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形飞机的进气道

浅谈隐形飞机的进气道

进气道是隐形飞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气道隐身不好,发动机风扇和涡轮的正面暴露在入射的雷达视线之中,那无异于黑夜中手电筒照在闪亮的大门板上,想不看见都难。隐形飞机的历史不长,除了被取消的项目、无人机和研究机外,到现在只有6 种飞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形飞机:F-117、B-2、F-22、YF-23、F-35 和X-32,其中YF-23 和X-32 都是接近生产规格的飞机,所以算进去了。有趣的是,这6 种隐形飞机采用了6种不同的隐形进气道的设计。进气道设计分里外两部分,里指进气口以内到发动机的这一段。对于隐形来说,这一段应该有所弯曲,使发动机正面不直接暴露在入射的雷达视线之中。外指进气口本身,这要求尽量避免边界层分离板和进气口唇部和前进方向(一般假定为最主要的雷达入射方向)不成直角,如果

可能的话,甚至避免边界层分离板。

F-117 是历史上第一架真正的隐形飞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F-117 的隐身技术是基于多面体反射的原理,将入射的雷达能量尽量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是返回到入射的方向,以减小被雷达探测的机率。F-117 的发动机并没有深埋,所以进气道没有多少弯曲,主要靠进气口上的格栅形成雷达屏障。进气口本身是斜切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向后斜切一刀,以避免和前进方向上形成直角。网格状的格栅可以使足够的空气通过,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但网格本身尺度较小,对入射的雷达来说,和倾斜的平面没有两样。F-117 就是这样阻止入射雷达直接“看见”发动机的。由于是亚音速飞机和出于对隐身的考虑,F-117 没有对边界层分离作特殊处理,发动机效率也因此受到损失。作为不强调机动性和极端飞行性能的“低性能”飞机,这是

可以接受的。

B-2 在技术水平上比F-117 高得多。由于计算技术的进步,更由于电磁理论的突破,B-2 采用弧顶平底尖边的外形。理论上,飞碟是最理想的外形;实际上,飞翼足够接近理想外形,而且飞翼在气动和结构上有额外的好处。由于肥厚的飞翼的原因,B-2 可以把发动机深深地埋在飞翼结构里,飞翼的上表面的扁平的进气口和弯曲的进气道可以保证入射的雷达无法从上方直接照射到发动机的正面,从下方就更不可能了。这样B-2 可以采用较简单的翼上扁平进气口,只需要在唇部作尖齿修形,就没有问题了。但是翼上进气口的问题是,气流要流经飞翼的上表面一段路,才能进入进气口。上表面和空气的摩擦加剧了边界层的问题,所以亚音速的B-2 的进气口也采用了常规的水平的边界层分离板,和进气口唇部一样,也做了尖齿状的隐身修形。

F-22 和F-117、B-2 不一样,不光要求隐身,更要求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性能。F-22 不光采用了弯曲的进气道(但弯曲程度不及B-2),还采用了介于机侧和翼下进气口之间的所谓Caret 进气口。这个Caret 进气口不光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同时向后斜切一刀,还将矩形的进气道截面扭转成斜菱形的,避免了侧面的直立平面。Caret 进气口在垂直方向的向后斜切一刀可以和F-15 的楔形进气口相比,在大迎角时具有将迎风气流兜住的作用,有利于发动机稳定供气。在水平方向向后斜切一刀则避免了唇部和前进方向成直角。然而,这样复合地斜切,加上进气道侧面和菱形机头的折边相当于边条,对进气口的气流场设计和整个飞机的气动设计要求很高,弄不好要弄巧成拙。Caret 进气口整个侧悬于机身,和机身的空隙正好作为边界层的泄流道,在机翼上表面开口泄放。取消的A-12 攻击机的进气口也属于Caret 进气口,当然A-12 没有超巡的要求YF-23 的设计要求和F-22 一样,但更强调隐身和超巡。YF-23 采用翼下进气口和向上的弯曲进气道。翼下进气口和机身下截面的形状是吻合的,也是梯形,但摈弃了边界层分离板,而是别出心裁地在进气口前的机翼下表面开了很多小孔,用于吸走边界层,然后向机翼上表面泄放。机翼上表面气压低于下表面,这是机翼产生升力的道理。YF-23 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原理,通过孔道将边界层从发动机进气气流中吸除,抽吸到上表面,解决了边界层分离的问题。不过不知道长期在恶劣环境使用时,会不会这样有孔道堵塞的问题。边界层分离板的结构彻底消失,

消除了一大导致强反射的前向孔穴。从这一点上说,YF-23 的进气口隐身设计比F-22 的Caret 进气口还要先进。翼下进气口还在气动上保证了发动机在大迎角下的稳定供气,这一点和苏-27

是一样的。F-22 代价之高昂,连财大气粗的美国都感到承受不起,于是作为高低搭配中低端的F-35 应运而生。F-35 的隐身和机动性要求都比F-22 放松不少,超巡要求索性放弃,所以飞机的设计也相应简单。F-35 采用了先进的DSI 进气口(意为无分离板超音速进气口,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take),巧妙地采用一个复杂形状的鼓包,将边界层的呆滞气流层从中间一剖为二,引向进气口两侧的边角泄放,而不影响主要的“干净”气流层稳定地进入发动机。这样,DSI 避免了边界层分离板,避免了前向隐形的一大隐患。机侧进气和单发也自然地保证了Y 形弯曲进气道的要求。DSI 进气口在进气口的局部设计比较复杂,但对整机的影响没有Caret 进气口或YF-23 那样的吸气式边界层分离来得大。但DSI 据说最优范围较窄,不适合

兼顾超巡和高机动的要求

落选的X-32 的进气口采用了所谓雷达屏障来达成隐形。这是像整流片一样的一组可动叶片。完全开启时,气流和雷达波都可以顺畅地进入进气道,完全关闭将使发动机窒息,当然不可以。但部分关闭,可以使入射的雷达波的大部分被叶片遮挡,剩余的漏网之鱼必须偏转一个角度才能进入内进气道,在返回入射方向时,大部分再次被遮挡,只有漏网之鱼中的漏网之鱼才能逃逸回去,大大削弱有效回波。内进气道的壁上涂敷吸波材料,进一步削弱有效回波。屏障片关闭的程度可由任务和威胁程度来决定,平时可以打开,以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条件和节约燃油;高威胁时关闭,以增强隐身。这个设计首先被用在F-18E 上,这也是F-18E 敢于称为“半隐形飞机”的主要原因。由于进气口位置十分靠前,机头结构引起的边界层问题不大,所以X-32 只约略在机头下部采取了类似DSI 的措施,但没有过于下功夫。真正机头进气的米格-15 到米格-21 根本不用对边界层采取任何措施,这也是早期单发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F-117 那样的雷达屏蔽格栅比较简单,用于低性能飞机比较合适。B-2 的翼上进气口的隐形最好,尤其对地面防空雷达,但不适于高性能的战斗机,拉大迎角机动时,进气稳定性很难保证。F-35 的DSI 用于对已经大体定型的飞机的隐身修形比较好,枭龙04 就采用了DSI。DSI 当然也可以用于新飞机。X-32 的雷达屏障也是一样,但对发动机性能有所损失。机头进气也恐怕对不需要座舱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更合适,这样可以缩短机头进气口到发动机的距离。F-22 的Caret 进气口适合于高机动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在性能上超过DSI,更是遥遥领先于雷达屏障。但YF-23 的吸气式边界层分离最为先进。不知道能不能将吸气式去除边界层和辅助进气结合起来,飞机上的发电机、空调系统有独立的进气口,如果和吸气式去除边界层结合起来,岂不一举两得?`

课设:基于进气道设计

基于A VL FIRE发动机进气道设计综述宋宝恒热工111班1101210142 摘要:利用仿真软件FIRE建立某柴油机进气道的三维模型,对进气流动进行CFD模拟计算,再用实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对比试验与计算结果,两者吻合良好。结果表明,CFD设计在柴油机进气道设计开发和性能评价中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柴油机;FIRE;CFD ;进气道 0.引言 进气道是柴油机重要零部件之一,它的几何形状对提高柴油机的充气效率、改善燃烧性能和降低排放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进气道设计主要采用经验设计和反复试验相结合,气道形状须经多次修正。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存储量和计算速度的提高以及CAD技术的逐步完善,计算流体力学CFD已经成为目前解决三维流动问题尤其是设计进气道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是对利用仿真软件FIRE建立柴油机进气道的三维仿真模型,并进行相关数值模拟计算的一篇综述,仿真计算后的结果经修正和实验验证后,结果表明,CFD技术的应用有益于克服传统设计带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省时,成本低,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柴油机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途径。 1.几何模型建立 利用CAD或者PROE构建所需进气道模型,如王志等人的《基于CAD/CAM/CFD的发动机气道研究》一文中,利用气道CAD造型,完成集气腔造型、气道曲面造型、合并气道型芯设计。 2.计算模型的建立 为了获得新设计气道的涡流比和流通系数,且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应在试验台条件下建立模型。在稳流试验台上,模拟气缸的长度一般取为2.5D。 将三维气道几何模型输入FIRE软件中,建立气道内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气道内的三维流动,分析流动特性,提供给缸内研究。 3.网格的划分 应用FIRE的FAME技术进行网格划分处理,网格类型包括四面体和六面体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

抗战时期中国自研军用飞机:缅怀中国的航空先驱

抗战时期中国自研军用飞机:缅怀中国的航空先驱(1) 2009-07-06 10:08:32 中华网论坛【大中小】发表评论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的英勇表现已经被广为传颂。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国的航空科研人员亦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顽强地开发了一系列军用飞机,尽管它们没有能够扬威于长空,也鲜为人知,但这一切不应该被埋没。 “研驱”系列战斗机

提到前掠翼飞机,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俄罗斯的苏-47或是美国的X-29,或许还会有人想到纳粹德国的JU-287(世界上第一种前掠翼重型轰炸机),但又有谁会想到,在战火连天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科技人员已在提高机动性的要求下开发出采用前掠翼的“研驱”系列战斗机。 事实上中国的早期的航空工业与其他的国家相比起步并不晚,最早有1909年制造第一架飞机的冯如(1883-1912,非常遗憾的是他在国内的一次飞行表演失事丧生,享年29岁,他拥有着中国航空史上的多项第一),后有谭根、饶国璋、张富天、袁葆光、田培业、潘鼎新、朱家仁等诸位先驱的不断努力奋斗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向国外飞机和各种零部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空军和地勤。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十几家的飞机制造维修工厂(较为知名的有:由福州到上海的海军制造飞机工程处,由广州、韶关、贵阳、昆明到宜兰的第一飞机制造厂,由南昌到南川又回南昌的第二飞机制造厂,由成都到台中的第三飞机制造厂,桂林的第四飞机制造厂,由杭州到垒允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大定、广州到台中清水的发动机制造厂,由杭州、长沙、乐山、回杭州到台中清水的降落伞制造厂,由成都到南昌再到台中的航空研究院,由于战争的原因他们大都经过屡次的迁移),除修理各型空军使用之作战飞机外,也自制及仿制各型飞机的零部件,同時也进一步的仿制及改进飞机。 但是当时我国各项与航空相关配套的基础工业不是还未形成就是实在是过于薄弱,以致于影响到了航空工业本身的发展。再加上当中国先有军阀割据,后有日本侵华,在长期战乱中,航空工业也就始终未能得到稳定的生存环境,发展自然也就更显得事倍功半,进展缓慢了。而当时各地中发展最好的还要数广东飞机制造厂,这和广东地方政府不迷信外国飞机,也敢于使用本国飞机有着很大的关系。从1928年起,广东飞机制造厂开始研制飞机,并将所有的飞机都定名为“羊城号”。据统计,广东飞机制造厂在1936年前共研制生产了“羊城”系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作者: ————————————————————————————————日期: ?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软件+电商专业09级(2)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1年6月 20 日起至2011年 6月 2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5#301)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机 概念。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认真查阅资料; (2)实验前准备好实验程序及调试时所需的输入数据; (3)实验独立认真完成; (4)对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按照书稿的规格撰写打印课设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正文中要有问题描述、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调试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和讨论等 (4)课设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3)课设考核 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

(1)出勤情况和课设态度; (2)设计思路; (3)代码实现; (4)动手调试能力; (5)论文的层次性、条理性、格式的规范性。 4)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爱英.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详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 实验与调试 3 实验室 撰写论文 1 图书馆 6)任务及具体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该模型机包含若干条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其中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寄存器访问指令,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学生须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出这些机器指令对应的微指令代码,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并利用机器指令设计一段简单机器指令程序。将实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通过联机软件将机器指令程序和编写的微指令程序存入主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通过联机软件显示和观察该段程序的运行,验证编写的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情况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并对程序运行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 学生签名: 亲笔签名 2011年6月20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设计思路:优( )、良()、中( )、一般()、差( ); (2)代码实现:优()、良()、中()、一般()、差();

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M形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第31卷 第5期 空气动力学学报V o l .31,N o .5 2013年10月A C T AA E R O D Y N A M I C AS I N I C A O c t .,2013??????????????????????????????????????????????????? 文章编号:0258-1825(2013)05-0629-06 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M 形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郁新华 (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针对飞翼布局无人机,进行背部M 形进气道设计三通过特定中心线形状和沿程面积变化规律的控制,完成一种短扩压大偏距进气道的设计,设计中兼顾了进气道的隐身性能三利用C F D 方法和风洞试验,得到了进气道的性能参数以及地面吸气特性二速度特性二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三从流场结构看出,M 形进气道唇缘外上侧流态较为恶劣,随着位置向后推移,该低能量流会逐渐分散开来;进口梯形截面向出口圆形截面的转变过程中,由于S 弯旋流作用以及横向扩展效应,使得低能流区域逐渐远离对称面三研究结果表明:该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 总压恢复系数大于0.98,可为此类无人机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依据三关键词:飞翼无人机;进气道;C F D ;风洞试验;气动特性中图分类号:V 21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1-11; 修订日期:2012-05-10 作者简介:郁新华(1972-),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从事无人机总体气动设计二飞机/发动机匹配等研究.E -m a i l :y u x i n h u a @n w p u .e d u .c n 引用格式:郁新华.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M 形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J ].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31(5):629-634.Y U X H.D e s i g na n d a e r o d y n a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Ms h a p e d i n l e t o n f l y i n g w i n g U A V [J ].A C T A A e r o d y n a m i c aS i n i c a ,2013,31(5):629-634.0 引 言 飞翼式布局具有较大的升阻比和较好的隐身特 性[1-2] ,因而属于一种比较理想的无人机气动布局三国外许多飞行验证机如美国X -47二 臭鼬二哨兵无人机,英国的 涂鸦 雷神 验证机,法国的 神经元 均属于飞翼布局三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该类无人飞行器进气道均采用背负式进气道,并与飞行器机体外形匹配一体化设计,进气口采用多棱角边唇口外形,形式有狭缝 八 字形二后掠三角形和 M 形,并以 M 形居多三 多棱角边唇口外形会使得进气道进口的气流流 动变得特别复杂,而唇口是影响进气道性能的敏感部位,进气道唇口的流动分离会直接影响总压损失和流 场畸变[3] 三另外,为了遮掩大部分压气机,降低雷达 R C S 和降低结构重量, 这种进气道内管道常设计成S 弯二管道相对较短[4-5 ];因此,内通道具有短扩压二大偏距的特点,其内型面存在剧烈变化和弯曲,会导致较强的流向和横向的压强梯度,形成复杂的二次流[ 6] ,并很容易在管道内出现较大的气流分离,故此类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低,畸变指标较大三国内对此类形式的进气道研究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这种进气 道的设计研究,为此类飞行器进气道设计提供依据三 1 M 形进气道设计1.1 进气道进口设计 针对类似 神经元 无人机构型开展M 形进气道的设计三考虑到雷达隐身的需要,发动机采取背部进气方式,进气口斜切平面与垂直面成30?的夹角,进气道唇缘与机翼前缘平行,进气口与机身型面光滑融合过渡,选定喉道截面形状为梯形+倒圆(图1)三 喉道面积A t h 需确保通过发动机所有工作状态下的流量,喉道马赫数M a 的大小与发动机进口平面的总压恢复二畸变大小有关系三由于无人飞行器飞行马赫数M a 数不大于0.8,因此考虑喉道M a 数时以地面起飞时M t h =0.45而确定,从而保证空中M t h 数不大于0.6三 A t h = K G m T σ 0.0404p q ( λt h )式中,K 为考虑冷却及引射流量的修正系数,G m 为发动机空气流量,σ为总压恢复系数,P 为来流总压, T 为来流总温,q ( λt h )为气动函数三 为使来流流场均匀, 在进口和喉道之间设计成收敛形;为减少攻角二侧滑角时的压力畸变,根据以往

反隐身技术

电子新技术讲座学习有感 ————反隐身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081班黄谱军7020908012 摘要: 简单介绍了中外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反隐身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隐形技术研究状况给出了一些反隐身技术和它们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雷达,隐身,反隐身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以常规体制雷达为主,实现国土全域预警覆盖,探测目标实时性强,可全天候工作的对空情报雷达网。 记者从中国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对空情报雷达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军雷达兵自1950年以来在全国各个重点地区、重点方向、重点目标上构筑起了各种雷达站,由此组成了国家对空防御的“第一防线”。 从组建开始,空军雷达兵就是全军的高技术兵种之一。现在,这支队伍中85%的军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九五”以来,国家又持续对空军雷达兵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重点建设。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方磊透露,空军预警探测系统整体作战能力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方磊介绍说,空军60%的有人值守雷达站设置在高山、海岛等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和空军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边远、艰苦地区雷达兵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病难”问题;对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雷达站,实施了定时换岗休整制度;为驻站官兵家属、子女的就业、上学,制订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方磊说,空军雷达兵未来将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着力实现由保障防空作战向保障防空作战的同时重点保障空军进攻作战转变,由保障日常单一飞行兵器向保障高技术、多样化飞行兵器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向保障三军联合作战转变。 专家们预言,21世纪前20至30年,“全维防空”将成为防空的基本模式。 “全维防空”是指为维护国家空天安全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即以防御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控制国家的全维空中安全环境,通过航空航天空间对敌方空中和地、海面目标施加一切打击。 “全维防空”将防御范围超越大气层,扩大到外层空间,这是适应军事行动向太空扩展的必然选择。 “全维防空”的基本任务是控制国家空天安全环境,目标是创造无敌方空天威胁和侵害的稳定态势,这种态势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三层。这种防空模式,要求人们树立信息防空观,运用信息化作战手段,采取与信息化对抗规律相适应的样式和方法。

美国B-2隐形飞机

隐形飞机的技术原理是什么(图) B-2隐形轰炸机 F-117战斗轰炸机 第一次听到隐形飞机的人一定会认为,隐形飞机就是让我们看不见的飞机,其实不然,隐形飞机只是不能让雷达发现。如何不被雷达发现?这得从其技术原理说起。雷达的测量方法是先发出高频电磁波,当有物体存在时,物体会把这个电磁波反射回去。雷达设有接收装置,再根据物体的回波就可以发现物体。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雷达的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的雷达等防空探测器早期发现,从而实施拦截、跟踪和攻击。当前,关于

隐形飞机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外形隐身技术,主要通过降低飞机的电磁回波、红外光波和声波这些可探测特征使其隐身。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标如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由此可见,飞机要想不被雷达发现,除了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波的探测范围外,就得想办法降低对雷达波的反射,使反射雷达波弱到敌人无法辨别的地步。有一个衡量飞行器雷达回波强弱的物理量:雷达散射截面积(缩写为RCS),是指飞机对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雷达隐身的方法便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减小飞机的RCS。例如美国的B-52轰炸机的RCS大于100平方米,很容易被雷达发现,而与其同类的采用了隐身技术的轰炸机B-2的RCS约为0.01 平方米,一般雷达很难探测到它。 目前,用来减少飞机RCS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飞机的外形和结构,二是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 为了使飞机达到低可探测性,隐形飞机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非常规布局,消除小于或等于90°的外形夹角,发动机进气口置于机身背部或机翼上面,采用矩形设计并朝上翻。两个垂直尾翼均向外斜置,机身与机翼融为一体,使飞机对所有雷达波形成球

浅谈民用飞机短舱进气道结构设计

浅谈民用飞机短舱进气道结构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安装先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民用飞机进气道结构设计,包括进气道消声结构的设计。 关键词:进气道结构设计消声设计 0.概述 高涵道比、高效率的先进的动力装置是民用大型客机的心脏。作为动力装置重要组成部分的短舱进气道,对于整个动力装置的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进气道设计要求 进气道的内部通道设计必须保证在发动机各种工作状态下能供给发动机所需要的空气流量,并为发动机风扇进气面提供均匀流场和高总压恢复系数。进气道结构设计中,应运用声学处理技术,以最大程度减小发动机外传噪声,使飞机符合FAR-36部适航标准的要求。短舱进气道应当与风扇叶片一样具有抵抗飞行中鸟撞的能力。进气道必须采取防冰措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发动机及其进气系统上,都不产生不利于发动机运行或会引起推力严重下降的冰积聚。 2.进气道结构设计 进气道主要由唇口蒙皮、前隔板、后隔板、内壁板、外壁板和连接法兰组成。 进气道唇口蒙皮通常采用铝合金材料,表面阳极化处理,外表面打磨光滑,能够承受雨砂的侵蚀和冰雹的冲击,并且是防鸟撞的第一道防线。进气道唇口蒙皮通过角材与进气道后隔板与外壁板相连接,角材之间通过接头连接。进气道前隔板组件由腹板、径向肋、加强件、开口和管路支架组成。腹板由钛合金退火材料成形,以承受防冰管路的高温,由左右两块拼接而成。腹板上通常布置有径向肋,主要对结构起到加强作用。进气道前隔板组件通过角材与唇口蒙皮、内壁板和外壁板相连接。进气道前隔板组件主要承受的载荷为鸟撞冲击载荷,是防鸟撞设计的主要结构件。 进气道后隔板组件由腹板、径向肋、开口组成。腹板通常采用钛合金退火材料成形,由左右两块拼接或者整体成型,主要吸收FBO工况时风扇打出能量。腹板通常有径向肋,材料为钛合金,主要对结构起到加强作用。进气道后隔板组件在外侧通过角材与外壁板相连接,并且通过角材提供风扇罩罩体搭接区域;后隔板组件在内侧通过角材与内壁板相连接。进气道后隔板组件是防鸟撞结构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保证鸟的撞击不会穿透后隔板打到风扇舱段,后隔板的变形不能引起燃油管路以及其它系统的损坏以危及到飞行的安全。同时,尽管FADEC 位于风扇舱段区而不在进气道内,但是不能允许鸟撞击后隔板变形而接触到FADEC。因此后隔板需要布置一定数量的钛合金材料径向加强肋。后隔板通常也是风扇舱段火区的前向边,因此后隔板需要采用钛合金退火材料且必须布置防

隐形飞机的材料

所谓材料技术,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其RCS,“迷盲”对方雷达,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这里所说的吸波材料是靠雷达波在材料中感生的传导电流,产生磁损耗或电损耗,以衰减雷达波,进而减少目标的RCs。这些材料包括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炭黑、陶瓷电解质和铁氧体等,它们可以以添加剂的形式引入飞机的表面涂层中,也可以直接加入到橡胶、树脂等高分子粘合剂中,制成具有隐身性能的复合材料板材或飞机结构。据报道,美国F-117A飞机的表皮涂层中就使用了至少6种以上的吸波材料;而B-2隐形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则都直接采用了吸波材料结构。所谓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产生以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以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在机身上适当地“开口子”或“拉槽”,人为地产生一些“谐振腔”,这些谐振腔会在入射波的激励下自动产生以抵消入射波的附加波:另一种做法是通过飞机内部的专门装置来产生附加波,该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反射)电磁波的分布相同,幅值相等,但相位相反,因而附加波和散射电磁波可以相互抵消。等离子体是由电子、正负离子、中性气体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的第四态物质。等离子可以通过专门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来产生,也可以通过物体表面涂敷放射性同位素来产生。不管何种产生方式,只要飞机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足够电离密度和厚度的等离子体,雷达辐射的电磁辐射就会有一部分被等离子体吸收,另一部分则在等离子体层中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有效反射。这就是所谓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对付性能越来越高的雷达侦察系统,除了上述几种技术以外,最近两年,一种被称作“电子隐身”的反雷达探测技术也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减少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办法,来抑制飞机本身的电磁辐射,降低被雷达侦察到的概率。采用这种技术的有美国的第四代战机F-22等。红外隐身技术,降低飞机热辐射发动机尾喷管、尾气和飞机表面气动加热是现代作战飞机的三大热辐射源。这些热辐射源产生的热(红外)辐射常常使得飞机很容易被红外探测系统发现,或者被红外制导导弹“盯梢”,从而给飞机招来灭顶之灾。红外隐身技术的实质就是想方设法降低飞机的热辐射,减小飞机与背景之间的温差,使红外探测系统看不见或看不清。现代飞机喷气发动机尾喷管排气的温度大约在1000℃左右,是飞机上最强的热辐射源。降低尾喷管热辐射的根本措施是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为此,飞机可以采用一种所谓的矩形二元尾喷管,加大尾喷管和冷空气的接触面,以利于尾喷管散热以及燃气射流与冷空气的混合,.降低红外幅射。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在美国的F—117A、F-22战斗机和B-2隐形轰炸机上。除了使用矩形二元尾喷管外,有效控制发动机加力(飞机在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或涡轮风扇发动机后面的加力燃烧室所获得的附加推力,加力能提高飞机航速)也可降低飞机尾喷口的热辐射。飞行员在使用飞机发动机加力时,高温燃气中普遍缺氧,加力燃料室中喷出的油料不能充分燃烧,常常随燃气射流排到大气中去。剩余燃料遇到充足的氧气后会继续燃烧,形成高温尾焰,其红外特征异常明显。因此,可以考虑使用不带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如,美国的F-117A、B-2隐形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对付性能越来越高的雷达侦察系统,除了上述几种技术以外,最近两年,一种被称作“电子隐身”的反雷达探测技术也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减少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办法,来抑制飞机本身的电磁辐射,降低被雷达侦察到的概率。采用这种技术的有美国的第四代战机F-22等。红外隐身技术,降低飞机热辐射发动机尾喷管、尾气和飞机表面气动加热是现代作战飞机的三大热辐射源。这些热辐射源产生的热(红外)辐射常常使得飞机很容易被红外探测系统发现,或者被红外制导导弹“盯梢”,从而给飞机招来灭顶之灾。红外隐身技术的实质就是想方设法降低飞机的热辐射,减小飞机与背景之间的温差,使红外探测系统看不见或看不清。现代飞机喷气发动机尾喷管排气的温度大约在1000℃左右,是飞机上最强的热辐射源。降低尾喷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 俄罗斯五代原型机T50的首飞唤起了公众对于其航空工业实力的强烈关注,对T50设计思想分析和性能推测就没有停止过。起初,由于只有T50首飞时的小段视频作为分析资料,对于T50的分析大多局限于整体而没有细节。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的T50进气道正面清晰照片为偶们分析T50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成就了现在异常流行的“毛五悲剧”。网友们对T50采用弯度很小的S形进气道恶评如潮,纷纷大呼“T50隐身性能悲剧了”,以至于上军网不顺便踩一脚俄罗斯五代机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其主要理由就是现代隐身飞机为了遮挡发动机风扇叶片都采用了S形隐身进气道设计,而T50的发动机叶片竟然非常不和谐地裸露在众人的视野中。其实,进气道乃至飞机隐身技术是隐身与各方面性能指标权衡的艺术,进气道隐身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是否采用S形进气道对发动机叶片进行遮挡,也不是判断一型飞机隐身性能优劣的标准。路人皆知的芙蓉姐姐总喜欢把自己的肉体扭曲成怪异的S形,难道性能尖端的五代作战飞机非要把自己的进气道也弄成神似芙蓉姐姐腰肢的模样就叫隐身了么? T50照片,图中能清晰的看到发动机叶片 雷达隐身原理 雷达隐身就是控制和降低军用目标的雷达特征,迫使敌方电子探测系统和武器平台降低其战斗效力,从而提高军用目标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狭义地说,雷达隐身就是反雷达的隐身技术。一般说来,雷达隐身代表了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之间的一个折衷,其利和弊两方面最后应得以平衡。例如,当修改目标外形设计以获得雷达隐身时,雷达截面在一个观察角范围内的减少通常伴随着在另一些观察角上的增加,并且外形的修改又往往会带来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己经知道,如果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则可通过在材料内能量的耗散来实现雷达隐身,而在其他方向上的RCS电平可保持相对不变,但此时也是以增加重量、体积和表面维护问题为代价的,使目标的有效载荷和作用距离受到影响。因此,每一种雷达隐身的方法都包含了它自己的折衷选择方式,而它们又决定于特定目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1034010016 摘要: 在现代战争中,被誉为“千里眼”的雷达既要监视和搜索敌方目标又要做到不被敌方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发现,从而避开反辐射导弹和隐身目标的打击与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雷达必须兼具隐身与反隐身特性才能在现代战场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1 雷达隐身技术实现雷达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 (1)材料隐身,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透波材料达到隐身的效果;(2)电子措施隐身,利用各种电子手段达到隐身的效果;(3)等离子隐身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达到隐身的效果。 1.1 材料隐身 雷达吸波材料按其用途可将其分为涂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干涉型和转换型。干涉型是使雷达波在入射和反射时的相位相反,或材料表面的反射波与底层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转换型是材料与雷达波相互作用时,产生磁滞损耗或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为热能而散发掉。 1.1.1 雷达吸波涂层 这是涂敷在武器表面的一类吸波材料,它由胶粘剂中加入具有特定介质参数的吸收剂制成,吸收剂的特性决定吸波涂层的吸收雷达波的性能。目前采用的吸收剂主要有:羟基铁吸收剂、铁氧体吸收剂、耐高温陶瓷、导电高聚物材料、纳米材料、多晶铁纤维吸收剂等等。 1.1.2 结构型吸收雷达波材料 这是以非金属为基体(如环氧树脂、热塑料等)填充吸波材料(铁氧体、石墨等)、由低介电性能的特殊纤维(如石英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的复合材料,

它既能减弱电磁波散射又能承受一定的载荷。与一般金属材料相比,重量轻、刚度强、强度高。 1.1.3 智能型隐身材料 这种材料能感知和分析不同方位到达的电磁波特性或光波特性,并做出最佳响应,以达到隐身的目的。从结构上看,智能材料实际上是器件和线路的集成。 1.2 电子措施隐身 在当前战争中各种电子设备自身的隐身特性也至关重要,如何尽早发现对方同时又不被对方发现也是现代战争中提高自高生存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电子干扰和欺骗利用电子干扰手段提高飞行器或设备在战场上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有:由侦察设备搜寻出对自己有威胁的雷达频率,用这种频率发射脉冲,使对方雷达显示屏上出现虚假信息;利用电子干扰设备不断发送干扰信号;采用诱饵系统,针对敌方探测发送欺骗信号误导敌方,从而保护真实目标。(2)有源对消利用相参信号的干涉效应,采用相干手段使目标散射场和人为引入的辐射场在敌方雷达探测方向相干对消,在雷达接收天线处与目标真实回波相抵消,从而减弱雷达接收到的目标真实回波,达到隐身的效果。(3)采用无源探测手段无源探测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目标自身的辐射探测和跟踪目标,目标本身就是辐射器,辐射源是自身所携带的各种电子设备;另一种是利用别的辐射器发射电磁波探测和跟踪目标,目标本身不直接发射电磁波,辐射来源有可能是各种现存的商业或民用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信号。无源设备本身不发射射频能量,所以不能被截获,从而可以避免反辐射导弹的攻击。(4)采用低截获概率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通常采用多种综合措施,使雷达被探测的概率减为最小。低截获概率雷达一旦捕获到目标,立即自动调节辐射能量,降低到跟踪目标所需的最小功率值,在时间、空间、相位和频率方面控制雷达的发射,并快速改变其发射频率,从而降低自身被发现的概率。(5)采用连续波雷达连续波雷达工作时将连续波雷达信号变成编码噪声,扩频后分布在一个大频带上,隐藏在敌方侦察接收机的噪声电平以下,从而降低被侦测到的概率。这种雷达可有效地工作于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环境下。

我国探测隐形飞机新雷达研制成功

真假?中国新研制雷达将使隐形战机走下神坛!2010-09-07 15:37:29.0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 20-30 公里高度直到太阳大气这一广阔的日 地空间环境中的基本物理过程。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电离层及电波传播研究和教学的单位。1981年,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年,经论证进入“211 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总投入强度达1335万元。主要研究方向:电离层与磁层研究、中高层大气环境及其电磁波诊断方法、日地系统扰动传播及空间天气预测等。 空间物理监测学是们很复杂的学问,它的研究监测范围则按其监测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中层大气、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日球、宇宙线监测等。在这里笔者不想多说,为了简单明了的让军事迷们明白,我就简单说明下高速战机在空间物理场中引发的一系列物理变化。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高速的,在飞行中会引起空气涡流、空气压力变化、空气带电离子变化、水蒸气变化、红外辐射等一系列的空间场景变化,这种变化是很剧烈的,能监测到这种变化的物理现象,就能监测到任何飞机的行踪,当然,这也是很困难的。最早的空间物理场监测手段,就是红外监测,红外雷达可以归纳到这一类,但红外监测飞机具有局限性,就是监测距离一般都比较短,大多在50公里以内。现在第四代战机又加装了红外抑制技术,并采取了多种红外诱导手段,使监测能力大打折扣。广大军事迷们都会在歼11的图片上看到驾驶舱前面有一个圆形的突出物体,它就是歼11的红外线探测雷达,它能够探测到40公里以外的空中100W的红外能量体,拿军方的话来说,就是在40公里的位置上发现第三代战机(如F16)喷气热能量,由于F22等四代战机采用了红外抑制技术,发现距离最远大概是20公里。 如果想让隐形战机现身,空气水蒸气电离子监测是最有效的手段。喷气战机在空中飞行,机身会和大气剧烈摩擦,从而使周边空气分子和水蒸气分子带电,在空中形成一个彗星型的电离子带,如水面舰艇行驶留下的尾流现象。能监测到这个空间电离子带,任何战斗飞机也无法躲避被追踪的命运。我国最早于2002年开始研制空间电离子监测雷达,当时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天气监测,监测空气中带电的云团,来给未来战场提供准确的天气情报。云团是怎样带电的,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我这里也不需要进行介绍。空间电离子监测是项复杂的技术,工作原理就是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脉冲波,电磁脉冲波与空间电离子相撞,产生新的放电现象,再用高精度接收器接收放电现象产生的电波。2004年我国第一台实验性空间电离子监测天气预报雷达研究成功,在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又于2008年设计出两坐标空间电离子监测天气预报雷达。2008年9月,新的两坐标空间电离子监测天气预报雷达在东南沿海测试过程中,无意发现了几个扫帚型电离子带,电离子带的快速移动引起在场科技人员的极大兴趣,后经望眼镜观测,是我国海军航空兵的某战机中队在实验区域做飞行训练。消息传到军委后引起极大的震动,在10月份就下达了军用空间三坐标电离子监测雷达的命令,要求在2012年以前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然而,空间电离子监测雷达的研制却影响到了我国第四代战机的进度,因为以前的隐身设计理念面临全面落伍的危险,沈阳飞机研究所于2009年对我国F-XX第四代机设计方案进行重新修整,可以确定的是,新的第四代战机外形绝对不是美国F22那样的,也不要用F22 战机所具有的技术特征来衡量我国的F-XX第四代机。 我国在空间物理场监测方面研究目前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并世界首次破解了“音障空气蒸气锥”现象,这得益于我国科学家的辛勤努力。“音障空气蒸气锥”现象,比较专业的军迷都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报告 院系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容 (3) 三、课程设计原理 (3) 四、工区数据 (4) 五、课程设计步骤 (5) 1、建立工区 (5) 2、资料加载 (8) 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 4、断层解释 (13) 5、构造图绘制 (14) 六、心得体会 (15)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 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 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进气道设计.doc

喷气式飞机进气道是一个系统的总称,它包括进气口、辅助进气口、放气口和进气通道,因此它是保证喷气发动机正常工作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它对发动机是否正常工作,推力大小等有着到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对飞机性能尤其是战斗机有很大的影响。其作用是:第一,供给发动机一定流量的空气。螺旋桨飞机靠螺旋桨工作拉动空气向后运动带动飞机做相对运动前飞,螺旋桨发动机燃烧也需要空气,但它的用量无法与喷气发动机相比,而且在高空空气稀薄,含氧量代,发动机效率会急剧下降,喷气发动机所需的空气量惊人,动辄每秒以上百千克计,如“海鹞”的发动机空气流量为196千克/秒,中国飞豹的则是2×92千克/秒,美国F-15的是2×121千克/秒;第二、保证进气流场能满足压气机和燃烧室正常工作的要求,喷气发动机压气机进口流速约为当地音速的0.3- 0.6M,而且对流场的不均匀性有严格限制。在飞行中,进气道要实现对高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进气道的增压作用越来越大,在超音速飞行时的增压作用可大大超过压气机。 进气道分为不可调进气道和可调进气道。不可调进气道,也就是进气道形状参数不可调节,只能在某种设计状态下才可高效工作的进气道,它只在设计状态下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这时进气道处于最佳临界状态。在非设计状态下,譬如改变飞行速度,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工作可能不协调。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超裹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处于低效率的超临界状态。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低于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将处于亚临界溢流状态。严格上讲,超音速进气道和亚音速进气道都会使阻力增加,不排除某些亚音速进气道或许出现前缘吸力大于阻力的情况,但过分的亚临界状态使阻力增加,并引起进气道喘振。为了使进气道在非设计状态下也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提高效能,广泛应用可调进气道,常用的方法是调节喉部面积和斜板角度(最好专门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配图。),使在任何状态下进气道的通过能力与发动机的要求一致。另外,在亚音速扩散通道处设有放气门,将多余的空气放掉,防止进气道处于亚临界状态,同时,在起飞时,发动机全加力工作,气流量需求很大;而且因为速度低,要保持同样气流量的需求,需要的捕获面积增大。因此为了解决起飞状态进气口面积过小的问题,还设置有在低速能被吸开的辅助进气口。 飞机进气道设计中几个重要的设计指标是总压恢复、流场畸变水平和阻力大小。在进气道设计中,必须参照这几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它也是反映飞机整体性能的关键参数。 总压是气流静压和动压之和,表征了气流的机械能,总压恢复是指发动机进口处的气流总压与进气道远前方来流的总压之比,是进气道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表示气流机械能的损失,对于超音速进气道,总压恢复主要与斜板级数和角度所决定的激波的级数和波后流动参数有关。 流场畸变水平表征了进气道提供给发动机的气流的均匀程度,一般用进气道流场中的最高总压与最低总压值之间的差值表示,它影响着发动机的喘振裕度,间接关系着飞机的安全。进气道设计时一般考虑的阻力是外罩阻力和附加阻力,其中附加阻力又叫溢流阻力,是指在进入进气道的气流量大于发动机所需流量时,由于部分气流从进气道口溢出而导致的阻力。进气道的形状选择和位置的布置应该满足发动机有较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或应保证飞行器具有最佳性能要求或应保证飞行器能达到最佳飞行性能的要求。进气道的设计在科技的带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喷气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可以说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已成为飞机机体设计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进气道设计成为飞机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飞机进气道发展到现在主要分为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

vf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vf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09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系统,它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好帮手。 此软件功能齐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适合各种学校对繁杂的学生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严格的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强大的查询功能。它可以融入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我们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 计、表单的设计、表单与数据库的连接、SQL语言的使用和了解它的功能:数据定 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以及简单VF程序的编写。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 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并对Visual FoxPro6.0 的各种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今社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 1 -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 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系统 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界面 登录 管理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信信信信信 息息息息息 录查浏修删 入询览改除 三、系统设计内容及步骤 3.1创建项目管理文件 1.启动foxpro 系统,建一个项目管理器,命名为“学生管理”。 哑 目f ■ 也 电 岂同左 矣 氏H. 0 存 JI 蛋誤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