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艺术设计审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艺术设计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时间上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
前工业社会的设计概念:前工业社会“设计”往往被理解为产品生产中的制作技术和装饰技巧。特点:设计和制作在时空上连成整体。
工业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有时又称现代社会。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从时间上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后到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前。
工业社会的设计概念:主要指工业设计,这是由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所引起的。工业化将设计与生产分离开来。
特点:设计工作表现为系统的工程,从外形、结构、功能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形成一整套设计方案。后工业社会:又称知识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概念:设计的中心转变为对大众消费、地缘政治和经济的适应以及全球资源的道德关怀,设计的非物质性特征彰显出来。
按照设计的空间形态划分: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艺术设计的三大审美意义:审美创造意义、审美观赏意义、审美教育意义
艺术设计的审美性质体现在完善地满足人的功能需求上。艺术设计审美性质对设计作品提出的要求:
1.创新:重视独创性
2.形式完善的表现内容
3.艺术设计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研究艺术设计审美特性的意义(原因):
艺术设计审美修养是当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审美需要是体现人的本质的高层次需要
第二章审美观念的流变和艺术设计的发展
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三个阶段:
1.初始期(自远古至战国)
是传统审美观念与艺术设计的萌芽、奠基时期
2.成熟期(自秦汉至隋唐)
是传统审美观念与艺术设计的成熟时期
3.终结期(自五代至明清)
是传统审美观念与艺术设计的高峰与衰退时期
前工业社会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分期
古典奠基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过渡期(中世纪)近代发展期(约14-18世纪)
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带来的工业技术进步:能源变化:新燃料和动力,如煤、电力、石油、蒸汽机和内燃机。
材料变化:新原材料,如钢铁、玻璃等。
生产变化:发明众多新机器。
运输变化:蒸汽机车、轮船、汽车
分工变化:劳动分工细化、专门化。
手工生产转向机器生产造成审美和设计的迷茫与混乱。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领导了工艺美术运动
意义:引发的设计艺术革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确立了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设计大众化,即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为千万人服务,而不是少数人的运动。团队协作,即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不足:莫里斯的设计美学思想是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与时代背道而驰。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新艺术运动: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是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和发展。
策源地:法国、比利时
新艺术运动代表:萨穆尔·宾的新艺术之家设计事务所,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德国的“青年风格”。
新艺术运动在美国:“芝加哥学派”设计主张: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
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
代表人物:路易·沙利文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
工艺美术运动——注重哥特风格
新艺术运动——放弃任何的传统风格,追求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灵感
德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和包豪斯的诞生
德国工业联盟:“把机械化式样作为20世纪设计运动的目标”
包豪斯:标志着艺术设计在工业社会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西班牙安东尼·高蒂代表作:米拉公寓、神圣家族教堂
以建筑设计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主张和特征
特征:强调功能,不事装饰,力求简洁
美学主张:
(1)现代建筑设计要与新的工业时代相适应。
(2)强调功能美,形式服从功能。
(3)艺术和技术统一,技术决定艺术。
(4)体现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人性内涵。
(5)摒弃表面外加的繁琐的建筑装饰,以简洁、明快为外部特征,使建筑造型成为几何形体的抽象组合。
(6)主张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从人——建筑——环境的大系统中对建筑设计进行审美创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表现为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现代设计运动
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林林总总的后现代设计
二战后技术美学的兴起和艺术设计的发展:
技术美学学科的确立标志着工业美、技术美进入美学研究的范畴。二战后各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美国:多功能、组合化、轻便舒适、批量生产。诺尔集团
公司、米勒集团公司为代表
意大利:“实用加美观”。“艺术的生产”——“设计引导
型生产方式”——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
日本:“日本风格”,质优、精美著称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上占
主导地性的设计风格。由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而来,
与现代主义设计一脉相承,以重功能、反装饰、求简洁和
理性化、系统化为特点。不足:设计过于单调,导致世界
变得单调
波普设计运动意义:突破传统审美取向,审美多元化、平
民化、生活化
“后现代设计”:从时间上看,指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
义设计结束后的各种设计。这些设计具有个性化,主要潮
流有后现代主义设计、解构主义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等。
主要审美特征:强调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兼
容并蓄、折中混杂。
第三章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
“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是指使艺术设计具有审美价值的
必要因素。包括三方面:功能美、形态美、材质美。
1. “功能美”“功能美”是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审美要
素,是指艺术设计产品的功能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
统一的美。主要包括产品功能的适用性、人文性、经济性、
精神愉悦性四方面内容。
功能美的适用性是指满足人对物的基本需求。可以通过合
理选材、因材施技、.结构合理来满足这一需求。满足功能
美的适用性会导致使用价值的精细化、专门化、审美化。
功能美的人文性是指使用功能以人为主体中心,尊重、体
现人的本质、利益和需求。
实现功能美的人文性,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
足人体尺度、心理尺度、文化尺度,如“人体工程学”研
究的内容;并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环保意识。
功能美的经济性: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即以最小的成本
获得最实用、优质、美观的设计,并注重设计作品的简洁
性。
功能美的精神愉悦性。
2. 形态美
形态美是艺术设计最直观的审美要素,是指构成产品形态
最基本的要素所给人带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价值。形态
美的构成元素主要有点线面、色彩、造型空间。
要达到设计的形态美需要考虑:
(1)点线面的形状、面积、位置、大小的安排。
(2)注重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性格、色彩的情感
联想)、色彩效果的审美设计(既要注重色彩的文化内涵、
又要不违背色系对色彩设计的要求)
(3)体现出造型的创造性。
(4)注重空间的基本特征:感觉性(虚像概念)、多样性、
有限性与无限性、表情性,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
决定空间的要素:
视觉要素(点、线、面、体)
视觉要素之间的视觉关系(距离、疏密、比例)
3. 材质美
材质美是艺术设计最基础的审美要素,主要是指物质材料
的属性的美,如色彩、结构、纹样、肌理、质地等。
质地指物的自然本质、底色。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和纹理。
第四章艺术设计的审美表现
韵律:
指物体元素有规律地重复或有秩序的发生,就会形成韵
律。
连续韵律:以一种或几种连续要素、重复排列形成,各要
素之间保持着恒定的距离和关系。
起伏韵律:渐变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时而增、时而减。
渐变韵律:连续的要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
例如逐渐加大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即渐变的韵律按照一
定规律时而增、时而减。
交错韵律:各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
对称指等量等形。给人以安全、稳定、庄重、严肃和正规
的感觉。
均衡是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
处理。指等量不等形,是知觉平衡,是与重力有联系的审
美观念。给人以变化、活泼、动感及新颖等视觉感受。
“配置美”?
配置的关键就是把握分寸,通过细节的调整、处理,赋予
作品一种氛围、意境和格调,最终呈现出美的效果,即配
置美。
张力(tension)是指互补物、相反物或对立物之间的冲突
或摩擦。这一概念源于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后来在各个领
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鲁道夫·阿恩海姆从运动的概念出发,提出“张力”这一术
语,在他看来所谓“张力”是指视线观察不到的一种物体内
在的运动趋势和力的集聚,但是视知觉可以感受到的。
包括形状产生的张力、明暗产生的张力、色彩产生的张力。
“张力”的作用在于提高美的程度,加强视觉识别性,减
弱庞杂、繁琐的部分。
艺术设计整体性关系的体现:多样与统一
“多样”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存在区别与差异。易
于产生动感、丰富的效果。
“统一”指整体中各个部分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
的整体联系,造成一种一致的或具有一致趋势的感觉。易
于产生和谐、宁静的效果。
多样与统一的相互关系:多样忌讳杂乱无章,统一忌讳单
调乏味。
形式美的总则是多样与统一,只有即多样又统一,才能获
得和谐美的享受。
比例是构成节奏的基础。
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在人体尺度和黄金分割相结合的基
础上提出来模数理论,将黄金分割模数化了。黄金分割比:
1 : 1.618
尺度:指设计作品保持自己适当比例的标准,是设计中比
例的质的规定。
美国建筑理论家哈姆林将尺度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的尺
度、超人的尺度、亲切的尺度。
对比与调和:对比是变化的手段,调和是统一的前提
第五章艺术设计的审美风格
艺术设计风格是艺术设计呈现出的独特面貌,是设计师作
品成熟的标志。
影响艺术设计风格形成的要素:
1.社会背景
2.文化艺术背景
3.经济发展与消费者需求
4.科学技术的进步
艺术设计的审美风格类型: 1.壮美与优美 2.华丽与朴
素 3.幽默与浪漫
艺术设计审美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艺术设计的审美个性,是指在心理学个性基础上,并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设计者个人的独特的较为稳定的审
美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理念的构筑是现代设计多元化发
展趋势的时代需求。艺术设计师的个性化设计风格可以给
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消费的可能性,使消费者有机会根据自
己的审美需求去选择喜爱的产品。
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形成
外因:时代、民族和地域影响
决定性因素:设计师的精神世界和创造才能
设计师与艺术家个人风格的不同:设计师的设计个性是有
约束性的:设计观念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避免无限制的
个人意识的流露
菲利普·斯达克设计的“多汁的沙利夫”柠檬榨汁机
德国冈特·兰堡土豆系列招贴设计日本岛妹和世
意大利埃特里·索特萨斯
第六章艺术设计的审美
心理要素
《视觉思维》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鲁道夫·阿
恩海姆的代表作之一。
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高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
和创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以表象材料为基础,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
的描绘,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出客观事物的映象;相关要素
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创造性想象则是依照审美情感本身的力量、复杂程度和持
续程度,对审美表象进行重新改造、组合、提炼而成为一
种全新的意象。突破原有的结构模式,形成新的形象。
审美情感(aesthetic feeling)主体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自
己的精神需要以及对自己进行内省所形成的主观体验和
态度。审美心理形式之一。
情感:低级情感、高级情感(道德情感、美感、理智感等)
审美需要心理是艺术设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层的
心理基础,是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艺术设计的
评价标准。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
核心是创造性审美思维。艺术设计的审美思维可分为形象
思维、特殊思维和联动思维三大类。
形象思维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审美意象。
意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包括基形意象、完形意象和群形意
象。
特殊思维方式包括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联动思维
联动思维:创造性审美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的联动性。思维
联动可以有三个方向:一是纵向联动,产生纵向思维;纵
向联动思维包括:纵向聚焦、纵向推理,特点:定向性、
集中性、有序性。二是横向联动,产生横向思维;横
向联动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逻辑起点进行
思考、探索,如:头脑风暴法、KJ法,特点:流畅性、
变通性、超常性。
三是逆向联动,产生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逆
向思维,实际上也是创造性审美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联
动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指一种超乎常规的由结果向原
因推演、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探索的思维方法。特点:双向
性、转移性、创新性。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认为“接受”是一种同样
能充满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活动。
审美接受主体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
在三方面:自主性、期待性、自律性。自主性是指依照自
己的目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去审视对象,期待性是指积极
地要求设计作品的审美内涵接近于自己的反应水平,自律
性是指接受主体的自愿态度和自由心态。
构成审美主体心理图式的要素:情感、认知经验、意志、
心理定势
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
走向世界与保护传统:艺术设计的文化选择
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情况下,为什么当今的设计界越来越
注重保持设计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一方面设计是以消费为导向的,另一方面设计可以促进消
费,甚至可以创造消费。设计对于消费的发掘与创造,最
明显地表现在对于时尚的推动和创造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