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限最小半径 竖曲线最小长度
100 10000 6500 4500 3000
85
80 4500 3000 3000 2000
70
60 2000 1400 1500 1000
50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 原则:位置、间距、及端部设计保证不干扰主线的直行交通 • 分类:与立交匝道相连;与辅路相连接。
• 出入口分两类:一类是与立交匝道相接出入口(A型) ,另一类是与辅路相接出入口(B型)。
一、出入口位置
• 一般设于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便于识别:
• 1.出入口附近平、竖曲线必须采用尽可能大的半径; • 2.宜设于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设于其后时距离应大于150m
; • 3. 入口应设于下坡路段, 以利于重车加速及保证视距;
• 一般设于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便于识别:
• 4. 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考虑误行车辆的返回余地时,需 作加宽处理;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一、一般要求
•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布设四种基本形式:地面快速路、高架 快速路、地堑快速路、隧道快速路。
•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型式两种,即整体式和分离式。 整体式横断面--上、下行机动车道间设中央分隔带分隔; 分离式横断面--上、下行车辆在不同位置单向行驶。
整体式及分离式高架道路横断面,主路在上,辅路在下。
• 一般设于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便于识别:
• 5. 与辅路相连B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他道路明显区分,应防止 辅路车辆通过出口进入主路或主路的车辆通过入口进入辅路。
二 、出入口间距
• 应能保证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的干扰并为分合流交通加减 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几何条件。
主路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 衡。 公交车停靠站及人行道衔接。 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 非机动车及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一、纵坡
• 最小纵坡不小于0.5%;最大纵坡大中桥梁及引桥4%、隧道 3%。详见表4-9
计算行车速度Km/h 100 80 60
一般最大纵坡%
3
45
极限最大纵坡%
路堑式快速路-- 主路在下,辅路在上。
二、行车道
1、行车道宽度(快速路):包括主路与辅路
级别
设计车速 (km/h)
车道宽度(m)
大型客、货车或 混行车
小汽车
主路 100,80,60
3.75
3.5(“通规 ”60km/h为3.25)
辅路 40,30
3.5
3.5,3.25
2、集散车道 出入口间距不能满足车辆交织及加减速要求时,应增设集 散车道。
设计通行能力
•在设计条件下,设 计服务水平等级所对 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二、服务水平
1 是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
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
2
反映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
水平 。
3 通常以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
交通间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来衡量。
4 设计服务水平等级:快速路为三级服务水平。
3、变速车道 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口),机动车在此驶出、 驶入快速路,因二者车速不一致,必须设变速车道过渡。 与辅路或匝道衔接,衔接方式有直接式和平行式。
4、紧急停车带
在单向2车道的高架快速路上,应设2.5m宽连续或不连续停 车带;市中心区建筑红线及投资限制可不连续,不连续停车 带应每500m左右设一处。
三、分车带
• 快速路上、下行快速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中间带分隔,中 间带应由中央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1、中间带
• 快速路的中间带宜为3m,即中央分隔带为2m,两侧路缘 带各为0.5m。
• 中央分隔离带两侧应埋设路缘石,外露高度不应小于 180mm。
• 一般1km设置一断口。
2、两侧带
• 分隔同向行驶的主路与辅路车辆;为设置交通标志牌提供 空间、设置路灯、绿化等。
4
56
• 二、坡长
陡坡最大坡长;缓坡最小坡长。
计算行车速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km/h) 100
80
最小坡长
470
290
3%
1000
4% 最大坡长
5%
800
900
700
6%
60 170
700 500 300
三 竖曲线
• 最小半径;最小长度。 表4-16
计算行车速度km/h 凸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 凹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
5、辅路
• 功能-沿线交通及非机动车行驶,一般车速为40km/h。高架 路与地面道路应通过上、下匝道联系。
• 辅路在地面快速路中应设于主路两侧或单侧,在高架路时应 设于高架路下地面层,在城区宜连续设置。位于郊区的快速 路的辅路,可连续设置或间断设置,视城市化程度而定。
• 交通组织——“设于主路两侧的辅路应采用单向交通,设于 主路单侧的辅路可采用双向交通”。
城市快速路
—— 2013.11.14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是在城市内修建的,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 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型式,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 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
组成:主路、辅路、出入口、匝道等组成。
第一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一、通行能力 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五、横断面布置
• 布置主要形式分为:地面整体式、高架整体式、高架分离 式等。
第四节 平面断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
• 平面线形也是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要素组成。 • 直线最大长度为20v,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为6v,反向曲线
为2v。 • 缓和曲线宜采用回旋线。
二、平面布置设计
特别注意问题:
• 地面快速路的两侧带应为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由分隔带 与左、右路缘带组成。
• 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1.5m,可根据用地条件增加宽度以作 为绿化隔离设施;临主路侧路缘带应为0.5m,临辅路侧路 缘带应为0.25m。位于市区人流密集处的两侧带,应在其辅 路侧设隔离栅。
四、路肩
• 宽度应不小于2.5m,而土路肩按一条人行道宽0.75m设置。
• 道路通行能力: • 是指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
合理的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 是度量道路疏导交通能力指标。
• 快速路通行能力: • 是指快速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
合理的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 是度量快速道路疏导交通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
•在理想条件下,一条 车道或均匀路段或典 型横断面上,在特定 时段内,合理地期望 快速路所能通过的最 大标准车辆小时流率
100 10000 6500 4500 3000
85
80 4500 3000 3000 2000
70
60 2000 1400 1500 1000
50
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
• 原则:位置、间距、及端部设计保证不干扰主线的直行交通 • 分类:与立交匝道相连;与辅路相连接。
• 出入口分两类:一类是与立交匝道相接出入口(A型) ,另一类是与辅路相接出入口(B型)。
一、出入口位置
• 一般设于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便于识别:
• 1.出入口附近平、竖曲线必须采用尽可能大的半径; • 2.宜设于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设于其后时距离应大于150m
; • 3. 入口应设于下坡路段, 以利于重车加速及保证视距;
• 一般设于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便于识别:
• 4. 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考虑误行车辆的返回余地时,需 作加宽处理;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一、一般要求
•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布设四种基本形式:地面快速路、高架 快速路、地堑快速路、隧道快速路。
•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型式两种,即整体式和分离式。 整体式横断面--上、下行机动车道间设中央分隔带分隔; 分离式横断面--上、下行车辆在不同位置单向行驶。
整体式及分离式高架道路横断面,主路在上,辅路在下。
• 一般设于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便于识别:
• 5. 与辅路相连B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他道路明显区分,应防止 辅路车辆通过出口进入主路或主路的车辆通过入口进入辅路。
二 、出入口间距
• 应能保证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的干扰并为分合流交通加减 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几何条件。
主路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 衡。 公交车停靠站及人行道衔接。 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 非机动车及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
一、纵坡
• 最小纵坡不小于0.5%;最大纵坡大中桥梁及引桥4%、隧道 3%。详见表4-9
计算行车速度Km/h 100 80 60
一般最大纵坡%
3
45
极限最大纵坡%
路堑式快速路-- 主路在下,辅路在上。
二、行车道
1、行车道宽度(快速路):包括主路与辅路
级别
设计车速 (km/h)
车道宽度(m)
大型客、货车或 混行车
小汽车
主路 100,80,60
3.75
3.5(“通规 ”60km/h为3.25)
辅路 40,30
3.5
3.5,3.25
2、集散车道 出入口间距不能满足车辆交织及加减速要求时,应增设集 散车道。
设计通行能力
•在设计条件下,设 计服务水平等级所对 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二、服务水平
1 是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
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
2
反映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
水平 。
3 通常以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
交通间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来衡量。
4 设计服务水平等级:快速路为三级服务水平。
3、变速车道 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口),机动车在此驶出、 驶入快速路,因二者车速不一致,必须设变速车道过渡。 与辅路或匝道衔接,衔接方式有直接式和平行式。
4、紧急停车带
在单向2车道的高架快速路上,应设2.5m宽连续或不连续停 车带;市中心区建筑红线及投资限制可不连续,不连续停车 带应每500m左右设一处。
三、分车带
• 快速路上、下行快速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中间带分隔,中 间带应由中央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1、中间带
• 快速路的中间带宜为3m,即中央分隔带为2m,两侧路缘 带各为0.5m。
• 中央分隔离带两侧应埋设路缘石,外露高度不应小于 180mm。
• 一般1km设置一断口。
2、两侧带
• 分隔同向行驶的主路与辅路车辆;为设置交通标志牌提供 空间、设置路灯、绿化等。
4
56
• 二、坡长
陡坡最大坡长;缓坡最小坡长。
计算行车速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km/h) 100
80
最小坡长
470
290
3%
1000
4% 最大坡长
5%
800
900
700
6%
60 170
700 500 300
三 竖曲线
• 最小半径;最小长度。 表4-16
计算行车速度km/h 凸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 凹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
5、辅路
• 功能-沿线交通及非机动车行驶,一般车速为40km/h。高架 路与地面道路应通过上、下匝道联系。
• 辅路在地面快速路中应设于主路两侧或单侧,在高架路时应 设于高架路下地面层,在城区宜连续设置。位于郊区的快速 路的辅路,可连续设置或间断设置,视城市化程度而定。
• 交通组织——“设于主路两侧的辅路应采用单向交通,设于 主路单侧的辅路可采用双向交通”。
城市快速路
—— 2013.11.14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是在城市内修建的,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 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型式,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 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
组成:主路、辅路、出入口、匝道等组成。
第一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一、通行能力 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五、横断面布置
• 布置主要形式分为:地面整体式、高架整体式、高架分离 式等。
第四节 平面断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
• 平面线形也是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要素组成。 • 直线最大长度为20v,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为6v,反向曲线
为2v。 • 缓和曲线宜采用回旋线。
二、平面布置设计
特别注意问题:
• 地面快速路的两侧带应为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由分隔带 与左、右路缘带组成。
• 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1.5m,可根据用地条件增加宽度以作 为绿化隔离设施;临主路侧路缘带应为0.5m,临辅路侧路 缘带应为0.25m。位于市区人流密集处的两侧带,应在其辅 路侧设隔离栅。
四、路肩
• 宽度应不小于2.5m,而土路肩按一条人行道宽0.75m设置。
• 道路通行能力: • 是指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
合理的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 是度量道路疏导交通能力指标。
• 快速路通行能力: • 是指快速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
合理的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 是度量快速道路疏导交通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
•在理想条件下,一条 车道或均匀路段或典 型横断面上,在特定 时段内,合理地期望 快速路所能通过的最 大标准车辆小时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