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细菌染色法汇总

常用细菌染色法汇总
常用细菌染色法汇总

常用细菌染色法汇总

细菌的染色是染料分子与细菌成分相结合的化学过程。细菌蛋白质是兼性电解质,pH在2~5之间。在近于中性环境中,细菌多带阴电荷,易与带阳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着色,因此细菌染色,多用带阳电荷的碱性苯胺染料,如美兰、碱性复红、龙胆紫等。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有下列几种。

一、单染色法

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如碱性美兰或稀释石炭酸复红将细菌染成兰色或红色,可供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但不能鉴别细菌。

[材料]

1.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18~24h液体培养物

2.美兰或石炭酸复红稀释液

3.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染色架、滤纸等[方法]

1.涂片用灭菌接种环取菌涂于载玻片上,薄厚均匀,直径约1cm面积。如为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菌,则应于洁净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再用接种环取菌少许混于其中并混匀,涂成菲薄的菌膜。

2.干燥一般置涂片于室温中自然干燥,还可将涂膜向上,放于温箱中或于酒精灯火焰上方热空气中干燥。

3.固定一般用加热法,手持载玻片一端,迅速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目的是使菌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

4.染色将涂片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葡萄球菌滴美兰,大肠杆菌滴石炭酸复红)以覆盖涂抹的菌膜为度,不宜过多,染色时间为1~2min。

5.水洗、干燥、镜检用自来水轻轻水洗涂片,除去染液,夹于滤纸间,吸去水

份,完全干燥后镜检。

[结果] 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被染成兰色和红色,前者呈葡萄状排列,后者散在排列。

二、复染色法

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形态外,还能鉴别细菌,所以也称鉴别染色法。

(一)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细菌学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Gram创立,故得名。革兰染色法不仅可鉴别细菌,而且可以辅助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见表7-l。

[材料]

1.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8~24h培养后的混合菌液

2.革兰染色液(结晶紫染液、芦戈碘液、95%酒精、稀释石炭酸复红)

3.其他材料同单染色法

[方法]

涂片、干燥、固定按单染色法进行。染色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染lmin,水洗。

2.媒染滴加芦戈碘液,染lmin,水洗。

3.脱色放入95%酒精罐内,轻轻摇动玻片,直至不再溶下染料为止,约

30Sec,水洗。

4.复染滴加石炭酸稀释复红液,染30Sec,水洗。

5.用滤纸吸去水份,干燥后镜检。

[结果] 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阴性菌染成红色。

[附录] 革兰染色原理尚未确切了解。就目前所知,决定革兰染色的主要因素有:(1)G+菌等电点(pH2~3)低于G-菌(pH4~5)。在同样条件下,G+菌带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牢固。(2)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经乙醇脱水作用,肽聚糖网络结构变得更致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而G-菌细胞壁脂类含量多,易被乙醇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漏出。两种因素中以后者更重要。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受多种因素(菌龄、染色和脱色时间、pH等)影响,染色时应严格按正规操作,才会得到准确结果。

(二)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分枝杆菌属中的细菌含脂质多,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须用抗酸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能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但抗酸性细菌种类较少,大多数细菌均为非抗酸性细菌,故一般仅在怀疑抗酸性细菌时用,而不作为常规检查。

[材料]

1.疑似肺结核病人清晨的喀痰

2.抗酸染色液(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美兰染液等)

3.其他材料同单染色法

[方法]

1.涂片用洁净的牙签沾取痰中带血的痰液或干酪坏死的痰块,涂在玻片上。

2.干燥、固定同单染色法。

3.初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于涂膜上,在火焰上方加温至产生蒸气,但不得煮

沸,

如此保持5 min,切忌染液干涸,应及时补加染液,待冷却后水洗,以免玻片突然受冷而炸裂。

4.脱色将3%盐酸酒精滴于涂膜上,摇动玻片,倒掉,再加脱色液,反复2~3次至涂片无染液流下为止,水洗。

5.复染用美兰染液染lmin,水洗。

6.待干,镜检。

[结果]

结核杆菌等抗酸性细菌染成红色,非抗酸性细菌(非结核菌)染成兰色。必须在整个涂片找不到一个结核菌时,才能报告为阴性。必要时可将痰液集菌后涂片,以提高检出率。

三、特殊染色法

细菌的某些结构,如荚膜、芽胞、鞭毛、胞质中异染颗粒等,用上述方法染色均不易着色,必须用特殊的方法染色才能着色。这些特殊的染色方法仅在必要时使用。

(一)荚膜染色法

用单染色法菌体周围荚膜不着色,不容易认出。如进行荚膜染色,荚膜则清晰可辩。实际上是菌体染上颜色,荚膜不着色或着色很浅,形成反差而确定了荚膜的存在。

[材料]

1.死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小白鼠

2.荚膜染色液(结晶紫染色液)

3.20%硫酸铜冲洗液

4.其他材料同单染色法

[方法]

1.取死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小白鼠的心血或腹腔液涂片,室温内自然干燥、固定。

2.滴加结晶紫染液,在火焰上略微加热至产生蒸气为止。

3.用20%硫酸铜液冲洗涂片上的染料至无色为止。

4.用滤纸吸干、镜检。

[结果]

菌体染成紫色,荚膜无色或显淡紫色。

(二)芽胞染色法由于芽胞结构特殊,用一般染色方法难以着色。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据芽胞既难以着色,而一旦着色又难以脱色的特点设计的。

[材料]

1.破伤风梭菌48~72h培养物

2.石炭酸复红液、碱性美兰、95%酒精

[方法]

l.涂片、干燥、固定后,滴加石炭酸复红液,并加温至产生蒸气(不可沸)约5min,随时补充染液以防干涸,待载玻片冷却后,水洗。

2.用95%酒精脱色2min,水洗。

3.滴加美兰染液复染30Sec。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

菌体染成兰色,芽胞染成红色。

(三)鞭毛染色法

细菌的鞭毛细长,直径约10~20nm,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但如用特殊染

色,使媒染剂大量沉积在鞭毛上,使其变粗,则在光学显微镜下也可看到。[材料]

1.变形杆菌6~8h的琼脂培养物

2.鞭毛染色液

甲液:5%钾明矾水溶液;1%硷性复红(95%)乙醇溶液;2%鞣酸水溶液 乙液:美兰0.1g;硼砂0.5g;蒸溜水100ml

3.蒸馏水

4.其他同单染色法

[方法]

1.标本的制备从变形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迁移生长的最远处取菌少许,轻轻放在蒸馏水试管中,置l~2min,使菌自行分散,再置37℃作用25~30min。

2.涂片取一接种环上述菌液,滴于洁净玻片上,使其成菌膜,待自然干燥,不进行固定。

3.染色加甲染液3~5min,轻轻水洗;滴加乙染液lmin,并在火焰上方轻微加热(但涂片不可干涸),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

菌体染成棕黑色,鞭毛染成浅棕黑色。

(四)异染颗粒染色法

异染颗粒染色法是鉴别白喉杆菌的重要染色法.

[材料]

1.白喉杆菌斜面培养物

2.异染颗粒染色液

甲染色液:俾斯麦褐1g溶于10ml无水乙醇,加90ml蒸馏水充分混合溶解。乙染色液:美兰(或亚甲兰)100mg用乙醇(95%) 2ml溶解后加;冰醋酸5ml 混匀,再加蒸溜水95ml混合而成。

3.其他同单染色法

[方法]

1.涂片、干燥、固定后,滴加甲染色液1min,水洗。

2.滴加乙染色液30Sec,水洗,干燥,镜检。

[结果]

菌体染成浅黄色,异染颗粒染成深兰紫色。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简单染色法: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例如番红。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 7.镜检 复染色:利用用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例如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需要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1.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6.用番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_张富军

第31卷第2期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 our nal of Xi πan J iaot ong U niversity (Medical Scie nces )V ol.31No.2Mar.2010 ◇技术方法◇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 张富军,任 娟,王飞苗,吕社民,李冬民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微波修复法、高压修复法、酶修复法和高压加酶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L XR 2α、L XR 2β、PPAR 2γ和FXR 经高压抗原修复后,染色阳性强度较其他修复方法明显增强,而且定位较佳。结论 在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中高压抗原修复法染色效果优于其他抗原修复法。关键词: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抗原修复 中图分类号:R329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259(2010)022******* Selection of antigen retrieval methods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ZHAN G Fu 2jun ,REN J uan ,WAN G Fei 2miao ,L ΒShe 2min ,L I Dong 2min (Depart ment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dical School of Xi π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πan 71006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 he eff ects of diff ere nt met hods of antige n ret rieval on t he results of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 t ors. Methods A ntige ns were ret rieved by using microwave oven , aut oclave ,e nzyme and aut oclave plus e nzyme ,respectively ,in liver sections f rom DA.1U rats ,f ollowed by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Af ter a ntige n ret rieval wit h aut oclave ,t he p ositive staining inte nsity of nuclear recep t ors L XR 2 α,L XR 2β,PPAR 2γa nd F XR in t he liver sections f rom DA.1U rats was enhanced obviously ,a nd t he location of nuclear recep t ors was better by using t his met hod t han t he ot hers. Conclusion In t he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 t ors ,using aut oclave t o ret rieve a ntige ns is t he best met hod. KE Y WOR DS :nuclear recep t or ;immunohist oche mical staining ;a ntige n ret rieval 收稿日期:2009202224 修回日期:20092032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400249,30571725,30630058); 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No.20072kw 20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04C256) Supported by t 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400249,30571725,and 30630058),Interna 2tional Cooperation Found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072kw 206)and t 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04C256). 通讯作者:李冬民.E 2mail :lidongm @https://www.360docs.net/doc/f08271680.html, 作者简介:张富军(19632),男(汉族),实验师. E 2mail :zfj @https://www.360docs.net/doc/f08271680.html, 核受体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与配体结合后活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 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L XR 2α、L XR 2 β、PPAR 2γ和FXR 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的特异抗体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甲醛溶液固定导致许多抗原决定簇被掩盖,不能与抗体很好结合。核受体位于核 内,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时,若隐若现,抗原表达不均匀。为了解决该问题,使抗原决定簇能很好的暴露出来,我们采取了微波修复法、高压热修复法和酶修复法等。抗原修复方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比较分析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Olymp us DP71图像分析仪。 L XR 2α、L XR 2β、PPAR 2γ和FXR 抗体购自Abcam 公司;免疫组化(SP 法)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组织材料 病理切片来自DA.1U 大鼠糖尿病 模型肝组织,经40g/L 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μm 厚,每个蜡块各切5片。 1.3 抗原修复 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体积 分数)H 2O 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0.02mol/L

细菌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 微生物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 1、涂片 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2.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 3.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 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 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 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 吹干:用电吹风冷风或低温热风吹干; 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面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 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 分别配制溶液A和B 配好后混合即可。

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要求,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在免疫组化最后结果的判断时,常可见到均匀一片的似非特异性染色的现象,经多方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假性非特异性的染色。因为肿瘤组织中含有的抗原较易发生扩散弥散,肿瘤细胞无限制的生长和生长过速,导致肿瘤中间部分组织血液供给困难,造成缺血坏死,坏死细胞中的抗原由于机体的作用,可以被均匀地散布于细胞与细胞间的间质,这是抗原发生弥散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抗原弥散的方式就是,由于组织没有及时的固定所引起的。离体的组织不及时固定,组织就会自溶,抗原就会扩散,这是一非常普通的常识,但要做好却是极不容易。标本从外科切除到浸入固定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的抗原就可以发生扩散。虽然已浸入了固定液,但标本较大,固定液的量又不足,当然由于固定液的渗透需要时间,当渗入到组织之中时,中间的细胞已发生了变化,抗原也随着发生扩散,这种现象在产酶多的器官是比较明显的,如胃癌,当切除后标本较大,虽然在手术室期间已放入了固定液,但固定液要透过肌层达到胃粘膜面起码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当固定液发挥作用时,组织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这了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要求,对于离体的组织尽量快的进行固定,有条件的应将其剖开,早取材,早固定。 二、组织脱水必须彻底干净 组织块取材不能太大过厚,才能较好地完成脱水的过程。如果取材太厚,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不完全,将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浸蜡不彻底,切片不好完成,切不完整。由于先天不足,导致后来切片染色的脱落,造成染色的失败,或者由此反复操作,造成年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病理报告的延期发出等。因此,对取材的要求是除了要求要有艺术性外,即平整、外观好看,还要求适中。 三、切片必须完整、均匀、平展、无邹折 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对切片的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必须完整,平展、无汽泡,无邹折,这样有利在染色时的冲洗,有利于切片的牢固附贴。如果切片不平展,免疫组化染色后,可出现染色不均匀的现象,颜色深浅不一,不平。如果切片有汽泡切片在烘烤时,由于汽泡的破裂影响了汽泡周围的组织,在其周围可观察到深浅不一的染色。如果切片有邹折,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邹折的地方有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假阳性,容易引走混淆。 四、切片的附贴必须牢固,必须使用合适的粘贴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必须对新的载玻片进行处理,新的载玻片表面看起来很干净,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都能够适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新出厂的载玻片,表面复盖着开一层油脂样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切片的附贴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做法是:新的载玻片,放于玻璃清洗液中浸泡4小时甚至过夜,然后取出,经自来水彻底冲洗后,浸入酒精中达2小时以上,取出擦干备用或烘干也可。然后再将载玻片浸入了-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的稀释液(1:50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稀释都可以)中硅化10分钟,后经无水乙醇洗2次,烘干即可使用。 五、切片必须烘烤附贴牢固,既要经得起抗原修复时高温的作用而不使轻易脱片,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应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由于整个过程需经几个阶段的处理,如抗原修复时抗原修复液的沸腾且需持续十几分钟,PBS的反复冲洗,有的甚至于4℃冰箱中孵育达十几小时。因此,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1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陈慧霞食品13102班201313040201 一引言 1.学习并掌握细菌简单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进一步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一般情况下,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 常见的碱性染料有亚甲蓝、甲基紫、结晶紫、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和番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因为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 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的含量多且交联度大,类脂质含量少,当用乙醇处理时,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

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细胞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即呈现紫色。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经碘液媒染(以增加染料与细胞的亲和力)后,用乙醇脱色,再用番红染色。不被脱色而保持原颜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脱色后又被染上复染剂的颜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三实验材料 1简单染色法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试剂与器材:复红,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载玻片,吸水纸。2革兰氏染色法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染液: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染液,香柏。 器材和试剂:洗净的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镊子,玻璃废液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 1.无菌操作: 1.关闭窗户和风扇 2.用酒精棉双手表面消毒 3.接种环取菌前后焚烧灭菌 4.棉塞靠近火焰不离手 5.实验在酒精灯附近进行 6.少说话 2.简单染色法: ●准备玻片:取清洁干净的载玻片。 ●涂片:滴一小滴无菌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取枯草芽孢杆菌少 许,与玻片上无菌水混匀,并涂成适当大小的薄层涂片。

细菌的简单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实验步骤复习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及H E 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1组织脱水、包埋及切片 (1)将剥离出瘤组织切成合适大小的组织块放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天,固定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个月; (2)将组织块从固定液中取出,PBS漂洗1h,然后开始进行组织脱水,程序如下:70%乙醇浸泡30min—80%乙醇浸泡30min—90%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二甲苯 浸泡30min—二甲苯浸泡30min; (3)将组织块完全浸泡在蜡液中60℃过夜; (4)打开包埋仪器,设置相应参数,2h后将蜡液中的组织块取出放入包埋机的蜡缸中,将包埋所用铁槽清理干净放入蜡缸,用镊子将组织块放于铁槽正中央,取出铁槽接取少量蜡液使凹槽填满,将包埋盒倒置卡在铁槽上,放于低温工作台上冷却凝固,待其完全凝固后,取下包埋好的蜡块; (5)在切片前,先将蜡块表面修平,切成连续的厚度为5μm的切片,放入冷水中展片,用刀片将连续蜡带分开,然后放入40℃水浴锅中,用防脱载玻片捞出目的蜡带,放入烤片机上过夜,组织切片4℃保存。 2免疫组化染色 (1)首先,用二甲苯脱蜡,然后用梯度酒精和水使切片充分复水,详细流程为:二甲苯浸泡10min—二甲苯浸泡10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90%乙醇浸泡5min—80%乙醇浸泡5min—自来水冲洗5min; (2)抗原修复:微波炉中火预热配制好的枸橼酸缓冲液3min,将切片浸入修复液内,用微波炉中火加热3min,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让修复液溢出,以免切片变干,加热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氏染色,抗酸色法和特殊染色法(包括英膜染色法,芽抱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 1.革兰氏染色法: 1)器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液, 革兰氏碘液, 0.4 %复红乙醇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方法: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 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 水冲洗; ( 2 ) 革兰氏碘液色1分钟; 水冲洗; ( 3 ) 0.4 %复红乙醇液染色3秒钟,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2.抗酸染色法: 1)器材:卡介苗与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石炭酸复红,3 % 的盐酸酒精,碱性美兰染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石炭酸复红染液先沸水浴1 0分钟, 滴加2一3滴覆盖菌膜染色5分钟,水冲洗;( 2 ) 3 % 的盐酸酒精脱色3 0秒钟,水冲洗; ( 3 )碱性美兰复染3 0秒钟,水冲洗, 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3.芽抱染色法: 1)器材:破伤风杆菌厌氧培养物,5 % 孔雀绿水溶液,0.5 % 沙黄水溶液,载玻片,酒精灯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 加孔雀绿染液2一3滴于小试管中,并使其与菌液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竹放厂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分钟: ( 2 ) 涂片、固定: ( 3 ) 水冲洗,至到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 4 ) 用0.5 %沙黄液复染2分钟,弃去多余的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此步骤不用水冲洗 )。4荚膜染色法: 1)器材:肺炎球菌(小鼠腹腔液 ),石炭酸复红,9 5 %的乙醇,2 0 %鞣酸水溶液,0.8 % 孔雀绿水溶液。 2)方法: ( l )石炭酸复红染色1分钟, 水冲洗: ( 2 ) 9 5 %乙醇短暂脱色 (几秒钟为宜 ),水冲洗 ( 3 ) 2 0 % 鞣酸溶液染色1 0分钟,水冲洗; ( 4 ) 0.8 % 孔雀绿溶液染色1分钟, 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5.鞭毛染色法 (镀银染色法) 1)器材:变形杆菌新鲜菌液,镀银染色法l液( 鞣酸5克, 5 0% 氯化铁 2.0ml,1.5 %甲醛2.0 ml,1 % 氢氧化钠1.0 ml,蒸馏水100 ml),鞣银染色法2液 ( 2 % 硝酸银溶液,少量氨水 ) 2)方法: ( l ) 鞣银染色1液染色5分钟,水冲洗; ( 2 ) 鞣银染色法2液染色l分钟, 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 xx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

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 乙醇=7:3),xx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王晶晖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04031201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乙醇=7:3),香柏油。 3、器材: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通常2~3次)固定(具体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加复红染色1~2min 5.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 6.干燥:将吸过地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滴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形态。 (二)革兰氏染色

简单染色法与革兰氏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与革兰氏染色法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 目的 1.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1.2 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3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巩固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 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 材料 3.1 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3.2 染色剂 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或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3.3 仪器或其他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玻片搁架、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 4 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之常用染色方法 百度文库

免疫组化的相关知识! 一、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术等技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三、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四、免疫组化实验用抗体的选择 1、一抗选择要点 (1)选择单克隆还是多克隆抗体。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象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较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有所避免)。 (2)种属来源。一般家兔来源的抗体多是多克隆;而小鼠来源的抗体多是单克隆,但也有另外。这条主要要与后面的二抗来源相匹配。 (3)实验目的是检测什么种属的抗原,即species reactivity。这一点很重要,一般说明书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一、目的要求 1、学习制染色片技术,学习简单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菌体很小,活细胞的含水量在80%~90%,因此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所有观察其细胞结构必须染色。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可分为简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本实验只学习前两种。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 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三、实验器材 菌种: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 染色剂和试剂: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等),香柏油、二甲苯 器材和器皿: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火柴,小烧杯,玻片架、试管、小滴管等 四、操作方法 1、简单染色: (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一块,滴一小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央,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挑取大肠杆菌于载玻片的水滴中,调匀并涂成薄膜。注意滴生理盐水时不宜过多;涂片必须均匀;涂布面积直径约1.5cm为宜;挑取菌种时切勿将培养基挑破。 (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文火烘干。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搁架上,加复红染色1-2min。 (5)水洗:染色时间到后,用自来水冲洗,直至冲下之水无色时为止。注意冲洗水流不宜过急,过大,水由玻片上端流下,避免直接冲在涂片处。 (6)干燥:将洗过的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 2、革兰氏染色: (1)涂片: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相同。

实验四、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实验四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实使用方法。 2.复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普通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使用油镜时,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油,原因:1.增加照明亮度。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二).简单染色法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有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容易于识别。常用做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12~18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及其装片。 2.染色剂吕氏美蓝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3.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擦镜纸,生理盐水等。 四、操作步骤 1.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滴生理盐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环以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固定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 此操作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4.染色将玻片平放于玻片搁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 5.水洗倒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图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6.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涂片干燥后镜检。 (1)在低倍镜下观察。 (2)在高倍镜下观察。 (3)在油镜下观察:在高倍镜或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高,然后将油镜转到工作位置。在待观察的样品区域加香柏油,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小心地降下,使油镜浸在镜油中并几乎与标本相接。将聚光器升至最高位置并开足光圈,若所用聚光器的数值孔径超过1.0,还应在聚光镜与载玻片之间也加滴香柏油,保证器达到最大的

细菌的荚膜染色

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 :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 载玻片、玻片搁架, 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

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 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