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_贺若冰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在人类的生存和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对某些言行的限制,也称为禁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而禁忌语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能或不敢说出某些词语,同一生活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禁忌。
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度,由于地域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禁忌。
这就决定了我们有共同的精神、思想乃至思维方式等,从而产生了共同的禁忌与禁忌语。
1英汉语言禁忌的趋同性1.1亵渎性禁忌语在中国,那些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语的,就是忌胡说、乱说、说假话。
家庭中,如有人信奉保护神,买保护神像时忌说“买”,要说“请”,否则就犯忌,是亵渎神灵。
而在西方很多国家由于信仰宗教,大多数人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神。
于是God, Christ, devil, hell, Jesus, Jehovah等有关上帝、宗教地词语在英语国家里只能在宗教场合或严肃地讲话中才能使用,称为一种不能违反的规定。
英语中有一短语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在一般情况下,多用for goodness sake或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老天爷面上)来代替。
如果违反了将会受到众人的责备。
1.2猥亵性禁忌语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都力求避俗就雅,有一些具有猥亵性的语言也就成了人们交流的禁忌语,英汉文化都将猥亵性词语当作是不雅而需要回避的词语。
他们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排泄等不洁之物,在交际中一般要用委婉的、含蓄的或雅致的词语来代替。
这类词被认为是粗俗而不堪入耳的,使得说者听者感到羞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对性器官的描述人们常用“下部”代替,将从事色情活动的女子称之为“鸡(妓)”;而就算是尽管受法律保护的夫妻之间婚后性行为,也要用“同床”、办事”、过夫妻生活”等词语来代替;在英语中,表示与性、生殖器或性爱等有关事项则常用“four-letter words”来代替。
英汉互译中关于禁忌语的对比与分析

英汉互译中关于禁忌语的对比与分析作者:费丹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扑面而来,在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的禁忌语,防止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禁忌语是在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就是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本文通过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对禁忌语在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避免误会,为世界各国能够和平相处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英汉互译;禁忌语;差异对比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前言:在中西方文化里都存在着禁忌语,禁忌语就是人们不愿意提及的话语和不想听见的话,这些语言会给人感觉到粗鲁以及不爽。
如果使用禁忌语就会使得听者和读者在心理层面发生变化。
人们会感到惊讶甚至生气,更严重的会发生口角甚至会导致武力冲突。
在法律法规中规定,公众场所上禁止说禁忌语。
例如,电视、广播以及微博等社交软件。
随着人们的道德素养和自身教育的提升,不使用禁忌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很多人都遵循着这条规定,不希望给人们带来伤害。
所以探讨一下禁忌语的定义以及亵渎性、辱骂性词语是至关重要的。
分析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与差异。
才能做到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尊重对方文化、宗教以及风俗习惯。
关于禁忌语的来源,是一个英国人詹姆斯在1777年的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上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
有一些词语只能在特别的一类群体中使用。
当地的居民把这种现象叫做“禁忌”,“禁忌”最开始是用来形容“神圣的”、“不能被触犯的”。
后来禁忌语慢慢被演变成了猥亵语,被形容一些不好的话语。
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语言是令人厌烦的,人们所不愿意提及的。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关键词:中英;禁忌语;比较1、引语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影,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
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要了解一种文化。
"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作交际的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人们会崇拜语言?为什么会出现语言的禁用和代用?从人们对语言的最初认识中我们可以找到语言禁忌产生的基础。
但在远古的蛮荒时代,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语言为何物,以为语言和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一样,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认为语言中的音和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对应关系",那么语言和所指物之间就是一种等同的关系。
这样一来,语言就变成了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符号,假如行船之人说了"翻(帆)、陈(沉)"之类的字眼,那么就会不幸言中为了避免语言禁忌带来的危害,委婉语(euphemism)随之产生。
委婉语是指在正式场合或日常交流中,人们常用一些温和的、委婉的、吉利的、间接的词语来替代一些让人听起来感到粗俗的、不便直说的、忌讳的、不吉利或失礼的词语。
2、英汉相同禁忌话题英语和汉语中,在正式场合,除了在医生诊所之外,以下话题都属于禁忌:(1)人体的性器官;(2)性活动;(3)卫生间里的活动;(4)大便;(5)令人作呕之事,如呕吐、抠鼻子等;(6)令人难过之事,如患了癌症,死亡等。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对比分析发布时间:2021-05-06T14:23:11.99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作者:瞿鑫[导读]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也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愈加频繁。
瞿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摘要: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也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愈加频繁。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难免会触犯交际者的底线或禁忌,话语冲突便随即而来。
汉语跟英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在语言表达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禁忌语在中英文表达使用中均有所运用,在具体的表达使用中既有共性之同又有个性之异。
本文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英文禁忌语的使用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如何规避会话尴尬与话语冲突以达到更佳的话语交际效果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话语交际一、引言受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之中,某些表达含有不为人所接受或喜爱的语义、或在部分情景交际中某些词汇应尽量规避使用甚至不能使用,这类词汇便是禁忌语。
英文“禁忌”(taboo)一词起源于汤加语,后被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引入英语表达使用中;而中文“禁忌”一词源自汉朝。
禁忌语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的言语交际中都得到了相应地运用,其产生及运用跟人类的社会交际密不可分。
禁忌语的使用体现了民族文化,其无法在言语表达使用中得以根除,但在话语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规避或以更易接受的言语表达对其进行替换,保证语义的正确传达,进而促进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的不仅是语义,同时还包括语言文化的交互。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使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禁忌语的具体使用上更是如此,禁忌语的不慎使用将可能成为话语交际顺利进行的阻碍。
本文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英文禁忌语的使用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跨文化交际下禁忌语的使用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促进中西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
禁忌既是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
文章从发展的观点勾勒出英汉禁忌语的演进,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并肯定二者的趋同现象,以便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英汉对比:文化差异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英、汉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禁忌现象。
从英、汉禁忌语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在表达方式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是英语和汉语毕竟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语言禁忌语作为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英、汉禁忌语总体相似的“外观”,实际上根植于相异的“内涵”,从其趋同的表象入手便可挖掘出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一、英汉禁忌语的起源及演进1.禁忌语的起源及定义。
语言禁忌是各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禁忌一词的国际通用名称为“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该词原是玻利尼西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1728一l779)于1777年航行到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令人难堪,不快,甚至厌恶,当地居民把这种禁忌现象称为“taboo”。
“塔布”现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郧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的语言塔布(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英汉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迥异。
通过对英汉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语用对比,揭示它们在表达方式及使用范围方面的差异,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标签:委婉语;禁忌语;差异;语用比较1 引言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中西方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大语言学家萨丕尔说:“language is a guide of social reality.”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委婉语和禁忌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和禁忌语,如果我们掌握了它们就能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地进行交流。
2 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起源委婉语是英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委婉语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u” and “pheme”,意思是“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
委婉语在《英语委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委婉语用一种不明说但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
”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简单地说,委婉语是因为某些词或概念令人不快而被换成另一种婉转的表达方法。
其主要特征就是运用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化的手法,使交谈双方能够采用一种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易直说的事情,且不必为谈论这些而感到内疚和窘迫。
禁忌,英文为“taboo”,源于1777年英国人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的Tonga 群岛上所发现的令人惊异的现象:某些词语只允许特定的社会群体使用。
当地居民就把这种现象称为“taboo”,原义为“圣神,不许触摸”的意思。
从此,“taboo”一词开始进入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禁忌语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敬畏和回避。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文章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语言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汉语禁忌语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
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尤为丰富和复杂,这既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汉语禁忌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死亡、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的禁忌语,这类词语通常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
例如,“死”“亡”“病”“丧”等词,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在交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另一类禁忌语则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汉语中,与这些观念相悖的词语也成为了禁忌语。
例如,直接称呼长辈或权威的姓名被视为不敬,因此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尊称或敬称来代替。
汉语禁忌语还体现在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禁忌上。
例如,数字“4”在汉语中与“死”谐音,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场合中会被避免使用。
另外,对于某些动物或植物,由于与某些负面事件或观念相关联,也会成为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T b o 忌 、 忌 语 1 来 自太 平 洋 群 岛波 利 尼 西 (o. ao ( 禁 禁 一词 Py ns ) 汤 加 语 (ogn, 任 何 一 种 文 化 , 何 一 个 社 会 中 , ei 的 a T na1在 任 都
用“ 世 , 逝 仙逝 , 古 , 世 ,等 去 与 等
在 中国 , 们认 为猫 头 鹰 是 倒霉 、 人 晦气 的象 征 , 语 中夜 猫 子 汉 进 宅 意 味 着 厄 运将 至, 而在 西 方 , 头 鹰则 被 认 为 是智 慧 的象 征 。 猫
少 。英 语 国 家避 讳 l 星 期 五, 为耶 稣 遇 难 的 日子 恰 好 是 1 3和 因 3 号 , 期五 。 外, 国人 和 英语 国家 的人 们 对偶 数 和 奇 数 的态 度 星 另 中 也 不 同 。 中 国人 偏 爱 偶 数。 事成 双, 六 大顺 ' 双 成对 都 是 很 好 六 成
摘 要 : 忌语 是 一 种 语 言现 象, 是 一 种 文化 现 象。 不 同 的 禁忌 语 反 映 了不 同 的社 会 价值 观 念 和 社 会 心 理状 态以 及 与之 相 禁 也 应的 文 化传 统。 通 过 对 中 西方 禁 忌语 的 对 比 分析 , 望人 们 提 升 交 流技 巧 , 少跨 文 化 交 往过 程 中 所 引起 的不 必 要 的 误会 希 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异同比较-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每个民族和文化都有相应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并受到历史背景、语言习惯、价值观、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不同点。
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些部分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研究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才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失礼,有助于英汉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二、禁忌和委婉语的概念每种文化中都有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某种行为的禁忌,并在语言中有着一定的体现,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禁忌。
通常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禁制。
通俗来说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色彩或者至高无上而不可随意说出的词语就是禁忌语,比如脏话、秽的话等。
委婉语就是将某些神圣的、难听的、不便直说的、粗俗的、不吉利或者忌讳的词语、事物或者概念通过比较委婉的、文雅的、间接的词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比较委婉,顺耳,让人舒服的目的。
委婉语的特点是比较抽象、模糊。
简单来说,委婉语就是将某些让人不快的词语转化成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采用间接的方式让说话者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尴尬、不安等。
三、英汉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相同点英汉语言中禁忌语和委婉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对于同一种禁忌事物或者行为有相似的委婉表达。
一般来说,禁忌语相同的情况多出现在人类具有共同的特征上面,比如生老病死、相貌、职业、生理缺陷等。
尽管生老病是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但人们还是对其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畏惧。
不管是中西方文化都认为这种悲伤的事情不应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汉语中,死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去了,老了等,官方的说法去世已逝等。
在古代文化中,地位不同的人说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天子的,叫做驾崩,诸侯死了叫做亮;大夫死用卒,士死称为不禄.普通百姓如果死了绝对不能用这几个字,只能用没、终等词。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

194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文/贝 玉在我国,“禁忌”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汉朝,《后汉书·郎顗传》中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
可见 “禁”和“忌”在意思上是相近的。
不论是色气禁忌,婚嫁禁忌,还是动物禁忌,都是人们害怕给自己招来凶险而禁止接触某种事物或做出行为。
英语 taboo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ongan),原意指“神圣超凡的”,后来逐渐发展为专有名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广泛使用。
古今中外,禁忌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就是其中一种。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对禁忌语的研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丰富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做一位成功的交际者。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虽然衍生于不同的背景,但中英两种文化是存在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同样也体现在禁忌语中。
1.词的体现。
死亡一直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言说的事,因此跟死亡相关的字词带有很深的禁忌色彩,是不可随便提及的。
比如“薨”,本意是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但在古代“薨”用来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会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平头百姓也有相应的委婉语,比如“卒”。
在佛教中,和尚的死称为“坐化”,僧尼之死称为“圆寂”。
英语中有关“die”(死)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
“to return to dust /earth” ,尘归尘,土归土,源于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
go to heaven(去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都是跟宗教文化相关。
再比如,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禁忌中。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汉语中有关性别歧视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浅论英汉禁忌语的比较

浅论英汉禁忌语的比较
刘磊;王洋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禁忌,是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传统或风俗的原因使人们有意识的避免触及到一些事物.而禁忌语(taboo)是指语言中特定场合下能引起听者不满的词语.一般来说,这种语言极不雅致,但仍是语言的一部分.禁忌语,顾名思义,是犯忌的词语,是无形的戒律规范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语言禁忌,中国的汉语如此,英美国家的英语亦是如此.由于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禁忌语已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障碍,了解从英语和汉语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刘磊;王洋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英汉禁忌语比较
2.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3.英汉禁忌语之比较
4.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
5.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映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说文 》 心理原型 E 这种心理原型既具有深远的文化心理学方 其核心在于考证和阐发 的字义, 实即词义的研 同时也具有认知 究; 只有王筠进行了纯汉字学的研究, 即对汉字的本体 面的意义 E 具有其潜在的心理影响力, 模式识别和 —— — 字形进行研究, 首先, 他揭示了汉字孳乳的重要手 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E 能够体现在概念形成、 原型启发等诸多方面。 文章通过对汉字原型的研究 E 阐 段是为原有的字加义符构成新字; 其次, 他第一次提出 释了汉字潜在的心理意义 E 尤其是汉字所包含的文化 区别文和累增字的概念。 此外, 王筠还提出了许多进步 ( 《心理科学》 心理学的意义。 的文字学主张。 王筠的汉字研究成就和他的许多文字 8999 年第 " 期) ( ” 《古汉语研究》 在进入 8! 世纪的这几年 学观点都值得我们借鉴。 899! 年第 ! 期) "; 汉字文化学的发展。 《 汉字文化 三 里, 汉字文化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何九盈的 《 》 》 学 就从总论、 本体论、 关系论三个部分探讨汉字与中 比较文字学的发展。 王元鹿的 比较文字学 把 !; 《 〈 说文解字 〉 国文化的关系。 再如, 王宁的 与中国古代 比较方法引入世界文字研究领域, 全面地对汉民族文 字、 中华民族文字与世界各种文字进行了系统上的综 文化 》 。 本书在为汉字文化学科学定位的基础上, 考察 合性比较研究。 在建立比较文字学基本框架、 探索文字 了 < 个方面 # 个文化领域的汉字形与义, 指出其中的 共性与揭示各系统文字个性等诸方面, 显示了相当的 文化内涵。 不仅证明了汉字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互证关 《 日本汉字和 独创性, 并提出了若干新见解。 何华珍的 系, 而且对汉字形义和文化事项的考证有了更深的发掘。 汉字词研究 》 就是运用比较方法对文字进行研究的典 范。 它以隶变后的近代汉字为研究对象, 从中日文化背 景的异同出发, 研究日本国字、 简体字、 俗字之源流, 探 参考文献: 究中日近代汉字之传承与变异, 对中日语言中的疑难 汉字词进行了新的考证与甄别, 填补了中日语言文字 >!? 胡朴安 ; 中国文字学史 >D? ; 北京: 中国书店, 比较研究的诸多空白。 !#7"; 《 汉字心理学 》 姚淦铭的 是 8; 汉字心理学的发展。 > 8 ? 严修 ;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 > D ? ; 太原: 书海出 建构汉字心理学崭新体系的开拓性的学术专著。 其探 版社, 899!; 讨的是汉字与心理学相结合、 相关联的一系列新课题, 解析汉字结构中和汉字运用中的丰厚心理蕴涵。 高岚、 > " ? 张玉金 ; 夏中华汉字学概论 > D ? ; 南宁: 广西教育 《汉字与心理原型 》 申荷永的论文 也提出汉字中包含着 出版社, 899!; ・!"#・
> 摘要 ? 文章从称谓语言禁忌、 谈话内容禁忌、 社交禁忌、 身势语禁忌、 宗教信仰禁忌以及日常 行为禁忌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并从文化心理方面揭示了其深层次的 原因。 > 关键词 ? 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6B" C 99<6 : 8996 = 9" C 9!"# C 98 “ 莉莉 ” 教养。 在中国, 若有一位女士叫李莉, 敢称他 或 “莉 ” 的人必定和她有血缘关系或关系极为亲密。 “老 ” “%*I” 以 字为例, 西方人怕老, 千方百计地避开 “老年 ” 一词, 常借用其他词来委婉的表达 这一概念, 如 J%K4 +%’ )I&*3G : 养老院 = , )( )I&*3 2%KK&(-3L : 老人区 = , 称老人为 G4(-%’ 2-3-M4(G : 资深公民 = , 而在中国这个传 统上为差序格局的社会中, 老人是被尊重和爱戴的对 “老 ” “老 ” 象。 因此, 人不惧老, 社会不忌 字, 反而爱用 字 “ ” “ ” “ 来表达尊敬和爱戴。 如 您老人家 , 王老 , 老先生 ” “老 ” 等。 许多情况下, 字被委婉地用来表示资深历练威
8996
年
" 第 ・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总第 67 期
$%&’()* %+ ,)-.&)( /’0)( 1%2)3-%()* 2%**454
$&am健8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8!99!6; 安徽 阜阳 8"6<99 = 8;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
一、称谓方式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帝讳、 祖先讳、 长讳等, 而英语在 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 一般不存在讳名 问题。 英美人多希望同别人无拘无束地接触交往, 不喜 欢别人过分客气和恭维。 所以,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用 但汉 D’ F 姓或 D’G H DG H D-GG F 姓称谓别人就可以了。 语的称谓系统要复杂得多。 在操英语的国家中, 晚辈沿 用长辈的名字不犯忌, 长辈和晚辈之间直呼其名的现 象也很常见, 关系密切的学生可直呼老师的名字, 同事 也通常以名相称, 这些在我国的习惯中都被认为是无
“ 老总 ” “ 老师傅 ” “ 老教授 ” “ 老同志 ” 信, 有礼貌的表现, 看着别处会被认为是失礼, 所以美 望高, 如 , , , 等。 对 “J/?/1 E1;:E 7 =/1:2. KD2 87. C E 6229 语中有这么一句 于中国人来讲, 这些词显得谦恭而又亲切, 文雅而有礼。 ” ( 此外, 在英语中, 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方 而在 @2; >. ED/ /@/: 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 ) 面, 这一现象在美国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黑人 中国的文化中, 人与人交际时一般不直视对方的眼睛, 在历史上备受歧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黑人和其他美 这在晚辈对长辈, 下级对上级场合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国少数民族的地位有所提高, 那些过去用来咒骂侮辱 晚辈和下级常见的姿势是颔首低胸以示谦卑和尊敬。 黑人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语变得敏感起来, 变为禁 中国人属低接触文化 3 62K L 82.E78E 8;6E;1/ 4 H 见面 “./012” 3 带有诬蔑 忌语。 比如, 现在人们不再称黑人为 招呼往往仅限于点头, 举手问候, 握手等方式, 好友重 性 4 而称 56789: 或 8262;1/< =/2=6/& 逢也不过是拉拉手或轻轻捶几拳。 在操英语的国家, 同 性和异性间的人们都有互相拥抱和亲吻脸颊的习惯, 二、谈话内容的禁忌 而这些动作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 一般只有情侣和夫 中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较大, 而中国对谈话内容 妻在私下才会这么做。 忌讳不多, 特别是对西方认为最大的禁忌—— — 隐私, 我 五、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 们觉得是很平常的事, 常常成为我们谈论的话题。 中国 在西方, 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 宗教戒律很多。 在 人见面交谈的话题免不了包括姓名、 籍贯、 年龄、 恋爱、 西方人的观念中, 星期五是个不吉祥的日子, 他们还千 婚姻、 财产、 工资收入等内容, 上述除了姓名和籍贯以 方百计地避开十三, 在许多建筑物处都找不到第十三 外, 其他几个话题都是西方人不愿意谈的, 他们视之为 与此相反, 中国的藏族却把十三当作极为幸运的数 个人隐私 3 =1>?78@ 4 。 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强调个人隐私, 层。 字,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很多, 还信仰家庭保护神, 如 他们看来, 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因此, 在中国人看 祖先神、 门神、 灶神、 水井神等,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 来, 上述话题是表示友好和关心的体现, 但却是西方人 仙不能在言语及行动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此外, 英 谈话的禁忌。 他们愿意涉及到对谈话双方都无害的话 语中涉及神灵的词汇以及有关圣事崇拜的词汇多为禁 题, 如天气。 当然, 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 主要是涉及 “ 短处 ” “ 痛处 ” “ 缺陷 ” 英语中的各个宗教词语如 M2< 3 上帝 4 、 到个人尊严的 、 、 等方面的事情。 忌词汇。 N/?>6 3 4 3 4 庄恩平在比较中美文化时认为中国人关心他人, 美国 ( 魔鬼 ) 、 耶稣 、 基督 等, 在与虔诚的宗教 ,/:;: OD1>:E 人崇尚个人主义, 有独立精神, 很重视个人隐私。 中西 人士交谈时绝不能随便使用, 对基督教徒来讲, 滥用上 方文化出现如此鲜明的对比, 跟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 帝或上帝的名字是对神灵的亵渎, 就连一些引起宗教 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联想的词如 <7B. 3 咒骂 4 、 D/66 3 地狱 4 、 5622<@ 3 血腥的 4 英语有句谚语: 等都可算是亵渎性的词语。 中国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 A B7. C : D2B/ >: D>: 87:E6/ 3 一个人 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 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4 。 家, 人们对崇拜物也产生了很多禁忌, 特别是禁忌提到 犯的, 未经许可, 不得入内。 个人的事也是这样, 不必让 崇拜物的名字。 “老 别人知道, 更不愿别人干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与 六、日常行为方面的禁忌 外” 交往时, 不该问的就不能问, 否则就犯忌了。 改革开 西方国家的医生给病人诊断病情时, 不允许其他 放带来的异国文化, 让中国人或多或少地了解了异国 病人在旁观看, 在他们看来, 病也算是个人隐私的一部 “老外 ” 文化, 渐渐学会了用 的方式与他们打交道。 现在 分, 病人对医生讲述病情是为了治病, 没什么可顾忌 的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很多也不愿谈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