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研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作用:PM2.5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 由碳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碳黑的颗粒物 造成的。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碳黑仅占人 为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和全部颗粒物排 放量的0.2-1.0%,但其引起的消光效应却要 高得多,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使能见度降低 一半以上。
七、有关PM2.5的标准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 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 (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在实际的大 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 于这一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达 30Km以上;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可在 5K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 米。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1.0 微米的颗粒物通过对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 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在这 一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中,含有so4-2的粒子和 含有NO3-的粒子最易散射可见光。
参考文献:
1、邵龙义, 时宗波,黄勤,都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环境保护 2、唐孝炎 大气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复沫马永亮贺克斌,细微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研究概况
2、对人体影响的因素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 决于其成分、浓度和粒径
颗粒物的成分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决定是否有 害和引起何种疾病;颗粒物的浓度和暴露时 间决定了吸入剂量,颗粒物的浓度越高、暴 露时间越长,则危害越大;颗粒物粒径与其 在呼吸道内沉着、滞留和清除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颗粒物的 吸入危害也有一定影响。
八、国外有关PM2.5的研究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 PM2.5 研究,主要涉及PM2.5 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排放 清单、排放特征谱、源解析以及PM2.5 对大气能见度和人体 健康影响等方面。美国加州地区是进行细微颗粒物研究最多 的地方,研究表明:PM2.5 的浓度取决于源排放、化学变化 以及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在某一地 区,PM2.5 及其二次粒子的前体物的浓度主要受地区性和区 域性的源排放 与气象条件的影响;城区一次颗粒物(元素碳、有机碳)的浓 度要高于周围农村地区,而二次颗粒物在地区性的空间分布 上则相对均匀;PM2.5 的浓度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且随季节 不同而有所不同,PM2.5 与PM10的质量浓度比率通常在) 1/2---4/5之间,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就季节而言,这一 比率在秋季要高于夏季。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研究
一、颗粒物
颗粒物——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的微粒
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 颗粒物;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的颗粒物。
二、PM2.5的认识
PM2.5不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物,而是由来自许 多不同的人为或自然污染源的大量不同化学组分组成 的一种复杂而可变的大气污染物。就产生过程而言, PM2.5可以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称为一次粒子),也可 以是各污染源排出的气态污染物经过冷凝或在大气中 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称为二次粒子)。大气 颗粒物中大部分的硫酸、硫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 元素碳(NP)和有机碳(BP)等组分存在于之中。
1、疾病类型
目前已知的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 包括:增加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 呼吸系统、心脏系统疾病恶化,医院中此类 急诊增多;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改变免疫 功能;患癌率增加。颗粒物引起的三类疾病 值得重视: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和肺 炎等;过敏:包括由自然过敏源引起的哮喘 和肺泡炎;肺癌等。
基于对大气颗粒物危害的认识的深入,各个国家对其 制定的标准越来越趋于严格,譬如美国环保局所制 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大气颗粒物的控制就经历 了从TSP---PM10---PM2.5 的过程。迄今为止,仅 有美国在1997年的提案中对PM2.5的质量浓度限值 做出了规定,并在该标准获得通过后在全国建立 PM2.5的 常规监测网,初期拟建850个测点,最终 达到3000 个测点。与TSP和PM10的标准一样,主 要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PM2.5的标准也是基于质 量浓度而制订的。该标准规定PM2.5的日均浓度和 年均浓度的限值分别为65微克/立方米和15微克/立 方米
三、PM2.5的来源
PM2.5的形成方式有三种:
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 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 释和冷却过程 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 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 的二次粒子。
PM2.5 中的一次粒子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主要是石油
和煤炭)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但在一些地区某些工 业过程也能产生大量的一次PM2.5一次粒子的源包括 从铺装路面和未铺装路面扬起的无组织排放以及矿物 质的加工和精炼过程等,其它的一些源如来自建筑、 农田耕作、风蚀等的地表尘对环境PM2.5的贡献则相 对较小。可凝结粒子主要由可在环境温度凝结而形成 颗粒物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组成。二次PM2.5由多相 (气-粒)化学反应而形成,普通的气态污染物通过该 反应可转化为极细小的粒子。在大多数地区,硫和氮 为所观察到的二次PM2.5的主要组分,而二次有机气 溶胶在一些地区也可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 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尽 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 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 的研究表明PM2.5 与能见度密切相关。
1、对能见度的影响因素
大气能见度主要是由大气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 吸收决定的。
五、PM来自百度文库.5 对人体健康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重视对大 气颗粒物的健康影响研究。所有的研究结果 均确认吸入体内的颗粒物会导致肺炎、气喘、 肺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统疾病;生活在颗粒物 污染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大部分的健康影响被认为是小粒径部分PM2.5 而不是大粒径部分所造成的。
九、国内对PM2.5 的研究
在我国,针对PM2.5 开展的研究甚少,尚未形 成大规模、高层次的系统研究。少数城市进 行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细微颗粒 物的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只有个 别点位、短期的监测,尚不能藉此对PM2.5 的污染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对PM2.5 的源 排放特征进行的调查、研究更是缺乏。一些 研究直接引用国外相同或相似污染源的排放 数据,不能真正定量解析我国PM2.5 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