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生理学的任务是掌握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教学内容着重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态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并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生理学实验内容合并在机能学实验中学习。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临床心理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方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0学时,均为理论课。

四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主編,6版,2003年12月。

II 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负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要求

(一)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 掌握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了解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内容

(一)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 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 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掌握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规律和形成的基本原理,兴奋性和兴奋的

物质基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原理及其力学分析。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和入胞。

(二)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掌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熟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

(四)掌握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熟悉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五)掌握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横纹肌收缩机制及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六)熟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掌握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

(四)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

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五)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收缩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六)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

一教学目的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其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生理止血机制、血型与输血的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和血液的组成,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掌握红细胞生理,熟悉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

(三)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掌握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控制。

(四)掌握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了解Rh血型系统。

三教学内容

(一)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二)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

(三)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

熟悉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音的产生,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微循环的组成。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掌握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心肌细胞的分类。掌握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掌握窦房结及浦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掌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熟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熟悉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掌握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熟悉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掌握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三)了解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四)熟悉心肌收缩的特点。掌握心动周期概念。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五)熟悉心音的分类及产生机制。

(六)掌握心泵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了解心脏做功量,熟悉心泵功能的贮备。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七)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分类。熟悉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

(八)掌握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九)熟悉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十一)掌握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以及延髓心血管中枢。了解舒血管纤维和高位中枢。

(十二)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三)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四)了解局部血流的调节。

(十五)了解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分类。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及蒲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及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三)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四)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五)心音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

(六)心泵功能的评定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量,心泵功能的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七)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分类。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八)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九)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十)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十一)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舒血管纤维。延髓心血管中枢,高位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