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国企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国企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振兴东北地区的有利条件,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深化国企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进程、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减少企业历史性负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自从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之后,已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在建国初期国家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中,辽宁占24项,吉林占12项,黑龙江占22项,加起来差不多占全国重大项目的40%,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前期的基础,并为恢复新中国的经济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长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却逐步下降了。据报道,改革开放之前辽宁的gdp大约是广东的一倍,2004年广东的gdp大约是辽宁的一倍。从建国到1978年,东北三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3大直辖市,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在全国人均gdp排位分别从第1、7和4位下降至第8、14和10位。可见,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不但下降了,而且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力量。

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现状

(一)体制性障碍严重

东北地区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比较严重的地区,它既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辉煌,也集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弊端,体制性障碍严重。

(二)国有经济比例过大,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国有经济活力不足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凡是国有经济比例较大、非国有经济比例较小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慢,反之,凡是国有经济比例较小,非国有经济比例较大的地区,企业活力普遍较足,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较大,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过大,削弱了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国有经济的过大比例使东北地区逐渐陷入了困境,大批国有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亏损面越来越大,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被人们称为东北现象。

(三)资金短缺,投资不足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主要瓶颈是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彻底调整所需的巨额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由于老工业基地占支配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较弱,缺少正常的资金补偿机制,只能通过向银行借款满足需要,导致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经营条件日趋恶化。另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金融业和金融市场长期的滞后,银行没有真正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而股票融资与债转股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问题。因此,形成了长期以来依靠政府向旧体制下的老基地输血的局面,耗费和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老工业基地改造所需资金来源和数量成为一大难点。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严重老化,市场竞争能力减弱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大多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下,企业无权也无力进行系统改造,80年代以后,东北地区的改革又没有跟上全国的步伐,使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系统改造速度缓慢,导致国有企业普遍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哈尔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20世纪60年代的陈旧落后设备。工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这对装备制造业形成竞争优势及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构成了威胁。

(五)资源枯竭,后续替代产业缺乏

东北地区是以钢铁、能源、机械、造船、汽车等为主导产业群的工业基地,资源型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了相对雄厚的国有工业体系,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自然资源开采的加强和延伸,资源日益走向枯竭,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越发下滑。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这些企业的后续产业的接替工作又没能及时跟上,使东北地区既失去了自然资源优势,又失去了经济优势。以黑龙江为例,国有大型企业的大庆油田,曾是我国石油工业的脊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现在油田的可采储量只有30%,预计到2020年的产量只能维持2000万吨左右,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产压力,到目前为止,后续替代产业的工作仍没有大的进展。许多煤炭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黑龙江的鹤岗、鸡西、双鸭山,辽宁的抚顺等国有煤炭生产基地都面临着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但仍没有找到适宜的后续接替产业的困境。

(六)历史负担沉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使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东北地区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以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是当时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造成了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离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各种非生产性支出巨大,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历史负担,自身发展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无法与一身轻的非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使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二、振兴东北地区的有利条件

(一)工业基础雄厚,体系健全

东北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且已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制造、石油化工、化纤、煤炭等行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资源开采工业体系以及医药、计算机、光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并集中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沈阳飞机

制造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制药厂等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企业。据统计,东北地区虽然企业户数不足当地国有企业总数的10%,但资产总额却占到半壁江山。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全球性调整和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优势也将是世界跨国公司青睐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