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校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高校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方向
孙莉莉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武汉
摘要: 高校物业作为一种新型物业,不仅要承担社会功能,还要承担学校赋予的物业资产保值、增值功能。高校物业管理在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发展,逐渐由行政事业型管理模式向物业管理模式转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应该明确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目标,通过制度改革,观念与行为方式转变,
经营方式选择等,推进高校物业社会化继续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 高校后勤;高校物业管理;后勤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年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也为高校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共同推进下,我国高校物业由行政事业型管理模式向物业管理转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势。转制后的高校物业管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以服务社会化为契机,坚持规范化、专业化的原则,逐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基本发挥了高校物业管理与服务育人的双重职能,为高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安全、文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高校有必要继续坚持物业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物业的发展现状
与一般城市物业不同的是,高校物业是一种高度统一管理、服务与育人相结合、市场化经营的新型社会化产业,它应当符合高校发展的方向和学生对求学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合并重组,办学规模、校区面积较之以前均有较大的增加,一些高校按照市场物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环境更加清新、优美,后勤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尤其有些高校的物业管理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全国高校物业管理工作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对比传统的后勤物业管理,近几年国内高校物业管理有了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转变:. 观念的转变。传统的高校物业管理是学校房管部门实施行政职责的一部分,在物业管理行业和社会观念变革的推动下,高校
物业管理改革功转变了行政管理观念,确立了服务理念,在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上,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正积极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经营形式的转变。目前多数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基本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成本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功能上的转变。目前,高校物业管理已由当初简单的保洁、维修拓展到全面维护和保障高校优美的环境、齐备的功能和独特的人文氛围等全方位服务。就具体内容而言,目前多数高校物业管理实现了以下四种功能: ( )房屋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 ( )地产管理,禁止在所管辖范围内私搭乱建、乱占、乱堆等非法使用土地的情况; ( )综合服务,包括辖区的环卫、治安、生活服务等;( )特约服务,根据师生的特殊需要,提供其它专项、特约、代办等多种服务项目。. 技术上的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物业管理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点。社区信息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手段计算机化已经是高校物业的发展趋势。在管理内容上,如数字化教室实验室管理、空调维护与保管、水箱清洗与保洁、强电弱电维护等,都需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物业管理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二、高校物业管理的定位
坚持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方向,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物业管理社会化的定位,即职能定位和发展定位。. 高校物业管理的职能定位。高校物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不仅要承担社会功能,为师生提供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学校赋予的物业资产保值、增值功能,按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有偿服务。高校物业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为教学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高校物业从使用功能上讲,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必须满足师生对学习环境、对生活环境的诉求。其次,高校物业要很好地体现社会效益的价值,必须要实现
高校物业的保值、增值目标。高校物业的保值、增值,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高校物业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教育经费紧张的今天,重视和实现高校物业的保值和增值,是高校物业必须要承担的重要使命。高校物业管理发展定位。高校物业管理作为一个产业,其社会化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明确其长期战略与短期目标,做好定位工作。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物业管理的产生、发展、成熟等若干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物业管理的模式和标准,有了明确的定位,高校物业管理才可能健康的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高校的物业管理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逐步靠近行业标准。)起步阶段。对于多数高校而言,物业管理的产生显得较为突兀,这时,物业管理部
门观念尚未转变、职能不完善,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管理不应过分追求企业化,应该尽量维持原有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意识,并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武装从业人员的头脑。)发展阶段。首先,将已有职能按行业标准来运行,保持工作的条理性,提高业主的信任感。其次,归属物业管理职能,并按行业标准运行,并将高校的物业管理社会化。归属合并涉及到人、财、物方面的问题,其中,人的观念由事业单位思维向企业思维改变是最难的一步。很多高校在这一步都经过了漫长的摸索阶段。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有正规的考核办法与管理规章制度,要完善企业的氛围与运营机制,这个环节往往是高校物业改革的关键阶段和攻坚阶段。最后,完善物业管理职能,完全按行业标准运行。对于高校的物业管理企业而言,要彻底与高校形成甲方、乙方的关系,完善合同条款,在法制而非行政干预的轨道上运行。)成熟阶段。成熟的高校物业管理应该冲出本校,走向市场,达到企业化的最终目的。此时的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与其它社会上的物业管理企业己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它的文化气息更浓厚一些,更容易产生品牌优势和市场号召力。
三、实现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我国高校物业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未来高校物业管理的模式应该是集房产维护管理、卫生绿化、楼宇住宅保安、收缴费用等为一体的全校性物业管理。原行政管理的职能剥离出来,组成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物业管理实体,对学校院区实行标准化的物业管理。这种模式应是高校物业发展的趋势。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情况来看,一步到位还不十分现实。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现状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物业管理公司模式。在现阶段,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应当包括制度改革、观念与行为方式转变、经营方式或模式选择三个方面。. 制度的改革高校物业管理要从制度发生根本的变化,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物业社会化改革的深刻意义,理顺制度改革中需要处理的种种关系。只有改革制度,客观地正视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才能为观念和机制的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入理解物业管理社会化的意义。所谓社会化,就是要将高校物业管理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使之成为社会统一市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打破“铁饭碗”,提高服务效率,使高校物业管理与社会服务企业站在同一竞争的起跑线上,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赢得业主主要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信赖。)正确选择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策略。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着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人员冗余等问题,如果用简单的开放市场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目前提出的高校物业管理改革思路是先改变高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使之逐渐企业化,伴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逐渐解决目前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开放高校市场,实现物业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为了保持高校的稳定,高校物业管理应选择既符合自己发展规律,又能循序渐进、稳健发展的改革策略。)物业公司与高校作为平等的主体,靠合同法来维系的商业往来关系。高校是物业公司的顾客,物业公司为高校提供有偿服务。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作为甲方进行物业监督,企业化的物业公司,综合了后勤、保卫部门的职能,对所管辖的物业实行规范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只有明确了物业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的顾主与顾客的关系,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才能独立动作,真正走向市场。
. 经营方式的改革走规范化、专业化的经营之路,是高校物业管理发展
到今天的必然选择。)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规范经营和管理。目前,在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下转第页)__ 给教师带来显赫的声名和财富,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目的。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通常以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功利、实用作为行为动机,即以“有利“原则来衡量和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强调付出与回报的等值。反映到教师职业中来,表现为把教育工作看成是等价交换的雇佣劳动,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视育人为“额外负担”,千方百计谋取个人利益,完全以利益导向行为,“教心”流失严重,对学生感情淡漠,不以教学为中心,自然就在教学中表现出不专心、不用心、不衷心、不真心,教师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不可能获得职业成就感,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教学动力。教师工作更多的应该是在精神领域,而物质目标追求最大化会对教师的精神目标追求形成压力,如果物质目标追求占据主导,它就会在最大限度上把物质目标追求强加给精神活动,破坏精神活动所需要的自由氛围和创造空间。在教书还是育人、谋生手段还是生活方式、职业还是志业的心灵追问中,造成“思政课”教师的双重人格和心理冲突,最终导致其职业伦理观异化。助人者须先自助,而后能助他。助人者若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就会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去人性化等职业倦怠问题。因此,探寻