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宜居城市”是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 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 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 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 ,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关注城 市安全 、健康 、舒适 、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 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 承 , 同时要合理和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 创造更多 、更适宜人们居住 、生活和工作的 空间[1 ] 。 国外关于城市居住适宜性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 主要从环境 、经济和社会等角度进 行研究 。P1 Evans 认为 , 生存和生态可持续性是城市宜居性的核心 , 即良好的居住条件 , 便利的工作地 , 合适的收入 , 完善的公共设施 , 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2] 。E1 Salzano 则 认为 , 城市宜居性应该具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作用 , 即尊重历史的足迹 , 能够保护留存下 来的场所 、建筑和城市布局 ; 同时 , 也尊重我们的后代[3] 。Timot hy D1Berg 认为 , 宜居 性的核心思想就是重新塑造城市环境 ; 在城市形态上 , 要建设适合行人的道路和街区 , 恢 复过去的城市肌理 ; 在城市功能上 , 强调城市的工作 、居住 、零售等综合职能 , 增强城市 的多样性 , 使其变得更适宜一般市民的居住[4] 。 城市宜居性评价一般有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 。前者通过问卷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后者通过 GIS 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建立定量
人文环境 舒适度 (0. 05)
出行便利度 (0. 22)
居住健康性 (0. 10)
居住区邻里关系状况 (0. 13) 居住区物业管理水平 (0. 27) 建筑景观的美感与协调 (0. 24) 周边社区文化和氛围 (0. 26) 周边区域特色与价值认可 (0. 10)
公交设施的利用 (0. 36) 交通通畅不拥堵状况 (0. 21) 工作学习等通勤的便利程度 (0. 22) 生活出行的便利程度 (0. 13) 到市中心的便利程度 (0. 08) 商店和学校等生活噪音 (0. 23) 道路和工厂噪音状况 (0. 15) 垃圾堆弃产生污染 (0. 15) 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污染 (0. 18) 雨 、污水排放和水污染状况 (0. 16) 扬尘 、工业等其他空气污染状况 (0. 13)
21 2 数据来源 基于大连城市空间布局 , 并综合考虑研究深度 、精度与可行性之后 , 确定对大连市内 4 区 (中山区 、沙河口区 、西岗区 、甘井子区) 和市郊 3 区 (旅顺口区 、金州区 、开发 区) 范围内中观层次 (街道) 作为指标选取的尺度 , 主要按照人口密度的分布采用等距随 机抽样 、方便抽样 、交叉控制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9] ; 调查样本以街道或乡镇 为基本单元 , 覆盖了大连市的 54 个街道 (镇) , 可以满足不同区域分层研究的要求 ; 调查 对象以常住居民为主 , 共发放了 5000 份按上述指标设计的调查问卷表 , 不包括短期停留 或来旅游 、务工不足半年的群体 , 以保证调查对象对大连市居住情况的了解程度 。回收后 最终 4500 份为有效问卷 , 达到统计分析要求 。如此获得的研究数据 , 保证了统计样本和 调查数据的科学性 、可信度和代表性 。
摘要 : 为创造更好 、更适宜人们居住 、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 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 选择 城市的生活方便性 、健康性 、居住安全性 、环境舒适度和出行方便性等为指标 , 在问卷调查 量化数据的基础上 ,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 Q 型聚类分析方法 , 从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两个角 度 , 进行了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 , 以期为大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 : 大连 城市居住适宜性以位于市区政治经济商业中心的区域得分最高 , 西 、北部市郊结合部排名最 后 , 部分远郊区宜居性虽然较好 , 但各指标分值差异却很大 。总体而言 , 大连城市宜居性在 空间格局上体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降低 、差异程度变大的特性 , 该空间特征分析结论 与行政区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关 键 词 : 大连 ; 城市 ; 居住适宜性 ; 空间评价 文章编号 : 100020585 (2008) 0320683210
收稿日期 : 2007212203 ; 修订日期 : 200820221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57104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635026) 作者简介 : 任学慧 (19632) , 女 , 博士 , 黑龙江勃利人 , 副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研究 。
3 期
任学慧 等 : 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685
表 1 大连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Tab1 1 The system and proportion of the evaluated indexes for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Dalian
一级指标 、权重
治安状况 (0. 34) 交通安全状况 (0. 30) 应急避难场所状况 (0. 07) 防灾宣传管理状况 (0. 11) 周边公园绿地绿带状况 (0. 3) 居住区内绿化状况 (0. 36) 居住区内清洁状况 (0. 16) 公用空地活动场所状况 (0. 08) 空间开敞性与建筑物密度 (0. 10)
第 27 卷 第 3 期 2008 年 5 月
地 理 研 究 GEO GRA P H ICAL R ESEA RC H
Vol1 27 , No1 3 May , 2008
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任学慧1 , 林 霞1 , 张海静1 , 张文忠2 , 3
(11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大连 116029 ; 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101)
3 研究方法
31 1 指标数据分析 对上述区域的常住居民发放包含表 1 中各级指标的调查问卷 , 问卷满分为 100 。调查 表中设计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及不了解 6 个选项 , 以充 分体现主观评价的特点[12 ] 。 由于街道是本次调查的基本单元 , 且为城市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的基本组成单位 , 为便于分析 , 将调查问卷按街道进行量化 , 量化后的各指标得分按其指标权重值进行统 计 , 可得到各区域的 6 项一级指标得分 。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权重采用德尔菲法获得 , 本着 精通专业 、学识深厚 、熟悉情况 、具有预见性和分析能力的原则 , 选定来自城市研究机构 和规划部门的近 30 位专家进行打分 , 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 , 即 :
686
地 理 研 究
27 卷
S
∑ Zn i =
( A n ij ×qij )
(1)
j =1
t
∑ Y n =
( Zni ×Qi )
(2)
i =1
式中 : Zni 为所计算的第 n 个区域的第 i 个一级指标的得分 , A nij 为所计算的区域范围
内街道的第 i 个一级指标中第 j 个二级指标得分的平均值 , qij 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 j 个二
2 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21 1 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 可分为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评价 , 以及同一城市内部不同区域 的比较评价两种空间尺度 ; 从其内容上则分为对居住环境客观实体的评价和居民对居住环 境的心理认知 。同一城市内部的区域尺度 , 还可以划分为中宏观 (行政区 、功能区) 、中 观 (街道) 、微观 (居住小区) 三个层面[12] 。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与繁简程度会随评价 尺度和内容的不同有所差异 , 但均要遵循全面性 、层次性 、系统性 、科学性及可比性原 则[13] 。评价和研究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宜居性 , 应舍弃过大或过小指标 , 选取居住安全 、 生活便利等具体指标 ; 另外 , 能满足民众居住需求的人性化城市应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 , 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 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 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14] 。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城市 自然环境 、人工设施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 , 为居民舒适 、方便的生活奠定了物质前 提 , 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 ; 城市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 境则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 、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 是宜居城市 发展的深化[15 ] 。 根据上述原则 , 从复杂的城市体系中 , 提取对居民居住环境影响程度最大的 6 个方面 作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一级指标 , 即自然环境舒适度 、生活方便性 、出行便利性 、居住健 康性 、公共安全性 、人文环境舒适度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 。
级指标的权重 , Y n为第 n 个区域的宜居评价总得分 , Qi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 。大连
Email : rxh0202 @sohu1 co m 3 通讯作者 : 张文忠 (19662) , 男 , 呼和浩特市人 , 博士 , 研究员 。研究方向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等 。
Email : zhangwz @igsnrr1 ac1 cn
684
地 理 研 究
27 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标体系 ; 亦有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的 。例如 , 葛坚和 Ho kao Kazunori 用客观数据 来解释市民的主观评价 , 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 建立了关系等式 体系 (relative equatio n system) , 从而找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之间的关系[5] 。Gideo n E2 1 D1 Omuta 则尝试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 , 主要从就业 、住房 、公共设施及服务 、教育 、 负面事件 、经济社会等 6 个因素对尼日利亚首都贝宁市的社区生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 把 6 个要素的评价排名加总 , 得出各个社区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 ; 然后再访问社区居民 对前五个维度的满意度 , 根据满意的百分率对各社区的主观评价进行排名 ; 最后 , 对市民 的主客观评价进行综合分析[6] 。 国内目前有关城市宜居研究涉及了自然 、环境 、社会等多方面 。顾文选等提出从社会 文明 、经济富裕 、环境优美 、资源承载 、生活便利和公共安全等 6 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是否 宜居[7] ; 刘维新认为 , 生态环境 、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量宜居城市的三大标准 ; 楚建 群和董黎明指出 , 宜居城市必须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 , 宜居目标应因地制宜 , 不能套用 同一发展 、评价模式[8] ; 张文忠则从城市安全性 、环境健康性 、生活方便性 、出行便利 性 、居住舒适性等 5 个方面 , 研究城市的宜居性[9] ;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倡导将宜居城市的 研究融入到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 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角度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 , 等等[ 10 ,11 ] 。 总之 , 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 , 主要是对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 研究 , 与对 “人”的关注相比 , 更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对城市内部宜居性空间特征的 研究则较缺乏 。然而 , 城市内部的宜居性空间结构及各制约因子的探讨 , 对于城市发展规 划和城市环境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分指标及其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分指标及其权重
生活方便性 (0. 21)
公共安全性 (0. 24)
自然环境 舒适度 (0. 18)
日常购物设施状况 (0. 27) 非日常购物设施状况 (0. 09)
餐饮设施状况 (0. 16) 医疗设施状况 (0. 12) 休闲娱乐设施状况 (0. 10) 儿童游乐设施状况 (0. 06) 教育设施 (中学及以下层次) (0. 20) 意外或突发事件的防范 (0. 18)
“宜居城市”是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 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 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 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 ,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关注城 市安全 、健康 、舒适 、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 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 承 , 同时要合理和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 创造更多 、更适宜人们居住 、生活和工作的 空间[1 ] 。 国外关于城市居住适宜性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 主要从环境 、经济和社会等角度进 行研究 。P1 Evans 认为 , 生存和生态可持续性是城市宜居性的核心 , 即良好的居住条件 , 便利的工作地 , 合适的收入 , 完善的公共设施 , 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2] 。E1 Salzano 则 认为 , 城市宜居性应该具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作用 , 即尊重历史的足迹 , 能够保护留存下 来的场所 、建筑和城市布局 ; 同时 , 也尊重我们的后代[3] 。Timot hy D1Berg 认为 , 宜居 性的核心思想就是重新塑造城市环境 ; 在城市形态上 , 要建设适合行人的道路和街区 , 恢 复过去的城市肌理 ; 在城市功能上 , 强调城市的工作 、居住 、零售等综合职能 , 增强城市 的多样性 , 使其变得更适宜一般市民的居住[4] 。 城市宜居性评价一般有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 。前者通过问卷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后者通过 GIS 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建立定量
人文环境 舒适度 (0. 05)
出行便利度 (0. 22)
居住健康性 (0. 10)
居住区邻里关系状况 (0. 13) 居住区物业管理水平 (0. 27) 建筑景观的美感与协调 (0. 24) 周边社区文化和氛围 (0. 26) 周边区域特色与价值认可 (0. 10)
公交设施的利用 (0. 36) 交通通畅不拥堵状况 (0. 21) 工作学习等通勤的便利程度 (0. 22) 生活出行的便利程度 (0. 13) 到市中心的便利程度 (0. 08) 商店和学校等生活噪音 (0. 23) 道路和工厂噪音状况 (0. 15) 垃圾堆弃产生污染 (0. 15) 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污染 (0. 18) 雨 、污水排放和水污染状况 (0. 16) 扬尘 、工业等其他空气污染状况 (0. 13)
21 2 数据来源 基于大连城市空间布局 , 并综合考虑研究深度 、精度与可行性之后 , 确定对大连市内 4 区 (中山区 、沙河口区 、西岗区 、甘井子区) 和市郊 3 区 (旅顺口区 、金州区 、开发 区) 范围内中观层次 (街道) 作为指标选取的尺度 , 主要按照人口密度的分布采用等距随 机抽样 、方便抽样 、交叉控制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9] ; 调查样本以街道或乡镇 为基本单元 , 覆盖了大连市的 54 个街道 (镇) , 可以满足不同区域分层研究的要求 ; 调查 对象以常住居民为主 , 共发放了 5000 份按上述指标设计的调查问卷表 , 不包括短期停留 或来旅游 、务工不足半年的群体 , 以保证调查对象对大连市居住情况的了解程度 。回收后 最终 4500 份为有效问卷 , 达到统计分析要求 。如此获得的研究数据 , 保证了统计样本和 调查数据的科学性 、可信度和代表性 。
摘要 : 为创造更好 、更适宜人们居住 、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 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 选择 城市的生活方便性 、健康性 、居住安全性 、环境舒适度和出行方便性等为指标 , 在问卷调查 量化数据的基础上 ,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 Q 型聚类分析方法 , 从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两个角 度 , 进行了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 , 以期为大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 : 大连 城市居住适宜性以位于市区政治经济商业中心的区域得分最高 , 西 、北部市郊结合部排名最 后 , 部分远郊区宜居性虽然较好 , 但各指标分值差异却很大 。总体而言 , 大连城市宜居性在 空间格局上体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降低 、差异程度变大的特性 , 该空间特征分析结论 与行政区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关 键 词 : 大连 ; 城市 ; 居住适宜性 ; 空间评价 文章编号 : 100020585 (2008) 0320683210
收稿日期 : 2007212203 ; 修订日期 : 200820221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57104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635026) 作者简介 : 任学慧 (19632) , 女 , 博士 , 黑龙江勃利人 , 副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研究 。
3 期
任学慧 等 : 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685
表 1 大连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Tab1 1 The system and proportion of the evaluated indexes for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Dalian
一级指标 、权重
治安状况 (0. 34) 交通安全状况 (0. 30) 应急避难场所状况 (0. 07) 防灾宣传管理状况 (0. 11) 周边公园绿地绿带状况 (0. 3) 居住区内绿化状况 (0. 36) 居住区内清洁状况 (0. 16) 公用空地活动场所状况 (0. 08) 空间开敞性与建筑物密度 (0. 10)
第 27 卷 第 3 期 2008 年 5 月
地 理 研 究 GEO GRA P H ICAL R ESEA RC H
Vol1 27 , No1 3 May , 2008
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任学慧1 , 林 霞1 , 张海静1 , 张文忠2 , 3
(11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大连 116029 ; 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101)
3 研究方法
31 1 指标数据分析 对上述区域的常住居民发放包含表 1 中各级指标的调查问卷 , 问卷满分为 100 。调查 表中设计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及不了解 6 个选项 , 以充 分体现主观评价的特点[12 ] 。 由于街道是本次调查的基本单元 , 且为城市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的基本组成单位 , 为便于分析 , 将调查问卷按街道进行量化 , 量化后的各指标得分按其指标权重值进行统 计 , 可得到各区域的 6 项一级指标得分 。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权重采用德尔菲法获得 , 本着 精通专业 、学识深厚 、熟悉情况 、具有预见性和分析能力的原则 , 选定来自城市研究机构 和规划部门的近 30 位专家进行打分 , 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 , 即 :
686
地 理 研 究
27 卷
S
∑ Zn i =
( A n ij ×qij )
(1)
j =1
t
∑ Y n =
( Zni ×Qi )
(2)
i =1
式中 : Zni 为所计算的第 n 个区域的第 i 个一级指标的得分 , A nij 为所计算的区域范围
内街道的第 i 个一级指标中第 j 个二级指标得分的平均值 , qij 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 j 个二
2 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21 1 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 可分为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评价 , 以及同一城市内部不同区域 的比较评价两种空间尺度 ; 从其内容上则分为对居住环境客观实体的评价和居民对居住环 境的心理认知 。同一城市内部的区域尺度 , 还可以划分为中宏观 (行政区 、功能区) 、中 观 (街道) 、微观 (居住小区) 三个层面[12] 。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与繁简程度会随评价 尺度和内容的不同有所差异 , 但均要遵循全面性 、层次性 、系统性 、科学性及可比性原 则[13] 。评价和研究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宜居性 , 应舍弃过大或过小指标 , 选取居住安全 、 生活便利等具体指标 ; 另外 , 能满足民众居住需求的人性化城市应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 , 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 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 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14] 。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城市 自然环境 、人工设施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 , 为居民舒适 、方便的生活奠定了物质前 提 , 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 ; 城市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 境则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 、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 是宜居城市 发展的深化[15 ] 。 根据上述原则 , 从复杂的城市体系中 , 提取对居民居住环境影响程度最大的 6 个方面 作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一级指标 , 即自然环境舒适度 、生活方便性 、出行便利性 、居住健 康性 、公共安全性 、人文环境舒适度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 。
级指标的权重 , Y n为第 n 个区域的宜居评价总得分 , Qi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 。大连
Email : rxh0202 @sohu1 co m 3 通讯作者 : 张文忠 (19662) , 男 , 呼和浩特市人 , 博士 , 研究员 。研究方向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等 。
Email : zhangwz @igsnrr1 ac1 cn
684
地 理 研 究
27 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标体系 ; 亦有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的 。例如 , 葛坚和 Ho kao Kazunori 用客观数据 来解释市民的主观评价 , 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 建立了关系等式 体系 (relative equatio n system) , 从而找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之间的关系[5] 。Gideo n E2 1 D1 Omuta 则尝试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 , 主要从就业 、住房 、公共设施及服务 、教育 、 负面事件 、经济社会等 6 个因素对尼日利亚首都贝宁市的社区生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 把 6 个要素的评价排名加总 , 得出各个社区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 ; 然后再访问社区居民 对前五个维度的满意度 , 根据满意的百分率对各社区的主观评价进行排名 ; 最后 , 对市民 的主客观评价进行综合分析[6] 。 国内目前有关城市宜居研究涉及了自然 、环境 、社会等多方面 。顾文选等提出从社会 文明 、经济富裕 、环境优美 、资源承载 、生活便利和公共安全等 6 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是否 宜居[7] ; 刘维新认为 , 生态环境 、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量宜居城市的三大标准 ; 楚建 群和董黎明指出 , 宜居城市必须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 , 宜居目标应因地制宜 , 不能套用 同一发展 、评价模式[8] ; 张文忠则从城市安全性 、环境健康性 、生活方便性 、出行便利 性 、居住舒适性等 5 个方面 , 研究城市的宜居性[9] ;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倡导将宜居城市的 研究融入到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 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角度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 , 等等[ 10 ,11 ] 。 总之 , 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 , 主要是对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 研究 , 与对 “人”的关注相比 , 更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对城市内部宜居性空间特征的 研究则较缺乏 。然而 , 城市内部的宜居性空间结构及各制约因子的探讨 , 对于城市发展规 划和城市环境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分指标及其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分指标及其权重
生活方便性 (0. 21)
公共安全性 (0. 24)
自然环境 舒适度 (0. 18)
日常购物设施状况 (0. 27) 非日常购物设施状况 (0. 09)
餐饮设施状况 (0. 16) 医疗设施状况 (0. 12) 休闲娱乐设施状况 (0. 10) 儿童游乐设施状况 (0. 06) 教育设施 (中学及以下层次) (0. 20) 意外或突发事件的防范 (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