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司治理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伙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公司治理产生的背景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首次提到“公司治理问题” ,它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源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公司治理财务报告》

公司治理:公司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如何分配


狭义概念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 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 者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关系; 广义概念公司治理指企业中关于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利 关系的制度安排。
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
公司治理的合约性



公司治理的合约性是指公司各利益关系人通过签订合约来规定各自的 权、责、利。公司治理是一种合约关系,但是由于各利益关系人的行 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特征,所以这些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 ,只能是一种关系合约。 所谓关系合约是指合约各方并不要求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而 是对总目标、总原则、遇到问题时的决策规则,分享决策权以及解决 可能出现的争议的机制等达成协议,从而节约了不断谈判不断缔约的 成本。 公司治理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在本质上就是这种关系合约, 它以简约的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约束他们之间的交 易,来实现公司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企业治理越好, 投資回报越高
企业按治理表现排名
1-10 11-20 21-30 31-50 51-70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年回报率(% )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新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
– –
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家族模式 内部人控制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欧和东欧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如保加利亚、匈牙利、前苏联等)开始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轨。在转轨过程中,中央计划官员撒手放权,大规模推行 私有化。有天真的乐观主义这样认为,只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并同时引入股票市场,转轨就可以顺利实现,所引入的股票市 场同时也具有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功能。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的柯林· 梅耶: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 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 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 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 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 括:①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②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 员工;③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公司治理中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早已存在于经济与管理实 践中 公司治理每一步发展往往都是针对公司失败或系统危机 做出的反应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泡沫,这一事件导致了英国商法和实践的 革命性变化; 1929年美国的股市大危机又使得美国在其后推出了证券法。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 – –
委托代理理论 不完备契约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产权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 激励问题 决策管理与剩余风险承担
二、不完备契约理论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 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 市场可以说是一种完备的契约,而企业则是一种不完备 的契约 不完全契约理论以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假设为前提

– – –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机构投资者兴起与股东参与意识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东进一步法人化和机构化的趋势使得英美国家
股东高度分散化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养老金和共同基金为主的 机构投资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股份。

到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1000所规模最大公司 的60%股权,而在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司内,他们更集体持有超过50%的 股权。 在英国差不多75%的英国股票皆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其中三分之一由退 休基金持有。 “投资者资本主义”替代“经理资本主义”
三、交易费用理论



由于股东一旦与企业签约 其投资将成为企业的专有资金而无法直接从企业索回 并易受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承担着公司盈亏的 风险 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签订受法律保护的契约来 得到约定的回报

雪茄与保险

企业剩余分配应倾向于大股东
四、产权理论

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 这会影响各方的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高薪引起了股东和社会的不满
1957年美国只有13个公司的CEO年薪达到40万美元; 1970年,财富500强公司的CEO平均年薪是40万美元; 1985年,美国大公司执行董事的年薪基本都在40万-67万美元之间; 1988年美国300强公司CEO的平均年薪是95.2万美元; 1990年,《商业周刊》调查中的公司CEO平均工资和奖金达到120万美 元。如果加上股票期权和其他长期薪酬则达到195万美元; 有媒体报道,《财富》杂志排名前100位企业CEO的平均年薪约为3750 万美元,竟是一般员工的1000倍。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伯利与米恩斯(Berle and Means)《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1932), 该书对所有者主导型企业和经理主导型企业做了区分,提出了所有权与 控制权分离的理论,从而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代理理论奠定了基 石,引起了人们对股份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可能引起公司管理效率缺失 的怀疑。 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鲍莫尔(Baumol,1959)、马瑞斯(Marlis, 1964)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3,1967)等人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点是以经理(管理者)主导企业为前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Chandler)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中通过分部门、行业的具体案 例分析,进一步描述了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的历史演进过程。
企业的演进与公司治理产生 公司治理的理论 公司治理的定义与特征 公司治理原则及框架
第一节 企业的演进与公司治理产生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一、企业的演进

业主制企业

个人出资,企业的成立方式简单;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储蓄、贷 款等,但不能以企业名义进行社会集资;承担无限责任;企业 收入为业主收入,业主以此向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寿命 与业主个人寿命联系在一起。 一般合伙人对所有债务负有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仅限于赋予 其出资额相应的责任 公司制的概念及其特点 现代公司的产生 公司制的类型

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与“敲竹杠”问题

因此,应当设计某种最佳产权结构来保证最大 化的联合产出

最佳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 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投资不可或缺的一方
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公司治理的不同定义

在不同的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公司治理有着诸多含义,加之 机构和个人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解,因此如何定义 公司治理,诸多学者和机构的看法见仁见智。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兼并收购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兼并收购的浪潮。在这一浪潮中,股 东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接受并购协议,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例如在1980年至1993年间,仅美国9大公司裁员就达100万人以上,员工根 本没有安全感。

因此,人们开始反思早期的观点(即股东是所有者,公司的目标就是 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
公司治理的法治性 – 公司治理的法治性是指公司治理以国家法律为依据。 – 国家为保护公司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往往通过制定有关法律 法规来规范公司治理。 – 我国也通过《公司法》、《证券法》、《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 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公司治理。 – 公司各利益关系人的权、责、利需要在有关法律基础上加以明 确。 – 公司治理机制完善与否,取决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与否。 – 在现阶段,我国尤其应重视对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 人员法律责任的研究,这是我国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之一。
一、公司治理的不同定义

奥利弗· 哈特(Oliver Hart):

组织中只要存在代理问题及不完全合约,公司治理就必然产生。 公司治理是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 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①谁从公司决策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获益 ;②谁应该从公司决策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 该是什么”之间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谁控制了公司

所有者抑或经营者?
两权分离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 发了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关注。 无论是日德的法人相互持股,还是英美的机构投资者,都 不可能消除两权分离的状况,即公司经营者控制所存在的 风险。 两权分离是持续存在的,公司治理也就成了公司发展中的 必然选择。
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社区、政府等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 也开始广泛关注公司治理。 反恶意收购条款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公司丑闻案件是引发各国公司治理改革的直接动力

– –


80年代中期,英国不少著名公司如蓝箭、克拉罗尔、波莉、佩克等相 继倒闭,引发了英国上下对公司治理的讨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东亚公司治理模式有了清楚的认识; 2001年以安然、世界通信、施乐事件为代表的美国会计丑闻又暴露了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 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重大诈骗案件,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轰然倒下 ,显示风险管控的缺失。 伴随着诸多知名公司丑闻的接连披露,如何加强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 个全球性的课题。

科克伦和沃特克(Phlip L.Cochran and Steven L.Wartick,1988):


Keasey和Wright(1993):

公司治理和责任机制在于确保代理人按照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行事。
一、公司治理的不同定义

我们认为:


所谓公司治理,就是基于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形成的公司 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及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权 力和利益分配与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就是任何可能影响企业目标或被企业 目标影响的个人或集团。包括所有者(股东,stockholders)、 董事会、经理层、债权人与债务人、员工、供应商与客户、政府 与社会等。
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
广义地讲,公司治理是公司运作的全部准则,包括
法律指引、社会标准、道德行为的普遍标准及利益相 关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创造财富所需 的效率最大化和确保控制方对利益相关者尽职这两者 之间取得复杂的平衡模式。
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
公司治理的动态性 – 公司治理的动态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具体 的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它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其 二是指不同时代的公司治理也有那个时代的独有的特点与 内容。 – 公司治理理念发展经历:70年代的管理层中心主义;80年 代的股东会中心主义;90年代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和21世纪 的利益平衡/风险控制。
第一章 公司治理基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
主讲人 胡晓明
E-MAIL huxmg@126.com
教学目标

了解企业的演进、公司治理的产生、公司治理的定义 与特征 熟悉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和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 理解公司治理原则的主要内容 掌握公司治理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框架 能够科学评价公司的治理状况
目 录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投资者投资对象的选择 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2001年发表的一份投资者意向报告 表明:
– – –
3/4的投资者表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治理同该公司的财务指标一 样重要; 80%的投资者表示,他们愿意出更高的价钱去购买公司治理好的公司的 股票; 在财务状况类似情况下,投资人愿意为“治理良好”的亚洲企业多付 20%-27%的溢价,愿为“治理良好”的北美企业多付14%的溢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