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五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命运和五四运动

姓名:### 学号:100112008006 专业:08汉语言文学

摘要: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1840年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进行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康梁维新派的改良浪潮,到孙中山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这个历史阶段内,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近代社会持续进步的主导力量。关键字:知识分子,产生,独特性,五四运动

在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知识分子含义相近测概念是“士”或“士大夫”。通常认为,读书人在古代被称作“士”,在近现代社会被称为“知识分子”。然而,其实知识分子和古代的“士”或“士大夫”不是一回事。在中国历史上,“士”占据着中心地位,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承担着维持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任务,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功能。

从19世纪40——5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应运而生。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内部危机日益尖锐,外部又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加紧入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风雨动荡之中。一部分地主阶级的读书人和较为开明的官僚,就要求革除弊政,抵御外来侵略,拯救中国的社会危机。一系列的条件使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诞生了。

首先需要革除的自然是禁锢思想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曾对培养人才、选拔官吏起过积极地作用,但是到明清两代,将八股文和科举结合起来,就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人才。科举选拔的人才和时代要求的人才之间出现了偏离。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得清政府在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在1905年就推行了“废除科举”的政策。科举的废除,废弃了中国社会维持了千年以上的根本的构架,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根本的变革。同时,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学术界盛行考据学风。许多文人在清朝文字狱的高压下,不问世事,一头埋进故纸堆,一心研究古书,这就使得学术研究脱离了实际生活,思想狭隘,对于进步思想的吸收就无从谈起。在内忧外患的危难中,代考据学风兴起的是经世致用之学。

其次,随着对科举制度和考据学风的批判,为改革教育制度,开办了各式新式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新思想的文人。19世纪6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较开明的官僚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下,开创了一批新式的学校。其中有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军事学校等等,宣传了众多先进的思想。同时,由政府支持,这些学校还分派学生出国留学,切身体验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另外,19世纪90年代,开始了维新变法。一些维新派人士和各地的乡绅一起努力开办了一批民办的新式学校。后革命派也兴起了兴办学校之风。这些新式的学校中,就培养出一大批近代知识分子。

同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和西方的入侵有很大的关系。就新式学校而言,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开办了最早的新式学校。西方的入侵,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一些先进的科技技术知识。

产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和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之下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

国富民强,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他们大胆著书立说,传播真理和科学知识以唤起民众,他们为了推动社会改革,流血牺牲。这批知识分子和先前的士大夫相比,有着很明显的不同特点。第一是学习和研究学问的目的变了。科举考试兴起后,“读书——科举——做官”是一般士大夫的生活套路,学习研究是为了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近代知识分子主动积极向西方学习,研究西方的科技,制度,文化,以此来改革日益腐朽的中国社会。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社会潜心学习。第二是知识结构出现了变化。不再只是埋首“四书五经”“子曰诗云”。而是将视野大为拓展,开始接触西方的人文科学和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第三是职业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往的“读书——科举——做官”的道路在科举废除之后,彻底的走到尽头。随着教育、出版、新闻、科学技术、法律、实业等各种职业的兴起,知识分子的选择的道路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日趋严重,整个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期的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绪,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成为变革时代最为活跃的力量。同时,因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于各种新式的学校之中,不再只有“读书为官”一条路,知识分子对统治阶级的依赖减少,人的命运只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意识有了增强。新式学校的思想学风,科学技术的盛行,知识分子的科学意识也有了增强。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探索为“国富民强”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几经挫折,如洋务运动的失败,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窃取,许多人由兴奋到失望、彷徨,进而为新的追求而呐喊,于是产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这一伟大运动的发起者。在整个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都起了先锋作用,他们是新文化的倡导者,新思想的传播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手,他们在五四运动中打了头阵,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在这场运动中,近代知识分子,率先吹响反帝反封建的号角优秀的知识分子适应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揭露,抨击军阀政府,在当时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和先锋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以此为文化阵营,结合了一批李大钊、鲁迅等大将,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理论基础孔孟之道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中国知识分子拿起这一武器,沉重地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的束缚,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同时,在思想界的青年知识分子中,还掀起了寻求科学真理,解放思想的浪潮,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

然而,风风火火的五四浪潮在历史上很快就过去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该走向哪里?道路何在?知识分子自身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反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部分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之路;一部分人继续打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成为自由主义者;还有一部分人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宣扬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然而,当历史翻过一页,重新审视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时,应该用另一种眼光。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救国就要从重振文化入手,具体的办法就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儿他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他的重视再造文明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