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

合集下载

《静力学专题》课件

《静力学专题》课件

02 静力学分析方法
力的平衡分析
力的平衡分析
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 的受力情况。
力的平衡分析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力的平衡分析的应用
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如桥梁、建筑、机械等领域的结构稳定性 问题。
力矩平衡分析
力矩平衡分析
01
通过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力矩,确定物体在旋转或角速度运动状
态下的受力情况。
力矩平衡分析步骤
02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力矩平衡方程、求解未知
量。
力矩平衡分析的应用
03
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如旋转机械、航空航天、车辆等领域
的设计和稳定性问题。
力的分布分析
力的分布分析
通过分析物体上力的分布情况,了解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 。
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
静力学与流体力学
要点一
总结词
静力学与流体力学在研究流体平衡和稳定性方面有共同之 处,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借鉴。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流体力学主要关注流体(液体和气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 情况,而静力学则关注物体在静止或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 。在研究流体平衡和稳定性方面,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 理,如力的平衡和力矩平衡,可以应用于流体的平衡和稳 定性分析。此外,流体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流体压力、 流速和流量等,也为静力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 的应用。
《静力学专题》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静力学基础 • 静力学分析方法 • 静力学应用 • 静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01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1静力学基础

1.1静力学基础

一点。
F1
证明:1 利用力的可传性原理找到、
F2两个力的交点O;
A
R12
2 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在交 点O合成一个合力R12;
CO
B
F2
3 合力R12与第三个力F3满足 二力平衡公理,必定共线,
F3
2020/9/26
各力的汇交点
即三力平衡必汇交与一点O。
4.作用与反作用原理公理(公理四)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沿同一作用线,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2020/9/26
1.平面力系— 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上的力系为平面力
系。平面力系又可以分为:
平面汇交力系 —所有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平面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 —所有力的作用线都互相平行的平面力系
平面力偶系—物体受同一平面的一群力偶作用
平面任意力系 —所有力的作用线既不交于同一点,又不
互相平行的平面力系。 如果作用于刚体上的一力系可用另一力系来代替,而不改 变刚体的运动状态,则称两力系互为等效力系。一个力与 一个力系等效,则称这个力为该力系的合力;力系中的各 个力称为合力的分力。将各分力代换成合力的过程,称为 力2系020/的9/26合成;将合力代换成分力的过程,则称为力的分解
R
R
怎 样 求 合 力 2020/9/26 ?
力三角形法则
求合力例题: 已知皮带预紧力s1、s2和包角,求对轴的压力Q
轴上压力Q 包角
怎 样 求 合 力 ?
皮带轮
2020/9/26
皮带预紧力S
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若刚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且其中二
力相交于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必通过同

1《静力学》内容讲解

1《静力学》内容讲解

第一章静力学【竞赛知识要点】重心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物体平衡的种类力矩刚体的平衡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中的压强)【内容讲解】一.物体的重心1.常见物体的重心:质量均匀分布的三角板的重心在其三条中线的交点;质量均匀分布的半径R的半球体的重心在其对称轴上距球心3R/8处;质量均匀分布的高为h的圆锥体的重心在其对称轴上距顶点为3h/4处。

2.重心:在xyz 三维坐标系中,将质量为m的物体划分为质点m1、m2、m3……m n.设重心坐标为(x0,y0,z0),各质点坐标为(x1,y1,z1),(x2,y2,z2)……(x n,y n,z n).那么:mx0=∑m i x i my0=∑m i y i mz0=∑m i z i【例题】1、(1)有一质量均匀分布、厚度均匀的直角三角板ABC,∠A=30°∠B=90°,该三角板水平放置,被A、B、C三点下方的三个支点支撑着,三角板静止时,A、B、C三点受的支持力各是N A、N B、N C,则三力的大小关系是.(2)半径为R的均匀球体,球心为O点,今在此球内挖去一半径为0.5R的小球,且小球恰与大球面内切,则挖去小球后的剩余部分的重心距O点距离为.2、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厚度均匀的梯形板ABCD,CD=2AB,求该梯形的重心位置。

3、在质量分布均匀、厚度均匀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角C为直角)上,切去一等腰三角形APB,如图所示。

如果剩余部分的重心恰在P点,试证明:△APB的腰长与底边长的比为5:4.4、(1)质量分别为m,2m,3m……nm的一系列小球(可视为质点),用长均为L的细绳相连,并用长也是L的细绳悬于天花板上,如图所示。

求总重心的位置5、如图所示,质量均匀分布的三根细杆围成三角形ABC,试用作图法作出其重心的位置。

6、如图所示,半径为R圆心角为θ的一段质量均匀分布的圆弧,求其重心位置。

7、论证质量均匀分布的三角形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上8、求半径为R的厚薄均匀的半圆形薄板的重心9、均匀半球体的重心问题10、均匀圆锥体的重心11、如图所示,有一固定的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体,将一长度恰好等于R 21、质量为m 的均匀链条搭在球体上,其一端恰在球体的顶点上,并用水平拉力拉住链条使之静止,求拉力的大小。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力的分类
按作用效果分类
分为拉伸力、压缩力、弯曲力、剪切 力、扭转力等。
按作用方式分类
分为集中力和分布力,其中分布力又 可分为均布力和三角形分布力等。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
表示物体受到的力有多大,单位 是牛顿(N)。
力的方向
表示力作用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 示。
力的作用点
表示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哪一点,对 于确定的物体,力的作用点不同, 则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05
力系与力矩
力系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力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组成的集合。
分类
根据力的作用线是否通过同一个点,可以将力系分为共点力系和非共点力系。
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概念
力矩是一个描述力对物体转动效应的量,其大小等于力和力臂的乘积。
计算
力矩等于力和垂直于作用线到转动轴的距离的乘积。
力矩的平衡条件
平衡条件
对于一个物体,如果所有外力矩的代 数和为零,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应用
在分析物体的平衡问题时,需要先确 定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然后计算 这些力的力矩,最后根据平衡条件判 断物体的状态。
06
力的平衡与平衡方程的 应用
力的平衡
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在 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 态。
力的平衡可以通过力 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来求解。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01
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 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 析,确定需要求解的未 知量。
02
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力学模型, 如刚体、弹性体等。
03
根据力学模型和已知条 件,建立合适的数学方 程,如微分方程、积分 方程等。
04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基础

F
A
C
B
第1章
方法一
FAy
A
C
FAx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例题2
解: 1.取梁AB为研究对象,解除约束。
2.画主动力,即外力F
F
B 3.画约束力,即 FB 、FAx 、FAy
FB
FA
A
F
B
C
方法二
FB
第1章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例题3
如图所示的三铰拱桥,
F
由左右两拱桥铰接而成。 设各拱桥的自重不计, 在拱上作用有载荷F,试 分别画出左拱和右拱的 受力图。
1.1.4 集中力和分布力 ❖ 集中力 作用范围与体积相比很小可近似 地看作一个点时的作用力称为集中力。
❖ 分布力(分布载荷) 作用在一定长度、一定面积或一定体积
上的力称为分布力或分布载荷。
第1章
力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 均布力(均布载荷)
力均匀地分布在某一段长度、某一 个面或某一个体积上时,称为均布力或均布 载荷,用q表示。
机械设计基础
李海萍
1
第1章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研究的问题: ❖ 力系的简化 ❖ 力系的等效替换 ❖ 力系的平衡条件
2
第1章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的任务: 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
件,并由平衡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
第1章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本章要点:
❖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 静力学公理 ❖ 常见的典型约束、约束力 ❖ 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1章
1.2 约束和约束力
❖ 约束
限制被约束体运动的周围物体。
❖ 被约束体

工程力学静力学基础知识

工程力学静力学基础知识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3)活动铰链支座 铰链将桥梁、房屋等结构连接在有几个圆柱形滚 子的活动支座上,支座在滚子上可作左右相对运动, 两支座间距离可稍有变化
约束特点: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能够限制被连接件 沿着支撑面法线方向的上下运动。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固定与活动铰链支座约束
铰链支座
铰链支座结构简图
二力杆
§1-2 静力学公理
公理一与公理二的区别
公理一描述的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公理二描述的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二力的平衡条件 。
公理一与公理二的区别
§1-2 静力学公理
巧拆锈死螺母
该方法的力学原理是:
根据二力平衡公理,若在 锈死螺母的相对面作用一 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平衡力(F,F′),螺栓与 螺母将保持平衡,确保螺 栓不会折断。
主动力与约束反力的区别
主动力
约束反力
定 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 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随主动 动趋势的力,属于主动 力的变化而改变,是一种被动
义 力,工程上常称为载荷 力
大小未知,取决于约束本身

的性质,与主动力的值有关,
大小与方向预先确定,可由平衡条件求出。约束力的
可以改变运动状态 征
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 接触处。约束力的方向与约束
集中力
分布力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3.对接触与连接方式的合理抽象与简化 ——约束
约束是构件之间的接触与连接方式的抽象与简化。
§1-2 静力学公理
一、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公理一) 二、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三、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四、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公理四)
§1-2 静力学公理
一、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公理一)

1 静力学 内容讲解

1 静力学 内容讲解

1 静力学内容讲解1静力学内容讲解1[静力学]内容讲解第一章静力学【竞赛知识要点】重心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物体平衡的种类力矩刚体的平衡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中的压强)【内容讲解】一.物体的战略重点1.常见物体的重心:质量均匀分布的三角板的重心在其三条中线的交点;质量均匀分布的半径r的半球体的重心在其对称轴上距球心3r/8处;质量均匀分布的高为h的圆锥体的重心在其对称轴上距顶点为3h/4处。

2.战略重点:在xyz三维坐标系中,将质量为m的物体分割为质点m1、m2、m3……mn.设重心坐标为(x0,y0,z0),各质点座标为(x1,y1,z1),(x2,y2,z2)……(xn,yn,zn).那么:mx0=∑miximy0=∑miyimz0=∑mizi【例题】1、(1)存有一质量均匀分布、厚度光滑的直角三角板abc,∠a=30°∠b=90°,该三角板水平置放,被a、b、c三点下方的三个支点提振着,三角板恒定时,a、b、c三点受到的支持力各就是na、nb、nc,则三力的大小关系就是.(2)半径为r的均匀球体,球心为o点,今在此球内挖去一半径为0.5r的小球,且小球恰与大球面内切,则挖去小球后的剩余部分的重心距o点距离为.2、如图所示,质量原产光滑、厚度光滑的梯形板abcd,cd=2ab,求该梯形的战略重点边线。

3、在质量分布均匀、厚度均匀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角c为直角)上,切去一等腰三角形apb,如图所示。

如果剩余部分的重心恰在p点,试证明:△apb的腰长与底边长的比为4、(1)质量分别为m,2m,3m……nm的一系列小球(可以视作质点),用长均为l的细绳相连,用短也就是l的细绳立于天花板上,如图所示。

谋总战略重点的边线5、如图所示,质量均匀分布的三根细杆围成三角形abc,试用作图法作出其重心的位置。

6、如图所示,半径为r圆心角为θ的一段质量均匀分布的圆弧,谋其战略重点边线。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静力学篇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静力学篇

静力学知识点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本章总结1.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

2.静力学公理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公理5 刚化原理。

3.约束和约束力限制非自由体某些位移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

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力。

约束力的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画物体受力图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

物体受的力分为主动力和约束力。

要注意分清内力与外力,在受力图上一般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还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问题问题一画受力图时,严格按约束性质画,不要凭主观想象与臆测。

第二章平面力系本章总结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1 )几何法:根据力多边形法则,合力矢为合力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 2 )解析法:合力的解析表达式为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 )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 3 )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3. 平面内的力对点 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或4. 力偶和力偶矩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

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平面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 M 的大小和转向,即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相等,则彼此等效。

力偶矩是平面力偶作用的唯一度量。

6.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即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为7、平面任意力系平面任意力系是力的作用线可杂乱无章分布但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

当物体(含物体系)有一几何对称平面,且力的分别关于此平面对称时,可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

静力学基础知识

静力学基础知识

力矩与力矩平衡
总结词
力矩是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由力的大小、力臂长度和力的方向共同决定。力矩 平衡则是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一种状态,当作用于物体的所有外力矩之和为零时,物体
保持平衡状态。
详细描述
力矩是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它由力的大小、力臂长度和力的方向共同决定。力臂是从转动轴到力的 垂直距离,对于确定点的转动,所有力的力矩代数和等于零。力矩平衡则是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一种状态,
04
静力学中的力系
力系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力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的集合。
分类
根据力的作用线是否通过一点,可以分为共 点力系和非共点力系;根据力的作用线是否 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
力系。
力系的简化与合成
简化
通过力的平移,将一个力系简化为一个合力,这个合力 与原力系等效。
合成
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一个或少数几个力,这些力与原力 等效。
当作用于物体的所有外力矩之和为零时,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即不会发生转动或匀速转动。
力的合成与分解
要点一
总结词
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 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在合成 与分解过程中,必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法则。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而力 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在合 成与分解过程中,必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表示两个力和分力之间关系的平行四 边形,其中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三角形法则则 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时,分力与合力共同构成一个 三角形。
静力学的基本假设

第1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第1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2.力的效应
外效应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理论力学
内效应 :物体发生变形
例 如:力可以使汽车运动(外效应); 也可以 使球、梁发生变形(内效应)。
材料力学
3.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 牛顿 N KN
5.力在平面上的投影 力矢在某平面上的投影,等于力的模乘以力与 投影轴正向夹角的余弦。
理论力学 – 静力学
几个基本概念
刚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始终保 持不变的物体.
平衡:物体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静止或作匀速 直线运动.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一、力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
体的形态或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推理1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 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 线.
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 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 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2、空间力对点的矩 ——力矩矢 三要素:
(1)大小:力 F与力臂的乘积 (2)方向:转动方向 (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r r rr MO(F) r F
r rr r r r r r
r xi yj zk
r r rr
r
F
r
Fxri
Fy j
r
Fzk
r
r
MO(F) (r F) (xi yj zk )(Fxi Fy j Fzk )

高中的静力学原理

高中的静力学原理

高中的静力学原理
静力学原理是研究物体静止状态下受力情况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牛顿第一定律:如果物体静止,则它受到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惯性:物体不受力或力平衡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5. 受力分析:对一物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对象等。

6. 平衡条件:物体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受到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7. 科赫定理:平面问题中多个力的作用可以等效为合力和力矩的作用,从而简化问题的解法。

这些原理都是静力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对于解决物理问题和理解物理现象有重要意义。

静力学

静力学
1
引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规律的科学。 静力学主要研究:力系的简化和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在静力学中,我们将研究以下三个具体问题: 1.物体的受力分析 分析物体共受几个力,以及每个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
2.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 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地替换一个复杂力系,则称为
力系的简化。 3.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相关问题。 研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种力系所需满足的平衡条件。
B杆内光滑槽作用E奌销钉,作各杆受力
图。

FCx
FE
F

F
FCy
[CD]



FAy‘
FAx‘ FAx
[AB]

FAy
FCx‘
0

FE‘
Fcy‘ FOx
[AO]
FOy
FBx FBy
64
例:A处是固定支座,B处为活动支座,D
处是与园盘连结的销钉,作各杆受力图。
C
FCB
C [二力杆]
FAy A
G
FAx F
3
4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静力学公理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5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一、力的概念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
17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 力系对刚体的作用。(外效应) 推论1: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到同一刚体内的任一 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
+
2m 2m 2m
2m
2m
6
2m
+
3
+
6
6
-
五、走路法作梁的剪力图
以梁的左端的集中力的大小和方向起步走,没有荷载的梁段 上平着走,遇到均布荷载斜着走(斜的剃度为均布荷载的大 小),遇到集中力跟着走,遇到集中力偶不理睬。
A
160 kN
D E
40kN m
B
40 kN
F
C
310 kN 2m
120
30
190
130 kN
1m 1m
130
2m
4m
Fab 160 1 2 107 L 3
ql2 4016 80KN m 8 8
130
40
kN
160
kNm
210
340
280
6kN 6kN
A
3kN m
B D
3kN m
三、梁的内力图
梁的内力图是以梁横截面沿轴线的位置为横坐标x,以横 截面上的剪力或弯矩为纵坐标,按照适当的比例绘出V或M沿x 轴分布的曲线。
绘制剪力图时,一般规定正号剪力画在x轴上侧,负号剪力画在x轴下
侧,并注上正负号 绘制弯矩图时,正弯矩画在x轴的下侧,负弯矩画在x轴的上侧,这也
就是把弯矩图画在梁受拉的一侧,弯矩图可以不注正负号。
绘制内力图的规律:
剪力图
没有荷载水平线
弯矩图
没有荷载斜直线
均布荷载斜直线
集中荷载有突变 力偶不用管
均布荷载抛物线
集中荷载有尖点 力偶有突变
内力V、M 的变化规律
q ( x) 0
qC 0
荷载
F
Mo
水平直线
V 图
+ or 斜直线
F
下斜直线
(剪力图 无突变)
Mo
M 图
or
下凸 抛物线
F处有尖角
叠加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叠 加 法
A
P B
m pl
m Pl
A P B
C
=
l2
+
l2
C
A
C
l2
l2
pl
l
1 Fl 4
+
1 Fl 8
+
1 Pl 4
区段叠加法
原理
任意段梁都可以当作简支梁,并可以利用叠加法来作该段梁 的弯矩图
MA
q
l
MB
梁分一段: A端截面弯矩:M=MA B端截面弯矩:M=MB
3.3
静定平面梁的内力

弯曲变形的内力 剪力和弯矩的计算 梁的内力图
叠加法作弯矩图和剪力图
一、弯曲变形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弯曲—梁(横向力作用)
受力特点:垂直杆轴方向作用外力, 或杆轴平面内作用外力偶;
变形特点:杆轴由直变弯。
F
q
Me
B


对称面
A
x
FAy FBy
y
平面弯曲—荷载与反力均作用在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梁轴线 也在该平面内弯成一条曲线。
为避免符号出错,要求: 未知内力均按符号规定的正向假设。
二、剪力和弯矩的计算
截面法:
任一截面上的剪力等于截面任一侧(左边或右边)所
有垂直方向外力的代数和。
梁任一截面上的弯矩等于截面任一侧(左边或右边)
所有外力对横截面形心之矩的代数和。
【例3-3】简支梁的受力如图3-10所示,己知P1=30kN、 P2=30kN,求1-1和2-2截面的剪力和弯矩。
| V |max ,| M |max 4. 确定内力最大值及其位置。(从图上直接找 简捷法绘梁内力图的关键是:正确确定控制截面内力值(一般用直 接法);熟记内力图的特征。
确定控制截面内力值的方法有三种:
1)截面法;(三个步骤,两套符号规定。)
2)直接法;(由外力定内力符号看梁的变形。) 3)积分法:(微分关系逆运算的应用。)
梁分CA、AD、DB BF段。
各控制面弯矩分别为: MA=-12KN MD=8KN MB=-4KN
2m
12 4 8 10
作图示梁的内力图
3kN
D
4.5kN m
A
2kN m
B E
C
FA 10kN 1m 2m
2m
FB 2kN 1m
7
kN
3 3
x 1.56
2 2
kNm
2.44
2
80 kN m

外伸梁AB承受荷载如图所示,作该梁的V---M图。
3kN
C A
2kN/m
6kN m
D B
解: 1、求支反力 VA 7.2kN
VB 3.8kN
1m
4m
VA
1m
VB
2、判断各段V、M图形状:
CA和DB段:q=0,V图为水平线, M图为斜直线。
V
4.2 (kN)
_
3
+
x=3.1mE源自_3.8 2.2叠加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步骤:
(1)先把作用在梁上的复杂荷载分解为几组简单荷载
单独作用情况; (2)分别作出各简单荷载单独作用下梁的剪力图和弯 矩图。(各图已知或容易画出) ( 3)叠加各内力图上对应的纵坐标代数值,得原梁的
内力图。
注意:叠加不是图形的拼合,而是将同一截面上的内力值代数相加; 是各简单荷载下的内力图在对应点的纵坐标相加。
【例3-4】外伸梁如图所示,已知q=5kN/m,P=15kN,
试画出该梁的内力图。
简捷法绘梁内力图的步骤:
1. 求支座反力;(注意校核!悬臂梁可省略。) 2. 将梁分段;(以梁上荷载变化处为界,包括:P、m作用点,q的起 止点,梁的支座和端点等)
3. 绘内力图;(先确定控制截面内力值,再按内力图特征绘图,最后 用内力图特征检验。控制截面即梁分界截面。注意P、m作用处应取两侧 截面。)
内力图的形状与荷载对应关系:
(1)无荷载的梁段(q = 0),V=常数,剪力图为水平直线,当V=0时, 剪力图与基线重合;弯矩图为斜直线。 (2)在均布荷载作用的梁段(q=常数),剪力图为斜直线,弯矩图为二 次抛物线,其凸向与q的指向相同。在V = 0处,弯矩图将产生极值。 (3)在集中力F作用处,剪力图有突变,突变值等于F;弯矩图有尖角, 且尖角的方向与F的指向相同。在剪力图变号处,弯矩图中出现极值。 (4)在集中力偶m作用处,剪力图无变化;弯矩图有突变,突变值等于 力偶m。
弯曲变形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截面法求内力: 剪力V——限制梁段上下移动的内力 弯矩M——限制梁段转动的内力偶
剪力和弯矩的符号规定
1)剪力V:截面上的剪力使所取脱离体产生顺时针转动趋 势时为正,反之为负。 2)弯矩M:截面上的弯矩使所取脱离体产生下边凸出的变 形时为正,反之为负。
左上右下,剪力为正;左顺右逆,上压下拉,弯矩为正
A
B
A
B
MB MA 1/8qL2
6kN
2kN m
B D
梁分两段:AB段和BD段。 AB段A端弯矩MAB=0, B端弯矩MBA=-4KN•m BD段B端弯矩MBD=-4KN•m D端弯矩MDB=0
A
C
2m
2m
2m
A
2
4 B 1
D
4
支座反力RA=15KN RB=11KN
6KN C
8KN
q=2KN/m A 4m RA D E 2 2m m q=2KN/m B F 2m RB
外力情况 剪力图特征
q<0(向下) ↘(向下斜直线)
无荷载段 水平线
集中力F作用 处:
集中力偶M作 用处:
突变,突变值 不变 为F
弯矩图特征
(下凸抛物线)
斜直线
有尖点
有突变,突变 值为M
最大弯矩可 剪力为零的截 能的截面位置 面
剪力突变的截 弯矩突变的某 面 一侧
①|M|max可能发生在剪力为零处、集中力作用处、集中力偶作用处; ②q突变反向,剪力图有尖点,弯矩图有凸凹性反转拐点; ③荷载图关于梁左右对称,则剪力图关于梁中点反对称,弯矩图左右对称 ;荷载图关于梁中点反对称,则剪力图左右对称,弯矩图关于梁中点反对称
AD段:q<0, V图为向下斜直线,
M图为上凸抛物线。
M
_
3
3、先确定各分段点的V 、M值, 用相应形状的线条连接。
(kN· m)
1.41
3.8
+
四、叠加法作梁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当结构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合力
作用产生某一量值的大小与各个单独力作用在该结 构上产生该量值的大小之和,这个量值可以是支座 反力、内力、变形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