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脲类药物发展史
摘要:磺脲类药物是发明最早、使用最广的降糖药,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磺脲类药物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和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思考以及对药物新的发展进程关注,使我们对磺脲类药物有专业性及深入性的认识。

(一)发展历史
1942年,法国内科医生Janbon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伤寒病患者时,发现病人有低血糖反应,于是联合药理学专家对此展开了研究,证实磺脲类药物能通过胰腺发挥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动。

1956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

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二)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主要降糖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反应,使胰岛素释放。

近代磺脲类药物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不仅在胰内起作用,还有许多胰外降糖作用,如增加胰岛素对肌肉和脂肪组织碳水化合物转运的作用;加强胰岛素介导的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强肝脏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减少胰岛素在肝脏中的降解等。

这些胰外作用机制可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空腹高血糖。

(三)临床应用
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磺脲类药物的应用不断有新发现。

第一代: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等。

但目前临床已很少选用。

第二代: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

格列苯脲(优降糖):降糖作用为D-860的200倍,在口服降糖药中最强。

每片为2.5毫克,一般用量为每日2.5~10毫克,每日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0毫克。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较易导致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格列吡嗪(优哒灵等):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为D-860的100倍。

一般不易发生体内蓄积,不会发生持续的低血糖。

通常从小剂量5毫克开始服用,每日早餐前30分钟口服,老年患者减半,以后根据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逐渐调整剂量,常用剂量为每日5~15毫克。

格列齐特(达美康等):降糖作用温和,仅为D-860的10倍。

比较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每片80毫克,有些老年患者可能每天半片或1片即已足够。

大多数患者需要每日服用2片,早晚餐前30分钟各服1片。

需要时还可增加至每日3片,全日最大剂量一般不能超过3片(240毫克)。

大多数患者对达美康耐受性好,偶有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剂量过大也可引起低血糖反应。

格列喹酮(糖适平等):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和糖尿病伴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及服用其他磺脲类药物反复发生低血糖者。

一般每日剂量为30~120毫克,分2~3次餐前30分钟口服。

第三代:近年来开始用于临床,主要是格列美脲。

格列美脲(亚莫利):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锻炼未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初始剂量为每天1毫克,早餐前服用较好。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可适当增加剂量,个别患者最大剂量可用至6毫克。

目前认为该药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安全、低剂量、低毒性等特点。

(四)使用特点
用药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糖水平、HbAlc水平、肝肾功能水平及病程等情况)以及各品种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弱,来选用适合的磺脲类药物。

辨证施治,用药遵医嘱:磺脲类药物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剂量成正比,但若患者的胰岛功能不佳,那么即使使用最大剂量也不能达到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

故要辨证施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提倡联合用药:磺脲类药物除单独应用外,还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联合应用。

患者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血糖等变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磺脲类药物不宜同时应用。

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专科医师处就诊,提倡联合用药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新的进展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厌食和腹泻等。

一般与剂量有关,减少剂量,或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可消失。

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应及时就诊换药。

低血糖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因人因药而异。

患者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后体重增加,也是令人关注的不良反应之一。

另外,约有10%的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初始效果不好,即原发性失效;约有5%~10%的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会出现继发性失效,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联合用药是解决方法之一。

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近年来相继研发出的许多新品种和新剂型,使磺脲类药物在提高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方面不断进步,如格列美脲(亚莫利)使用中的低血糖发生率大大降低等。

在新进展方面,磺脲类药物能够恢复胰岛素分泌早期时相,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高峰。

在预防方面,服用磺脲类药物,可降低糖耐量损害(IGT)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而新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以改善早期时相的胰岛素分泌。

另外,每天一片的控释片、缓释片,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既保证疗效又方便患者。

2005年版IDF全球治疗指南中,推荐磺脲类药物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或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

磺脲类药物经过50多年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口服降糖药物中品种最多的一类,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磺脲类药物会继续成为糖尿病治疗中最有力的武器。

参考文献:
Garratt KN, Brady PA, Haasinger NL, et al. Sulfonylurea drugs increase early mo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direct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 J Am Cell Cardiol, 1999,33:119-124.
Dills DG, Schneider J. Glimepiride/Glyburide Research Group. Clinical evaluation of glimepiride versus glyburide in NIDDM in a double-blind comparative study. Horm Metab Res, 1996,28:426-429.
Matthaei S, Stumvoll M, Kellerer M, et al. Path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Endocr Rev,2000,21:585-618.
张继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李强.糖尿病内分泌主治医师245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72-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