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
一、 因果图
(一) 因果图的概念
导致过程或产品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可以找出其因果关系。因果图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所谓因果图,是一种用来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图。
1953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第一次提出了因果图,所以因果图又称石川(Ishikawa)图。在这之前,石川教授和他的助手在研究活动中用这种方法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由于因果图非常实用有效,很快在日本的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世界上,因果图不仅仅用在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方面,在其它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 因果图的绘制
绘制因果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可以说质量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绘制因果图是关键。
在介绍绘制因果图的绘制方法之前,我们用一个示例来说明因果图的结构。
1.因果图示例
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因其形壮象鱼刺,故又称“鱼刺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有关轴颈有刀痕的因果图示例如1-2所示,由于篇幅有限,没有将影响原因具体描述,实际应用时应该描述完整、准确。
轴承磨损
机床精度不够
图1-2
2.利用逻辑推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因果图中的“结果”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
第二步,将质量特性写在纸的右侧,从左至右画一箭头(主骨),将结果用方框框上。
接下来,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也就是第二层次原因,作为中骨;接着,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的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对质量特性影响的重要程度,将认为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记录必要的有关信息。
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可能感到比较困难,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看质量特性有没有波动,如果数据表明存在波动,就要想想为什么会存在波动。
当要画某个缺陷的因果图时,比如,可能会从数据中发现每周内不同的日期里,这种缺陷发生的次数有所不同,如果这种缺陷在星期一发生的次数比其它日期次多,就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为什么会产生缺陷?”,“为什么这种缺陷在星期一发生的次数比其它日期多?”,这样可以找出星期一与其它日期不同的原因,最终发现产生缺陷的原因。
用这种思考方法,确定结果和第一层次原因(主骨)、大骨和中骨、中骨和小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因果分析图完成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评价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因果图中所有的因素与
结果不一定紧密相关,将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做出标记。
最后,在因果图上标明有关资料,如产品,工序或小组的名称、参加人员名单、日期等等。
以上这种因果图的绘制方法我们称之为“逻辑推理法”。
3.利用发散整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第一步,选题,确定质量特性。
第二步,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
第三步,找出各原因之间的关系,在因果图上以因果关系箭头联接起来。
第四步,根据对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将认为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标上必要的信息。
因果图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找出原因,另一是系统整理这些原因。
查找原因是,要求开放式的积极的讨论,最有效的方法是头脑风暴法,用过去的说法就叫“诸葛亮会”。
绘制因果图时,影响结果的原因必须从小骨到中骨,从中骨到大骨进行系统整理归类。
以上介绍的这种因果图绘制方法可称之为“发散整理法”,即先放开思路,进行开放式、发散性思维,然后,根据概念的层次,整理成因果图的形状,
这两种方法有时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三) 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绘制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确定原因时应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免疏漏。
必须确定对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如果某因素在讨论时没有考虑到,在绘制时当然不会出现在图上。因此,绘图前,必须让有关人员都参加讨论,这样,因果图才会完整,有关因素才不会疏漏。
(2)确定原因,应尽可能具体。
质量特性如果很抽象,分析出的原因只能是一个大。尽管这种图的因果关系,从逻辑上虽说没有什么错误,但对解决问题用处不大。
(3)质量特性有多少,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
比如,同一批产品的长度和重量都存在问题,必须用两张因果图分别分析长度波动的原因和重量波动的原因。若许多因素只用一张因果图来分析,势必使因果图大而复杂,无法管理,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困难,无法对症下药。
(4)质量特性和因素应尽可能量化。
因果图完成后,最好依据数据把握住各因素与质量特性的因果关系的强弱,因此,质量特性和因素应予以量化。如果不便于量化时,要用可以量化的代用特性进行替代。有些企业就绘制出了定量的因果图。
(5)验证。
如果分析出的原因不能采取措施,说明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要想改进有效果,原因必须要细分,直至能采取措施为止。不能采取措施的因果图只能算是练习了。
实际上,注意事项的内容分别要实现“重要的因素不要遗漏”和“不重要的因素不要绘制”两方面要求。正如前面提到过,最终的因果图往往越小越有效。
2.因果图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在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每个因素的重要性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来评价各因素,这一点很重要,但不能仅凭主观意识或印象来评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用数据来客观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比较科学又符合逻辑。
(2) 因果图使用时要不断加以改进
质量改进时,利用因果图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因果图中哪些因素需要检查。同时,随着我们对客观的因果关系认识的深化,必须导致因果图发生变化,例如:有些需要删减或修改,有些需要增加,要重复改进因果图,最后得到真正有用的因果图,这对解决问题非常有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增加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排列图
(一) 排列图的概念
质量问题是以质量损失(缺陷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缺陷引起的,而这几种缺陷往往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特殊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用排列图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V. Pareto)提出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表明社会上人收入的分布是不均等的。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洛伦兹(M.C.Lorenz)用图表的形式提出了类似的理论。这两位学者都指由大部分社会财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后来,在质量管理领域,朱兰博士(J.M.Juran)运用洛伦兹的图表法将质量问题分为“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巴雷特分析法”。朱兰博士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多数缺陷及其引起的损失是由相对少数的原因引起的。
(二)作排列图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集数据。
(1)选题,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是哪一类问题。如缺陷项目,金额损失,事故等等。
(2)确定哪些数据是必要的,以及如何将数据分类,如:或按缺陷类型分,或按缺陷发生的位置分,或按工序分,或按机器设备分,或按操作者分,或按作业方法分等等。
数据分类后,将不常出现的项目归到“其它”项目。
(3)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什么时候收集数据。通常采用检查表的形式收集数据。
第二步,设计一张数据记录表。如表2-1。这是某铸造企业在调查铸件质量问题时的案例。
表2-1 缺陷检查表
缺陷类型记号小计
断裂IIII IIII 10
擦伤IIII IIII ┄ IIII II 42
污染IIII I 6
弯曲IIII IIII ┄ IIII IIII 104
裂纹IIII 4
砂眼IIII IIII IIII IIII 20
其它IIII IIII IIII 14
合计 200 第三步,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
第四步,作排列图用数据表,表中列有各项缺陷数据,累计缺陷数,各项缺陷所占百分比以及累计百分比。如表2-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