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担负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任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地掌握学习策略,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着重分析学习策略的内涵、结构基础上,强调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情感、开展学习策略教学、完善元认知结构、以及加强问题解决中执行性控制过程的管理,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一、学习策略及其层次结构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策略”一字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以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一套活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问题。由于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不同,认识也就很难统一。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和步骤。如:梅耶(R.E.Mayer)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琼斯等人(Jones&Amiran.Katims)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但瑟洛(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和利用的一套过程或步骤”等。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如杜菲(Duffy)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温斯坦(C.E.Weinstein)认为学习策略“在广义上指由实践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所假设的、对有效地学习和保持信息有帮助的、并且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1]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如,得瑞(S.J.Derry)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复杂的计划”。第四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如蒯世英认为,学习策略的本质属性是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史耀芳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2] 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结构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奈斯伯特与舒克密斯(Nisbet & Schucksmith)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六个因素:①提问,其确定假设,建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②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③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④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⑤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⑥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温斯坦(C.E.Weninstein)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
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她与同事们所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包括这样十个分量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应试要点、应试策略、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焦虑、学习辅助手段和自我测查。
但瑟洛(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即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基本策略包括获得和存储信息的策略(领会和保持策略),提取和使用这些存储信息的策略(提取和利用策略)。领会和保持策略又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五个子策略。提取和利用策略又包括理解、回想、详述、扩展和复查等五个子策略。辅助性策略包括三种策略: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以及监视与诊断。专心管理进一步分为心境
设置和心境维持两种。这些辅助性策略帮助学生产生和维持某种内在状态,以使学生有效完成基本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是最佳,那么,它们对学习和操作的作用也不会最佳。
二、激发学习动机与情感,形成问题解决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而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的,情感又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因此,他们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是多样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多种动机推动下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去从事学习活动。研究表明:学生课堂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低成就动机者则学习策略运用水平低,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成就动机高的学生,他们会相应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采用较积极的策略形式,即具有较高的策略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反过来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成就动机水平。[5]所以,如何激发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保持稳定的情绪、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展学习策略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成为策略型学习者。策略型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强烈愿望,还十分重视学习的价值,这些都能为他们达到学习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情感、动机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达到某一特定学习目标的努力程度。同时,对学习策略运用的自信程度也可以通过影响学生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类型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业绩。学生认识到某一特定的目标更适合于另一种学习,或者学生的生活目标也会影响他们达到学习目标的动机水平。此外,因果归因也是影响学生选择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另一种类型的信念。韦纳(F.E.Wiener)在其《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归因的后果,即由归因引起的期望的改变和情感的反应。这种情感的反应对后继学习有一种促动作用。例如,学生将学习的成果主要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资源,如任务的困难水平或内部固有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感到“自己应该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需要。反之,如果学生将学习结果的取得主要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将有可能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接近学习的目标。显然,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能引导学习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三、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策略教学(Learning Strategy Insntruction)的概念是八十年代后期才被学者们使用的。它指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会学习的人的教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如SQ、3R学习策略等。这就向主要关心教给学生知识、是否记住了知识的传统教学发起了攻势,但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教学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
Winogrand(1989)认为[4],学习策略教学的宗旨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信息加工与处理、问题解决、善于开动脑筋、积极选择等策略进行有效地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因此,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这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教学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计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首先是个人用来成就教学目标计划的,而计划都烙上了每个学生学习风格和特点;第三,为了更有效地学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技能知识和技巧,如浏览、篇章结构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