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吉林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廉哲,学号2010124051)
摘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关于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很早就被提出。起初这种影响被认为是负面的、不积极的,即负迁移。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积极的影响也在被人们逐渐认识,即正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如何利用好这两种母语思维迁移所产生的因素,对于二语习得将会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思维、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可以说在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这种语言被视为能够发出最原始的欲望的声音的工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替代了某些手势、表情、眼神。那么,在很多情急之时,用这种语言发声,就是发出自己内心最根本需求的欲望,简单说,就是潜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欲望。思维,是内在的、是我们头脑中对固有物质所产生的映像。母语思维,即随时随地都能用最简洁的母语准确的表达头脑中的所思所想。例如,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后移民到加拿大的加籍华人在野外徒步时不慎落水,而他脱口而出的并不是“help”,而是“救命”。
一、语言与思维
人类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想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需要语言,即使是在沉思、在形成思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或称之为无声之语。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否则再好的思想也无法表答。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语言具有民族性这个特点,而思维则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域性、民族性,所以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但是由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等的差异又造成了人类思维的方式不同,所以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例如:在中国点头是代表同意、赞同的意思,而在印度左右摇头才表示这个含义,这就是受民族文化影响,导致同样的意义有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又比如在阿拉伯语中表示和形容骆驼的词语有很多,这是因为骆驼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有很多,对他们来说也十分的重要,而汉语中与马有关或马字旁的词语也有很多,由此可见马从中国古代开始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观察不同的语种、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找到两个完全意义相同的词语,社会生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不同母语的人在语言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汉语为母语的人一般都非常重视亲属之间的关系,所以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的亲属称谓词语,爷爷、姥爷、姨妈、姑妈、叔叔、伯伯等分得十分清楚,如果再把汉语中各个方言中的这类词整理出来,数量将是惊人的,而英语中这样的含义,男性用一个词,女性用一个词,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叔叔伯伯舅舅是没有区别的,而对于汉语来说这些词不但有区别,而且通过这些不同的词语反映了指称对象和说话人之间的特定关系。
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正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二、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
母语知识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抽象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二语习得的
重要知识基础,也是产生新思想的源泉。这里我们所说的二语习得,是在完全以一种语言为母语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的,而二语学习的材料主要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教材、外语报刊和书刊、音像材料、广播电视节目等,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外籍人士的交际。学生则是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母语系统知识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因此,他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学习母语时获得的经验来指导自己掌握新的语言。母语在每个阶段都会起一定的作用。比如在开始阶段,尽管他们接触的是一些具体名词,如pen、box、red等,但他们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具体名词与母语的等同词联系起来。在句子分析上,他们也会用母语的语法结构来看目的语的句子。也就是说,二语习得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母语思维一般来说会带来以下两种影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1、正迁移
1.1 语音
由于汉语是音调语音,而英语是句调语言,而且英语中还有很多汉语中没有的音素,所把我们习惯把语音学习困难归结为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汉语中已经存在的音素在英语学习中会促进我们对目标语的习得。例如:笔者在上中学时就经常会把新学的英语单词发音用汉语拼音或汉字进行标注,这样也许存在不准确,但对于初学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简单又好记的方法。这也正是正迁移在语音学习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1.2 词汇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思维规则。据Ellis的分析,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例如读音或词义相近一些词或词组:英语typhoon(汉—台风),英语poker card(汉—扑克牌),英语milk(日—ミルク),英语second hand(汉—二手的),英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汉—入乡随俗),像这类发音或词义与目的语比较接近的单词或短语,对于学生来说就容易记忆。这同样也是受到母语思维正迁移的影响,才使词汇学习生动有趣的多。
1.3翻译
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转换的过程。母语文化课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训练了翻译中对译语的篇章及上下文脉络的把握。进行翻译时无论是句子的组织形式、语篇的内容、思路和结构,都是个人的知识、思维习惯和逻辑方式以及交际目的与环境之间作用所决定的,又由于说话人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基础与母语思维的密切联系,无论他们外语水平的高低,只要还不能像说本族语的人那样思考和表述复杂的问题,就必须借助自己的母语,通过母语思维的方式来完成表达,使交际成功,否则往往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的深邃。这是因为表达往往是从主观的思维结构出发去寻找意义对等的外语形式,所以更有可能受到母语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逻辑方式的影响。即使语言环境决定了二语习得者基本上不需要使用母语,而且他们本身也具有了相当高的外语交际能力,但是在表达上仍然时有依赖母语做思维中介的现象。
2、负迁移
1.1语音语法语篇等方面的偏误
关于母语思维负迁移的话题之前一直是业界所关注的对象,在母语这一特定的环境里,人们已习惯了母语思维,在说话办事,接人待物时,难免会用他们所特有的母语思维标准、规则、尺度、范畴去行事。但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他们这种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就会给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