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教育思想对儿童读经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儿童读经教育
中国教育史上,读经教育绵延不断,尤其明清时期读经更是私塾教育的重要内容。

葵卯学制为例,“‘读经讲经’的比重过大,初等小学堂占全部课程总时数的五分之二,高等小学堂占三分之一,中学堂占四分之一,大学设有经学科。

”〔1〕1912年9月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公布,废除读经、讲经和毕业给科举出身。

“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校令》中都具体规定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设置及要求。

这次课程改革,取消了读经讲经课,……,加强了生产知识技能的训练”〔2〕。

后来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传统经典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继续下降。

近来又有部分媒体报道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经典教育的规定。

但是,当前兴起的新一轮的读经热,又将儿童读经教育推到了国人面前。

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 -前347)是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柏拉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研究数学、科学、宗教、法律等。

回到雅典后,创办阿加德米学园,在讲学、著述,主持学园40年,直到去世。

从柏拉图的著作和已有的参考文献中,发现柏拉图的主
要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是改造人性、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
柏拉图认为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理想国,“第一桩事要考虑的,就是教育。

”〔3〕“如果得到的不是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4〕240。

《理想国》中这样写道:“苏格拉底:我的好阿德曼托斯,这些并不像别人所想好像繁多而艰难的戒条要加在他们身上似的,他们实在容易做到,只要他们监护一件伟大的事情——也许我们不称其为伟大而称其为足够吧!阿德曼托斯: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他们的教育:因为假如一种正确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性的人,他们容易看透这些事情与其他我们暂时忽略过的原则,例如男女间的关系,婚姻制,子女的生育以及这类的事情,都应尽可能成为友好间的公物。

阿德曼托斯:是的,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苏格拉底:还有大的好处。

一个邦国一旦开始得好,可以盘旋上升,继长增高。

我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变化使一国中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胜过他们的祖宗,也使他们的后裔更好,象其他动物一般。

阿德曼托斯:这也是可能的。

”〔5〕
(二)“早起教育应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6〕
柏拉图认为儿童的德性培养是早期教育的核心。

柏拉图通过《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对话来表达他对早期教育的观点。

“苏格拉底:你知道,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

在幼小
的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4〕75“苏格拉底:因为年轻人不能判断什么是隐含的寓意,什么是寓言之外的真实本义。

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

所以,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


(三)教育伦理观
柏拉图的教育伦理观仍可以在《理想国》中找到。

“苏格拉底:因为各种的天赋——我们从曾主张他们应具备它们作为受教育的基础——一起生在一个人身上是罕见的,各种天赋大都是分开的。

”〔4〕257“苏格拉底:如果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我说这门学问还是有益的,如果为了别的目的,我说它是无益的.”〔4〕297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善的手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认识善和实现善。

(四)教育要注重全面和谐
《理想国》中这样写道:“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了。

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

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代的‘文化’一词。

见70页注②)来陶冶心灵。

”〔4〕70“而‘体育’则比我们所称的‘运动’更要广泛。

”〔3〕148通过教育使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全面的人。

(五)净化教育内容,追求真善美
他很重视教材内容和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

”〔4〕70
除此之外,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男女平等、终身教育、实践教育等观点。

二、关于读经的争论
关于对读经现象看法。

见仁见智,存乎其人。

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支持儿童读经的一方,站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儿童蒙以养正的角度。

其代表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郭齐家先生、台湾的王财贵先生、南怀瑾先生、蒋庆先生等。

反对儿童读经的一方,站在时境变迁的角度。

其代表有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晓东先生,山西大学的安希孟先生等。

相关研究还体现在以下文献中: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的《蒙养教育教材——关于<三字经><弟子规>的评析》,刘晓东的《“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和《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与郭齐家先生商榷》,郭齐家的《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安希孟的《对私塾与读经的忧思》,朱媛的《重视国学幼教的社会价值》,廖军和的《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思考》,杨万霖的《<弟子规>:一半很重要,另一半很糟糕》,王京的《浅谈读经对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意义》等。

但是利用国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论述此问题的非常少。

2011年3月1日,以“柏拉图读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没有搜索到相关文献。

笔者试图用柏拉图的经典的西方教育思想来重读儿童读经教
育现象,以期能发现新的启示。

三、柏拉图教育思想对儿童读经教育的启示
什么是经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对“经典”释义是“传统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是对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

现代人们习惯将包括儒家在内的以及墨、道、法、兵等各家学派留下的经典和当代经典、国外经典都视为经典的范畴。

从柏拉图的早期教育的观点、教育伦理观点等与经典的界定来讲,儿童读经教育无疑是必要的。

(一)对经典教材的态度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时加以甄别,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三字经》等。

其他地方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作出相似的举动。

一时间,人们对此热烈讨论。

那么,传统经典读本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对它们进行删节是否科学合理?
柏拉图极力主张严格审查教材,并大力删改文学教材。

他认为教材应有政治标准和伦理标准。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因此,我们给儿童的经典,虽然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思想、精神、礼仪规范和为人处世的哲理,但也有封建礼教的内容,与时代不适应,在进行教育时对教材适当的删改是可以的。

关键是谁来做,谁有能力做,谁有权利做,怎么做。

我们希望删改后的经典更加经典。

(二)读经读什么
读经典,读的最多的当是哲理与精神。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人们对善的追求,认识的最高理念是善,善不仅是认识对象,也是认识能力,只有从善理念的高度,才能见到真实的世界。

在对待儿童读经的问题上,只要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什么样的书都可以读,“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应该培养孩子的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和大气的风度,创设本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才是历史发展要求的。

”〔8〕谈到读书的目的,中国有“小学养其习,大学穷其理”的说法。

在对读经典进行讨论的同时,还有人提出读元典的主张。

不管是经典还是元典,都是文化资源的基石,是权威性著作,里面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和精神。

经,之所以能够传颂至今,生生不息,不仅仅是其包含各类知识,更是因为博大而正确的哲理与精神。

经典有很多关于做人的教育,这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补充。

因此,读经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字词句和寓意上,不能停留在模仿上。

(三)读经教育的方法
第一,教育者对经典的解读角度要正确和引导方法要科学。

教育儿童读经的人对经典的释义与态度直接影响儿童读经的效果。

在《理想国》中写道:“他们将孩子们交给那些年龄和经验方面都有资格做孩子们领导者和教师的,不是滥竽充数的军官去带领。

”〔4〕205因此,儿童经典教育,首先是家长和教师的经典教育。

教育者要为其“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能让
儿童不加选择的跪读。

作为儿童读经的教育者要“冷静地对待,认真研讨,不但要做到‘去粗去精’,而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时代特点去创造性的学习与运用,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9〕第二,充分发挥游戏和故事的教育功能。

柏拉图认识到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教育作用。

《理想国》这样写道:“我们的孩子必须参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

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德端正的守法公民了.”〔4〕140因此我们在进行读经教育时,可根据经典内容可以安排游戏,如让儿童之间模仿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来学习《弟子规》等。

“柏拉图重视给儿童讲故事,认为这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铸造儿童的心灵。

”〔10〕当前我们的经典教育的形式相对自由,儿童非常喜欢听成人讲故事,因此选择适当的经典教育内容以儿童故事的形式讲给儿童,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加强儿童习惯的养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表现出对习惯的态度。

“苏格拉底:……你有没有注意到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吗?阿德曼托斯:的确是的。

”〔4〕98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关于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即生活”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经教育,让儿童养成良好的
习惯,当然包括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等方面的习惯。

第四,教育的目标是开启心智,引导儿童向往真善美。

无论是我国的读经教育,还是柏拉图的向善的教育,都是让儿童求真、求善、求美。

因此启迪智慧、教化人格是我们读经的目标。

我们要阅古观今,只有充分认识昨天,把握今天,才能看得更远,对未来把握得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6
〔2〕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8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40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M〕.郑晓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6-17
〔6〕董伟武.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山大学研究所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3):144
〔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72-173
〔8〕廖军和.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6(3):14
〔9〕黄济.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下)——关于《三字经》《弟子规》的评析〔J〕.中国教师,2006(8):18
〔10〕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