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保障水平
6.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6.1.1 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和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人们所享受的保障程度越高。
社会保障水平是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进行描述的。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为了衡量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而且,这一指标采用比例的形式,消除了统计口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此外,在实际统计中,相应的数据也较易获得,因而被广泛用作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当然,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除了考虑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主要指标外,还要考虑其他指标如人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等。
6.1.2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提供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而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由该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它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水平;反过来,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会影响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对本国或本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产生影响。例如,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使各党派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亦会产生影响。这可以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验证。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造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制度年龄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一般而言,制度年龄的长短与社会保障水平成正比关系,即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社会保障水平就越低。另外,社会保障水平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同。相对而言,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对较大,养老保障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大部分,所以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社会保障水平将不可避免的被抬升。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还受到本国或本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政府责任,并且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追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理环境,以及小国富足的特殊国情,使得“福利橱窗”式的福利国家在瑞典成为现实。而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国民普遍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这是美国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包罗万象的全国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不是出于静态、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
本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
2、刚性特征。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是指,它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旦减低社会保障水平,必然会引发相关利益人的不满,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例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经济危机时也没有使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从正面验证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而俄罗斯的福利货币化改革正好从反面验证了这一特征。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社会保障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给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约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适度区域,在这个区域范围之内,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良性运转,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6.3 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加以运用。具体地说,社会保障水平具有以下功能和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家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并采取措施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通过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6.2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6.2.1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既包含“量”的内容,又包含有“质”的特征,是“质”与“量”的统一。社会保障水平的“量”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的“质”指它是否“适度”。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就业和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形成等。简而言之,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判断标准,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实现自身运行的周期平衡,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有以下功能。
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满足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履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