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模式研究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课题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实践
创新农业“走出去”
金融支持模式研究*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课题组
摘要:农业“走出去”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要,同时已成为了重要的外交资源。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发展喜忧参半。当前,传统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模式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注重金融支持模式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引导,破解“资金融通”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方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等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将逐渐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业将始终是争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领域,农业“走出去”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要,同时已成为了重要的外交资源。
*本文为中国农村金融论坛内部课题“金融推动农业‘走出去’研究”的部分成果,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发起。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课题组组长为杨易,课题组成员包括祝自冬、陈瑞剑、尹燕飞、杨光、于敏、姜晔、刘建玲、许勇。感谢论坛评审人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创新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发展喜忧参半。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农业“走出去”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从2011年开始,中国非金融类农业对外投资的年均投资增长量为12.5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8%,远高于全行业14.3%的平均增幅。金融类农业对外投资增速更快,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0-2014年的涉农海外并购多达185亿美元,远高于2010年的存量值20.29亿美元。
与投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农业对外投资占总体对外投资存量比重仍不到1%,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不相符,也与其他大国建立全球利益的产业投资结构有较大偏差。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是农业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金融服务亟待充当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探路人”,成为农业企业国际合作的“引导员”。其一,相对于国内来看,境外农业投资生产规模大,更加重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入,不仅周期长,不确定性也更强,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更为稳妥的风险管理。其二,农业较其他行业敏感度高,“走出去”起步晚,涉农企业对境外资本运作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抵押担保难度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走出去”更加需要金融支持,更需要金融支持模式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引导。
一、传统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模式面临的困难
传统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涉农的间接融资主要以贷款为主,政策性银行通过支持农业项目“走出去”,较好地充当了“敲门砖”角色;商业银行通过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结算等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总体来看,直接融资体量较小,如中非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基金、中加资源投资基金、中日环保基金等第一期融资总额仅30亿美元①,规模有限且未专门针对农业行业。
①李若谷:《构建新形势下的“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改革实践】
(一)企业融资需求增长与银行风险控制的矛盾凸显
问卷调查发现①,90%以上的企业把资金列为境外投资过程中最主要需求。在融资过程中,银行通常需要企业将国内土地、厂房作抵押,一般只能以评估价值的30%至40%进行放贷,如有担保公司出具担保函,可将贷款额升至80%。政府性担保公司担保费用大致为贷款的4%,民营融资担保公司收费更高,且大多还要求贷款企业提供15%左右保证金,增加了企业贷款成本和融资难度。其次,企业融资并购后从银行再借钱难。被调研有并购的企业一半以上通过无融资收购和杠杆收购完成,此两种方式使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在并购完成后扩大生产需进一步融资,但在并购刚完成时其负债率达峰值,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通常在此时期降低再贷款额度。58%的对外投资企业倾向于通过“合伙”模式以降低自身资金投入,但自有资金占比下降,可贷资金降低,且从银行贷款的融资手续更加复杂。
(二)融资“难”比融资“贵”问题更突出
融资成本高是各行业投融资的老大难问题。但调研发现,许多成长性和获利能力好的项目,完全有能力用现金流负担当前融资成本,却止步于各种融资门槛。鉴于产业特点和企业实力因素,农业“走出去”在实践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相对更突出。从政策性银行来看,截至2014年底,农业部共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介346个(642亿元)对外农业合作贷款项目,批贷项目86个(227.2亿元),其中仅12个境外投资贷款项目获贷,贷款总金额24.78亿元,仅占获贷资金的10.91%。这些项目推荐之前已经从产业导向考虑进行了一轮筛选,否则获贷比例将更低;从商业银行来看,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涉及境外投资项目企业获得过商业银行贷款寥寥无几,普遍原因是企业能提供的抵押担保物难以符合贷款条件。从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来看,中小企业获得直
①此部分的数据与分析结果来自2015年5-7月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开展的金融“走出去”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广西、四川、江西、河南的18家农业“走出去”企业,发放问卷18份,回收15份,回收率83%,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银、企双方对贷款的具体要求和需求。
创新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模式研究
接融资难度较大,广西某木薯淀粉公司负责人表示,曾多次向风险投资公司寻求直接投融资,但由于对方提出需共享的收益率大幅压缩了企业直接利润空间,融资计划未能达成。
(三)政策性银行金融服务未与多元化融资需求匹配
政策性银行作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直接推动者之一,提供的贷款比商业银行更具优势,如利率低(根据项目和贷款品种可低1%-3%)、期限长(重大项目可达10年以上),获贷后资金使用和还贷程序较为简便等。但在面临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硬约束方面并没有特殊待遇,风控要求并不比商业银行低,这对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和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带来了挑战。其次,据调查问卷结果,64%的企业希望政策性银行加强结算环节业务和服务,84%的企业希望加强融资贷款服务,72%的企业希望可以获得更多信用担保服务。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涉农投资业务品种主要有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业务及境外投资贷款,直接融资服务、资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尚未完全匹配企业需求。
(四)企业抵押资产、信用资源未能有效联通
农业企业“走出去”时投资风险增加,其融资需求必然发生新变化。一是企业境外资产无法作为有效抵押物获得贷款。问卷结果显示,63%的“走出去”企业倾向于使用境外资产作为抵押,希望把境外的土地、厂房、设备盘活,但国内银行对其估值难度大,对于境外资产抵押获得境内贷款尚在探索中。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母公司的信用评级未能在境外推广和接受,难以参考这些信用资料为境外新公司建立信用记录,制约了境外公司(控股公司)的融资能力。
(五)企业利用市场手段和金融服务规避风险能力不足
企业运用有偿金融服务手段规避风险意识不强。“走出去”企业在对外农业投资中,对于如汇率汇兑、利息双重征税等风险先期考虑不足,运用有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