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基督教中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与生活中的基督教》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一年级
学号:**********
**:***
成绩:
考核评分标准
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摘要: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只是在基督教中国化道路上的又一次起步。丁光训主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指出,“三自”就是主张教会具有中国特点,也就是教会的中国化。要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实现基督教中国化,是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是基督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走中国化道路,是中国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必由之路。
关键字: 基督教,中国化,三个层面,特色自主
督教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教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和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所在。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实践层面,学理层面,政治层面。
一、从实践层面和学理层面谈基督教中国化问题
从实践层面讲,当基督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私事、被中国老百姓接受的那一刻起,中国化的进程就开始了。经过一百多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基督教与国外差会断绝了联系,更加速了中国化的进程。我们常说,中国传统信仰具有功利性、包容性、多元性、政主教辅、神道依于人道等特征。从实践层面,从“器物”层面,从形式表象上,我们几乎可以说,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地化、本色化、中国化的进程。然而,实践层面基督教的中国化,仅限于表层浅相。
学理层面,或神学思想层面,基督教的中国化还远未成型。基督新教中的神学家,在面临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历史时期,从神学上作出了高瞻远理论RESEARCH34论理为了使中国广大的基督徒能够聆听到真实的福音信息,使基督教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并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中国教会的危机来源于神学思想建设的危机。神学思想建设的危机来源于人才的危机。今天在中国对基督教的神学研讨、争执、辩论,更多、更活跃的是在非基督徒的学者队伍中,在所谓的“亚波罗”之中。这是不够的。真正
能够对中国基督教走向产生影响的,是教牧人员能够满足广大信众精神需求的神学修养,而不是沙龙里的学者漫谈。今天的基督教牧者们,要思考广大信徒所面临的问题,思考中国基督教的当今处境及未来走向,反思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经验,丰富和发展神学的内涵,以期建立能够影响广大信众的中国神学。只有这样,中国的教会才有希望,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二、从政治层面谈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
基督教不是政治,但离不开政治。如果我们回避政治,中国基督教的有些问题是解不开的。基督教的中国化,除了本地化、本色化之外,还有处境化的问题。所谓处境化,就是要把握和回应时代的问题,与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相适应。换言之,与时俱进。这既是信仰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本来,处境化并不一定与政治问题相关,正如历史上基督教所经历的。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进程和政治体制,使得处境化问题格外重要、敏感、特殊。尤其是把“处境化”一词转换成更具当代色彩的“相适应”之后,中国基督教必走的处境化便几乎成了政治化的代名词。但处境化不是政治化,它只是基督教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基自身的生存所必须作出的选择。中国的基督教必须走处境化、相适应的道路,原因之一在于,近代基督教进入中国,是与帝国主义的侵略紧密相连的。尽管有相当数量的传教士与广大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近代中国的种种苦难,但基督教被帝国主义利用作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工具的事实,是无法抹杀的。基督教不等于西方文化,更不等于帝国主义文化,所以,基督教必须通过本色化、处境化来洗清自己的殖民主义痕迹、帝国主义色彩,还基督教本来面貌。这是基督教被中国人民心理认同的前提。
中国基督教实践层面的中国化与神学层面中国化难以深入的现实,反映的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的贫乏和神学建设的滞后,以及神学研讨与教会生活的脱节。中国的信徒绝大多数来自非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于基督教的理解和认识受限于自身的文化处境和教育背景。今天,濡养中国基督教的思想来源无非有三,一是西方传统的经典神学,二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神学家提出的神学思想。此二者对于基层教会生活的影响十分有限。更具影响力的思想资源来自深植民族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尽管这个文化背景对于信徒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论是高雅的儒、释、道,还是底层宗法性传统信仰,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广大基督教信众,规范着其信仰生活和价值取向,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基督教信仰。这个路向也不
错,不能说这不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种形式。但提升信仰层次、深化信仰内涵,成为当今中国基督教面临的重大课题。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是处境化、相适应道路的举措。其二,1949年以后的国情,基督教处境化问题之所以较之其他国家、民族更为敏感、重要,更具有政治色彩,在于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为指导思想的。于是,便有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强调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其三,中国基督教的处境化思考,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离不开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如何在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中安身立命,如何在与其他信仰对话中既能坚持其本身之“自性”,又能汲取其他信仰中有益的内涵以丰富发展自身,这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所面临并思考的问题。其四,神学的处境化也包括神学的现代化问题。神学的思考永远是一个过程,不能凝固化、模式化,不仅要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对当代中国以及世界上发生的各种问题有所认识和体验,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更新、丰富自己。
参考文献:
许如雷:《中国基督教的神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维铮主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沈以藩(中国神学在思考中》(三自文选》1994
【期刊】《世界宗教研究》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