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探究
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功能文体学的一大核心概念,其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已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从语法隐喻的名词化、形容词化和过程转化等方面,阐释了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对语法隐喻在英文抒情诗中所具有的凝聚功能、扩充功能和衔接功能这三大文体功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文抒情诗语法隐喻文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抒情诗不仅是诗歌的精华,更是文学的精髓。
它是一种蕴含丰富隐喻的独特文体,兼具自然和哲学意义之美。
顺应当今隐喻研究的热潮,文体学就诗歌中的词汇隐喻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研究,但其中较少涉及语法隐喻;而系统功能学派大多专注于语法隐喻理论模式与理据的研究,探讨其文体功能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鉴于此,笔者认为融合功能文体学与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对语法隐喻在英文抒情诗中的的文体功能做深入探讨。
一语法隐喻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局限于词义转换的讨论,系统功能学派的开山鼻祖韩礼德另辟蹊径,从语义表达角度出发,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语法隐喻产生于不同
语法形式或者范畴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重塑经验和认知世界的工具。
其中,一致式和隐喻式是语法隐喻的两个核心概念:一致式是指言辞的典型非标记性模式,或接近外部世界事物的状态;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自然形式”,是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重新映射(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
例如:
(a)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在这组句子中,(a)句为一致式的表达形式,(b)句为隐喻式的表达形式。
(a)句的物质过程被隐喻化为(b)句的心理过程;they 变成them,由动作者变成了心理过程的现象;the fifth day则是由环境成分变成了感知者;只有at the summit保持了其作为环境成分的功能,未发生改变。
韩礼德(1985)对语法隐喻进行归类,并将其划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以下简称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简单地说,概念隐喻表现为及物性系统的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halliday,1985)。
概念语法隐喻在词汇层面的主要表现方式可分为名词化、动词化和形容词化(范文芳,2001)。
人际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胡壮麟,2000)。
此外,也有著名学者matin、范文芳和刘承宇等教授论证了语篇语法隐喻的客观存在。
限于篇幅,本研究只聚焦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这两种语法隐喻的类型。
二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文体功能
1 凝聚功能
韩礼德(1985)认为语法隐喻能够引起语义特征的凝聚,这种凝聚是一致式表达与隐喻式表达意义范畴之间的语义关联。
语法隐喻通过级转移,把多个一致式小句包含的信息“打包”纳入一个小句,或者把小句包含的信息打包成词汇项,在扩大小句信息量的同时,达到精减语篇和浓缩语义的效果。
从收集的语篇中,笔者发现形容词化和名词化是实现诗歌语篇缩小、语义凝聚的两种常用手段。
下面以叶芝的一首政治抒情诗《1916年复活节》为例来探讨语法隐喻的凝聚功能。
先来讨论这首诗中的形容词化现象。
在诗歌第一阕中:i have met them at close of day/coming with vivid faces,/from counter or desk among grey/eighteenth-century houses./i have passed with a nod of the head/or polite meaningless words,/or have lingered awhile and said/polite meaningless words,/and thought before i had done/of a mocking tale or a gibe/to please a companion.(日暮时我看见他们带着活泼的神采,从18世纪的灰暗的房子中,越过柜台、写字台走出来。
我走过去点点头,说些无意义的客套话或逗留一会,说几句无意义的话表示礼貌;交谈未完,我已想到讽刺故事与挖苦话,好在俱乐部炉火旁逗乐朋友。
)
比如本诗开头,eighteenth-century由介词短语隐喻化为形容词,将“面孔生动”的英雄形象与“柜台桌子”等烂熟的现实景象并置起来;又如,polite由副词隐喻化为形容词,mocking由动词隐喻化为分词,发挥描述形容词的作用,使得礼貌的交谈与作者嘲笑的本意对立起来。
这3处名词化将一致式小句包含的信息统统凝聚于eighteenth-century,polite & mocking这3个形容词中,使得诗中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变换显得复杂而有趣,从而突显出俱乐部伙伴木然而脆弱的状态。
接着分析这首诗中的名词化现象。
诗歌的第二阕:that woman’s days were spent/in ignorant good-will,/her nights in argument/until her voice grew shrill.(那个女人大白天办事凭愚昧的好心肠,到晚上则与人争辩直到嗓门沙沙响。
)good-will 把特征看成事物,使得参与者变成了环境成分;argument把argue 这一过程当作事物来对待,使动态过程变为静态,这样一来,使得短短四行平行诗句结构紧凑,将这位女英雄鲜明豁达的性格突显得尤为立体。
全诗10处形容词化和4处名词化的运用,使诗句显得十分紧凑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精简诗篇的作用。
诗人用短短四阕诗句,赞颂了烈士们革命行为的同时,又蕴含着自己对此次革命独到的见解,读来慷慨激昂,倍受鼓舞。
2 扩充功能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有其强大的扩充功能,体现在诗歌中主要是词义与语义两方面的扩充。
一方面,名词化可通过
级转移把复杂句转变成简单句,从而使语篇中的词汇密度增加。
这样一来,语篇变得简洁,而每个词汇所承载的含义得到扩充。
另一方面,由于语气隐喻是言语功能的复合体,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范文芳,2000)。
抒情诗中语气隐喻的频繁运用,扩展了诗句的言语功能,使得诗歌的深层含义得到扩充。
先以弥尔顿的悼亡诗《梦亡妻》中的诗句为例,说明名词化对词义的扩充功能。
例如,在本诗的第5-12行中,
purification&restraint表达的意思为:妻子“按古训清洁完了”之后,与自己“无拘无束地”第二次在天堂相见。
这两处名词化隐喻把以动词为中心的过程转化为名词,扩充了名词的涵义,让读者领略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精湛之处。
再如,love, sweetness& goodness这3处名词化描述了诗人逝去的妻子完美纯洁的形象,从而使爱敬、妩媚和善良这3个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复杂。
这5处名词化隐喻,为这首短小的抒情诗节省了空间,使名词的原有含义随之扩充了,提升了诗句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每处名词化都渗透着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怀念与委婉哀伤的情调,弥尔顿这首唯一的爱情诗也因此流传千古。
再以雪莱的抒情诗《致云雀》中的诗句为例,阐释语气隐喻扩充语义的功能。
例如,本诗第七节首句:what thou art we know not;/what is most like thee?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什么和你最相似?)属于
语气隐喻,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结合的结果。
这两种语义特征结合,既刻画了云雀无与伦比的理想形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憧憬。
语气隐喻在此处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绪,比一致式的情态句式载有更重的语义,运用语气隐喻来表现全诗的主题,产生了一种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之式,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在进行理性的思考。
语气隐喻的运用不仅扩充了诗句的深层语义,同时使得诗篇更加华丽与充实,极具艺术感染力。
3 衔接功能
衔接不仅涉及语言形式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指语义的承接。
语法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照应性上。
halliday&hasan指出,照映性“在篇章中有一种词语激活功能,即:使语段中其他词语‘活化’的功能”。
在英文抒情诗中,过程转化和语气隐喻这两种手段使诗篇在结构上相互照应,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对诗篇的衔接与展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以两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onnet 4和sonnet 7为例,来探讨语法隐喻的衔接功能。
先以sonnet 4为例,来阐明语气隐喻衔接诗篇的作用。
例如,首句unthrifty loveliness,why dost thou spend upon thy self thy beauty’s legacy?(俊俏的浪子,为什么把你的那份没的遗产在你自己身上耗尽?)的运用属于语气隐喻。
疑问语气在此并非体现疑问意义,而是运用缓和的语气表达了命令意义:旨在奉劝一位伯爵朋友赶快结婚生子,方可延续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从而自然
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论述。
5-8行诗句也是语气隐喻的运用,是对开篇主题的深化与展开,使得诗篇前后语义衔接自然。
最后一个问句then how when nature calls thee to be gone,/what acceptable audit canst thou leave?(你将拿什么账面去交代,当造化唤你回到她怀里长眠?)实际上是表达了陈述意义,照应诗篇的开头,从而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这首抒情诗运用语气隐喻对言语功能进行隐喻编码,在突出强调了诗篇主旨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衔接性。
再以sonnet7为例,说明过程转化衔接诗篇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根据韩礼德关于语言功能的观点,及物性系统由6个过程组成,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整首诗采用了4个过程:物质、行为、心理和关系过程。
sun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在物质过程中充当动作者,在心理过程中充当被感知的对象,在行为过程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在关系过程中充当被识别者。
sun的新角色在不同领域间转换,从而产生了语法隐喻。
由语法隐喻组成的过程相互关联,旨在以太阳来打比方奉劝人们趁早成家生子,以免凄凉孤独终老。
全诗的过程转化仅仅围绕这一主题,保证了诗篇信息流前后合理自然的顺承,使得诗句衔接成统一完整的诗篇。
三结语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一种隐喻现象,它有助于人类实现对事物的重新范畴化,并为人类解读世界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模式。
本文以语法隐喻作为研究英文抒情诗的一个切入点,讨论了语
法隐喻在英文抒情诗中凝聚功能、扩充功能和衔接功能的实现与发挥。
语法隐喻的这3大文体功能彼此相互结合,有效地将诗歌中各项元素融为一体,从而增强英文抒情诗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研究不仅为解读与鉴赏英文抒情诗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丰富英文抒情诗的研究提供更宽泛的理论和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nd arnold,1985.
[2] halliday,m.a.k.& matthiessen,c.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arnold,2004.
[3] 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mold,1996.
[4] 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外国语》,2000年第3期。
[5] 方义桂:《语法英语的形容词化类型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 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周俐梅,女,1980—,浙江衢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