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莱昂内尔-麦肯齐、杰利-格林——早就应获诺奖的经济学明珠

一般均衡理论是人类经济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它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了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在这一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阿(Arrow,Kenneth)和德布鲁(Debreu,Gerard)已分别于1972年和1983年获得诺贝尔奖。这里,我们要介绍莱昂内尔-麦肯齐和杰利?格林,这师徒二人其实早已具备问鼎诺奖的实力。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均衡概念的本质是,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个人通过市场网络的作用最终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正是对经济均衡关系的诗意描叙。

19世纪下半叶,现代意义上的一般均衡理论主要由瓦尔拉斯(熊彼特认为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甚至超过斯密)等人系统地发展起来,20世纪初帕累托(Pareto)、卡塞尔(Cassel)等人对一般均衡理论作出更系统的描述。但直到1940年代,理论家仍然求助于数方程与未知数的个数的方法来证明均衡的存在性,这损害了一般均衡理论的严密性。

“二战”之后,阿罗、德布鲁和麦肯齐等人引入拓扑学与凸分析的方法,经过严密推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与有效性,使得斯密“看不见的手”最终从天才的想象变成缜密的科学体系。

一般均衡理论的公理化研究方法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例如在一般均衡中纳入随机因素,就可以研究金融市场的资本定价问题;在宏观经济学里起基础作用的兰姆西(Ramsey)模型,实际上只是具有无限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特例之一;引入信息不对称,就可以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中研究激励理论……

惟一未获诺奖的创始人

莱昂内尔-麦肯齐(Lionel Mckenzie)1919年生于美国,195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早年师从希克斯、萨缪尔森和库普曼斯(Koopmans)等经济学大家,1957-1966年任罗切斯特大学经济系主任,此后一直任该校威尔森(Wilson)经济学讲座教授。

麦肯齐是现代一般均称理论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另两位创始人阿罗和德布鲁均已获诺奖)。最早系统证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两篇论文是阿罗和德布鲁、麦肯齐各自独立完成的:麦肯齐论文《论格雷厄姆国际贸易模型及其他竞争经济的均衡》在权威的《经济计量学杂志》1954年4月号发表;阿罗和德布鲁的论文《竞争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在该杂志1954年7月号发表。

在1954年论文中,麦肯齐首先运用Kakutani不动点定理,在一个特殊的模型中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和惟一性,这一方法具有普遍性,他很容易地将其推广到竞争均衡理论中。1955年他发表了论文《特定消费偏好下的一般均衡》,将其均衡思想正式扩展到一般的竞争经济。1959年他发表论文《论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在更一般的条件下使用Brouwer不动点定理,简洁在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1960年他在论文《均衡的稳定性与正超额需求函数的价值》中引入一个新的Liapounov函数,研究了动态竞争经济的局部与整体稳定性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论文奠定了麦肯齐一般均衡理论创始人的地位。

麦肯齐另一重大理论贡献集中在最优经济增长领域。1920-1930年代,兰姆西(Ramwey)与冯?诺依曼(Vom

Neumann)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首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河,听过冯?诺依曼报告的萨缪尔森,当时推测市场经济在长期将逐渐收敛到最优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路径,此即所谓“大道定理”(Turnpike Theorem)。但他却一直没能给出严格的证明。

1960年代初,麦肯齐和Morishima各自独立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一个标准的新古典经济中,严格证明了最优增长路径的最优收敛性。随后麦肯齐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讨论了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最优增长路径的收敛性问题。

麦肯齐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资源配置的静态角度看,新古典的自由市场此济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从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市场经济在长期也能够朝着最优经济增长路径逼近。

麦肯齐还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作出了全面性贡献:1953年他研究专业化与世界生产的效率,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严格证明了自由贸易的有效性;1954年他提出了关于格雷厄姆国际贸易模型中生产专业化的一般定理;1955年,他提出了关于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一般定理;1956年,他研究了存在多种生产要素情形下的生产专业化与生产可能性边界问题。

站在老师的肩膀上

杰利-格林(Jerry Green)是麦肯齐的嫡传弟子,现任哈佛大学约翰?利瓦来特(John Leverret)讲座教授、哈佛大学商学院大卫?威尔斯(David A. Wells)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984-1987年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1992-1994年任哈佛大学常务副校长。

格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应该方面。1995年,他和马斯柯莱(Mas-Colell)、温士顿(Whinston)合著《微观经济理论》,该书是迄今为止对微观理论最全面的总结,是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

在阿罗、德布鲁和麦肯齐的经典一般均衡模型中,人们具有充分预见的能力,市场也是完全的:具有不同物理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商品,都存在无成本的交易市场;对于每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商品”,都存在完全的期货市场。

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影响当前的决策,因此如何将不确定性、预期等因素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使其具有真正的动态特征,就成为1970年代摆在新一代一般均衡理论家面前的难题。格林的主要贡献集中于此。

1973年,格林构造了一个两种交易、两个时期的模型,在第一个时期进行期货交易,在第二个时期进行现货交易。他假设在交易时价格是不确定的,交易者对价格有一个主观的预期,且在该模型中纳入了投机买卖。格林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了理性预期问题,证明了跨时均衡的存在性。

1975年,格林进一步研究随机均衡的存在性、惟一性和稳定性。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引入时间、不确定性和理性预期,是对一般均衡理论的重大发展,为将一般均衡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格林还致力于将一般均衡思想应用于诸如激励理论等多个领域。1978年,他与拉丰合著《公共决策激励理论》,该书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作。1982年,他与南希?斯托基(Nancy L. Stokey)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合著论文《锦标激励与合约激励的比较》,该文运用一个风险中性的委托人和多个风险规避的代理人

模型,研究了最优的激励结构问题,考察了锦标激励和合约激励各自发挥作用的条件。

1986年,格林运用委托-代理模型,研究若代理人的信息依赖于其特殊经历,委托人如何防止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他讨论了激励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显示原则)成立的条件。

1987年,格林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两个人决策的事后可实现原则。人们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决策后,随着事态的发展,信息会越来越多,以前的决策可能需要调整,但格林证明,公共的决策不会因新的信息而失效。

明珠还有他们--

巴拉斯科(Yves Balasko)

伊文-巴拉斯科1945年生于法国,1976年获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巴黎大学教授。巴拉斯科运用微分拓扑的方法研究一般均衡理论,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系统研究了太阳黑点均衡、不完全金融市场的均衡的结构、动态经济计量模型的规模、正则经济的理论与转移问题等经济理论问题。1988年,巴拉斯科出版经典著作《一般均衡理论基础》。

彪利(Truman Bewley)

杜鲁门-彪利是杰出的数理经济学家,1970年获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博士学位,现任耶鲁大学阿尔弗雷德?考尔斯(Alfred Cowles)讲座教授。彪利在具有无穷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研究了无穷种商品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具有无穷性质经济的核与均衡的等价性、劳动力市场、最优货币数量重大理论问题。

哈恩(Frank H. Hahn)

弗兰克-哈恩1925年生于德国,1950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恩深入研究了一般均衡的稳定性、惟一性,考察了多个市场竞争均衡的卖者喊价、非卖者喊价过程的稳定性条件,他在1971年与阿罗合著《竞争均衡分析》,该书是一般均衡领域的经典之作。哈恩在一般均衡框架内纳入货币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序列经济(在离散时间中的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了货币的价值,并将交易费用引入一般均衡的分析;他研究了推测均衡,即个人行为影响经济环境的不完全竞争下的均衡问题,哈恩还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希尔德布兰德(Werner Hildenbrand)

维纳-希尔德布兰德1936年生于德国,1961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希尔德布兰德在具有无穷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研究了具有无穷性质的经济的核,讨论了具有无穷性质的帕累托有效性,证明了具有无穷性质的均衡的存在性。1973年他出版了经典著作《大经济的核与均衡》。

马斯柯莱(Andreu Mas-Colell)

安德鲁-马斯柯莱1944年生于西班牙,1972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教授。马斯柯莱在具有无穷性质的一般增衡理论、运用微分拓扑的方法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究了交易与价值的关系、静态马尔柯夫均衡、拓扑向量格空间中的均衡的存在性等经济理论问题。他出版

了《一般均衡理论:微分方法》(1985年版)、《微观经济理论》(与格林、温士顿合著,1995年版)等经典著作。

斯卡夫(Herbert Scarf)

希尔伯特-斯卡夫1930年生于美国,195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任耶鲁大学教授。斯卡夫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性证明、一般均衡理论的计算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用合作博弈的方法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性问题,证明了著名的斯卡夫定理,这是证明具有无穷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性的重要工具。他研究了多个人的合作博弈问题和计算均衡价格的方法等理论问题。

桑南夏恩(Hugo Sonnenschein)

桑南夏恩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93-2000年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他在超额需求函数的性质领域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桑南夏恩率先提出了后来名为Debreu-Sonnenschein-Mantel的定理。他认为,即使每个人的需求函数都有很好的性质,我们也不能保证总量超额需求函数拥有这样好的性质,因此理论界长期以来从个人最优化行为出发研究总量超额需求函数的努力从根本上讲是在浪费时间。

1980年代初,我刚进哈佛经济系就发现,坐在格林、马斯柯莱、马斯金等大师们课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我们年轻一代对一般均衡理论的精深思想和高超技巧似乎有一种内在的恐惧。我们随不了求学和探索的艰辛,纷纷寻求发表论文的捷径。1990年代以来,连基本模型都没有的统计回归分析的文章,竟然充斥于《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等顶尖经济学刊物。

我们的这些雕虫小技,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都难望一般均衡大师们之项背。我们连给他们提鞋都不配。经济学的档次被越玩越低。这种思想上、方法上的全面倒退是对人类科学精神的玷污,是经济学界的腐败、堕落,是全球经济学家们共同的耻辱。

——周恒甫

2002年10月9日11:57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线索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或者collective choice)发端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Arrom)的经典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 alue, K.A.Arrow,1951)。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间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假如大家没有对自己的偏好进行分门别类地设定共同的标准,又假如有两个以上的投票人和两个以上的选择,则人们就不可能制定出达到一致的集体选择的投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一项合理的共同的决定只能来自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力。这时,政府就不单是负责代表个人潜在的共同偏好的估价人了,因为所谓共同偏好是非常含糊不清的,有时又极不协调一致,所以,政府在集中和协调它们时拥有很大的主动行动余地。 以上就是称为“阿罗悖论”的思想。这个结果证明:真正的民主政体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阿罗不可能定律之所以被引入公共财政学,就是由于它促使人们对于国家干预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国家干预是否可能产生更有效或更好的结果?而所谓“更有效”和“更好”,究竟指什么?后一个问题属于对国家干预的规范的考察,前一个问题属于对国家干预的实证的考察。因此,后人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上继续阿罗纳工作,其中一条路线偏重于逻辑的、数字的分析,属于规范的、形式的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森(Sen);另一条路线侧重于对国家干预的实证的、行为的分析,这就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所做的工作。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政治市场”学说,把国家的预算决策过程看成是类似市场的由公共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这个学说的中心是对投票制度的分析,其中特别是对“中间投票人”等定理作了论述。“中间投票人”定理的发现者邓肯·布莱克(D.Black)在1948年指出,多数选举制度最终会使人们选择的政策成为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政策。该定理表明,对社会来说,该选举制度远远不是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从理论上讲,可行的选举中最好的选举法是一致通过法(Lidahl均衡就贯穿了该法),而由于寻求一致,会要求人们付出极高的“交易费”,所以该法是很难实行的。1962年出版的布坎南与塔洛克(G.Tullock)合著的《一致的计算》(《Calculation of Consents》)就是论证这一论点的。公共选择学派的另一个研究成果是对财政制度中官僚主义行为的分析。塔洛克发现,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不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于规定他们追求个人目标时的自治程度的行为法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中要比在政府部门中严格得多。由此产生了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公共选择理论所关心的主题始终是:在国家或社会中的个别成员的偏好与政府作出的公共选择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在个人与政府机构的公共选择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许多种可能性:(1)习惯或宗教法典,即依靠共同接受的习惯或宗教法典作出有关共同事务的决定,我们可以在原始部落中发现这种集体选择的

金融周期和宏观经济学我们学到了什么_克劳迪奥·博里奥_比较71

金融周期和宏观经济学我们学到了什么? 来源于《比较》2014年第2期出版日期 2014年04月08日 出版日期 2014-04-08 本文见《比较》2014年第2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相关报道 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稳定 “马上”宏观经济展望 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演变 屈宏斌: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 姚景源: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较好 问道第十期刘明康解读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 中国改革读书会:吴敬琏从“钱荒”谈宏观经济 央行调查:六成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正常 曹远征:对宏观经济的三个疑问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再思考 克劳迪奥·博里奥 引言 (①本文根据为宏观经济建模研讨会准备的大会演讲“危机后的货币政策”修改而成,本次会议于2012年9月13—14日在华沙举行,会议由波兰国家银行

主办。我想要感谢Carlo Cottarelli、Piti Disyatat、Leonardo Gambacorta、Craig Hakkio、Otmar Issing、Enisse Kharroubi、Anton Korinek、David Laidler、Robert Pringle、Vlad Sushko、Nikola Tarashev、Kostas Tsatsaronis、Michael Woodford 和Mark Wynne给予的有益评论和Magdalena Erdem出色的统计协助。这里表达的是我本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国际清算银行的观点。) 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积累起来的。我们今天并不必然比昨天知道得多,虽然大家都不希望如此。所谓的“教训”被汲取、忘却,又被再度汲取和忘却。一些概念高调登场,不久又被人遗忘,或许还会东山再起。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在变化,有时变化缓慢而深刻,有时又突然而剧烈;另外的原因是,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也不能避免涨跌起伏的现象。实际上,生活莫不如是。 金融周期的概念,以及它在宏观经济中的角色,也不例外。这一概念,或者至少继金融繁荣之后跟随着金融崩溃的说法,实际上早于更常见和更有影响力的商业周期概念(例如,Zarnowits,1992;Laidler,1999;Besomi,2006)。但这一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被人遗忘。它只是或多或少地在非主流经济学家中得到讨论(例如,Minsky,1982;Kindleberger,2000)。说实在的,金融因素基本上从宏观经济学家的视野中迅速消失了。金融实质上被看作是一层“面纱”,在试图理解商业波动时几乎可以直接忽视(例如,Woodford,2003)。即使加以考虑,它也最多是加强了经济冲击影响的持续性,稍微延缓了经济体系向其稳定状态的自然回归(例如,Bernanke et al.,1999)。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的变化是何其大!新世纪头十年后期,金融危机吞噬了成熟经济体,引发了很多深思。经济学家现在力图将金融因素融入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然而,主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的策略是保守的策略,即将更多的所谓金融“摩擦”嫁接到实际上完善成熟的均衡宏观经济学模型上,这些模型以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内 容 提 要 本章的重点是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般均衡的概念及其存在性问题;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问题。 一般均衡的概念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之上。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将单个市场孤立起来,只考察某个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研究方法,即假定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将所有的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决定的方法。瓦尔拉斯、阿罗和德布鲁等经济学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认为一般均衡模型应该包括4个基本条件: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每个消费者都是产品需求者和要素供给者,他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他们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中间产品,只考虑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在这4个基本条件下,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只存在唯一的一组相对价格可以实现一般均衡。 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在3个假设前提上:1、经济由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构成,所有的生产均由生产部门完成,所有投入品均由消费者提供,没有中间产品。2、经济中有H 个居民,每个居民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他在要素收入的约束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将其所有收入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其偏好即效用函数为既定不变。3、经济中有K 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给者,他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生产各种商品以使其利润最大化,没有投资和中间产品,生产函数既定不变。根据假设,一般均衡模型中包含三类方程: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方程(∑===H h ih i d r i Q Q 1),,2,1( )及对要素的供给方程 (∑=++==H h jh j s n r r j Q Q 1),,2,1( ) ;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应用研究综述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作为主流宏观数量分析工具,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应用该模型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回顾了运用DSGE模型进行研究的经济学文献,系统梳理了构建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估计方法以及应用DSGE模型的研究主题等问题。 【关键词】DSGE模型经济波动宏观政策分析 作为主流宏观数量分析工具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是以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动态优化的方法考察各行为主体(家庭、厂商等)的决策,即在家庭最大化其一生的效用、厂商最大化其利润的假设下得到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方程。一般性的DSGE模型中通常还包括政府部门(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行为决策(标准R BC框架不包括货币政策)。具体地,DSGE模型中各行为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其行为的当期影响,以及未来的后续影响。因此,各行为主体在对未来预期(建模时通常采用理性预期代表)的前提下,动态地考虑其行为决策的后果。其次,现实经济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DSGE模型中引入了多种外生随机冲击,并且这些外生随机冲击与行为主体的决策共同决定了DSGE模型的动态过程。由于DSGE模型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行为方程中的结构参数、冲击的设定和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从而可以避免卢卡斯批判。此外,DSGE模型考虑经济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考察行为主体的决策。 一、构建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 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是R BC理论,然而R BC理论由于其理论基础与现实经济环境不符而受到众多的批判,因此 众多的DSGE模型是在新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 1、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 BC) 基于R BC理论的DSGE研究较多,如Kydland&Prescott (1982),Long&Plosser(1983),Ireland(2001),黄赜琳(2006)等。R BC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不存在外部性、信息是完全的以及行为主体具有理性预期。在这些假设下,R BC理论认为来自技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无效。因此,基于R BC理论的DSGE模型都不包括政府部门(即货币当局)的行为决策。 2、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理性预期、垄断竞争市场、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粘性)的假设下,认为不仅技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是经济波动的来源,宏观经济政策同样对产出等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主流的DSGE模型大多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将货币政策和(或)财政政策纳入其分析框架。新凯恩斯主义DSGE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入了价格和(或)工资粘性,而粘性的引入方式有两种。 一是Calvo(1983)采用“调整信号”的方式引入粘性,即经济中接收到随机的“调整信号”的经济主体(企业和或家庭)会将其价格和(或)工资调整到最优,而没有接收到该信号的那部分经济主体则不最优化其价格(工资)。Yun(1996),Gali& Gertler(1999),CGG(2002),Horvath(2009)等运用该方式将价格粘性引入其DSGE模型;而Erceg et al.(2000),Kollman (2001),CEE(2003),Smets&Wouters(2003),李松华(2009a,b)等不仅将价格粘性,还将工资粘性引入其DSGE模型中。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应用研究综述 ○李松华1马德富2 (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理论探索 158 《当代经济》2010年5月(上)

公共选择理论

一、布坎南的生平 布坎南,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芝大期间,布坎南受教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经济学家F.H奈特,奈特属于自由派经济学家,布坎南受其影响很深,并曾为之撰写传记。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55-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政治决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意大利回国后,1956-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并于1958-1969年担任杰斐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68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9-1983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公共选择中心主任。1983年后到乔治·梅森大学任教。布坎南一生多次获得荣誉奖,并在多个重要机构任咨询职务。1962年创立公共选择学会,并于同年任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1967-196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执行委员,1972年任该学会副主席。1977年获迈阿密大学法学经济学中心颁发的法学经济学奖。1980-1981年当选蒙特·佩策林学会执行委员。1982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副主席。布坎南的著作甚丰,主要有:《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1960年);《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著,1962年);《民主进程中的财政》(1966年);《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968年);《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R.托尼逊合著,1972年);《自由的限度》(1975年);《赤字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与查理德·瓦格纳合著,1977年);《凯恩斯先生的结论:对于把经济理论滥用于政治投机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宪法纪律的建议》(1978年);《自由、市场和国家: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1986年)。 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经济是现实的产物,经济理论也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乃是因为它符合了它所处时代的要求;同时,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背景。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 财政政策有效性是指财政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的变动接近预定政策目标的程度。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有效性是指财政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的变动接近预定政策目标的程度。如果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使上述四大指标的变动达到预定政策目标,表明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如果上述四大指标的变化与预定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小,则说明财政政策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偏差大,则说明财政政策有效性低。 关于宏观财政政策有效性的争议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次都发挥了关键作用。2015年我国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已经达到48%,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及其宏观经济影响对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正确运用宏观调控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国研视点 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卢卡斯批判之后,财政政策有效性一直是经济理论中争议较大的主题。但是现实中,财政政策仍然是各国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今年8月初,日本政府推出总规模达28万亿日元

的刺激计划,其中政府直接财政支出为7.5万亿日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次都发挥了关键作用。2015年我国财政收支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8%,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及其宏观经济影响对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正确运用宏观调控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无效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占据主流 (一)理性预期理论削弱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财政政策因为凯恩斯提出的需求不足理论而进入宏观政策核心。《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会因为供给的无度与需求的贫困化而导致内生性经济危机,造成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凯恩斯根据三大经济学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判断宏观经济会因为需求周期性下降导致经济危机。这就是解释经济危机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佐证了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合理性。实践中,美欧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应对经济波动时,财政支出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950;1973年,美国的平均经济增速达到4.2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石油危机,油价上涨对经济构成供给冲击,出现通胀与失业并存的滞涨局面。主张失业与通胀替代关系的凯恩斯理论对此束手无策。与此同时,经济理论上,卢卡斯猛烈批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而且关于预期对经济主体的影响缺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它把私人

第七章一般均衡理论

第七章一般均衡理论 南开经院考过试题 年:①社会福利函数 ②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替代弹性是如何定义的?它对收入分配有何影 响? 年:①用完全竞争一般均衡分析说明消费者偏好,生产的技术选择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年:①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怎样调整? 年:①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主要掌握内容: 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二节交换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四节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第五节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新均衡 第六节社会福利及其政策标准

第一节一般均衡概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经济系统产生一组价格(所有产品和要素),使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供求都相等,且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达到各自的均衡——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一般均衡分析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在一般均衡状态下:

(1)每个消费者根据其资源禀赋,达到效用最大化。 (2)每个厂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 (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任何时候厂商都不存在超额需求。 (4)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第二节交换的一般均衡 1.交换的一般均衡含义 交换的一般均衡指在社会生产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既定条件下,消费者之间通过交换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2. 交换的均衡过程和条件 交换的埃奇沃思(Edgeworth)盒状图中,曲线O A CDEFGO B 它是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所有这些切点处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都相等。 交换(也就是商品的分配)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 3. 预算约束与商品价格 最初用产量表示的收入分配决定了两种商品的价格比P X/P Y,而P X/P Y又是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答案)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3、交易的一般均衡 4、生产的一般均衡 5、交易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6、公共品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使用既定的L和K生产的产品X和Y的均衡价格分别为2和4元,那么( B ) A、生产Y所使用的L的边际产量是生产X所使用的K的边际产量的2倍; B、L和K生产X和Y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1/2; C、X的边际成本是Y的边际成本的2倍; D、X的产量是Y的产量的2倍; 2、在两个个人(甲和乙)、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易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D )。 A、对甲和乙,MRT XY=MRS XY; B、对甲和乙,MRS XY=P X/P Y; C、(MRS XY)甲=(MRS XY)乙; D、上述所有条件。 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D )。 A、MRTS LK=P L/P K; B、MRTS LK=MRS XY; C、MRT XY= MRS XY; D、MRTS X LK= MRTS Y LK。 4、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易全面均衡发生在( D )。 A、MRT XY=P X/P Y; B、A和B的MRS XY=P X/P Y; C、MRS A XY=MRS B XY; D、MRT XY=MRS A XY=MRS B XY。 5、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D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AXY=MRSBXY;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X LK=MRTS Y LK;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S XY=MRT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6、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的情况:( A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7、由上题已知条件,在甲和乙成交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可能是( C )。 A、1单位X和3单位Y相交换; B、1单位X和2单位Y相交换; C、X与Y之交换比例大于1/3,小于1/2; D、上述均不正确。 8、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C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本章介绍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s)。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因而也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体决策的过程和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其研究重点是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开创性地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研究政治个体、政府和国家的行为,从而使人们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者从而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论点。 本章第一节简单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第二节讨论投票理论,包括投票的规则、投票的中间人定理、阿罗投票悖论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公共产品需求理论的基础;第三节介绍公共产品的需求理论,我们将分别讨论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决定问题;然后简要介绍有关利益集团和寻租的问题;最后讨论政府失灵的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属于比较年轻而且影响不是很大的流派,但是由于其在理论方面的独到创见,使其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共选择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推翻了以往认为政治家都拥有优良的品质、政府自然“为公”的传统政治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邓肯?布莱克(D. Black)发表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在这篇文献里,作者分析了投票程序对于公共选择的影响。然而,使公共选择理论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学流派、并且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则是“公共选择”之父布坎南(J?M?Buchanan)。 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Knight)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办“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其宗旨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但是,其宗旨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示了无比的信任,认为政府是天然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官员也都是道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谦谦君子”。因此,该中心备受校方的排挤。到1968年,布坎南和公共选择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塔洛克(G ?Tuock)不得不转往其他大学谋求发展。 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来到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创办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并创办《公共选择》杂志。布坎南在1972年所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书中,明确指明这个组织的目标:“……我们将把40年来人们用来研究市场失灵的所有方法,原封不动地用来研究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这种“政府失灵”的思想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深受“滞胀”之苦,人们开始质疑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但是,这个研究中心也是命运多舛,1982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做出决定,居然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单位(包括教员、职员、设施和学生)全部移交给了乔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DSGE模型

DSGE 模型在房产税影响分析的应用 1.模型综述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即DSGE ),是以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动态优化方法考察个行为主体(家庭、厂商等)的决策,即在家庭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厂商最大化其利润的假设下得到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方程。各行为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其行为的当期影响,以及未来的后续影响,同时,现实经济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DSGE 模型在引入各种外生随机冲击的情况下,研究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abbreviated DSGE or sometimes SDGE or DGE) is a branch of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at is influential in contemporary macroeconomics. The DSGE methodology attempts to explain aggregate economic phenomena,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 cycles, and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on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 models derived from microeconomic principles.) 其主要特征有: (1)动态 “动态”指经济个体考虑的是跨期最优选择(Inter-temporal Optimal Choice )。因此,模型得以探讨经济体系中各变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质。 (2)随机 “随机”则指经济体系受到各种不同的外生随机冲击所影响。举例来说,可能冲击有:技术性冲击(Technology Shock )、货币政策冲击(Monetary Shock )或是偏好冲击(Preference Shock )等。 (3)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意指宏观经济体系中,消费者、厂商、政府与中央银行等每一个场参与者,在根据其偏好及对未来的预期下,所做出最优选择的总和。应用在房产税影响上可以得出税改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2.模型推导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简化分析房产税对其影响,我们给出以下假设: 考虑包含政府,家庭,企业的三部门经济体。假设企业的利润归于家庭,家庭为企业提供劳动力以生产产品。产品分二类:住房投资,普通商品。 (1)家庭 代表性消费者的终生效用函数为:∑∞ ==0t 0t t u E U β 其中U 为终生效用现值, 10≤≤β 为贴现率,t u 为t 期效用。假设t t t m h c u ln ln ln t εδα++= ,其中t t m h c ,,t

第7章 非均衡分析的货币理论(货币理论与政策-上海外贸学院,王志伟)

《当代货币金融理论》金融学院系列课程 第7章非均衡分析的货币理论 Dr.王志伟

Economics & Change 第一节非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经济学 第二节货币经济的交易结构与货币经济理论

第一节 非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经济学

1、传统经济学认为凯恩斯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 希克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ISLM模型 两个市场的均衡决定均衡利率和产出的模型 帕廷金四个市场的均衡

The Goods Market and the IS Relation Equilibrium in the goods market exists when production, Y, is equal to the demand for goods, Z. In the simple model (in chapter 3), the interest rate did not affect the demand for goods.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 was given by: () Y C Y T I G =?++

Investment, Sales (Y), and the Interest Rate (i) Now, we no longer assume I (investment) is constant We capture the effects of two factors affecting investment:–The level of sales/income (+) –The interest rate (-) =(,) I I Y i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 标签:杂谈分类:论文 [内容摘要] 布坎南等人在把国家视为“经济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一种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种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布坎南 一、时代背景 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孔多塞,但主要还是来自19世纪。公共选择理论最初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之源。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19世纪英法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模型中,国家被视为一种“不生产”的活动。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提出了政府的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他认为,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作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及其重要的。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布坎南高度评价维克赛尔的思想,并宣称在其论文中发现了提供公共选择理论的全部三个构成要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以及看做交易的政治。在这之后,一位瑞典经

济学家林达尔提出了公共物品理论。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等人的公债理论和国家学说,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又一个理论来源。19世纪在欧洲大陆流行的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政治学说尤其是社会契约论,也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布坎南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受业于奈特教授,他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研究社会组织是怎样为有关的集体、为社会运行的学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布坎南的思想。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西方,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二战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渐盛行,它把政府干预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唯一良策。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加强, 政府干预的缺陷与日俱增。布坎南等人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 公共选择被定义为对非市场管理的经济学研究。它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用于研究集体的或非市场的政治管理过程。它以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为基本行为基本假设前提,依据自由的交易能使交易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公众的公共选择揭示政府管理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年代 公共选择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80年代成为西方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一个重要流派。

收入不确定性、资产配置与货币政策选择

收入不确定性、资产配置与货币政策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许志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刘建丰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新的阶段,经济走势充满不确定性,GDP增速出现近20年以来的首次结构性放缓。这种不断加大的经济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微观个体的决策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面临高度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如何有效提升实体消费和投资增速,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货币政策研究,尤其是理论和定量分析,需要立足现实;忽视当前重要的宏观背景会导致政策分析出现偏误。鉴于此,本文将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引入宏观分析框架,定量评估货币政策效果。 微观调查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的收入不确定性出现了持久而大幅的增加。经济不确定性,尤其是收入的不确定性变化(二阶矩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经典的储蓄理论表明,在效用函数满足标准的正则条件下,家庭在面临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时,会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传统研究收入不确定性(或风险)的宏观文献,在研究不确定性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时,通常假设家庭仅持有一类资产如生产性物质资本,因而忽略了多种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这类模型意味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将通过一般均衡渠道提高生产中的实际资本以及宏观经济,但这与实证结果不一致。事实上,收入不确定性的升高不仅仅会影响家庭的储蓄(以及消费)水平,更会影响家庭对不同流动性资产的配置决策。当面临流动性约束时,家庭会倾向于持有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如货币资产),这种对流动性的需求使得预防性储蓄动机尤为突出。更为重要的是,增加的流动性资产需求会对风险资产(如生产性物质资本)市场的供给产生挤出效应,因而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在一般均衡机制下,进一步导致总投资下降、总需求减弱,最终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将收入异质性模型引入标准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中,定量研究收入不确定性的宏观效应。模型中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每期受到一个个体异质(idiosyncratic)的收入冲击影响,该冲击在不同家庭和不同时期间服从独立同分布;进一步假设收入冲击的方差具有时变特征,从而表现为收入不确定性冲击。为刻画家庭的资产配置行为,考虑货币、无风险债券以及生产性风险资本三类资产。为刻画家庭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参照Wen (2015)引入流动性约束,即家庭在每一期的货币持有必须是非负的。由于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尽管持有货币并不产生利息收入,但每个收入较高的家庭仍会有动机持有一定量的货币(流动性)。因此,本文在刻画货币需求时,与标准的货币模型,如货币现行约束(CIA)或货币效用(MIU),有本质区别。理论表明,当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时,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家庭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风险会增大,因而倾向于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平滑消费路径。这种预防性储蓄会降低消费支出。与此同时,高的流动性需求反映了更高的流动性溢价(liquidity premium)。货币与债券市场的无套利条件表明,名义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相应地升高。家庭对流动性资产的更高需求会挤出生产性资本的供给,因而降低了总投资。收入不确定性上升引致的总需求下降(消费+投资)会造成通货紧缩,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对物质资本的需求,因而在生产性资本市场上,需求与供给同时下降,最终造成投资水平的大幅减少。由此可见,微观家庭的资产配置为收入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关键的传导机制。 以上仅是从理论角度给出定性的传导机制分析,为了进一步定量评估收入不确定性的宏观效应,我们利用中国季度产出、投资、通胀与货币流速序列对模型进行贝叶斯结构估计。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冲击导致中国经济的总体波动较大,约占产出和投资波动的45%。由于货币流速序列对收入不确定性冲击非常敏感,进一步利用卡尔曼平滑技术提取的收入不确定性冲击序列很好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1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稀缺和效率(scarcity and efficiency) 答:(1)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同时,对稀缺资源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这些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效率指的是经济效率,也即资源配置效率,是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的安排,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地,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2.免费品和经济品(free goods vs.economic goods) 答:(1)免费品也称自由物品,是人们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的物品,如阳光和空气等。 (2)经济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and microeconomics) 答:(1)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企业或厂商,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孔多塞,但主要还是来自19世纪。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提出了政府的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他认为,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作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及其重要的。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布坎南高度评价维克赛尔的思想,并宣称在其论文中发现了提供公共选择理论的全部三个构成要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以及看做交易的政治。 二战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渐盛行,它把政府干预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唯一良策。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加强, 政府干预的缺陷与日俱增。布坎南等人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公共选择被定义为对非市场管理的经济学研究。它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用于研究集体的或非市场的政治管理过程。它以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为基本行为基本假设前提,依据自由的交易能使交易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公众的公共选择揭示政府管理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

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一、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出发, 根据“控制官僚主义特权的蔓延滋长”的需要而创立的。它是一种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 不仅对现代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创新和方法论意义, 而且对我国政府如何更好的进进行管理,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二、公共选择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