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探测隐形飞机新雷达研制成功
精选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技术与材料

• 1、吸波材料的发展
• 荷兰首先将吸波材料用于飞机隐身。
• 其后,德、美等国也将吸波材料用于飞机和舰艇。
• 60年代,美国将吸波材料用于U2高空侦察机。
• 70年代,美国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14、F16、F18战斗机上使用了吸波材料。
• 8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ATF、B1 、A10等型号的隐身飞机。
• 80年代中后期相继面世的美国隐形飞机无疑代表了吸波材料实际 应用的巨大成就。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是F117、B2、F22、A 12等隐形飞机。F117隐身战斗机的成功,系统地运用了各种缩 减雷达散射截面的措施,其RCS值为0.2m2。B2隐形轰炸机的 RCS值仅为0.01m2。
1.1.2、“乔装打扮”——隐身材料技术
• 所谓“乔装打扮”,主要是指采用能吸收或透过雷达波 的涂料或复合材料,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达 不到预期的目的。
1.1.3、“随机应变”——微波传播指示技术
• 所谓“随机应变”,是指钻雷达波传播中的空子,利用 计算机预测出雷达波在大气中传播情况,使突防飞行器 在雷达波覆盖区的“空隙”、“盲区”或“波道”外飞 行,就可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顺利突防。
e: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如改进武器装备的结构, 采用特殊材料或涂料,以减少向外辐射电磁能等。
1.4、匿迹潜形---反可见光探测隐身技术
• 控制目标的电磁辐射和红外辐射特征,虽可 对雷达、电子、红外探测系统达到隐身目的, 但对可见光波段的光学探测、跟踪、瞄准系 统达不到隐身目的,所以,反可见光探测隐 身技术也在研究和发展。
a:现用或研制中的隐身飞机都以 单站雷达 为对抗目标 。
• 现在的隐身飞机只能对抗单站雷达,很难在所有被照射 的角度上都达到很小的雷达截面。F-117A正前方迎头正 负30度之内雷达截面平均值为0.02平方米,但从前半球 45度至侧向,其雷达截面会增加25-100倍,从上方侦察 时,更容易被发现。
侦查隐形飞机的雷达原理

侦查隐形飞机的雷达原理隐形飞机(也被称为隐身飞机)是指具有较小雷达反射截面(RCS)的飞行器,它们能够减少雷达波的反射,从而降低被雷达侦测到的概率。
这种飞机经过优化设计,主要是通过减少雷达反射来减小目标物体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雷达系统发现和跟踪。
隐身飞机的设计与雷达原理有密切关联,下面将详细讨论雷达原理对隐形飞机的影响。
首先,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对理解隐形飞机的研究和开发至关重要。
雷达是一种主动探测系统,它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雷达波),并接收其返回的回波来探测目标物体。
当雷达波与目标物体相互作用时,一部分能量会被目标物体吸收,另一部分则会被反射回雷达系统。
雷达系统会分析接收到的回波,并根据其强度、回波时间等特征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
隐形飞机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减少雷达波的反射,使其在雷达系统中尽可能不可见。
隐形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RCS)是评估其隐身性能的重要指标,RCS越小,表示飞机在雷达系统中被探测到的概率越低。
为了降低RCS,隐形飞机采取了一系列设计措施,利用雷达原理的特点来减少反射。
其中一个主要策略是减少飞机表面的辐射源,降低目标捕捉者的电磁波返回。
例如,采用平滑的表面,减少棱角和尖端部分,可以减少电磁波的反射。
此外,使用吸波材料涂层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这种涂层可以将电磁波吸收,而不是反射回雷达系统。
另一个关键策略是通过有效的形状设计来降低目标的RCS。
采用低可见性(Low Observable, LO)设计,使得飞机的雷达截面积最小化。
例如,使用斜面设计可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同时避免了目标捕捉者的正面探测。
此外,采用激活阵列雷达系统时,隐形飞机还可以通过改变发射源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使用干扰技术来干扰目标捕捉者的雷达系统。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利用雷达的工作频率和波长选择。
不同的雷达波对不同大小的目标反射特征有不同的敏感度。
隐形飞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雷达系统的工作频率和波长,以选择较小的工作波长。
关于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基于受激辐射理论的反雷达探测技术

多基地雷达探测
所谓受激辐射 ,是指处于高能级的粒 子在外来光的影响下 , 跃迁到低能级 , 辐射 个具 有和 外来 光特性完 全相 同的光子 。 这个 “ 外来光子” 当然可以是雷达发射 出的
一
引言
在当今信息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态势下 ,战场信息的获取往往决定着战场 主动权的 归属。伴随着人们对 电磁波的了 解和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 ,战斗装备的隐 身和反隐身都 有了近似光速的发展 ,成为 当今每个军事 强国竞相争夺的制高点。
一
就是对地面 和空 中的雷达发射 、接收设备 进行合理布局 , 组成严密配套 、 空地一体的 雷达网 ,运 用交 叉定位来确定隐形飞机 的 位置。 针对这种 多点定位 的雷达测量 , 可以
将 爱 因斯 坦 的受 激 辐 射 理 论 结 合 光 电 系统 的一些知识加以应用 ,理论上可以产生很 好 的效 果 。
电磁 波 。 论 雷 达技 术如 何 发 展 , 最核 心 无 其 的原理就是接收 自身辐射的电磁波 ,经过 信号的放大和处理 , 判定 目标 的方位信息, 将信息输入到显示屏上 , 实现可视化 。 经过 爱 因斯坦受激辐射发出的电磁波具有和激 励 波 完 全 相 同 的性 质 , 就 是 说 , 也 系统 将 模 拟 出无 数 地 方 雷 达 完 全 无法 辨 别的 虚 假 目
关于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
一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 辫
鍪镶 蕊
豢枣
蔡I P 国防科技 大 学 4 0 7  ̄l l0 l 108
臆身技 术 的本 质是通过 控 静武 器 系统的 信号 j
特 月 '使 其难 双被 发现 、识别 和 跟踪打 击 , 鑫 E
从 而达到 隐身 的 目的 其本质决 定 了隐 身技
中国构筑对抗隐形战机的防空体系

中国构筑对抗隐形战机的防空体系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10期在本届两会上,总理李克强罕见地将“保持空防稳定”写进了他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空防”的概念。
这也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空防能力尤其是反隐身能力的关注。
在本届两会上,总理李克强罕见地将“保持空防稳定”写进了他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空防”的概念。
这也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空防能力尤其是反隐身能力的关注。
美亚太部署隐身战机威胁中国空防一提到对中国空防能力威胁最大的武器,人们自然会想到遍布中国周边的美国海空军基地内部署的各类隐形战机。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越来越多的F-22、B-2和F-35这些具备隐身性能的先进战机被部署到亚太地区。
仅F-22战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就部署了超过60架之多,而且这些战机经常因为各种“需要”而被临时抽调到离中国很近的日本冲绳佳手纳空军基地。
这一美军在远东最大的空军基地距离中国的钓鱼岛仅150公里,距台湾海峡中间线仅400到500海里。
日本媒体称,美国将在2017年在佳手纳基地部署隐形战斗机——F-35。
这无疑对中国的空防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压力。
现代隐身技术,是一门在军事对抗中发展而来、主要服务于军事的综合性尖端学科,其作用是针对现代雷达、光学和声学等主要侦测手段,采取降低雷达散射截面、光电对抗、视觉伪装、消音和机动规避等主被动措施,降低被对手发现和跟踪的概率,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并藉此获取不对称作战的优势。
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军事霸权国家,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隐身飞机数量种类最多,技术最为成熟的国家。
隐身战机已成了美国新型军事霸权的一个图腾。
隐身战机的出现对现代战争中突袭与反突袭作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隐身战机面前,普通预警系统将失去预警功能,传统的防空兵器也无法发挥作用。
采用隐身技术的作战飞机,由于其目标信息特征小,一般的雷达系统无法发现,可大幅压缩预警探测体系目标发现距离,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拦截武器制导距离,使敌方整个防空体系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制导和拦截,对于提升作战飞机的作战效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给反空袭作战带来很大的困难。
量子雷达

用途
用途
研究人员计划将来用该技术于识别隐身作战飞机,当截获到敌方防空雷达信号时,将信号的量子特征进行修 改,并自动形成一只鸟的信号发送往敌方雷达,这样似乎可以达到传统的隐身目的,但新型量子雷达却很容易揭 穿这一诡计。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第一次使用量子力学研制的成像系统,成果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可以不受到任何雷达干扰措施的影响。然而,量子侦测技术所需的设备可以由全球范围的实验室研制出来,但还 没有装备到军队。
中国
中国
上月,中国电科首部基于单光子检测的量子雷达系统在14所研制成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科27所 以及南京大学等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量子探测机理、目标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 测原理的实验验证,并且在外场完成真实大气环境下目标探测试验,获得百公里级探测威力,探测灵敏度极大提 高,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
原理
原理
在本项研究中,工程师们使用新型侦测技术能够揭穿频率干扰等反制手段,来自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小 组展示了如何通过光子的量子属性来获得先进的反隐身技术。对此,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这项新的侦测技 术依赖于任何一个测量光子的行为总会摧毁它自身的量子特性,由此就可通过破坏原来光子的量子特征来重新模 拟出虚假的光子属性,以达到欺骗目的。
量子雷达
20xx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光学研究所研制的的雷达
01
03 用途
目录
02 原理 04 中国
基本信息
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光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抗干扰的量子雷达,这种雷达利用光子对 目标进行成像,由于任何物体在接收到光子信号之后都会改变其量子特性,所以这种雷达能探测到隐形飞机,而 且几乎是不可被干扰的。
如果一架雷达隐形的飞机试图拦截这些光子并重新发送虚假信号,雷达回波仅相当于一只鸟的面积就可以掩 盖自身的真实位置,但量子雷达在这一欺骗过程中也发现了敌方飞机的踪迹。这项新发明在技术工程上也有相似 的运用,比如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量子密钥加密,通过改变密钥的量子属性来达到目的。来自罗彻斯特光学研 究所的科学家梅胡尔·马利克(Mehul Malik)利用该技术对远程隐形轰炸机进行反射光子测试实验,测量反射信 号的极化错误率。
怎样发现隐形战机?

怎样发现隐形战机?怎样发现隐形战机?欢迎进入阿劳博客《十万个怎样》,是一个帮助您解决问题的百科博客。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网友们参考。
由于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断的更新和变化,文章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的地方,还有待不断的完善。
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可以在我的博客下方留言。
博客尾部的相关联文章可能会给您带来一定的帮助,并引入另外一个内部链接区里,最终找到您想知道的问题答案。
下面就对关于怎样发现隐形战机的问题进行解答。
1、超视距雷达(网络综合资料)超视距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探测地平线以下目标的雷达,又称超地平线雷达。
超视距雷达有两种基本类型:利用电离层对短波的反射效应使电波传播到远方的雷达,称为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长波、中波和短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曲线传播的雷达,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为1000~4000公里。
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它能监视天波超视距雷达不能覆盖的区域。
超视距雷达工作在P波段(米波),工作波长为10~60米,飞机等隐身武器系统主要对抗频率为0.2~29GHz的厘米波雷达,对米波几乎没有作用。
当雷达波束的波长接近于飞机的构件尺寸时,这些构件就像天线一样,开始吸收并反射无线电波。
当雷达波长达到“天线”尺寸的两倍时,其效果更佳。
隐身飞机的尺寸与超视距雷达的波长相近,因此很容易被这种雷达发现。
同时,天波雷达的雷达波是经过电离层反射后从上方照射到飞行器上的,因此它是探测隐身武器的有力工具。
国外试验表明,超视距雷达可以发现2800千米外、飞行高度150~7500米、雷达反射截面为0.1~0.3平方米的目标。
采用了相控阵技术的超视距雷达,能在1500公里处探测到像-2隐身轰炸机这样的目标。
超视距雷达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能获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很难获得仰角信息;测量精度低、分辨率差;电波通道不稳定,干扰因素多,气候变化、北极光和太阳黑子直接影响天波超视距雷达的性能,甚至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在中波、短波波段,频谱拥挤,带宽窄,互相干扰严重。
美国惊恐:中国军方竟造出犀利黑洞反雷达

美国惊恐:中国军方竟造出犀利黑洞反雷达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
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
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
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
“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
”程强对记者说。
这种称为“人造黑洞”的装置,体积小,目前功能可以吸收电磁波,电磁波一般用来做什么用途呢?民用可以导航,可以测距,飞机、轮船都可以装备,军用飞机、潜艇更是要用。
所以电磁波用途非常广泛,今天我们主要来分析军事用途。
而军事用途最广泛的就是雷达。
雷达所起的作用和眼睛和耳朵相似,当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
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雷达差别在于它们各自占据的频率和波长不同。
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目前世界绝大多数雷达都是微波雷达,长波雷达产生通过此表我们相信,该黑洞吸收电磁波会让大多数雷达失效。
现在实验室表明,如果根据需要,我们也可以造出更加大些的黑洞。
该黑洞如果装备在飞机、潜艇会什么结果?如果装在大型工程上,都可以直接让对方雷达失效,找不到目标,从而可以达到非常好的隐身效果。
有了这种武器就可以看到敌人,敌人却看不到中国武器,美欧对此种武器的问世,肯定会极度恐慌。
这会让美欧的先进武器顿时失去价值。
如果中国把这种黑洞武器用到了第四代战机上,那么将比美国反射面积极小的F22更加先进。
中国隐形战机

中国隐形战机中国隐形战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在军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隐形战机是一种充分利用隐身技术,使其在雷达探测范围内减少被探测的能力的战斗机。
隐形战机的开发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能够具备随时发动远程、高精度的打击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国家的军事威慑力和战略投射能力。
中国隐形战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当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开始开展研发工作,旨在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从而使中国隐形战机项目得以快速推进。
中国隐形战机的首款型号是歼-20,该战机于2011年首次亮相。
歼-20是一种第五代战斗机,它在性能、隐身能力和战斗能力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隐形战机的性能逐步提升。
目前,中国已研制出多种型号的隐形战机,并加强了歼-20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隐形战机的成功开发离不开中国航空工业的努力和投入。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航空制造商之一,它拥有先进的研发设施和技术人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其他国内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隐形战机的研发。
中国政府也为隐形战机项目提供了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中国隐形战机的性能使其成为中国空军的重要战略资产。
它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包括空战、对地攻击和侦察。
中国隐形战机具备高机动性、强大的武器载荷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在空中作战时对敌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隐形战机的隐身能力使其在雷达探测范围内减少被探测的能力,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中国隐形战机的发展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提升,中国隐形战机在全球军事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隐形战机。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军事竞争中的地位,并帮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拓展海外市场。
然而,中国隐形战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隐形战机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中国航空工业在这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假?中国新研制雷达将使隐形战机走下神坛!2010-09-07 15:37:29.0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
20-30
公里高度直到太阳大气这一广阔的日
地空间环境中的基本物理过程。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电离层及电波传播研究和教学的单位。
1981年,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年,经论证进入“211 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总投入强度达1335万元。
主要研究方向:电离层与磁层研究、中高层大气环境及其电磁波诊断方法、日地系统扰动传播及空间天气预测等。
空间物理监测学是们很复杂的学问,它的研究监测范围则按其监测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中层大气、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日球、宇宙线监测等。
在这里笔者不想多说,为了简单明了的让军事迷们明白,我就简单说明下高速战机在空间物理场中引发的一系列物理变化。
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高速的,在飞行中会引起空气涡流、空气压力变化、空气带电离子变化、水蒸气变化、红外辐射等一系列的空间场景变化,这种变化是很剧烈的,能监测到这种变化的物理现象,就能监测到任何飞机的行踪,当然,这也是很困难的。
最早的空间物理场监测手段,就是红外监测,红外雷达可以归纳到这一类,但红外监测飞机具有局限性,就是监测距离一般都比较短,大多在50公里以内。
现在第四代战机又加装了红外抑制技术,并采取了多种红外诱导手段,使监测能力大打折扣。
广大军事迷们都会在歼11的图片上看到驾驶舱前面有一个圆形的突出物体,它就是歼11的红外线探测雷达,它能够探测到40公里以外的空中100W的红外能量体,拿军方的话来说,就是在40公里的位置上发现第三代战机(如F16)喷气热能量,由于F22等四代战机采用了红外抑制技术,发现距离最远大概是20公里。
如果想让隐形战机现身,空气水蒸气电离子监测是最有效的手段。
喷气战机在空中飞行,机身会和大气剧烈摩擦,从而使周边空气分子和水蒸气分子带电,在空中形成一个彗星型的电离子带,如水面舰艇行驶留下的尾流现象。
能监测到这个空间电离子带,任何战斗飞机也无法躲避被追踪的命运。
我国最早于2002年开始研制空间电离子监测雷达,当时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天气监测,监测空气中带电的云团,来给未来战场提供准确的天气情报。
云团是怎样带电的,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我这里也不需要进行介绍。
空间电离子监测是项复杂的技术,工作原理就是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脉冲波,电磁脉冲波与空间电离子相撞,产生新的放电现象,再用高精度接收器接收放电现象产生的电波。
2004年我国第一台实验性空间电离子监测天气预报雷达研究成功,在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又于2008年设计出两坐标空间电离子监测天气预报雷达。
2008年9月,新的两坐标空间电离子监测天气预报雷达在东南沿海测试过程中,无意发现了几个扫帚型电离子带,电离子带的快速移动引起在场科技人员的极大兴趣,后经望眼镜观测,是我国海军航空兵的某战机中队在实验区域做飞行训练。
消息传到军委后引起极大的震动,在10月份就下达了军用空间三坐标电离子监测雷达的命令,要求在2012年以前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然而,空间电离子监测雷达的研制却影响到了我国第四代战机的进度,因为以前的隐身设计理念面临全面落伍的危险,沈阳飞机研究所于2009年对我国F-XX第四代机设计方案进行重新修整,可以确定的是,新的第四代战机外形绝对不是美国F22那样的,也不要用F22
战机所具有的技术特征来衡量我国的F-XX第四代机。
我国在空间物理场监测方面研究目前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并世界首次破解了“音障空气蒸气锥”现象,这得益于我国科学家的辛勤努力。
“音障空气蒸气锥”现象,比较专业的军迷都
会知道,就是超音速战斗机在进入音速的瞬间,在机体周围出现的蒸气锥现象。
以前世界上的科学家都对这种现象难以理解,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我国的一位韩氏科学家在2008年指出,“音障空气蒸气锥”现象是空压电离子引发的物理效应耦合现象,被科学界称为韩氏耦合效应。
韩氏耦合效应也为我国空间电离子监测雷达指明了一条无限广阔的光辉大道。
(由于一些内容牵涉到军事技术保密,笔者没有写入,还请广大军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