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帜。

“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帜。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螟》。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

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这乐趣,精

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

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静虑的对象,从而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

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演进为以禅趣为主而超入禅境,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

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空灵而自然。

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

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

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

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

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

自然之美。

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作家。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境

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

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1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

自己的生活。

2 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

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3 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

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1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代表作《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

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豪侠诗人。《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边塞诗豪爽丽外,绪密思清。王昌龄的边塞诗,用乐府旧题写的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他

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这组诗前二首写深长的边愁,清婉凄绝而思入微茫。其四、五写追求边功的豪情,不破敌立功

“终不还”的壮志,因夜战擒敌而实现,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

穿,出于人的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

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4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储蓄而风调清刚。

5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

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他的七绝几乎首首写得好。

6 、识记:崔颢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择妻以貌美为准,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帜是《

黄鹤楼》诗。

诗的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为连接的关捩。

7 、简单运用:崔颢《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

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不仅使流走

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

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

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8 、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李颀,盛唐豪侠诗人。代表作边塞人《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起调雄浑旷放,一片神行,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再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

气老劲,刚健有力。缺乏鲜亮的色调,蕴含著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9 、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用众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有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通过对具体

音乐形象出神入化的描摹,诗人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与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

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 、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北上蓟门,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无结果。天宝

十一载,弃官司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此官运亨通。

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多伤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寓壮

气于苍凉之中。

2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

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

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沈

雄气质和浑厚骨和取胜。

3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①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

的,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

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②高适" 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4 、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诗歌创作特点“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边塞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第二次出塞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

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物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5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大漠中令人生畏

的恶劣气候,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6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

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得神奇壮丽。

7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艺术表现上,岑参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

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灵活。意奇、语奇,调奇。(高适用乐府古题,而岑参完全不用

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原因:岑参在写边塞题材的盛唐诗人中,留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最多的,而且写出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

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8 、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

王之涣,字季凌。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

9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审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沈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1 、识记: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 、简单运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①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

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三者结

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②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

面。任侠的思想性格使他敢于正视现实,求仙学道则为了排遣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抑郁和悲愤,摆脱

世俗烦扰返归自然。他是一个有狂热感情的人,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著其个性中高傲狂放

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1 、识记: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①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

寄托。

②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

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点。

2 、理解: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李白乐府诗《将进酒》,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些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

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3 、简单运用: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①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②诗人常根据乐府旧题的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

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③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④李白的乐府歌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

刚之美。

李白的乐府创作,如《蜀道难》《将时酒》《梁甫吟》《行路难》,大都以五、七言为主的杂

言体,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

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1 、识记:李白绝句的特点。

①自然明快②清新俊逸

2 、理解: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合,感受到与自

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

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①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

句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

天成之作。

②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识记: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

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

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

新明丽。

1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2 、他诗的想象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 、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他把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

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4 、李白诗歌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诗的意象,有

壮美和优美两种风格。

识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丽,不加雕饰,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 、他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2 、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综合运用: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

述。(《行路难》其一)

2 、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将进酒》)

3 、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常呈现

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 、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2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诗中含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

国家的安危流泪。

3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

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

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因为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发出点。在他的

诗里,一方面是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掺杂著歌颂尧舜君王的词句,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他的

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杜甫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1 、识记;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2 、理解: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

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

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3 、简单运用: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杜诗的写实手法,采用的是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将记事和叙事结合起来,

使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表现:

(1 )体现在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里,如《兵车行》;

(2 )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如《月夜》。

(3 )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如《旅夜书怀》。

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

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

第三节杜诗的沈郁顿和律体成就

1 、识记:杜甫的创作风格沈郁顿挫。(名解:沈郁顿挫)

沈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

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2 、简单运用: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著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沈

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覆。但这种

情感的回环往覆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3 、理解: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万方多难”依然花伤客心。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①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之作,共八首,但如一首。所表达的意思在第一首的“丛菊两开他日

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概括了。

②这组诗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伤沦落,反反覆复,欲吞还吐,沈郁回环,沈郁悲慨,极尽顿

挫之致。

③这组诗有如多重乐章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国的兴衰为主题,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

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撑,构成回环往覆的旋

律,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开有阖,有抑扬顿挫,更突出地表现了基调的主题。

4 、简单运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

六、其七)

《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无丝毫用力

的痕迹。

《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

悲歌,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江畔独步寻花》声调不那么悠扬,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

杂有当时流利的口语。活跃著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5 、杜甫的律诗成就。

①杜甫律诗韵律精细,诗境浑成而多变化,不拘一格。

②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创作了超过前人总数的七律,还创为“连章体”的七律组诗,以

及“拗体”七律。

③杜甫七律,磅礴飞动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融合无间,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

且讲究错综变化,对格律的运用已达到从心所欲的化境地步,既保持了律体形式的精美,又脱出格律的

束缚而横放杰出。

④将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影响,杂有当时

流利的口语。活跃著盎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杜甫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律诗中,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

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

6 、综合运用:杜诗沈郁顿挫的特点。

沈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才具有忧愤深广、

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著忧郁悲凉的气氛。如《登楼》。杜诗沈

郁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晚年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覆。但这种

情感的回环往覆是在诗人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

《秋兴八首》。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 、识记:杜诗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集大成式的诗人。

2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②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③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

语不惊人死不休

3 、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4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①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

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

渊明等人的影响。

②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既要求

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

①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已到了惊人的地步。

第五章大历诗坛

1 、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 、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

气骨顿衰。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1 、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 、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谈。

3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

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

长。

《滁州西涧》古淡清腴,悠然意远,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

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竟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

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4 、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悒郁寡欢,孤独冷漠。

5 、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①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竟象中,尤显浓重深长。②抒

发怀才不遇

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③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

6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著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情思,透

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诗境清幽冷寂,饶有澹逸闲雅之趣。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1 、识记;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

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2 、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①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嘱目;

②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3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

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

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③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

的诗歌。

④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4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

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

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①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

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②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

③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描

写细致。

④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

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三节顾况、李益

1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古诗和乐府。

风格:

①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

②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

2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3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

《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

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4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①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

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

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

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不像盛唐诗人著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

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

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 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 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 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 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 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 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 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 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精品教案】盛唐气象

善官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主备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序号: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 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 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

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 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鞨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 地区,流传着一 首赞美文成公主 的诗歌:从汉族 地区来的文成公 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练习题及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 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唐诗赞美的是( )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4.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①农民用曲辕犁耕地②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③家中摆着唐三彩④农民用筒车灌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 ★6.右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 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 文成公主入藏而建。文成公主入藏时曾途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当地。下列相关 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藏的是唐玄宗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 干布④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8.“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赞美唐朝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诗人的一句诗。这两位诗人是( ) A.李白、杜甫 B.李白、杜牧 C.李春、杜甫 D.李春、杜牧 ★9.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二人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10.下列内容,关联有错误 ..的是( ) A.吴道子——“画圣” B.杜甫——“诗圣”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材料二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因此被尊奉为什么? (2)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3)材料三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什么事件?“舅宿亲”是什么意思? (4)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唐人街的图片,提出问题:这 设置情景,调观察图片,回答 导入新课动学生学习的积 些地方的名字为什么叫“唐人街”? 1.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展示《雨中耕作图》,提出问题:《雨中耕作图》是一幅反映唐朝农业发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极性。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培养学生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 展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你能从图中找出问题。 哪些与农业有关的信息? 信息的能力。 通过《雨中耕作图》的观察可知唐观察图片,了解唐帮助学生理解 朝使用农具有曲辕犁等,从而进一步引朝的农具的改进。出筒车等灌溉工具。(展示曲辕犁、筒 车示意图)唐朝农业的发展。 从现实入手, 展示文字和古坝的图片,介绍唐朝 的水利工程。 探究新知展示敦煌莫高窟《农耕图》图片,(授新课)提出问题:唐朝出现什么新的农耕 技术? 除了出现育秧移植栽培的技术外, 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 让学生了解唐朝水 利工程的修建、农 耕技术、蔬菜新品 种,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唐朝还引进哪些蔬菜新品种?(展示莴答问题。 笋、菠菜图片) 过渡:展示文字,提出问题。 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 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阅读材料,回答调动学生的积 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你胸前问题。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 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 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问题:你觉得唐朝的丝织品美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七年级下册历史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导学案(有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知道唐朝开放、活力、向上的社会风气;了解唐朝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艺术。 过程与方法运用古诗整体感知唐朝繁荣的景象;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归纳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盛唐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同今天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相联系,形成唯物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盛唐气象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内涵 情景导入展示唐朝疆域地图,首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内容。接下来,展示唐诗: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一.经济的繁荣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上,阅读课文,找出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 1.农业在农业方面,逐渐扩大,农业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和。唐王朝非常重视,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唐朝耕地达6.6亿亩;兴修水利46处;育秧移植栽培得到推广za; 看课文曲辕犁和筒车的图片并讲解。 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南方。直辕犁的犁臂是直的,而曲辕犁恰巧相反;曲辕犁进步在犁架轻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昼,夜不停,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2.手工业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水平最高,其中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如冰如玉,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秘色越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3.商业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扬一益二)。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的大都会。 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想一想:长安城的布局有何特色呢?规划整齐,市坊分开 (1)宫殿、衙署、坊、市分开,且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2)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3)模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4)封密的坊(居民住宅区)和集中的市(繁华商业区)。 长安城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笑入胡姬酒肆中”。 海外贸易繁荣。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同学们从图上找出当时的主要少数民族及他们的地理位置,并尝试设计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方位示意图。 1.民族交融(1)采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体现了民族的平等。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联系。④对被打败的等给予适当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给予优厚待遇。⑤对周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怀柔册封。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封首领为云南王。⑥加强对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理。和武则天时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 (3)结果: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意即。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首领),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今拉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2)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仰慕,为了与唐朝建立亲密的关系,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步辇图》反映的情景)。唐太宗答应把宗室女嫁给松赞干布。年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工匠在逻些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派遣掌握各种技能的的工匠。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和同为一家”局面的形成。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唐玄宗时唐蕃“”;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至今仍屹立大昭寺门前。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成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社会风气:比较、充满活力;昂扬进去、;兼容并蓄; 2、表现:(1)、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妇女受到等教育(2)爱好运动,如、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乐舞则融合与创新(3)习俗受影响;胡食流入中原;胡帽,胡妆在唐朝盛行;(4)刚健豪迈的盛行 3、特点: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主要展现的是唐朝那一派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以“安史之乱”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及唐朝历史大致的走向。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

2020年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精品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盛唐气象

第四课时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图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图片,花鸟纹锦、唐三彩、唐都长安平面图,仿唐音乐片段等等。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将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分别画在投影片上。收集一则反映中外历史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料。收集有关反映唐朝百姓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资料。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 [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活动]学生回答。 [总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新课教学) [提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 [讨论]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 [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建立于618年,907年结束。著名皇帝有三个。唐太宗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州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管理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她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唐玄宗也叫唐明皇,他统治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提问]此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 [活动]学生回答: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 [总结]回答的很好。这首诗的确形象地再现了唐朝靠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带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右图所示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2. 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 A.壮族 B.羌 C.吐蕃 D.苗族 3.下面均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洽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商业发展 D.豪迈的尚武风气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4.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下列关于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表述,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越窑买到最好的白瓷制品 C.看到妇女骑马、射箭 D.欣赏《步辇图》

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城的描写。从这一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②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 中心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6.小明想写一篇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小论文,他可以查询的关键词包括() 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②风气开放,充满活力③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④闭关保守,封闭落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唐朝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阎立本—擅长风俗画 D.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8.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渝州有这样的描述: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教昌盛 9.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的是()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0.“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1.“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他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他是()

第3课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下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你们不会有了新朋友就忘记我这个老朋友吧 下面谁能背诵历史朝代歌,请举手。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盛唐气象》 出示:“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谁的诗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师:什么才能表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问: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开元盛世)那个行业(农业)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第3课 盛唐气象1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章[单元] 第 3 课时总 3 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第3课盛唐气象 课型:新授 课标要求: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三维目标: 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难点: 重点: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难点: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图片 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内容探究】 一、经济的繁荣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师: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 生:开元盛世年间,粮食丰收,国家富足的景象。 师:阅读教材,说说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史事”和P12“材料研读”。思考: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多媒体展示纺织业代表作品] 师: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 导入语 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学习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成就。 2.了解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和唐朝的民族政策。 3.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体会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朝的著名诗人和诗歌,简述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结合曲辕犁和筒车示意图,说明其工作原理。 2.从出土文物考察唐代社会生活中对妇女、对社会下层、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体会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3.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整体感知盛唐社会气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唐朝社会发展状况,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认识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经济繁荣的表现、多彩的文学艺术。 教学难点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经济的繁荣 问: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学生看书后归纳要点,回答问题。 1.农业 (1)师问: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答: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重视兴修水利。 (2)师问: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和推广,各有什么优势? 生答: 点拨:用犁箭与犁评控制入土深浅,犁箭提高则入土浅,反之则入土深。筒车省去了人力,自流灌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