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课程必备——心理实验软件

心理实验课程必备——心理实验软件
心理实验课程必备——心理实验软件

心理实验课程必备

——心理实验软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计算机设计、实施心理学实验已成为当今心理实验的发展趋势,通过心理实验课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机设计、实施心理学实验能力,也逐渐成为心理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心理学实验课是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的充实和提高,它激活并带动了心理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使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并且操作性强,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实验方式本身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他们浓厚的兴趣、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从事科学实证的能力。这有效地克服了心理学课上“教之无味,听之无趣”的现象,一直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肯定。本文通过对心理实验课必备的心理实验软件进行简要介绍,以辅助心理实验课程高效开展。

一、软件功能

、实验内容丰富:

满足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程心理学、高级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需求,包括各学科实验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资料以及多个实验内容。

、自定义实验材料:

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实验材料、定义实验参数,使实验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增加了灵活性和实用性,理论上每个实验设计软件可以设计无数个实验。

、实验过程标准化:

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和计算,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4、实验数据查询与导出:

用户可随时对被试的详细实验数据和基本统计数据进行查询,可将实验的结果数据导出,便于用户使用、等统计工具进行进一步实验结果分析。

、系统帮助功能:

本系统具有完整的实验系统帮助文件,实验者可以随时获得软件使用的系统帮助,了解实验操作详情。、演示功能:

添加多个生动活泼的演示实验可以作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多个经典理论与动画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网络化数据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实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用户可迅速收集被试的实验结果,提高数据整理的效率;、多系统兼容:

、、多系统兼容,适用多种硬件环境,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系统配套教材:

本实验系统配备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授权的、公开出版的配套实验指导书,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操作实验。

、专业售后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带领的专业技术团队*小时为您服务,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为您解决使用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软件用户终身免费升级。

二、产品优势

、更全面的实验内容

?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内容全面、覆盖面广,包含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程心理学、高级心理学七大领域的经典实验和常用实验范式,一套系统满足多科目教学目标。

、更立体的教学系统

采用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演示实验三种教学模式,包含基础教学实验和应用研究实验,从直接操作实验到自定义实验材料,从满足基础教学到拓展应用研究技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更明了的教学指南

每个实验都配有清晰明了的帮助文件,内含实验背景、实验设计范式、结果数据含义及处理方法、参考文献、软件操作指导等内容,让您理清教学思路、明确实验操作,不再为学生基础差、实验难度高、学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一、名词解释 1.2负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用。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 的。 ●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单词自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而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文屋剧情 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角色,一个人被锁在一间屋子里,经过门的缝隙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两个汉字;屋子里有一堆写着汉字的卡片,也有一些用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里已有的卡片上的符号。根据英文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行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片从一堆卡片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行的相当快。 用人工智能的语言来说,屋子外面的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被试则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输入屋子里的中文符号是问题,有屋子里扔出来的符号是答案,英语说明书就是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似乎能理解中文,因为给出的答案的恰当的。然而如果想象自己在剧情中就会清楚的了解,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英语说明的某些规则行事。 Searle的思想实验证明了即使通过Turing 检验也不一定说明计算机能思维。赞成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发起挑战。 4.2特征整合论 5.2Turing检验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期末实验心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或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决定着被试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 又叫依存变量,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假定它是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 控制变量 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改变,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有时称为额外变量。实验时要对其进行控制,否者不能清晰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操作定义 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自变量的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为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基线 被试的因变量不受自变量和其他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产生作用的基准和对比。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实验者效应 因主试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称为实验者效应。实验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心理物理学. 它探讨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以及指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 心理物理法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如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感觉阈限 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种。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试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心理学实验室必备之心理教学系统

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必备之心理教学系统1879年冯特心理实验室的成立,心理学以一门实验科学得以独立。时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开展心理学工作,依然不能忽视实验研究法,不能忽视心理实验室的建设。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心理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实验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或者有计算机的介入,心理实验软件正在或者将要取代一部分传统的心理仪器,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验心理学研究中。 心理实验系统在使用上与传统实验仪器上有三点优势: 1、心理实验系统在计算机上运行,有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实验或进行演示,不受地点的影响 2、承载心理实验系统运行的计算机可以控制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并且实验结束后自动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减轻处理实验数据的工作量 3、心理实验系统的便捷性使心理实验室内的设备大为精简,减轻了维护、保养和仓储等方面工作量 4、在仪器价格上,配备单独的心理实验仪器价格,比一整套心理实验系统的价格要多得多 目前作为心理学专业最好的北京师范大学,于2000年由心理学系的专家完成心理教学系统的开发,最初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软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升级,越多越多的高校与单位开始使用PsychELab?心理实验系统。首先在专业性上PsychELab?心理实验系统,由北京师范大学老师研发,充分考虑各院校心理学本(专)科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四层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满足对不同心理学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其次,PsychELab?心理实验系统是一个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开放式系统,研发使用至今十多年的时间里,依然紧跟前沿心理学研究的步伐,不断升级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不断吸纳新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更好的应用于各大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中。 当前有很多高校和单位都面临建立或改善心理实验室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学科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实验系统相比于传统心理实验仪器的优势特点。用心理实验系统武装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实验室在投入相对较少情况下实现更多的功能。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摘要心理实验正在进一步计算机化,文章介绍了这种发展趋势,概述了心理实验系统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标准化实验系统E-Prime。文中概述了E-Prime的功能及其与DMDX的比较,介绍了E-Prime作为实验教学系统和实验生成系统在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的应用,讨论了E-Prime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实验实验生成系统心理实验系统 E-Prime 从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开始,实验科学就成为心理学与生俱来的标志,心理学实验也成为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1,2]。随着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心理学实验,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实验,已经差不多全部计算机化。虽然,计算机化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相当的方便,但他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计算机化实验的计时精度一直是计算机化心理实验难以忽视的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系统误差也影响了同类实验的数据比较。标准化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前景广泛的思路。鉴于E-Prime在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国内介绍一下E-Prime。 1 心理实验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和心理实验系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学实验研究和教学的仪器出现了计算机化的趋势,即编制实验教学软件并辅以专用的接口和外设,以便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研究和教学。在国外,早在计算机发展早期的1971年,美国心理学界就成立了计算机的心理学应用学会(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Psychology,SCiP)[3],以满足研究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的讨论和交换信息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心理学实验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已成为现实。计算机可以模拟物理刺激,以此省却专用的机电或光学设备;计算机可用于控制实验过程,大大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计算机还可以自动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减轻无关任务负担。时至今日,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实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并且Psychonomic学会编辑的期刊《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专门关注心理学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进展;自1997年开始,该杂志每年还出版有关计算机在心理学中应用方面的专刊。目前我国己研制、开发了多种实验软件,并应用于心理学的实验演示教学,例如北大心理系的PES?心理实验演示系统。但是实验生成系统几乎没有,实验程序大多是专业编程人员用VB、C、Delphi等编程语言编制。国外的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上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3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 1、正误判断 2、简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1、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 3)系统的(systematic) 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 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 (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速度

心理学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了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A.年龄(被试间变量),分3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B.文章主题熟悉程度(被试内变量),分2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A.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B.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由教师评定);C.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D.生字水平,控制方法:讲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5)实验材料 A.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5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B.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5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额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A.数据处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B.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C.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与哪两个或三个水平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小于的结论。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心理学考研必备-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第一章实验方法 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 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一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26. 绝对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27.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 28. 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经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29. 75%差别阈限: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下限,计算差别阈限,所以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称为75%差别阈限 30. 平均差误法: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31. 有无法: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 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的刺激的判断结果来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届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可能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 2、简答题 3、实验设计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八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一)心理物理法概述 1、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传统心理物理学的基本假设,只有当物理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列强度。 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告有)那个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差别最小刺激变化(标准刺激vs.比较刺激)。操作定义:在50%的实验次数中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差别。 相对感受性或最小可觉差: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韦伯定律含义: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I)与标准刺激强度(I)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韦伯定律△I/I=K (韦伯) 对数定律S=clogI (费希纳) 幂函数定律S=bI a(斯蒂文斯) 3、阈限的性质 (1)传统的阈限理论(高阈限理论) (2)神经量子理论 (3)信号检测论 4、测定阈限的方法极限法:最小变化法、平均误差法、恒定刺激法。 平均误差法也叫均等法,调整法。它具备以下特点:(1)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被试自己满意为止。(2)通过↑和↓两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3)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St与Co 相等,直接给出PSE,且其在IU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4)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

《实验心理学(上)》考试指导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1、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 3)系统的(systematic) 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 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 (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