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
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也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针对技术需求和供给对接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清华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立近80个实验室
1999年至2005年,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近80个,涉及省市20余个。联合研发机构的审批、管理由清华大学科研院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负责。借助大学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势,把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放在大学里进行,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同时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众多的联合研发机构还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为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慧点科技公司在2001年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清华-慧点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联合实验室,得意音通公司与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建立了“清华得意声纹处理联合实验室”。
1.4科研院所衍生的企业
从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中衍生出的创新型公司是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这种衍生公司的创业人员、进行商业化的技术、甚至所使用的实验设备、资料和各类辅助性资源都与大学或国家研究机构有着多种密切联系,有的就是大学的教授带领着研究生们创办的公司。这类公司所开发的技术大多带有原创性、跨越性,其市场大多是潜在的,因此往往不为现有的公司所接受。然而从事该项研究的人们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非常敏感,同时有着参与实现这个潜力的强烈愿望,衍生公司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实行理事会员制,是中科院系统内8个技术转移中心中仅有的3个国家级中心(北京、沈阳、上海)之一。理事单位由中科院北京地区的有关研究所组成,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在北京分院领导下具体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服务部门,中心与理事单位一道共同推动和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工作。2006年3月,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着手打造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中科院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研究所与企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京外合作平台、成果库和专家库等公共支撑平台等。如该中心协调计量所、化学所等研究所多项技术资源,集成开发了白酒勾兑技术,并完成了向红星酒业集团的技术转移。
在中关村园区,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的衍生公司始终是一支转化科技成果、实施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中科院的联想、北大的方正、清华的紫光和同方,不仅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使其在市场上立足与成功的人员和技术也都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今天,园区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带着大学研究成果进入市场的衍生公司依然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一点,已经为世界同行所瞩目。
1.2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
在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中,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作为技术转移的有效载体快速发展起来。到2004年底,中关村有孵化器46家,这些孵化器为创业型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提供了创业阶段所需的各类商务服务,引进了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甚至自己设立了创投资金)等多种金融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量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工作。一些专业孵化器如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等,还设置了专业化的公共实验和检测设备为企业提供服务。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环境。
-清华大学的学校—地方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校企合作委员会
清华大学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搭建了各种平台,促进双方的合作。近年来先后与常州、马鞍山、上虞、包头、徐州、无锡、苏州、张家港、大连、江门等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科技开发中心等机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双方合作的具体组织机构,是非独立法人机构,总部设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该部门是清华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提供技术信息、专家培训和咨询、技术转移、成果发布、国际考察等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在上述地区的产业化。为了支撑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在本地产业化,一些地方政府还出资与清华大学共设科技合作基金,如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支持组织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积极推广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与企业牵线搭桥。几年来,清华大学在广东转化实施的科技成果达500余项,合作项目涉及各个行业,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设立的合作基金还有河北—清华科技合作开发基金、盐城——清华科技创业基金、辽阳市——清华科技开发基金等。
清华大学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成立于1995年7月,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该组织通过与180余家国内外成员企业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与经济结合,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窗口”作用。目前,企合委改变了以往“等企业上门”的工作方式,主动走访了二、三十家合作企业,真实地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并开始了相应的新的服务工作。
目前,中关村园区大学科技园有11家,其中9家是国家级科技园,这些科技园有些是与孵化器合二为一。由于其依托于大学,因此定位和发展目标十分清晰,即为大学的成果转化和衍生公司服务。因此,其所配备的人员大多有清晰的使命感和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背景,同时也积极招聘有商业经历的人加入其管理团队;而且他们对大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也开始发生积极作用。中关村园区里的这些实践成果,与美国同行几乎同步。
1.1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派生出来的专职技术转移的机构
随百度文库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大学继教育和科研之后的第三项使命。为此,许多国际著名大学都设立了专职技术转移的机构,在中关村园区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不例外。
大学或科研院所派生出来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包括独立注册的法人机构和依托于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非独立法人机构。
-北航科技园:软件企业集聚及其对大学学科设置的反作用
北航科技园对本校研发的适用于民用的技术进行投资,创建衍生公司;将科技成果与大企业对接,完成中试与产业化过程;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促成了软件企业的集聚,被认定为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北航科技园中的企业民航数据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官产学研的合作,同时带动了北航空中交通管理学科的设立。
1
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各种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主体,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若干活跃的技术转移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创新模式。
目前中关村园区里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机构多种多样,创新型组织不断涌现。有来源于大学或国家科研院所的新型机构,有政府主导建立的一批技术转移中心,还有源自市场的独立承担技术转移服务的中介机构。创新型的组织是有效的技术转移的载体。
- 清华科技园:“孵化+创投”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优质服务。清华科技园发挥的作用包括提供创业环境和有效增值服务,促进高校成果产业化;通过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帮助企业跨越资金链条“死亡谷”;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研发,使其跨越实验室到产品之间的“死亡谷”;通过跨洋创业实现国际间技术转移,促进校企互动发展;建设科技条件平台,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促进校企学科共建、资源共享和人才互动。
-农科院饲料所计划与企业共建20个研发中心
饲料所拥有饲料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饲料资源、家畜营养与饲料、家禽营养与饲料、生态饲料、饲料工程技术、饲料检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12个研究室。计划以课题组的形式与相关企业共建20个研发中心,以技术带动应用,由企业支付研究经费,配合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活动,共享知识产权。目前该计划已正式启动。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一个跨院系的机构,是清华大学科技服务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能定位于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并面向产业界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扩散。中心是国际技术资源与产业界实现双向对接的桥梁,与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心作为清华大学与国际化企业合作的窗口,开展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培训。中心有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承担实施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运作:北京清华鲁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中心和两个经营实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三个机构的领导由同一人担任,有利于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构中人员既有清华事业编制、亦有企业合同编制,用人机制灵活,现共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不含经营实体工作人员)。成功运作的项目包括:第一,高炳氢废水项目,这是跨学科的技术;第二,多氯甲醛项目,由中心引进德国的技术提供给国内需要的企业。
中关村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来自于实践,具有自身明确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如企业与大学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打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渠道。创造弹性股权设计模式,既解决了技术转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双方利益。这些创新模式实用高效,利于技术转移的实现与创新资源的融合。
-绿伞化学、四方继保等企业与大学合作设立实验室
绿伞化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日化研究所合作建立北京绿色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四方继保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成立了“四方研究所”,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合作成立了“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研究所”,形成了一个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产品实用化的体系。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设立联合实验室,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研发能力,形成能够产业化的专利成果,并培养企业自身的研发技术人员,实现合作共赢。
- 其他大学的科技开发部(科技处)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与产业管理办公室是学校负责科技开发的管理部门。其他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均设立了独立的科技开发部或科技处。农业大学还制定了《农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定》,用以鼓励教师或者团队和企业、政府合作进行成果转化。但是我国大学的许多科技开发部更像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其中的工作人员更多拥有的是行政管理能力而不是组织技术转移活动的能力,其目标与行为规范也不适应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要求。因此,就所产生的技术转移成就和社会影响力来看,远未达到成立这类部门时所设定的职责目标。
-中自孵化器:提供实现技术转移的综合服务
中自孵化器是中科院的第一家孵化器、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第一家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机构,同时还承担了中关村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功能。主要做自动化所所有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工作和资产管理工作,它的特点是中介资源整合服务。
中自孵化器的基本业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探索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新机制,在确保研究所投资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进行资本运作,部分或完全退出投资企业,从而实现投资—回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第二,专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项目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搭建行业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孵化;推进所企强强联合,进行技术转移;组织、申报中科院和政府计划重大项目;实施政府管理职能延伸,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体系,开辟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二级管理平台)。正是由于中自孵化器的这种综合服务能力,使自动化所的“油品在线自动优化调合技术”成功转移到中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和中石化北京燕山石化公司。
-自动化所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
自动化所除了与独家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外,还与多家企业联合共建工程中心,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杭州模式,即政府提供工程中心的经费资助,工程中心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第二种是宁波模式,成立企业与自动化所的联盟,参加的企业每年交纳年费,联盟可以围绕企业的需求,分别设立不同的研究中心开展工作。这种联合实验大多是项目式的,因此需要有后续需求支撑。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
北京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北京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北京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三个机构的领导班子是统一的,既承担了本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又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还负责科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即“三位一体”。这种方式有利于协调本校研发成果的前期技术商业化开发、孕育相关企业和后续的融资、扩大企业规模等各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也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针对技术需求和供给对接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清华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立近80个实验室
1999年至2005年,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近80个,涉及省市20余个。联合研发机构的审批、管理由清华大学科研院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负责。借助大学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势,把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放在大学里进行,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同时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众多的联合研发机构还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为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慧点科技公司在2001年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清华-慧点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联合实验室,得意音通公司与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建立了“清华得意声纹处理联合实验室”。
1.4科研院所衍生的企业
从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中衍生出的创新型公司是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这种衍生公司的创业人员、进行商业化的技术、甚至所使用的实验设备、资料和各类辅助性资源都与大学或国家研究机构有着多种密切联系,有的就是大学的教授带领着研究生们创办的公司。这类公司所开发的技术大多带有原创性、跨越性,其市场大多是潜在的,因此往往不为现有的公司所接受。然而从事该项研究的人们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非常敏感,同时有着参与实现这个潜力的强烈愿望,衍生公司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实行理事会员制,是中科院系统内8个技术转移中心中仅有的3个国家级中心(北京、沈阳、上海)之一。理事单位由中科院北京地区的有关研究所组成,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在北京分院领导下具体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服务部门,中心与理事单位一道共同推动和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工作。2006年3月,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着手打造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中科院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研究所与企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京外合作平台、成果库和专家库等公共支撑平台等。如该中心协调计量所、化学所等研究所多项技术资源,集成开发了白酒勾兑技术,并完成了向红星酒业集团的技术转移。
在中关村园区,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的衍生公司始终是一支转化科技成果、实施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中科院的联想、北大的方正、清华的紫光和同方,不仅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使其在市场上立足与成功的人员和技术也都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今天,园区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带着大学研究成果进入市场的衍生公司依然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一点,已经为世界同行所瞩目。
1.2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
在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中,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作为技术转移的有效载体快速发展起来。到2004年底,中关村有孵化器46家,这些孵化器为创业型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提供了创业阶段所需的各类商务服务,引进了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甚至自己设立了创投资金)等多种金融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量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工作。一些专业孵化器如生物医药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等,还设置了专业化的公共实验和检测设备为企业提供服务。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环境。
-清华大学的学校—地方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校企合作委员会
清华大学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搭建了各种平台,促进双方的合作。近年来先后与常州、马鞍山、上虞、包头、徐州、无锡、苏州、张家港、大连、江门等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科技开发中心等机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双方合作的具体组织机构,是非独立法人机构,总部设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该部门是清华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提供技术信息、专家培训和咨询、技术转移、成果发布、国际考察等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在上述地区的产业化。为了支撑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在本地产业化,一些地方政府还出资与清华大学共设科技合作基金,如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支持组织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积极推广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与企业牵线搭桥。几年来,清华大学在广东转化实施的科技成果达500余项,合作项目涉及各个行业,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设立的合作基金还有河北—清华科技合作开发基金、盐城——清华科技创业基金、辽阳市——清华科技开发基金等。
清华大学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成立于1995年7月,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该组织通过与180余家国内外成员企业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与经济结合,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窗口”作用。目前,企合委改变了以往“等企业上门”的工作方式,主动走访了二、三十家合作企业,真实地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并开始了相应的新的服务工作。
目前,中关村园区大学科技园有11家,其中9家是国家级科技园,这些科技园有些是与孵化器合二为一。由于其依托于大学,因此定位和发展目标十分清晰,即为大学的成果转化和衍生公司服务。因此,其所配备的人员大多有清晰的使命感和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背景,同时也积极招聘有商业经历的人加入其管理团队;而且他们对大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也开始发生积极作用。中关村园区里的这些实践成果,与美国同行几乎同步。
1.1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派生出来的专职技术转移的机构
随百度文库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大学继教育和科研之后的第三项使命。为此,许多国际著名大学都设立了专职技术转移的机构,在中关村园区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不例外。
大学或科研院所派生出来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包括独立注册的法人机构和依托于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非独立法人机构。
-北航科技园:软件企业集聚及其对大学学科设置的反作用
北航科技园对本校研发的适用于民用的技术进行投资,创建衍生公司;将科技成果与大企业对接,完成中试与产业化过程;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促成了软件企业的集聚,被认定为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北航科技园中的企业民航数据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官产学研的合作,同时带动了北航空中交通管理学科的设立。
1
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各种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主体,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若干活跃的技术转移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创新模式。
目前中关村园区里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机构多种多样,创新型组织不断涌现。有来源于大学或国家科研院所的新型机构,有政府主导建立的一批技术转移中心,还有源自市场的独立承担技术转移服务的中介机构。创新型的组织是有效的技术转移的载体。
- 清华科技园:“孵化+创投”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优质服务。清华科技园发挥的作用包括提供创业环境和有效增值服务,促进高校成果产业化;通过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帮助企业跨越资金链条“死亡谷”;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研发,使其跨越实验室到产品之间的“死亡谷”;通过跨洋创业实现国际间技术转移,促进校企互动发展;建设科技条件平台,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促进校企学科共建、资源共享和人才互动。
-农科院饲料所计划与企业共建20个研发中心
饲料所拥有饲料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饲料资源、家畜营养与饲料、家禽营养与饲料、生态饲料、饲料工程技术、饲料检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12个研究室。计划以课题组的形式与相关企业共建20个研发中心,以技术带动应用,由企业支付研究经费,配合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活动,共享知识产权。目前该计划已正式启动。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一个跨院系的机构,是清华大学科技服务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能定位于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并面向产业界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扩散。中心是国际技术资源与产业界实现双向对接的桥梁,与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心作为清华大学与国际化企业合作的窗口,开展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培训。中心有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承担实施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运作:北京清华鲁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中心和两个经营实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三个机构的领导由同一人担任,有利于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构中人员既有清华事业编制、亦有企业合同编制,用人机制灵活,现共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不含经营实体工作人员)。成功运作的项目包括:第一,高炳氢废水项目,这是跨学科的技术;第二,多氯甲醛项目,由中心引进德国的技术提供给国内需要的企业。
中关村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来自于实践,具有自身明确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如企业与大学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打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渠道。创造弹性股权设计模式,既解决了技术转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双方利益。这些创新模式实用高效,利于技术转移的实现与创新资源的融合。
-绿伞化学、四方继保等企业与大学合作设立实验室
绿伞化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日化研究所合作建立北京绿色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四方继保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成立了“四方研究所”,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合作成立了“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研究所”,形成了一个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产品实用化的体系。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设立联合实验室,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研发能力,形成能够产业化的专利成果,并培养企业自身的研发技术人员,实现合作共赢。
- 其他大学的科技开发部(科技处)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与产业管理办公室是学校负责科技开发的管理部门。其他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均设立了独立的科技开发部或科技处。农业大学还制定了《农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定》,用以鼓励教师或者团队和企业、政府合作进行成果转化。但是我国大学的许多科技开发部更像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其中的工作人员更多拥有的是行政管理能力而不是组织技术转移活动的能力,其目标与行为规范也不适应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要求。因此,就所产生的技术转移成就和社会影响力来看,远未达到成立这类部门时所设定的职责目标。
-中自孵化器:提供实现技术转移的综合服务
中自孵化器是中科院的第一家孵化器、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第一家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机构,同时还承担了中关村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功能。主要做自动化所所有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工作和资产管理工作,它的特点是中介资源整合服务。
中自孵化器的基本业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探索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新机制,在确保研究所投资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进行资本运作,部分或完全退出投资企业,从而实现投资—回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第二,专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项目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搭建行业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孵化;推进所企强强联合,进行技术转移;组织、申报中科院和政府计划重大项目;实施政府管理职能延伸,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体系,开辟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二级管理平台)。正是由于中自孵化器的这种综合服务能力,使自动化所的“油品在线自动优化调合技术”成功转移到中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和中石化北京燕山石化公司。
-自动化所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
自动化所除了与独家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外,还与多家企业联合共建工程中心,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杭州模式,即政府提供工程中心的经费资助,工程中心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第二种是宁波模式,成立企业与自动化所的联盟,参加的企业每年交纳年费,联盟可以围绕企业的需求,分别设立不同的研究中心开展工作。这种联合实验大多是项目式的,因此需要有后续需求支撑。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
北京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北京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北京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三个机构的领导班子是统一的,既承担了本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又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还负责科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即“三位一体”。这种方式有利于协调本校研发成果的前期技术商业化开发、孕育相关企业和后续的融资、扩大企业规模等各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