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12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 路德 金教案(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体会全文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马丁•路德•金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排比的表达效果

2、体会演讲的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打破课文的自然顺序,紧扣课文标题,采取中间“开花”法。

教学设想:

“我”有怎样的一个梦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当梦想实现之后将会怎么样?思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缜密的逻辑思维特点。

教学手段:

朗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对文中大量的排比、比喻语段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去感受演讲者那澎湃的激情对听众的感染力,那排山倒海的语言气势对听众的震撼力;揣摩作为演讲词理论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备受沙皇专制迫害,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请一些学生回答)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远大。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每个人的梦想也都是不一样的,那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伟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看看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二、题解:标题“我有一个梦想”中心落在哪个词上?——梦想。

看了这个标题,大家最急于知道的问题是什么?——“我”有怎样的一个梦想。

其次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然后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

最后可能是什么?——思维点拨:作为极富煽动性的演说辞,文章还可能谈及什么问题?——点拨:如此渴盼实现这一梦想,自然应说——当梦想实现之后将会怎么样。思维过渡: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赏析课文:

(一)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梦想段落范围(17--25段),明确后集体朗读。

学生诵读,感受其激情、气势和氛围。

问:大家以为在这里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梦想?——关键词是六个“梦想”。

内容依次是:人人平等——拥有自由——拥有正义

——消除歧视——黑人白人情同手足

简而言之:要求政府实现诺言,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给予黑人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问:这些“梦想”的内容次序可以打乱吗?

——不能。它们依次推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才能……)

(再读17--25段)

问:这些排比、反复的修辞效果怎样?

—— 6个“我梦想有一天……”形成排比、反复,如长江大河滔滔奔涌,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思维过渡:多么令人心往神驰的美梦啊!那么,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梦想呢?

(二)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梦想?

思维点拨:为什么会产生梦想?——当现实不能令人满意、与理想相距甚远时,人便会产生梦想。那么,马丁·路德·金当时生活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呢?他满足

于那样的社会现实吗?他的理想是怎样的?与现实相距遥远吗?

(1)你能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回答吗?(学生自由答)

——我们知道: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奴,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四百多年。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黑人的社会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中,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但一百多年后,20 世纪50到60 年代,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依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社会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和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洲,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

故事:在1955年的12月1日,一个名叫罗莎·帕克的黑人妇女,下班后疲惫不堪地准备回家。蒙哥马利市的市内交通是由政府支持的商业公司经营的,当地的法律有实行所谓的“分离且平等”的原则,公共汽车是种族隔离的。汽车的前半部是白人的座位,后半

部是黑人的。但由于当时白人普遍是自己开车上班,而相对贫穷的黑人则大多利用公共交通,因此,属于白人的区域常常有空位,而黑人的区域却非常容易被坐满。因此,有了一个折衷的规定,就是在汽车白人区的后面,分出了一个“灰色地带”。原则上它是属于白人的,但是没有白人坐的时候,黑人也可以坐在那。但要有一个白人需要坐在这个区域,所有“灰色地带”的黑人就必须让座给白人,以维护“分离的制度”。这一天,她实在太累了,她非常需要坐下来休息,于是她先故意错过前一班满载的车,等到下一班还有空位的公车。一上车,黑人区已经坐满,但在灰色地带还有一个空位,而空位旁有个黑人坐在那,于是她没多想便坐下了。车开到一半,一些白人上车了,他们很快把白人区坐满,但还有一个白人没坐到位子,注意,是只有一个白人还没有位子,于是公车司机便要求坐在灰色地区的黑人让位出来,当司机叫了第二遍后,罗莎旁边的那个黑人便站起来离开那个区域,但罗莎却只是把脚移开让他过去后,便往旁边靠窗的位子坐上去。或许她真的只是太累,真的需要休息,她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但这时司机注意到了,便问她是否要站起来。罗莎说“不”。司机警告说,你要是不站起来,我就叫警察逮捕你了。罗莎也不高兴了,她不过是很累非常需要休息,况且她旁边也已经有空位了,于是她回答说“你去叫吧”,司机二话不说便下车去叫警察。警察来后,简单地问了一些话,而罗莎确实是违反了当地的法律,于是她便被逮捕了。

马丁·路德·金的理想是“人人生而平等”,而现实生活却与年这相距甚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黑人妇女身心疲惫中作出的一个坚持,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起点,成为一个最强有力的号召。马丁·路德·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并成为最杰出的领袖。他曾在21 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他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力。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他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他不用稿子而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告诉了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写相关内容的段落吗?

——(1—6段),集体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a一百年前,政府许下“解放黑奴”的宣言,给黑奴带来了希望;

b一百年后,政府没有兑现诺言,“宣言”成了“空头支票”,黑人依然没有自由和平等;c如果黑人没有自由和平等,国家就得不到稳定,所以希望政府尽快兑现诺言。

(3)重点品读第2段:

问:“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更能突出凸现黑人在生活上备受压榨、经济上十分贫困、政治上遭受歧视的悲惨现状。采用排比句,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问:如果去掉“镣铐”“枷锁”“压榨”等词,其表达效果会怎样?

——不能突出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罪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