了绘画和其它艺术领域里的精神。

佛教造像神圣庄重、典雅而宁静,这种气韵,体现了魏晋整个时代的美学造诣,成就了它在中国艺术史上无法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魏晋;佛教造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中国人创造“造像”一词,从本质上展现出一种民族文化对外来偶像的理解,决定了“它们”必然要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被重新塑造的命运。

一、佛教造像的产生和发展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偶像崇拜的。

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

在古代犍陀罗遗址发掘时,曾发掘过一枚钱币,钱币上铸有释迦牟尼像,像的周围用希腊字母拼写成了“佛陀”字样。

此外,在西域还发现了一尊外形酷似古希腊人的早期佛像。

这些佛像是信仰佛教的希腊人把希腊诸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入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显的希腊人脸型的佛像。

这种艺术形式虽然背离了释迦牟尼生前反对偶像崇拜的遗训,但是却产生了佛教造像艺术。

从这个时候起,佛像开始逐渐在佛教的寺庙中普遍地被供奉起来。

并由大月氏经过西域各国逐渐地传到河西四郡和中原地区。

佛教造像受到制作者所处时期、地域、文化的影响以至造像外形千差万别。

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在新疆修建的克孜尔千佛洞中的佛像具有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像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鼻梁造型逐渐降低,耳廓越来越大。

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以其独特的秀骨清像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积极与中国交往,丝绸之路貿易与文化交流非常繁荣。

印度佛教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西域,然后于西汉晚期进入中原内地,由宫廷和上层社会逐渐传到民间,同时修建了大量的庙宇和洞窟,形成了空前狂热的佛教崇拜之风。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佛教建筑与艺术也因此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风格。

一、佛教建筑1.1 石窟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倾向于修建大规模的石窟寺庙,这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

石窟寺庙一般选在山体或崖壁上,采用凿山筑巢的方式,具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美感。

石窟寺庙也受到了当时艺术的影响,壁画、浮雕和雕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殿堂建筑除了石窟寺庙,殿堂式建筑也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洛阳白马寺为代表的石结构殿堂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殿堂式建筑采用了井亭式层叠的楼台,同时还有葱郁的植物和精美的花鸟雕刻。

1.3 塔式建筑塔式建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佛塔不仅作为佛教建筑的一种象征,同时也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和僧人的居所。

在设计上,佛塔采用了勾连式、套因式、多重式等多种造型。

佛塔内部还有佛像和壁画等装饰,增加了仪式感和美感。

二、佛教艺术2.1 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既是佛教的宣传载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佛教壁画以佛教故事和唐卡画为主题,其绘画技巧细致而具有浪漫色彩。

壁画上的佛像背景多数是绿色或蓝色,伴以精美的装饰,更加突出佛像的神秘感和美感。

2.2 浮雕浮雕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浮雕多以佛教故事和佛像为主题,其绘画风格相对于壁画比较简单明了。

浮雕的主体是佛像和菩萨像,搭配着佛教故事或僧人人物。

浮雕有的采用压降技法,呈现出一种三维感。

2.3 雕塑雕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雕塑多以佛像、菩萨像和僧人像等为主体,这些雕塑往往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佛像和菩萨像都是仁慈和神秘的象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崇拜。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点。

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北方鲜卑和南方南朝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佛教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地域化。

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来探讨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一、造像艺术风格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表现出了鲜明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整体来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风格非常中国化,它继承了汉代的造像风格,但也融合了西域佛教造像的特征。

比如,结跏趺坐律座、宝相华盖、丰满厚重的身体比例等特点,在汉代造像艺术中已有明显表现,而毗尼杂持、千手千眼观世音、月牙婆罗花等新的佛教形象,是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南北朝佛教造像还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南朝时期,由于地理和政治分裂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造像艺术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比如,南朝南北陵寺的造像风格突出了中原宗教仪式的庄严和气势,而南朝南海寺的造像则更加注重菩萨和罗汉的文雅、细腻和柔和的表现。

二、壁画艺术风格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的风格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代表了中国佛教壁画中的一个新阶段。

南北朝壁画技法先进,表现方法多样化,设计手法独具匠心,更加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和精神追求。

南北朝佛教壁画已服从佛教信仰的需要,在艺术表现上注重从信仰内容、语言和思想的角度进行整合,展现更加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

南北朝壁画的姿态和描绘方式与唐代壁画非常相似,但唐代风格比南北朝更为成熟。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已经能够大量地使用金箔、颜料等来装饰佛教建筑和石窟洞里的佛像。

与其他时期的佛教壁画相比,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大量使用了斜透视、透过的技法,使画面和场景更加自由、明快,并加强色彩的对比和光影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佛教建筑风格南北朝佛教建筑风格富于多元化和地域化。

佛教建筑,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分支,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魏晋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

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

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

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

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内容表现,展现出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风貌。

本文将从北魏佛教石刻造像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以期带领读者一窥北魏时期佛教石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一、北魏佛教石刻造像的特点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黄金时期,而佛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达到高峰,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石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了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形制丰富、造型生动。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包括了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各种形制,其中以佛像最为常见。

这些石刻造像造型大胆生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出了北魏时期艺术家的高超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所雕刻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佛教经典故事、佛教传说和佛教思想等。

这些内容涉及到了佛教的各个方面,为当时人们提供了了解佛教、信仰佛教的重要途径,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最后是工艺精湛、雕刻精细。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的艺术家们在雕刻技艺上十分精湛,他们能够将佛教故事和思想通过石刻造像生动地呈现出来。

他们不仅注重整体的雕刻效果,还注重细节的处理,使得石刻造像在保存了艺术家的雕刻特点的展现了北魏石刻造像的高度艺术价值。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朝代的兴起和发展,为佛教石刻造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北魏时期,由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达到了高峰。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北各个地区都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佛教石刻造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和社会基础。

与此北魏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为佛教石刻造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在北魏时期,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这就为佛教石刻的雕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北魏的佛教艺术

北魏的佛教艺术

北魏的佛教艺术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时期之一,佛教艺术在此期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北魏的佛教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佛教雕塑艺术北魏佛教雕塑艺术是该时期最为独特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大量的佛寺和佛塔在此时兴建。

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传统的审美特色。

北魏佛教雕塑作品注重表现佛教教义和宗教精神,形象丰满庄重,雕像呈现出一种平和、慈悲的氛围。

佛教经典中的佛陀形象、菩萨形象和护法形象都有所表现,雕塑艺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此外,北魏佛教雕塑注重表现佛家的特点,比如菩萨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冠状头饰、螺旋耳环等具有独特特征的形象。

二、佛教壁画艺术在北魏时期,佛教壁画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佛教壁画被广泛运用在佛寺的内部和外部墙壁上,用于宣传佛教教义和故事的传承。

北魏佛教壁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

色彩鲜艳明亮,富有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细节描绘精细入微,表现佛教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宗教意义,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佛教壁画艺术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巅峰,为后世的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影响。

三、佛教文学艺术佛教文学艺术在北魏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魏时期兴起了许多著名的佛经译述家和文学家,他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撰写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诗歌,对佛教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魏佛教文学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以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为特色。

文学作品以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为核心,传达出人生的真谛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北魏佛教文学在艺术形式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后来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北魏的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雕塑、壁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独特的高度,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作者:鲁金勇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1期摘要:雕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通过立体的外在形式展现了人们的思想与生活。

雕塑作品在制作的过程当中,主要应用了雕、刻和塑这三种方法。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雕塑融合在一起。

在经历岁月的演变之后,佛教雕塑变得民族化和世俗化。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技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佛教雕塑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个过程当中,具有异域风格的印度佛教艺术开始与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千古流传的佛教雕塑艺术。

本文主要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过程以及特点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南北朝时期; ;佛教雕塑; ;艺术演变; ;特点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166-04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佛教雕塑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丰富的题材,能够将当时社会当中的人物形象、人民意愿真实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不同时代人民的幻想与渴望。

因此佛教雕塑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到我国的,并与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融合在一起。

但是通过我国早期保存下来的佛教雕塑作品可以看出,我国的佛教雕塑与印度的佛教雕塑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我国的佛教雕塑作品当中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印记,这也说明佛教雕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当中融入了民族性,并不是完全照搬印度的佛教雕塑。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佛教雕塑随着人们精神观念的变化和现实生活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演变。

在南北朝时期,各地战乱频繁,佛教艺术成为了我国统治阶级的艺术形式,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也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一、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一)南北朝佛教雕塑起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佛教所提倡的精神是苦行与禁欲,这与印度人的性格特征出现了不适应性,甚至给当时的印度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压抑,这使得佛教及其艺术作品在印度本土呈现出了消退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佛教塑像有何特色

南北朝时期佛教塑像有何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还是与工艺品和建筑密不可分的,有的本身就是工艺品,有的则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哲学思想的交融,在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了宗教发展。

四川乐山麻浩东汉墓梁上刻的佛坐像,有头光,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衣角。

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出土的陶树座上,也有坐佛一身,形制相近,像旁并有二立侍。

四川绵阳市东汉晚期崖墓出土铜摇钱树上有五尊坐佛,顶有肉髻,项光椭圆。

而湖北鄂州、湖南长沙、江苏南京、浙江武义、杭州等地出土的铜镜上则有浮雕坐佛和立佛。

反映四川地区与西北河西走廊同时传入佛教造像,而四川则是通过羌中通道与西域联系。

新疆若羌、米兰自古已为鄯善属地,在米兰就曾发现多座寺院遗址。

成都万佛寺曾先后出土南朝造像。

清光绪八年(1882年)首次有百余件造像出土,其中最早纪年为元嘉二年(公元425年)。

1990年6月,在四川成都市商业街出土南朝石刻造像九件,其中两件有明确纪年,分别是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及南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

这些造像都有背屏式莲瓣形大背光,主尊有一佛二菩萨、一佛四菩萨、弟子及力士,也有双身佛像。

1995年5月,在成都市西安中路出土了另一批南朝红砂石佛教造像,保存较完整的有八尊,其中四尊有明确纪年。

南朝陵墓石刻今存32处,分布在南京市、丹阳县、句容县等地。

其中宋武帝刘裕初宁陵一对石麒麟,头顶生角,昂首张口,颈短而直,腿膊有翼,前后左脚都向前跨,前挺而有豪迈气慨。

以后齐、梁、陈石兽皆延袭此体态。

而丹阳建山乡前艾庙齐武帝景安陵的石麒麟,则颈长腰细,胸圆前突,作吼啸之状,双翼长翎,增强了腾跃气势。

至于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的石麒麟,则突胸细腰,身刻莲花图案,较刘宋石兽更趋精巧。

北朝石雕造像遗存较多,至今被发现的主要有北魏、北齐时期造像,东魏以后的造像亦偶有发现,惜建国前遗物多流失海外。

尤幸近年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仍不断发现有北朝造像。

主要遗址有河北曲阳修德寺、山西沁县南涅水、山东诸城和青州龙兴寺等。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绘画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干戈四起,在现实中人们无法从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便转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他们清淡玄言佛理,诗乐书画往还,高雅脱俗、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其基本格调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于自然和佛教的虚心静照,也更适合于偏安于山明水秀之间的心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

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佛教译经事业如日中天,对形成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

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是我国文化的珍品。

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的主要特点有: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晋朝的雕塑艺术佛像的精湛工艺

晋朝的雕塑艺术佛像的精湛工艺

晋朝的雕塑艺术佛像的精湛工艺介绍: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佛像是晋朝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晋朝雕塑艺术中佛像的精湛工艺,包括雕塑技法、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等。

一、晋朝佛像雕塑的技法1. 凿刻技法晋朝佛像雕塑主要采用凿刻技法,艺术家使用凿子和锤子来刻凿石料,使其逐渐呈现出所需的形象。

这种技法要求雕塑师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耐心,因为凿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作品毁于一旦。

2. 金属铸造技法晋朝佛像雕塑还采用金属铸造技法,尤其是青铜铸造。

这种技法可以使佛像的造型更加精细和具有立体感,同时也能够保证作品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 泥塑技法除了石雕和金属铸造,晋朝的佛像雕塑中还广泛采用泥塑技法。

泥塑是一种用黏土塑造形象的技艺,适用于制作大型佛像和壁塑。

晋朝的泥塑佛像以其精细的细节和生动的表情而闻名,展现了晋朝雕塑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创作才华。

二、晋朝佛像的造型特点1. 和蔼慈祥的表情晋朝佛像的造型特点之一是表情温和和蔼。

这与佛教的传统理念相契合,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晋朝佛像通过半闭的眼睛、微笑的嘴唇和放松的神态来展现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2. 细致入微的细节晋朝佛像雕塑注重细节的表现,从佛教经典所描述的佛陀特征到衣纹、手势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精细。

例如,佛像的头发、衣物、手指和莲花等细节都被雕塑师塑造得非常细致入微,使佛像更加逼真,让人对其工艺和艺术水平赞叹不已。

3. 强烈的宗教氛围晋朝佛像的造型也充分表达了佛教的宗教氛围。

佛陀的草坐和手印等姿势都是佛教经典中所描述的,这些姿势和造型旨在提醒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专注,进一步强调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三、晋朝佛像的艺术风格1. 古拙朴实的风格晋朝佛像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古拙朴实的影响。

这种风格注重追求简约自然,舍弃繁琐和华丽,给人以朴素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晋朝佛像通过优雅的线条和简洁的表现手法,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和凝重。

南北朝的艺术与建筑佛教雕塑与寺庙建筑的兴盛

南北朝的艺术与建筑佛教雕塑与寺庙建筑的兴盛

南北朝的艺术与建筑佛教雕塑与寺庙建筑的兴盛南北朝的艺术与建筑:佛教雕塑与寺庙建筑的兴盛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期不仅有政治上的动荡,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和建筑作品。

佛教雕塑与寺庙建筑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色,对后来的艺术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南北朝时期的背景与特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的时期,从420年到589年,历时近170年。

这段时期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造成了人们对信仰和宗教的需求日益增加。

佛教因其提供精神寄托、救度众生的理念逐渐流行起来。

二、佛教雕塑的兴盛佛教雕塑是南北朝时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从印度文化中吸收了优秀的雕塑技术,逐渐形成中国风格的佛教雕塑。

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首先,佛教雕塑在题材上具有丰富多样性。

早期的佛教雕塑多以释迦牟尼为主题,后来也出现了其他佛教神祇和菩萨的形象,丰富了雕塑的内容。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风格追求华丽、庄重的效果,体现了佛教的宗教意义和神圣感。

其次,佛教雕塑在形式上展现了朝代特点。

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南北差异。

南方佛教雕塑多采用柔和、流线型的造型,注重表现佛教的温和和慈悲;而北方佛教雕塑则更加雄伟、庄重,追求高大、威严的形象。

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当时地域文化的特点。

三、寺庙建筑的兴盛与佛教雕塑一样,寺庙建筑在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建筑风格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注重超脱世俗的表现和宗教意义的体现。

寺庙建筑的布局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比如,很多寺庙采用“四合院”的格局,大门前设有石砌拱券,进入寺庙的正殿通常是一个大殿,内置主神的佛像。

而后殿则是修行者居住的场所,形成了一种尊者居住、信众朝礼的空间布局。

在建筑造型上,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建筑追求庄重、宏伟的效果,以彰显佛教宗教的威严。

经常使用的建筑材料多为木结构或石砌墙体,外立面装饰丰富多样,雕刻工艺精湛。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北魏时期是南北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人口密集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

这一时期,无论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中、下层百姓,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和菩萨身上。

《佛说作佛形象经》,《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宣称雕塑或描绘佛像有“恒生大富家,尊贵无极珍”等好处。

当时中国名僧借用印度佛教教义提出:只要虔诚“念佛”和“观佛”,人死后便可往生极乐净土。

在这种情况下佛像艺术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官家或庶民无不造像念佛,以求尊贵平安。

北魏的造像艺术既有中国的传统造像基础,同时也融入了印度佛教造像艺术。

北魏佛像艺术包括佛寺、石窟的石刻造像、金铜造像、佛寺壁画及绣像等。

佛像的题材主要有释迦摩尼佛、弥勒佛及多宝佛、弥陀佛等;菩萨则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思维菩萨、供养菩萨、力士等。

其中最有时代特征的是坐着交脚弥勒和男性化的观音。

他们都以印度传来的佛像为依据,但也有已穿上当时服饰的。

佛的形象一般都比较高大,而且居于寺庙石窟中心,身后有圣光,上下雕有中国化的飞天;以艺术环境渲染天国乐土而引人入胜。

而菩萨则以中国少妇的形象为依据,宝冠花饰,妩媚动人。

在当时灾难深重的年代里,未来世界的“天国”和佛菩萨的微笑抚慰着芸芸众生的心灵,有着雄壮悲丽之美。

北魏铜鎏金释迦摩尼佛立像通体鎏金,高肉髻,面相丰满,披肩袈裟,左手捂胸,右手施无畏印。

薄衣贴体,足立于莲座上,舟形火焰背光。

座下有一四足方床,背面可有“延兴三年岁次癸丑八君子刘倉敬造弥勒一区口口口口口口”。

延兴三年:(公元473年)癸丑,宋--元元年。

北魏文化的典范——佛教雕塑艺术

北魏文化的典范——佛教雕塑艺术

北魏文化的典范——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北魏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着重大的进展。

尤其是文化方面,北魏时期产生了很多的典范,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教雕塑艺术。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众多的佛教艺术家也将佛教的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首先,它与印度等地的佛教艺术相比,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其次,它吸收了汉文化的传统,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最后,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美学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主要有石刻和泥塑两种形式。

其中,石刻是以石为材料,以凿刻的方式雕刻而成的,而泥塑则是以黏土或泥为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

这两种形式各具特点,但都是北魏佛教艺术的代表。

在石刻艺术方面,由于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因此这里的石材质地坚硬,适合于雕刻。

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雕塑非常丰富,数量之多、规格之大、技术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石刻佛像,具有形体工整、特点突出、表情传神的特点,不仅表现出佛陀的精神和意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

以龙门石窟为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魏时期佛教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伊阙山南麓,始建于公元384年,历经南北朝、隋唐、明清等时期的修缮和扩建,共有窟龛2345个,石刻佛像超过100000尊。

其中以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为最具特色,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泥塑艺术方面,北魏时期的佛教泥塑以洛阳为中心,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这些泥塑佛像,色彩绚丽,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有些泥塑佛像甚至在生动表现佛陀的形象和神态方面,超越了当时的石刻艺术。

可以说,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佛教进入了中国的中央平原地带并发展壮大,佛教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比,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北魏的佛教艺术中,不仅继承了汉唐佛教艺术传统的许多特点,而且增添了新的元素和风格,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形式和自己的语言。

首先,佛像的形态和风格在北魏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称作北魏风格。

北魏风格的佛像多采用粗大、厚重、刚柔并济的形态,富有雕琢感和动感,具有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风格。

举例来说,晋寺石窟中的北朝岑园洞佛像,要比唐代佛像具有更加独特的特点和明显的个性,同时也是北魏风格的良好代表。

其次,佛教建筑也开始变得壮观宏伟。

北魏时期的佛教建筑的特点是呈现出浓郁的达摩思想。

佛寺的建筑常常体现出“广、高、大、深”等坚固、充实且庄严的特征。

佛寺的大厅、殿堂、阁楼等建筑主体通常采用木、砖、石等材料搭建,相互结合形成壮观的景象。

在北魏都城洛阳的白马寺,就可以见证这种佛教建筑风格的典型样式。

最后,佛教艺术的发展不仅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也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造像艺术和繁复的绘画艺术。

在北魏佛教艺术中,石窟造像曾经风靡一时,首要的代表作品是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

在龙门石窟中,佛像形态奇特,对比强烈,椭圆形的头部,陀螺形的耳仁,塔形的眉,儒雅的气质,符合感性美和理性美的标准,极具代表性。

由于佛教造像技法的提高,在北魏时期出现了许多手工艺品,如铜质佛像,佛龛和佛教壁画等。

总体来说,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丰富多彩,充满创意。

从结束了中原佛教艺术史的南北朝时期到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可以谓之是一次华丽蜕变的审美之旅。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中特有的风格,而且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现代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

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

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考古出土材料上亦呈现远为两汉时期多样化的面貌。

关于具体画风的讨论,以北方地区的墓葬为主讨论以下问题:1、以魏晋时期河西墓壁画为例,说明汉末至魏晋间的丧葬文化的转变。

2、北魏洛阳地区石刻线画。

3、北朝墓壁画题材、布局与区域性。

将藉由比较北齐娄墓与崔芬墓的异同,说明北朝墓壁画的区域风格、墓主人身分与壁画表现的关,以及南北交流的问题。

4、东西文化交流与西域高光法的传入。

在讨论魏晋河西地区的壁画墓之前,必须先归纳汉代人物的基本表现方式。

这是因为魏晋河西地区的壁画墓,基本上延续了汉代壁画墓的风格与墓葬图像,差异之处在于对于将汉代的传统图像安排于
不同的空间位置。

汉代人物化的基本表现模式可归纳为:1、以线描为主要表现形式。

2、注重衣袍表现,利用手势来传达人物间的心理关。

3、在历史故事中往往附有榜题,以文字补充说明绘画的内容。

4、具有组织大规模群像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与文化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与文化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与文化景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期,其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便是美术艺术和文化景观。

这个时期的美术艺术及文化景观涵盖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们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艺术1.造像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众多的追随者,从而催生了盛行的造像艺术。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极为发达,其特点是“既吸收了石窟中的造像艺术,又融合了中国古代的雕刻和造型技巧”。

佛像造像艺术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文化艺术带来了一股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白马寺的千佛洞造像,这些雕像不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每一件雕像的刻画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细致的描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画院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院艺术,是继唐代画院艺术后的又一次高峰。

画院艺术主要表现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这些画作以自然为概念、以意境为主题、以意象秀丽为特色,故称为“意境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羲之所创造的“兰亭序”。

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一幅有着无尽意境、展现了王羲之具有深厚人文思考的高超作品。

3.景泰蓝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景泰蓝工艺,源自古印度,并在唐代传入中国。

它是一种精湛的金属镶嵌工艺,它将不同颜色的金属,与珠宝、玉石等宝石结合在一起,形成美丽的图案,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赞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4.砖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雕艺术,是一种文化与技艺的高度融合。

它以用砖雕刻出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题,呈现出了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砖雕史迹,便是位于陕西汉中南郑鸡鸣山的南陈陈墓砖雕。

这些砖雕表现了南陈王朝的历史场景、官商风情、山水胜景等,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景观1.山水诗“山水诗”的流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景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塑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该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出“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造型风格。

探讨该时期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造像风格特征和成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

而佛教雕塑的产生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原有雕塑面貌,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大大促进中国人物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秀骨清相佛教雕塑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雕塑艺术进入一个特殊发展时期。

该时期的佛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因地域不同有别,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

把握影响形成其风格特征的因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一定参照价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而社会上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发展。

“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较汉代有所松动,这对文化艺术发展有利,也为佛教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文学方面,因战乱文人们思想感情较敏感,文学作品中多有人生短促、生命脆弱以及无能为力的表达,其显著特点是:文学不再是政治教化的附庸品,而成为抒发个人性情的途径。

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以形写神等,并且形成了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影响到佛教雕塑艺术的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呈现独特风格特征。

在哲学思想方面,该时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玄学、道教、外来佛教相互结合,使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汉末魏初时陈旧腐朽的儒学思想束缚了人的感情,激起人们的不满,儒学受到极大冲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玄学由此而生。

它反对腐朽的思想观念,提倡个人的存在价值,并且与清谈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社会批评力量,对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治者企图用宗教来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人们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来摆脱因战争带来的精神苦难,于是对佛寄予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外来佛教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具有形象化的佛教雕像因其有效地宣传作用而在社会中得以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风格特征魏晋南北朝早期的佛教雕塑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印度犍陀罗式的外来之风,一种是承袭汉代雄浑博大的本土造像之风。

随着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佛教造像也逐渐具有民族化特色。

为了研究其风格特征,我们从雕像神情的传达、线条的运用、形式特征等因素进行探讨。

首先,从雕像神情的传达上看,该时期佛教雕塑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情面貌,而面目神情则通常是通过眼神和嘴唇变化、五官构造、身姿手势的刻画传达出来。

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情态毕现。

云冈石窟第6窟供养菩萨,面带笑容,强化了和颜悦色之感;龙门石窟宾阳洞主佛像面形清瘦、细眉平鼻、嘴角上翘,看起来神情神秘、生动传神;莫高窟中第290窟北周菩萨像,五官俊秀、眉目清细,略带微笑,流露出女性温柔的性情。

其次,从佛教造像的线条运用上看,虽然该时期雕塑是重体积表现,但具有形式美的线条也起了重要作用。

在佛教造像中突出线条作用是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常有粗硬、细柔线条。

在人物衣纹雕刻上,更能体现线条的作用。

如麦积山第16窟佛龛造像,线条的运用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最后,从佛教雕塑的形式特征上看,该时期的雕塑主要是“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形式特征,具体体现为秀丽典雅和粗犷壮美风格。

1 “秀骨清相”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陆探微,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进行生动概括,创造“秀骨清相”的人物绘画形象。

“对陆探微笔下的人物,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

秀骨清像,似觉生动。

”陈绶祥进一步描述了“秀骨清相”特色,即以“瘦”而骨气洞达、风度翩翩为特征,他认为:骨指“瘦形”的人面部骨节,又是人赖以立形的形体之骸,前者裸露,后者是“骨”表露于具体衣褶转折中。

清瘦的形体、宽大的衣服,体现出人物洒脱的神态与精神气度。

这种“秀骨清相”的造型风格常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思想和审美理想为基础,并以面貌清瘦、褒衣博带、大冠高履、眉目疏朗、弱不禁风的社会审美风气影响到雕塑艺术创作。

最典型的佛教造像是甘肃炳灵寺石窟的佛像。

云冈石窟中期第29窟法式坐佛,面容清瘦,表情和蔼,极富人情味,造像体现了“秀骨清相”的样式;龙门石窟古阳洞中龛内弥勒菩萨像,面颊清瘦、颈部修长、身段苗条、双肩消瘦,给人一种清隽飘逸之感,是“秀骨清相”的典型代表;麦积山石窟第100窟和第115窟塑像造型别具一格,具有“秀骨清相”的样式特征,佛教人物形象消瘦,有一种挺秀飘逸的韵味。

“秀骨清相”体现了该时期佛教造像的形象具有文人士大夫的清瘦俊美,又有神仙般的脱俗气质,体现了佛教造像逐步中国本土化特色。

2 “大丈夫之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另一种风格是“大丈夫之相”,这种风格体现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具有雄浑粗犷特征。

如云冈第20窟释迦坐佛,造型雄伟道劲、挺拔庄严,有顶天立地的感觉。

造型手法上简练概括,体现了佛应有的胸怀和气度,被唐释道宣称为“挺然有大丈夫之相”。

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内的佛像塑造继承了秦汉时期雄浑刚健的特点,使造像呈现出“大丈夫之相”的风格特征。

三影响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的因素1 外来文化的影响据载,外来佛教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入中国:一是从南方经印度洋至中国南海传入;二是从喜马拉雅山口进入中国西藏;三是由犍陀罗地区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时期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并把古印度宗教、文化等记录成书的是僧人法显,他翻译了大量佛经著作,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影响,波及到文化领域如思想、文学、绘画、雕塑等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佛教至东汉末年传入,最初是着重宣扬灵魂轮回说,重视内心,主张少思寡欲、清净无为。

”该时期佛教宣扬“因果报应”和轮回主体学说,使这时期美学中重“神”的思想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对魏晋南北朝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及审美情趣等都有较深的渗入。

就雕塑而言,佛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佛教雕塑的创作风格。

中国早期佛像雕塑受到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的影响。

印度犍陀罗中佛教造像表现为直鼻高额,神情冷静,眼睛半睁开状,强调睿智思索精神。

随着印度犍陀罗造像样式传入中国,北魏时期雕塑面部形象塑造仍然保持印度犍陀罗的风格特征,但衣饰却有了汉化倾向,如北魏佛弟子魏文郎造佛道像特点:造像题材简单、概括,身躯笨拙浑厚、面部脸型圆满、大眼直鼻、耳垂厚长垂肩,衣饰贴体透肌。

此外还有麦积山的阿弥陀佛、云冈石窟的释迦佛等等。

西魏后期,雕塑造像的民族风味更加浓厚。

同时代绘画中所表现的笔迹劲利以及“曹衣出水”的样式,同样影响到佛教雕塑造像中,使这一时期佛教雕塑风格呈现出多样化。

佛教的传播,推动了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佛像雕塑是通过佛的形象宣传佛教教义,具体生动的雕像较之艰涩的佛经要通俗易懂得多,能够有效地达到宣传作用,因此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2 本土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南北方各民族大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

北方粗野而有生机的文化使汉文化改变了礼教束缚下的冷淡僵硬状态,为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该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大转变的时期。

诗文歌赋、绘画、书法及其理论著作等对该时期雕塑艺术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如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等,不仅影响着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更为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时期文学思潮的方向是脱离政治教化,寻找文学自身存在价值,提出风骨、形神等概念,形成了重风骨、重神韵的审美思想,对佛教雕塑创作有很大影响,如“传神”、“秀骨清相”的造像特征。

文学创作主题是游仙、隐逸、生死等,这是由于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灭亡、十六国混战等原因导致的。

三百多年里,中国几乎全处在战乱和分裂状态,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得到印证,文学创作也影响着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随着汉代结束和儒学的没落,为道教、玄学兴盛提供了机会。

道教发展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中心思想是神仙思想,与传入的佛教结合共同影响着中国文化。

这期间,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应运而生,被称为魏晋玄学,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在艺术上提出重神韵而轻形体、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影响着当时文学艺术的创作理念,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创作发展。

在多种文化影响下,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得以迅速发展,并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面貌,彻底改变了中国原始雕塑的特征。

3 雕塑创作主体的改变魏晋时期出现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社会地位的文人、士大夫、高僧参与雕塑创作活动,使得佛教雕塑水平得以迅速发展,打破了以往单一工匠所为的局面,以东晋佛像雕塑家戴逵为代表,此外还有戴、蒋少游等。

戴逵是东晋时期的艺术家、哲学家,在音乐、绘画、诗文、雕塑方面都有造诣。

身为上流社会的他,敢于冲破传统轻视雕塑工匠的偏见,致力于雕塑创作。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戴逵‘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

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迎至山阴灵宝寺。

’”从文字可知,戴逵善于钻研、吸取众人意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外来佛教造像样式,创造出更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形象,把佛教雕塑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戴为戴逵次子,也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在雕塑方面,他精通造像比例尺度,将传统的装銮技术运用到佛教上,为佛教造像增添了神采。

这一时期的雕塑家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国佛教雕塑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该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盛极一时,呈现复杂、缤纷之貌。

四魏晋佛教雕塑带来的意义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是古代雕塑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雕塑制作规模之巨大、作品技巧之精妙,以及雕塑艺术对广大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都超越了前代,达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

该时期对佛教雕塑的吸收融合极大地扩展了中国雕塑的表现空间,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造型语言,佛教雕塑还促使雕塑创作主体的变化,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们加入到雕塑家行业里,打破了单一的工匠创作局面,促进了中国雕塑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佛教造像样式由印度犍陀罗式向汉代民族化风格的演变,体现了中外文化融合的进程。

甘肃地区早期石窟造像反映出印度人的特征,但随着石窟往中原方向发展,佛教造像已不再具有印度人的容貌,更多地体现中国人的面貌特征,衣着由印度的半裸袒肩式也变为中原士族的宽衣博带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