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中汗证理论临证探讨_张向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医药2013年4月第32卷第4期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3.Vol.32,No.4

《内经》中关于汗证的论述颇多,内容散见于多

个篇章,包括漏泄、寝汗、灌汗、魄汗等不同名称,关于出汗的生理和病理有较系统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对汗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现将《内经》中关于汗证的论述和临床中跟随导师柳红芳教授治疗汗证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生理之汗

1.1出汗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出汗的物质基础及条件:人之阳气作用于人体阴精物质,并在其作用下气化宣发并排泄于皮肤而为汗液。后世医家吴鞠通曰:“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蒸化而为汗”,阴阳相互作用而汗始生。汗液化生之源论述见于《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说明人体汗液的生化与人体水谷精微的充盛密切相关。《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天热衣厚则为汗”“天

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说明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反应性的汗出。人的起居生活变动亦会引起汗出,如《灵枢·经脉别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情绪变动、饮食活动均会引起汗出。最后荣卫通畅、腠理开泄是汗出的重要过程[1]。1.2汗液代谢与五脏及气血津液的关系

汗液的代谢与五脏及气血津液关系亦为密切,“汗为心之液”,说明心脏的功能失常必影响汗液的

代谢,心血充足、

心气旺盛汗液才不致于漏泄。另外一个重要的脏腑就是肺脏,《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真高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说明卫气宣发于肺,输布全身皮毛腠理以调摄汗液的排泄。人之汗所出皆生于谷气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其为汗

生化之源。《内经》亦有“卫气出下焦”之说,肾精为一身阴精封藏之本,肾脏阴阳平衡则汗液固摄有力。肝藏血,血为阴汗化生之源,肝疏泄有节则汗化有路,《灵枢·营卫生会》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汗血同源。《灵枢·决气》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气血津液代谢与汗液的代谢密切相关。后世医家将其归纳为:脾胃为汗之源,肾为汗之化,肝为汗之调,肺为汗之出,而又必以经脉营卫为要,阴血充,阳气固,腠理肥,玄府密,汗出方能有节[2]。2病理之汗2.1病因分析2.1.1外感六淫:《灵枢·五变》云:“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风肿汗出”,说明风寒暑雨为外感六淫的代称,任何外来邪气侵入人体毫毛引起腠理玄府开阖失司,均可引起阴津外泄而汗出。

《灵枢·营卫生会》将此病机描述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其他章节中的炅邪引起的炅汗,汗出见湿引起的濡汗,均为与外感邪气相关引起的病理性汗出。2.1.2情志失调:《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说明由于情志变动而引起身体应激性的汗出,若情志不畅,有所惊恐,加之相应脏腑调节功能失调,则人体汗出超过正常生理范围而变为病理性汗出[2]。2.1.3饮食起居失节:《素问·病能论》云:“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病名曰酒风”,描述的是饮酒过度,又

《内经》中汗证理论临证探讨

张向伟

柳红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计划课题(201207012)通信作者:柳红芳,E-mail:lhfdoctor@sohu.com

【摘要】汗证为临床常见病,又可以是其他疾病的重要兼症,辨清汗证可为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信息。《内经》中关于汗证的生

理、

病理论述颇多,为后世医家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本文整理了《内经》中关于出汗的生理、病理,以及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所致汗液代谢失常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汗证;内经;临床体会

252··

DOI:10.16025/j.1674-1307.2013.04.006

感受风邪则汗出如洗。《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说明饮食不节、劳身过度、房事不节均可引起汗出异常。

2.2病机分析

2.2.1阴阳失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荣为阴,卫为阳,荣卫和谐则汗出有度。阴阳某一方过于亢奋或虚弱均可引起汗出失调。《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阳热之气亢奋,外开腠理,毛蒸理泄,外泄则为汗,阴气盛则阳气虚,固摄无力故见汗出而身寒怕冷。《素问·评热病论》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津亏虚则阳气外行失常,腠理开阖失常病理性开泄而汗出。

2.2.2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灵枢·决气》云:“津脱者,汗大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津的丢失会引起汗的代谢异常,汗出过多会引起气的耗失。“夺血者无汗”,失血过多不仅会引起汗出减少,同样会引起气虚不能固摄引起汗出过多,津血为汗液化生之源,而气是汗产生的动力及维持其正常排泄的保证。2.2.3脏腑及经络功能失调:《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心脏功能失调必然会引起汗出异常,如心气虚、心阳虚均会引起汗液代谢异常出现汗证。《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肺脏虚弱则宗气生成不足,则卫气亦亏,宣发功能受限,卫气不能输布周身,固摄无力而汗出不止,动则益甚。《素问·刺疟》云:“脾疟者,热则肠鸣,鸣已汗出”,湿热困脾,熏蒸中焦,腠理开泄而汗出。肝主疏泄一身气机,同样影响汗之生成代谢,若肝脏感受湿热之邪或肝阴不足均可引起汗出失常引起盗汗或多汗。肾主封藏,肾脏阴阳亏虚功能失调导致汗液闭藏失调,汗液妄泄而成盗汗,后世六味地黄丸即为主肾阴亏虚治疗盗汗的千古名方。经络受邪同样会引起汗出异常,《素问·刺疟》云:“足太阳之疟……热止汗出,难已……”,十二经络感受邪气多数会伴有汗出异常[2]。

3病症表现

3.1漏汗

相当于自汗证之严重者,《素问·风论》云:“漏风之状,或多汗……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多为脾胃气虚引起汗出,进热食易出汗,严重者动则喘息汗出加重,多兼见恶寒怕风,易于感冒[3]。

3.2灌汗

顾名思义汗出如以水灌之状,其病变主要与肺

脏功能受损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肺气不足,宣发功能受损,卫气固摄无力故见汗出如水淋之样。

3.3寝汗

即盗汗,寐则汗出,寤则汗止,多见于阴虚患者尤其是肾阴虚,但阳虚亦可见盗汗不止者。《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寝汗出憎风”,此处即为肾阳不足引起的盗汗现象。

3.4濡汗

《素问·痹论》“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并进一步解释为人体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故汗出多黏滞不爽,多见于风寒湿邪杂合之痹症,肿痛而又汗出不止,动则易喘,畏寒怕风。

3.5炅汗

即为暑热之邪引起的汗出,热邪内盛,逼迫体内津液外泄而汗出不止。《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多兼见口渴头痛、溺赤而短、气短乏力等暑邪伤津之症[3]。

3.6绝汗

阴阳某一方损失过多发展至严重程度,阴阳不相维系甚至阴阳离决时会出现绝汗现象,如《灵枢·经脉》“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即是后世的亡阳亡阴所致的脱汗[4]。

4临床体会

4.1食则汗出且头汗多甚如水洗者,治以健脾化滞、清热化湿

食则汗出且头汗多甚如水洗,此类患者多平素饮食不节,体型多肥胖,脾胃多病,平时容易出现脘腹胀满、痰多身困、舌苔多腻、脉多滑。《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脾失健运则升降功能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传于中焦郁而化热蒸腾于上,加之热饮食入胃则热越于上而汗出。治以健脾化滞、清热化湿为法。《证治汇补·汗证》中治饮食汗多用东垣安胃汤,临床可供借鉴。

4.2半夜醒则潮热汗出者,宜滋阴清热、疏肝柔肝

半夜醒则潮热汗出,此类出汗非等同于盗汗,盗汗乃寐则汗出,寤则汗止。寐时阳交与阴,卫气入营,醒则阳离与阴,卫气出营血,人体若气机失调,卫气出营阴失常则营阴外泄而为汗出。气机之调达主于肝胆,故此类汗出多与肝胆失调有关。临床上此类患者往往兼见心烦失眠、口干口苦、舌红苔少,治疗上宜滋阴清热、疏肝柔肝,方用小柴胡汤合一贯煎加减出入。

4.3自汗如洗动则加重者,治以补气温阳实卫

自汗如洗动则加重多与肺气不足有关,此类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