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台子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

南梁台子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
南梁台子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

南梁台子农牧场2012—2015年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有序地推进南梁台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依照县委、县人民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本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一、场域概况

南梁台子位于贺兰县西北,东距县城19公里,南距银川火车站20公里,包兰铁路南北贯穿而过,东西最宽4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南北长14公里,土地沙化严重,土地总面积3.9万亩,在册耕地1.62万亩,可利用面积2.2万亩,全场辖2个村1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531户7318人,为纯回族聚集地区。

二、社会经济

1、经济结构

2011年完成地区纯收入3260万元,其中预计完成劳务产业纯收入1630万元,占50%;预计完成养殖业纯收入815万元,占25%;预计完成种植业纯收入798.7万元,占24.5%,其它产业纯收入179.3万元,占5.5%。预计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4269元。预计2015末全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40元。

2、产业现状

(1)农业:2011年全场栽植枸杞300亩,西瓜套种油葵间作花生2200亩,种植饲草玉米11000亩,肉牛饲养量达

10840头,羊只10305只,奶牛存栏570头,家禽30652只。种植业以枸杞、西瓜、饲草玉米为主;养殖业以肉牛、奶牛、小家禽家畜为主。

(2)第三产业:2011年完成劳务输转1800人,完成劳务创收1630万元。

从整体发展看,南梁台子农牧场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呈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综观全县经济发展态势,南梁台子综合发展势力依然偏弱,仍处在爬坡追赶的阶段,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其它乡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与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土地沙化严重,基础脆弱,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作为纯回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民族宗教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等等。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发展沿黄经济带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同步全面实现宽裕型小康建设目标为主攻方向,以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挖掘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品牌、生态四个环节,着力培育发展劳务产业、畜牧养殖、特色种植、观光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稳场、畜牧活场、劳务强场、生态旅游兴场四大战略,推进产业

化进程,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部分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也是解决南梁台子现有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缩小差距、实现全县“十二五”“战略目标的根本需要。“十二五”期间,南梁台子必须保持较高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增长上必须按照“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有个大跨越、五年实现翻一番”的要求,尽快缩小与全县其它乡镇之间的差距,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力争走在全区其他移民乡镇和地区的前列,与全县同步实现宽裕型小康建设目标,为实现争作西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排头兵作出最大贡献。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动摇。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在全县竞相发展的热潮中,必须按照全场区域布局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用全局思维审视南梁台子的优势和劣势,从全县发展的新定位、新格局中,选准南梁台子的“坐标”,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坚决防止盲目追风、不讲实际的行为。

——坚持规模效益、品牌引领不动摇。按照全县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整体推进、规模经营,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示范带动力强、在全县、全市乃至全区叫得响的农字号龙头企业,以此做大做强现有的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

准化的产业链条。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不动摇。南梁台子要实现跨越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整体规划,争取国家、自治区、银川市和县委、政府及部门更多更大的项目支持,通过一大批的生态项目、交通水利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的整合实施,加快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以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产业发展最大扩张,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促稳定不动摇。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任务。南梁台子是个移民吊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臵、独特的民族聚集区、落后的发展局面,都是该地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南梁台子发展证明,如果不能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南梁台子的快发展、大发展将困难重重。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与定位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南梁台子率先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水平跃居前列、特色优势更为突出、民族关系和谐融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全区移民吊庄统筹发展的先行样板区,达到“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有个大跨越,五年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过

亿元,达到1.4亿元,年均递增2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全县领先。

南梁台子2012—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数(附表一)

年度实现农民

人均纯收

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组成

劳务产业

(元)

养殖业

(元)

种植业

(元)

其它(元)

2012年5280 2780 1310 970 220 2013年6340 3480 1610 1010 240 2014年7610 4350 1910 1070 280 2015年9140 5440 2280 1110 310

2、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到2015年,继续保持劳务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导地位,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农业经济结构基本完成向特色效益型农业转换,特色种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左右;逐年提升畜牧养殖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左右;发展上规模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3个,“农家乐”项目点5个,生态旅游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以上。

3、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到2015年,建成中心村2个,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全县保持同等水平;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家用电器拥有量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4、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步伐,到2015年,绿地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30平方米;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道路硬化率和建成面均达到100%。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渠道砌护率和工程配套率均达100 %。

5、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到2015年,全场人口控制在8000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0以内,计划生育

率达到100%;土地管理、宗教场所管理进一步规范,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第四部分主要任务

第一:主攻“四大”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民富场强的新南梁

坚持在特色上做大文章,在优势上下大功夫,坚持不懈,集中精力主攻“四大产业”(即主攻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主攻畜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主攻特色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主攻生态旅游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建设四个基地(发挥人均土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特点,建设全县劳务输出聚集基地;发挥穆斯林群众擅长养殖牛羊的特点,建设全县清真牛羊肉养殖基地;依托西瓜种植、枸杞种植等特色产业,建设有机枸杞种植、瓜菜种植基地;发挥临近贺兰山、爱伊河的自然禀赋,建设“两河一山”生态旅游基地)。

——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企业、定向培养”的原则,走技能输出型的劳务产业路子。依托南梁农场、暖泉农场、园艺场、德胜工业园区、暖泉工业区、海辰公司、银泰公司及各乡镇劳动力需求开展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向区外转移。到2015年,累计完成多类别、宽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2000人,劳务收入年递增25%以上,达到4110万元。实现劳务输出人员掌握至少两门以上技能,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440元。

2012年:着眼于加强对青壮年农民和初高中毕业生的技能

培训,完成专业技能培训500人,技能鉴定300人,培育劳务经纪人3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2000人,其中技能型人才300人,年内实现劳务收入206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820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780元。

2013年:根据市场需求,完成专业技能培训500人,技能鉴定30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2000人,其中就近转移800人,向县城及银川周边转移700人,区外转移500人。不断壮大劳务产业,实现劳务收入2590万元以上,其中运输业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480元。

2014年:完成专业技能培训500人,技能鉴定30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2000人,培育100名种植、养殖、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创业典型,并以此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劳务收入326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300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4350元。

2015年:完成专业技能培训500人,完成技能鉴定30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2000人,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支持有志青年创业,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新增餐饮、商贸15家,实现劳务收入411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5440元。

南梁台子2012——2015年劳务产业发展规划(附表二)

年度收

(万

元)

输出人员收入输出车辆收入

人口

总数

(元)

人均

劳务

收入

(元)务工

收入

(万

元)

输出人

数(人)

年人均

收入

(元)

运输

收入

(万

元)

输出

车辆

(辆)

单车

年均

收入

(元)

2012 2060 1240 2000 6840 820 140 58000 7400 2780 2013 2590 1490 2000 8200 1100 150 73000 7450 3480 2014 3260 1960 2000 11000 1300 160 81000 7500 4350

2015 4110 2610 2000 13500 1500 170 88000 7550 5440 ——把肉牛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按照企业带动、分户养殖、集中销售的原则,依托德胜工业园区清真食品产业园,突出发展以肉牛饲养为主的养殖业,重点发展高产肉牛,以科学饲养为支撑,扩量提质并抓,走以量的扩张占领市场,质的提升增加收入的路子,提高养殖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打造“清真”、“绿色”牛羊肉产业品牌。到2015年,建成养殖核心区1个,培育存栏在1000头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全场肉牛饲养量达到1.7万头以上。实现户均肉牛存栏4头,人均养殖肉牛1头,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280元。

2012年:规模养殖户占有量由10 %提高到15 %,存栏5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90户,存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20户,存栏3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8 户,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3户;引进优质种牛10头,完成肉牛品种改良150头;依托振林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一个年存栏达12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园区1个,入社人数达到50户以上;肉牛年饲养量达到9400头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310元。

2013年:规模养殖户占有量由15 %提高到20 %,存栏5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120户,存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30户,存栏3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15户,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4户;引进优质种牛15头,完成肉牛品种改良200头;不断完善肉牛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入社人数达到100户以上;肉牛年饲养量达到12000头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610元。

2014年:规模养殖户占有量由20%提高到25 %,存栏5头

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150户,存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50户,存栏3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20户,存栏5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5户,引进优质种牛20头,完成肉牛品种改良300头;不断完善肉牛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入社人数达到200户以上;肉牛年饲养量达到20000头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910元。

2015年:规模养殖户占有量由25%提高到30%,存栏5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260户,存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80户,存栏3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达到30 户,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5户;引进优质种牛30头,完成肉牛品种改良500头;不断完善肉牛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入社人数达到300户以上;肉牛年饲养量达到17000头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280元。

南梁台子2012—2015年畜牧产业发展规划(附表三)

年度

元)

肉牛养殖奶牛养殖人

)收

元)

存栏

(头)

规模养殖户存栏情况

非规模养户存

栏情况

(头

5头以

上养殖

10头

以上养

殖户

30头

以上养

殖户

500头

以上养

殖户

户)

存栏

(头)

2012 970 750 3120 90 450 20 200 8 240 3 1500 600 730 750 220 7400

1310

2013 1190 940 3920 120 600 30 300 15 450 4 2000 500 570 850 250 7450

1610

2014 1430 1150 4790 150 750 50 500 20 600 5 2500 420 440 950 280 7500

1910

2015 1720 1420 5920 260 1300 80 800 30 900 5 2500 400 420 1000 300 7550

2280 ——把特色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在稳定粮食种

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提高经果林、经济作物比重,

巩固西瓜套种油葵间作花生特色种植,逐年扩大以枸杞为主的

经果林种植规模,推进庭院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场种植枸杞达到4000亩以上,苹果、葡萄、桃、李、枣树等小杂果栽植面积达到2500亩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110元。

2012年:巩固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成果,种植西瓜2000亩,在铁西建立一个占地1500亩以上的枸杞种植园区,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2800亩;通过土地流转在铁东建立一个占地300亩的瓜菜种植园区1个;在农户庭院及道路两侧新栽植小杂果400亩,栽植总面积达到1700亩;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970元。

2013年:进一步巩固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成果,种植西瓜2000亩,不断完善各枸杞种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3300亩;不断完善铁东瓜菜种植园区基础设施和扩建工程,扩建规模达800亩;在农户庭院及道路两侧新栽植小杂果300亩,栽植总面积达到2000亩;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010元。

2014年:进一步巩固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成果,种植西瓜1000亩,规划建设500亩以上枸杞园区1个,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3800亩;不断完善铁东瓜菜种植园区基础设施和扩建工程,扩建规模达1600亩;在农户庭院及道路两侧新栽植小杂果300亩,栽植总面积达到2300亩;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070元。

2015年:进一步巩固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成果,新规划建设500亩以上枸杞园区1个,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亩;不断完善铁东瓜菜种植园区基础设施和扩建工程,扩建规模达3000亩;在庄点巷道及农户庭院新栽植小杂果200亩,栽植总面积

达到2500亩;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 1110元。

——把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依托爱伊河优势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积极支持银泰公司、海辰公司、蓝湾生态公司,加快爱伊河沿岸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度。建成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3个,“农家乐”项目点5个。

2012年:银泰、海辰农业生态观光园效益发挥日益明显,蓝湾生态园林旅游度假村建成并开始运营,建成第二家“农家乐”项目点。

2013年:银泰、海辰农业生态观光园年内客源拥有量达到一定规模,蓝湾生态园林旅游度假村产生效益,建成第三家“农家乐”项目点。

2014年:银泰、海辰农业生态观光园,蓝湾生态园林旅游度假村年内客源拥有量达到一定规模,建成第五家“农家乐”项目点。

2015年:现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生态观光园已具有了品牌效应。

第二:突出四大基础建设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南梁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区市县各级支持,通过分年分期、有重点的实施农田水利、村庄道路、农村社区、生态林业“四大”建设项目,彻底改变现有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集中力量将南梁台子建设成为全县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示范区。

1、加快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

利工程,实现境内沟、渠、田、林、路综合配套建设。2015年,实施土地整理10000 亩,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渠道砌护率和工程配套率均达到100 %。

2012年:以巩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为目标,提升农田建设产出效益,结合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对沟、渠、路全面配套,达到渠好灌,沟能排,路畅通的良好局面。重点建设铁东7-9队农田片区,建设高标准农田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3万亩,建设畦田0.5万亩。

2013年:以“全面恢复,综合整治”为目标,实现沟、渠、田、林、路、庄全面整治,重点建设铁东1-6队农田片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0.7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5万亩,建设畦田0.75万亩。

2014-2015年:进一步巩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对全场破损的沟、渠、路进行全面整治。

2、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在2012年内完成辖区所有主干道、主巷道建设,道路硬化率到100%。

3、加快村庄改造提升。坚持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全县庄点建设总体工作部署和我场现行庄点规划布局,组装拼盘社区,建成中心村2个,完成农户入住800户,社区入住率达到50%;结合中心村建设,建设户用沼气池500座。

2012—2013年:围绕南梁台子集贸市场,实施铁东农村社区拼盘建设,完成农村社区入住400户;利用现有资源,围绕铁西大队部完成铁西农村社区拼盘规划。完成沼气池建设200

口。

2014—2015年:实施铁西农村社区拼盘建设,完成农村社区入住400户。完成沼气池建设200口。

4、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围绕通道绿化、庄点绿化、庭院绿化、农田林网做好生态文章,切实改善生态环境,2012—2015年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5%、30%、35%、40%、50%。

第三:统筹六项事业协调发展

建设全区移民吊庄统筹发展的先行样板区

要按照县委、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建设“争做西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排头兵”的目标和“在统筹社会保障上要有新进步、在优化资源配臵上取得新进步”的部署,努力实现南梁地区与全县其他乡镇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族宗教、村级经济“六项事业”上的统筹同步发展,建设“和谐南梁、诚信南梁、平安南梁、法治南梁”。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初中以上学生全部在县城就读目标,实现农村适龄儿童全部接受学前教育。

2、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场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全场农民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成果的比例达到100%。稳定和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抓好早婚早育和计划外生育的监管,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积极争创计划生育星级乡镇(场),

全场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100%,优质服务率达95%以上。

3、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深入开展创建和谐乡镇(场)、和谐村组活动,加强农民法制培训和科技培训,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加强文体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村部建设改造,实现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娱乐场所。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五保供养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生活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人数逐年增加达到100%,逐步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弘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各教派之间的交流,严禁乱建清真寺,推进合坊并寺进程,保持现有宗教格局不变,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6、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引导各村结合本村实际,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资本经营型经济,实现一年发展、三年提升、五年壮大目标,五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2万、4万、7万、10万、15万元目标,促进场域经济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立足南梁台子区位优势和

资源优势,综合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环境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按照南梁台子农牧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研究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的详细规划,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同时根据场村现状、经济实力、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具体情况,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实施分项规划,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发展项目,推动整体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此外,结合全县村庄规划布局和中心村建设,加快编制好农村社区规划。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创先争优为载体,以干部考核为抓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增强干部群众责任感和发展的紧迫感,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使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集到发展上,营造想干事、干成事、能干事的良好氛围。

(三)争取项目支持,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充分利用国家对移民吊庄地区在扶贫政策上给予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区、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要加快农村扶贫创业资金引进力度,不断扩大铁东、铁西妇女创业基金会互助资金融资额度,成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加大社会资金的引进力度,活跃南梁台子小额贷款金融市场,为当地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特别是搞牛羊养殖提供资金支持,到2015年,通过妇女研究会、扶贫部门、金融部门融资和群众配股,使群众受益面达到80%以上。

(四)优化整合资源,实现升级。一是扶持典型,以点带面。扶持一批当地产业经营大户;鼓励一批科技人员、场村干

部,领头创办优高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南梁台子投资臵业。二是推进公司+支部+协会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在现有协会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建立其它群众协会,通过协会将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实现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将铁东(铁西)妇女创业基金会、铁西劳务输出协会、铁东运输协会联合起来,实现诸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是整合科技队伍,加大技术扶持。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从产、供、销等方面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积极领办优高农业示范项目。四是依靠中介组织、流通大户进行产后物流配送。充分依靠行业协会、联营超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建立现代物流配送机制,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和种养大户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五)深化改革,整村推进。突出抓好以土地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南梁台子试点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宅基地等确权发证工作,为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或交易创造基础条件。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XX职教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3年,于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骨干专业。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2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占33%,硕士研究生6名,占25%,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58%,另有兼职教师5人,大多是行业工程师,形成了具有较强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及职称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732人,近三年学生就业率97.8%,专业对口率72%。专业实习实训场地面积72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448台(套),其中大型设备5台(套),总价值241.36。专业实训室需加强建设。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工具,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管理、操作应用等庞大的职业岗位需求,尤其是滨海新区建设,全国动漫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行业教育特色,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积极应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成为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将依托学校多年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的信任,遵照“老专业做大做强、新专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努力形成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按照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将专业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发展成为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8267170.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 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

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84号)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以下简称“返乡人员”)到农牧区创业创新,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农牧区经济,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转变”新思路,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牧业农牧区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催生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新动能。通过发挥市(州)、县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把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建设。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鼓励和扶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促进创业创新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通过用好用活已有园区、项目、资金等存量资源,全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同时

积极探索公共创业服务新方法、新路径,开发增量资源,加大对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重点领域 (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提升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推进“粮改饲”为重点的优质高效绿色农牧业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农牧业社会化生产体系,促进循环农牧业发展。 (二)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围绕牛羊肉、冷水鱼、油菜、果蔬、青稞、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在农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加工业领域创业创新发展,推进产地资源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对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在农资配送、耕地(草原)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作业服务、农畜产品流通、农牧业废弃物处理、农牧业信息咨询等领域,创新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牧区绿化美化、农牧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创新农牧业服务性产品,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360docs.net/doc/ef8267170.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

中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而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今年春节时间早,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等客流高度集中,截止2月16号,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8.47亿人,同比增长9.6%,这是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春运40天客运量的数字。作为全国客运,如此大的客流量,仍然保持有序的运行。但对于城乡的公交客运系统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压力。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较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员的来往日益密切,客运量也不不断的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公交客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市内通勤和出行条件大有改观。但是,作为市民通勤、出行主要工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仍然十分拥挤。 中国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合理科学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要全面实施城乡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对道路公共基础建设加强力度。以下为苏南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各阶段发展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