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讨论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药源性疾病日趋严重: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告:我国近来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
(案例)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略)
1、肾血液循环特点:
(1)肾的血液供应丰富,肾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90%的血液供应皮质。
(2)肾动脉在肾内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
(3)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有利于原尿生成。
2、肾小球的滤过膜
滤过膜包括三层:
1、内皮细胞层
2、基膜
3、上皮细胞层(肾小囊脏层)
影响滤过膜通透性的因素:
(1)分子大小
(2)电荷正常时滤过膜表面(基膜、足细胞膜)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使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不易通过。
第二节药物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一、肾脏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原因)
1、肾血流量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4,血流量的改变容易影响肾结构和功能
2、肾脏肾组织呈高代谢状态,需氧量大,多种酶作用活跃,易遭损伤
3、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使药物-组织接触面积大
4、肾小管具有尿浓缩功能,使某些药物在肾小管间质中的浓度提高
5、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特点,使大分子物质易于停滞于局部
6、肾小管间质区域血液供应相对不足
7、多种药物或其代谢物的主要排出途径
8、肾脏具有酸化尿液之功能,其pH的改变有可能影响药物之溶解性,可发生管内沉积
二、药物的肾脏损害部位与类型
(一)损伤部位:
1、肾小球损伤
2、肾近曲小管损伤
3、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损伤
4、肾间质损伤
(二)损伤类型:
药源性肾脏疾病几乎包括各种类型的肾脏疾病,如: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免疫介导肾小球损伤
⏹急性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梗阻性损伤
⏹其它
1、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
是指各种病因(如药物)引起双侧肾脏在短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5%~10%与药物有关。
➢引起ARF的主要药物:
抗生素类(70.2%)、解热镇痛药(21.1%)和各种中药(24.6%),有19.3%的病人为综合用药所致。
2、免疫介导肾小球损伤
☐免疫复合物经肾小球时沉积在局部,继而引起Ⅲ型变态反应(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如非甾体抗炎药、肼苯哒嗪等引起的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
3、急性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炎症及肾小管损害为主的疾病。
☐表现为肾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少尿无尿;程度不一的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嗜酸细胞尿、。
☐以镇痛药(20%)、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见。
4、肾小管梗阻性损伤
如磺胺结晶所引起的肾血尿。表现为血尿、肾绞痛、甚至少尿、无尿、肾衰竭。
5、其它
如肾病综合征、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或缓慢进展的肾功能减退。
三、药物肾损害的主要机制
(一)细胞毒作用
肾毒性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如影响线粒体功能,或影响溶酶体膜等,导致肾小管细胞膜的直接损伤而造成肾损害。这种损害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如庆大霉素与肾小管细胞溶酶体结合,所致肾损伤。
(二)免疫损害
药物(半抗原)+肾组织蛋白→全抗原→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或Ⅲ型变态反应)→肾小球或肾小管的损害如肼苯哒嗪、非甾体抗炎药等引起肾小球肾炎等。
(三)降低肾血流量
非甾体抗炎药物能抑制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肾血流量,影响肾功能,严重时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该类药物引起的肾乳头坏死,可能和乳头部位慢性缺血继发肾血管收缩有关。
(四)机械性损害
难溶解的药物结晶,沉着在肾小管,引起肾损害。如磺胺结晶引起的血尿。
第三节常见肾毒性药物
一、氨基糖苷类
肾毒性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链霉素肾毒性较低。
其肾毒性表现:初期表现为尿浓缩困难,随后出现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
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等。
损伤机制:
1、与肾小管细胞溶酶体结合:
氨基糖苷分子中的强阳离子氨基基团(NH+2), 与近曲小管细胞溶酶体结合,使后者的磷脂水解,进而导致溶酶体膜破裂,释出蛋白水解酶,造成其它亚细胞单位和膜的损伤,直至上皮细胞坏死。
2、影响肾小管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药物使细胞Na+、K+-ATP酶活性受损,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引起肾小管坏死,进而使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3、高浓度蓄积损伤:
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内蓄积,直接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二、内酰胺类抗生素
如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大剂量时可出现肾小管坏死。
损伤机制: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本身无明显肾毒性,主要引起过敏性肾间质损害,与药物剂量无关。
三、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
损伤机制:
(1)直接损伤:最多见的是磺胺结晶导致肾损伤,此与药物在尿中的浓度、
溶解度以尿液pH有关。
(2)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3)遗传缺陷型:出现溶血性贫血,因血红蛋白尿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作
用或阻塞肾小管而致肾损伤。主要见于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
四、非甾体消炎药(NSAID)
非甾体抗炎药物能抑制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肾血流量,影响肾功能,严重时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称为“镇痛剂肾病”。该类药物引起的肾乳头坏死,可能和乳头部位肾血管收缩继发慢性缺血有关。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等。肾毒性特征是近曲小管坏死多见。
损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