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禁忌语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姓名:张爽学号:08134011
文学院对外汉语0811班
指导老师:马婷婷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每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中都有体现。
中西方文化和信仰差异导致了禁忌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英汉对比;禁忌语;原因
语言禁忌是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
只是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导致其禁忌语言也有所不同。
现在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范围的逐渐广泛,加强对英汉禁忌语的了解对于跨文化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种语言必定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根源,英汉两种语言的产生也必定会受到其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所以,我们在做英汉禁忌语表面的对比时,其时应看到的是其更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禁忌语的概况
1.1英汉禁忌语的定义及起源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或“taboo words”(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塔布”现象包含两个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的语言塔布(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1]。
”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可见禁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对于“禁忌”的含义我国古代的史书中也有记载,《说文解字》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既然是心理所憎恶的,那么就希望避开它,在语言中表现为闭口不说,或采取言语代用方式[2]。
1.2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禁忌语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它的产生有着很长的历史。
人类社会在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我国封建社会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政府大兴的“文字狱”就严格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禁忌语现象就很常见:皇族、王公大臣的名讳都是不能提及的。
在西文社会,特别是在基督教国家,禁忌语也是非常多的。
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上帝)、Christ(耶稣)”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还有一些带侮辱性的俚语也被列入禁忌语的范畴,例如在美国的历史上,黑人是受歧视的,白人轻视地称呼黑人Nigger、Negro、Niggar。
但这些词在同族人间是禁忌的,而且近些年来随着黑人地位的提高,这些蔑称都被列为禁忌语。
由此可见,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各个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一些曾经被列为禁忌语的或许现在已成为一个普遍用语。
如“性感(Sxey)”传统上有利用性和色相勾引或挑逗他人之意,而现在不论是在西文还是在中国,都已作为形容人体美的修饰词而被大家所接受。
一、英汉禁忌语对比
2.1英汉禁忌语的共性特征
2.1.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西文,最早的禁忌是与宗教有关的,与上帝有关的词都被认为是神圣的,因而不能随便亵渎。
因此人们就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使用:God of this world,the big D(lord of filies)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或把“正月”的“正”改读平声“zhēng”
2.2.2生老病死的禁忌
“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之常情。
中西文都有这方面的禁忌,不愿或是不敢提及到这类词。
英汉语在这方面的禁忌颇为相似,都避免直说。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①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②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对于年龄问题,在西文,人们很少谈论这一敏感问题。
他们认为“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该退休了”,所以“old”也就成了他们忌用的词。
如果用“old”来表示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会感觉到严重不快,甚至会觉得尊严受到损害。
因此他们常用“getting on years(年岁增长)”或是“advancedin age(高寿)”等来代替“old”;而在中国,由于尊老爱幼的传统,人们自然不忌讳说“老”。
生病也是中西文人们普遍都忌讳的。
西文人们用 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为communicable social disease(可传染的社会疾病);在汉语中也有类似说法,比如把“生病”叫做“不太舒服”。
“死(death)”字意味着告别人生,而且使样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中英都很忌讳说出这个字。
中国有很多的避讳的说法,如古代皇上的“死”称为“驾崩、山崩陵”等。
现代汉语中一般人死了,称为“停止呼吸”、“断气了”、“离开人世”、“去见马克思”、“安息”“病故”等等。
还有就是在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因阶级、地位、等级、身份等不同而不同。
在英语交际中,也很少直接说“He died”,他们可能会说“He passed away(他去世了)”或者是He went to a better/another world(他到极乐/另一个世界去了)”等。
2.2.3诅咒、骂人的话的禁忌
许多语言都忌讳使用诅咒、骂人的话。
英汉语也不例外。
一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因而受到社会严格限制。
这类词语常常用动物的名称来表示,如“pig、swine、cow”等;中文中的“他妈的”、“该死的”也是要禁用的。
在现代社会,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禁止使用带有辱骂性质的词语已成为一种共识,人们都在提倡文明面礼貌的交流方式。
同时,这也符合我们构造和谐社会的理念。
2.2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特征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禁忌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但因其文化差异在很多禁忌方面还是会有不同的看法。
2.2.1社会地位和称谓方面的禁忌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方面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
在英语国家,尤其在美国,对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无论是同级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平辈或长幼之间,都可直呼其名。
因为在美国社会中,“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
出于这一心理,美国人无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
而在中国,崇尚尊先敬祖的“礼”教原则。
在“礼”的要求下,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3]”的道德取向。
在中国,对祖先、长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而且晚辈的名字不能与祖先、长辈的名字相同。
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
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者可随
意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
2.2.2话题的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在英语国家中视为禁忌的主题在汉语中并非那样讳莫如深;相反,一些中国人不习惯讨论的话题对于西文人来说则是习以为常的。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以及体重信息等都要回避,他们认为这些是涉及到隐私的问题。
而我们对于这些事情似乎都可以公开,并且在聊天对话时通常都会以这些作为交谈开始的话题。
此外,在西文探问某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是非礼的表现,而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则不太忌讳。
2.2.3谐音禁忌
在中国,一些词因与凶祸发育相同或相似而成为禁忌。
许多行业、地域有与谐音相关的禁忌语,比如“四”与“死”谐音而为不少人忌讳。
送钟(终)、送梨(离)、送伞(散)也成为交际禁忌。
渔民忌说“翻”、“帆”、“沉”,以免翻船。
谐音禁忌还有一点就是体现在数字方面,比如中国人忌“四”,就是因为它的读音与“死”相近。
“5”在月份中是个禁忌数字,5月被认为是“恶月”,5月5日更是“恶月恶日”,尤其不吉利。
这种谐音禁忌只是汉语所特有的,在英语国家则似乎没有这种体现。
2.3英汉语言禁忌的文化影射
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涵。
在进行英汉禁忌语的比较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英汉禁忌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其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英汉文化差异性的具体体现,即便是那些总体相似的禁忌语,其实也是根植于相异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称谓上的禁忌,中国传统上维护尊尊的等级关系和亲亲的伦理关系靠的是礼教,封建礼教在避讳习俗中的体现,其核心就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家族是社会的缩影,其关系也是逐级制驭的,因此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极强调孝道。
而这种“孝”首先就体现在称谓和命名中。
而西文看重“天赋人权”学说,1688年的英国人权宣言,1775年的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都申明人生来平等,并享用同等权利,因此父母与孩子没有尊卑之别,这就是西文人的道德性的人际关系。
还有就是在对待“隐私”方面的话题,中国人不避讳彼此交换关于个人情况
的信息,比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等,这些话语都是司空见惯的。
这一现象究其根源和儒家教化密切相关。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都表现了人们乐于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与气节。
同时,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崇尚和谐,人与人之间讲究团结友爱,互利互助,集体主义观念强烈。
因此,个人的事也就是大家的事,集体的事,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的隐私需要避忌。
而在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因为他们是一个由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组成的国家,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些话题的禁忌是为了避免引起冲突。
三、结语
禁忌语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英文化根源的差异,导致英语和汉语在禁忌语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注释:
[1]辞源编写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2]韦薇,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152页
[3]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第22页
参考文献:
[1]韦薇,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2]席晓青,英汉语言禁忌,[J],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3]万孜、杨敏,英汉语言禁忌现象的多维透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4]管文玉,英汉禁忌语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5]黄珍,从语言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