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_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0257-5876(2003)03-0022-10

生 活 美 学

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

薛富兴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与社会大众现实审美活动相脱离,是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主要局限。美学应以当代大众现实审美活动为起点、为归宿。审美当是人生之艺、人生之情、人生之趣、人生之福。当代美学应当走出理论美学、艺术中心论与精英立场,关心当代大众心理健康,参与造就当代大众精神幸福的文化工程。自然审美、工艺审美、生活审美中潜存着极为丰富、重要的美学现实问题与理论信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只有立足当代大众审美实际,才能开拓理论创造的新境界,才能充分实现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关键词 生活美学 大众审美现实 自然审美 工艺审美 生活审美

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学亦如此。值此新世纪之初,中国美学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对此问题,美学界仍需深入地自我反省,而且需要达成最基本之共识。否则,美学便始终六神无主,新一代的学人也难有新的建树。

美学的反思包括学!与术!两个方面。术!的层面,即人类审美活动的社会精神价值层面,美学家当再次反问自己:美学到底要研究些什么,为什么而研究?学!的层面,即美学的纯学术立场层面,美学家当重新思考:美学到底该如何去研究?前者是审美观念的反省,后者是研究方法上的自察,当前美学界的沉闷状态正与此二问题相关。本文只就前者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现实生活:美学的起点与归宿

任何一种专门之学,从最终目的上说,均当有益于现实人生,而且当最大限度地有益于人生。完全不考虑社会大众之精神需要,以专门与精致自炫,只供极少数业内人士把玩的纯学术,是人类观念文化的巨大浪费,势难获得广泛、持久的文化生命。因此,每一种学术均有其术!的方面,而且,从社会公众的立场看,讲究实际运用的术!当是第一性价值,是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理由。

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学有两次高潮。一次是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一次是80年代的美学的复兴!。前者得益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铸造运动,后者受惠于当时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20世纪90年代始,美学失去原来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有普遍性社会影响的显学!一变而为只有少数从业人员感兴趣的专门之学,美学书籍发行量骤减,许多曾颇有影响的美学刊物悄然消失。美学问题不再能引起全社会的兴奋,美学家也失去了巨大声望。美学消沉了,美学家们难免有种无言的失落感,为新形势下美学这门逻辑上当极有魅力,实际上却难有人缘的学问而

22

痛苦。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社会正有一股大众审美文化风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审美相关的行业,诸如建筑、旅游、服装、环境绿化、室内装潢、花卉、美容、影像制品、影视娱乐等等,是一派兴旺发达景象,社会公众的审美消费呈日益上升之势。换言之,从社会大众审美实践看,本时期,中国社会审美需要并未消失,而是大大增加了,现实情形与美学家们的心理图景大为不类。

依理,这当是一个美学家生逢其时,美学正大有可为的时代。为何在这样一个大众审美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美学家却有一种边缘人式的失落感,会出现美学的式微呢?到底是哪儿出了毛病,是现实,还是美学理论?我们当责备生活,还是自我反思?我想,只要有起码的现实感,美学家都会自我反省,而不是相反。

美学基于特定的历史判断,以社会政治文化或精英艺术理念而大行于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新的时代,审美首先是一种世俗人情、生活享受,然后方可言及其余。美学家仍以形而上的超越精神论审美,着实陋于论世知人。美学正呼唤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

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学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论,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和谐美学志在阐释辩证法思想,后实践美学诸君亦各有其观念之命门:生存、生命或存在。美学家们均以独特观念与理论的逻辑自洽性沾沾自喜,旁观者却从这些各具特色的美学理论中难以见到同时期社会审美实践的具体情形。

所谓理论美学!,指美学家只在美学史思想资源中讨生活,他们满足于根据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满足于在逻辑自足中建立各种理论体系,美学家的眼光始终只盯着书本,思想神游于观念王国,没有去关心比观念、逻辑更为根本、更为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本身,没有去研究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大众审美事实。

这样一来,美学家们虽然一直真诚地从哲学的高度为人类审美活动张本,极力从理论上论证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价值,不断提出许多极有创意的审美理论,但社会大众并不领情。他们不知道这些美学家们到底整天在忙些什么,为何而忙。诚然,每天都有新的美学论文发表,每年都有新的美学专著问世,美学家们可以拿这些东西去评职称、涨工资、领奖,同行们亦可据此而又写出更新的美学论文和专著。可是,社会大众对美学还是不能找着实在的感觉,他们不能理解美学与其人生幸福的切实关系,不能理解美学的存在价值。

美学只要走纯理论、纯观念、纯学术的路线,就不能真正地掌握群众,美学只要未被社会公众所掌握,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其价值功能,一门人文学科而无与于一时代社会公众之精神幸福,真不知何以自处。

当代美学与现实生活的疏远,有一个具体表现 艺术中心观念。

在古典美学范围内,东西方美学均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西方美学甚至有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的传统。即使到了20世纪自下而上的科学美学!时代,西方美学仍离不开艺术这一主题,只不过将艺术哲学!谦虚地改称为艺术批评理论!了。20世纪中国美学作为西方美学的移植,也忠实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在美学家的理论建构和通行的美学教材中,艺术仍是人类所有审美形态的代表。

理论上讲,人类审美形态不止一种,除艺术审美之外,尚有工艺审美、自然审美、社会审美(或生活美)三种。但实际上,东西方古

23

文艺研究 2003年第3期

典美学和近现代美学却一直以艺术为中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历程讲,从自然审美到工艺审美再到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意识自觉、审美创造能力提高的标志,艺术审美是人类最复杂、精致的审美创造形式。但是,艺术审美的精致化以专业化技能为基础,它同时也就脱离大众,进入精英文化的序列。自从进入艺术审美阶段,人类审美活动发生了变革,审美主体一分为二:只有极少数能成为艺术家的幸运儿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绝大部分人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欣赏者,极少数艺术天才的荣耀以无意识中牺牲最大多数人审美创造趣味、能力为代价,直到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条件成为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行家里手的人仍是极少数。

艺术中心论是进入艺术审美阶段人类古典审美意识的理论表达。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谋求专门化、精致化的产物。反观历史,它显然代表了人类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若立足现实,它似乎又有所不足:审美的专门化将人类现实经验与审美经验判然二分,给人类的心灵造成巨大伤害,艺术审美经验的精致化与理想化更反衬出现实经验的平淡无奇,审美与现实间形成精神上的紧张与分裂,逻辑上在审美与现实生活间划了一条鸿沟,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利于美学与当下大众审美现实的联系。

从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到艺术审美,一方面代表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精致化之路,同时也在审美领域中代表了一条从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发展之路,艺术审美始终是人类审美意识中最为精致的部分,是审美领域中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不只是艺术审美发生阶段的情形,也是当代审美之事实。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学上的艺术中心论实际上就是审美理论中的精英文化倾向,不管美学家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艺术中心的观念还将美学家的目光只集中在艺术审美这单一的审美形式上,忘记了艺术之外尚有其他丰富、质朴,对社会大众来说却更为亲切的审美形式。这不利于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全面了解,不利于美学形成健康合理的人类审美知识结构。

简言之,理论美学与艺术中心论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意识二者相结合,造成了当代中国美学的非现实性品格,它极大地制约了美学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造成了美学家自身的失落感、美学研究的学术困境。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伟大变革时代。走出物质贫困的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面临新的考验。数千年的中国一直在物质贫困中摸索,解决民族物质生存耗尽历代政治家的心力。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精神痛苦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在当代中国,物质温饱解决之后,精神问题,即大众心理健康与精神幸福问题将浮出水面,并日益成为最艰巨的社会问题。脱离物质贫困后,人生幸福感并非随时能拥有,幸与不幸有物质的下限,却无精神边界。在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下,物质利益追逐中的孤独、紧张和空虚感将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经验,解决这些精神痛苦则是当代文化之主题,当代人文工作者、人文学科的主要责任。请不要小看这种心理危机,这种纯精神现象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演化为无数实实在在的人生悲剧,演化为一股巨大的非理性社会激流,演化为社会法制危机和政治危机,全社会最终将为此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精神幸福问题是我们正面临的全新课题,对政治家与人文工作者来说都如此,因为我们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源。收拾人心将是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之核心课题,它需要政治家、人文科学工作者、宗教家的全面合作。社会正呼唤全面、细致的人文关怀。

值此千古未有之变局,美学将何以自存?

24

生活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